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州市自然和文化遗产特征及申报世界双遗产的价值分析



  刘金山(刘金山,广州市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

  【中文摘要】本文在研究了广州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诸多特点之后,阐述了广州市申报世界双重遗产的突出价值。

  【关键词】 双遗产价值 自然遗产 文化遗产 广州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ing on the characters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of Guangzhou, the thesis gives an account on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s that may support Guangzhou to apply for a mix heritage to the UNESCO. 

  Key words: mix heritage value natural heritage cultural heritage Guangzhou

  

  一、前 言

  人们对于广州文化遗产的认识比对自然遗产的认识要深刻得多,但对广州市文化遗产的时空规律性及文化多维性的认识以及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即在世界性的遗产对比评价上的研究仍然很少,对广州自然遗产的认识就更加少了。即便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对广州自然遗产类型的瞭解,分布规律的认识,典型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以及遗产的稀有性和可保护性等方面的知识都比较少,甚至可以说是空白。广州自然遗产有多少?地理分布在哪里?级别有多大?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如何?国际上可对比性怎样?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关系如何?它们对人类的发展演化有什么影响?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难有人来正确回答,都急待着人们去研究,以便于更好地保护龢利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这就是写作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广州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据统计广州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8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3个,80%以上处于广州市中南部,主要受珠江水系和越秀山、白云山、莲花山等山脉控制。例如曾轰动全国的广州考古三大发现:秦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以及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它们都集中分布于越秀山与珠江之间的区域,成为广州市文化遗产的璀璨之宝。由于前人对广州市文化遗产从考古学和历史学及美学上的研究论文较多,因此本次只对文化遗产的某些独有特性以及分布的地理规律性和与自然遗产的关系上做一些探讨,以便为论证广州市能否申报世界双重遗产的问题提供参考材料。再据《广州市地质遗迹研究》(地质出版社,2008年)载,广州市内有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2个,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7个,市级地质遗迹保护区45个,一共为54个139处地质遗产地。这是广州市地质调查院首次对全市境内地质遗产的专门性调查工作所发现的。需要提出的是,地质遗产是自然遗产的主体,从某个意义上说地质遗产就是自然遗产。联合国制订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给出的自然遗产定义:自然遗产是指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地理结构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天然名胜和具美学价值的自然区域。从根本上说生态系统是以地质地理结构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地质地理结构这个基础,那么一切生态系统是无从谈及的。天然名胜是由奇山异水组成的,这本身就是地质遗产并具美学价值。地质遗迹的涵义除了地质地理结构这个主体部分之外还包括了地质体之上的生物部分,强调了这些无机物或有机物都是在地球演化的几十亿年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所以说地质遗产就是自然遗产。本文是从地质遗产角度说明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关系,着重论证广州市自然遗产突出的特征和普遍价值的意义,以说明各种名山秀水和珠江三角洲的演化导致众多自然遗产的形成及其对所述区域内多维特色文化产生的因果关系,以达到论证广州市申报世界双重遗产的可行性分析之目的。

  二、广州市自然遗产特征

  1. 地质遗产类型的多样性特征

  我们通过三年的野外地质遗迹专项调查研究,在广州地区一共发现11类29亚类139处地质遗产地。《国家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所划分的11类地质遗迹在广州都有发现,也就是说在广州市内存在地球上所有的地质遗产类型。现简述如下:

  Ⅰ.地层类:发现3个亚类(地层命名地、地层界线剖面和地层组段标准剖面)14处地质遗产地。如花都区赤坭“大乌石组”“大乌石灰岩”“大乌石页岩”地层命名地,是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张会若、斯行健、朱庭祜等人于1928年在这里命名的地层,并上了《中国区域地层表》,被历代地学者传承至今。

  Ⅱ.化石类:发现2个亚类(无脊椎动物化石埋藏地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埋藏地)2处地质遗产地。如花都区赤坭飞鼠岩腕足类动物化石点和从化狮象岩古脊椎动物化石点。

  Ⅲ.史前人类:发现2个亚类(新石器时代人类遗产和旧石器时代人类遗产)2处地质遗产地。如从化市狮象岩中-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和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

  Ⅳ.构造类:只发现1个亚类(断层构造)11处地质遗产地。如白云山地垒式构造地质遗产、越秀山断块山构造地质遗产、瘦狗岭断层崖构造地质遗产,等等。

  Ⅴ.地质作用类:发现3个亚类(火山地质作用、冰川(旋流)地质作用和岩浆地质作用)8处地质遗产地。如从化市石人岭火山作用地质遗产、从化市鲤鱼板石岩浆作用地质遗产,等等。

  Ⅵ.地质灾害类:发现2个亚类(古滑坡和古崩塌)2处地质遗产地。如从化市湖光山庄古崩塌地质灾害地质遗产等。

  Ⅶ.岩石类:发现3个亚类(变质岩、岩浆岩和工艺美术雕刻岩)6处地质遗产。如白云区帽峰山片麻岩岩石地质遗产、从化市亚髻山霞石正长岩岩石地质遗产、花都区花山石英菊花石岩石地质遗产,等等。

  Ⅷ.矿物类:只发现1个亚类(宝石矿物)1处地质遗产地,即从化市猫仔坪黄玉宝石矿物地质遗产。

  Ⅸ.矿床类:发现2个亚类(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28处地质遗产。如从化市镇安铅锌金银矿床地质遗产、苏坑钨矿床地质遗产、增城市拖罗稀土矿床地质遗产、从化市桂峰钼、铜、钨、铋多金属矿床地质遗产、番禺区莲花山古采石场地质遗产,等等。

  Ⅹ.水体类:发现4个亚类(湖泊、河流、瀑布、热泉)17处地质遗产。如越秀区东湖水体地质遗产(珠江遗子)、增城市白水寨瀑布水体地质遗产、流溪温热矿泉水体地质遗产,等等。

  Ⅺ.地貌类:发现6个亚类(砂岩地貌、结晶片岩地貌、幽谷地貌、花岗岩地貌、古海蚀崖地貌、丹霞地貌)48处地质遗产。如黄浦区丹水坑花岗岩地貌、萝岗区罗峰寺斑状花岗岩地貌、从化市五指山花岗岩地貌、番禺区莲花山狮子岩古海蚀蘑菇地貌、南沙区黄阁大小虎山古海蚀崖、从化市神龟峰砂岩地貌、从化市石门幽谷地貌,增城市梳脑林场神仙谷峡谷地貌,等等。

  2. 地质遗产时空分布规律性特征

  (1)时间上分布的连续性

  广州地质遗产在时间上分布的连续性特别好。从最古老的中元古代18亿年前形成的帽峰山片麻岩地质遗产(所代表东南沿海最古老之地殻存在的突出例证)→到晚元古代6亿年前形成的震旦纪地层及其古冰碛杂砂岩层(越秀山冰碛层所代表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冰川时期寒冷气候的突出例证)→早古生代4.8亿年前早奥陶纪南香山片麻状混合花岗岩→晚古生代3.5亿年前的泥盆纪和2.9亿年前的石炭纪地层地质遗产(浔峰岗和赤坭一带的地层古生物均为地球在这一时期的演化阶段提供了物证)→晚古生代末期2.5亿年前的二叠纪印支地殻运动引起岩浆侵入事件(增城市鸡心岭花岗岩地质遗产成为这一地质事件的突出例证)→中生代2.3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燕山地殻运动造成多期次岩浆侵入作用(从化市鸡枕山、五指峰、黄牛山一带的地质遗产为地球这一时期的演化提供了物证)→1.36亿年前侏罗纪陆向火山猛烈喷发地质事件(从化市黄鹿嶂、石人岭、鸡垄山、大岭山一带古火山盆地及其古火山机制地质遗产为地球这一演化阶段提供了大量的物证)→0.65亿年前的白垩纪岩浆岩株岩墙形成(从化市乐溪——乌石岩浆作用地质遗产为其突出的例证)→中生代与新生代之间划时代界线(番禺莲花山东麓N/K地质界线剖面地质遗产成为其典型例证)→5百万年前的第三纪丹霞地貌形成(番禺莲花山、十八罗汉山地质遗产是这种地貌演化的例证)→2.5万年前的更新世珠江三角洲演化及海岸线几度变迁之沧海面貌(番禺区莲花山狮子岩古海蚀蘑菇地质遗迹、南沙区大小虎山古海蚀崖地质遗迹、海珠区七星岗古海蚀崖地质遗迹、赤岗塔古海蚀崖地质遗迹、晓岗公园古海蚀崖地质遗迹、增城市新塘倚岩寺古海蚀洞地质遗迹……都一齐为这一时期历史巨变提供突出的例证)→1万年以来全新世早期智人的出现(从化市狮象岩人类旧石器和新石器遗址的发现为广州市的人类编年史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3000~5000年!)每个地质历史时期都有地质遗产保存,而且是如此的典型、完美,因而是具有突出的意义和普遍价值的。

  (2)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为叙述方便,根据地质地理结构把广州划分为南区、中区和北区。广州市地质遗迹种类分布在这三大区域内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这是因为地质遗迹种类及其分布是受三大区域各个不尽相同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地理位置控制的。

  南区:指珠江以南地区,包括海珠区、番禺区、南沙区、荔湾区南部和黄埔区南部的长洲岛。南区共发现16个地质遗迹,国家级1个、市级15个。15个市级地质遗迹除纯阳观为火山作用地质遗迹外,其余几乎全为地貌类地质遗迹。所有古海蚀地貌遗迹除新塘1个在中区外全在南区。丹霞地貌遗迹也全在南区,震旦纪砂岩地貌遗迹只有2个,也全在南区。发现的2个古采石场遗迹也都在南区。这是由于南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珠江三角洲的最前沿,紧靠南海,在第四纪更新世晚期以来受到古海蚀冲刷作用而形成古海蚀地貌地质遗迹。还由于南区的第三系和白垩系红色岩系分布最广,易在平原台地上保留红层而呈现丹霞地貌。在南区震旦纪砂岩多处出露,因而砂岩地貌也有出现。南区的红色砂岩很适合古代人对采石技术的要求,加上靠海,水运方便,因此古采石场遗迹也都在南区。南区有1处国家级地质遗迹,即番禺莲花山。莲花山地质遗迹区规模较大,仅山体面积有3.15平方公里,加上周边的低洼湿地、泥质海滩和缓冲保护地带一共有27.76平方公里,地质遗迹的共生组合种类多以及优美性、科学价值都很高。南区其余十余处地质遗迹由于地质成因单一、规模较小,类型较简单、级别较低。但由于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心,社会条件优越,从旅游地学角度看或从遗迹的科普研究角度评价,资源的可利用性特别显着。

  中区:指南以珠江为界、北以从化旗杆镇—江浦镇—增城派潭镇一线之间的大片区域,包括白云区、花都区、天河区、越秀区、萝岗区、荔湾区北部、珠江北部的黄埔区、增城市中部和南部、从化市南西大部。本区共发现地质遗迹36个,其中省级7个,市级29个。在中区由于广(州)—从(化)断裂和广(州)—罗(浮山)断裂产生错动,造成多组叠瓦状断裂作用,且有先压后张性质,使得白云山形成地垒式构造山,与此有关的构造地质遗迹也接连出现,如花果山飞来峰、越秀山断块山、象岗山断块山、瘦狗岭断层崖等都有规律地排列在断层构造线上。各组地层受挤压而形成的复式褶皱不仅造成了花都盆地早年雏形,而且由于剥蚀作用使各时代地层出露的完美性、系统性、典型性和自然性均高度统一,以至在近一个世纪前就引起中国地学开山宗师谢家荣、斯行健、朱庭祜等人高度兴趣,一次性就命名3处地层组段,如“飞鼠岩灰岩”、“髻岭砂岩”、“大乌石页岩”均上了中国地层表而名扬全球。飞鼠岩腕足动物化石遗迹也位于中区,受地层控制。在中区南部由于珠江侵蚀强烈,地貌演化已近晚期准平原化,因此在那里的花岗岩尽管坚硬也都呈球状风化并残留于山丘之上,形成别致的风景。斗转星移,珠江也时过境迁,遗弃不少水体遗迹,留给人间许多湖光美景,如荔湾湖、东湖、流花湖等便可说是珠江遗子了。中区地质遗迹的成因相对较复杂,地形变化较大,其遗迹的规模也相对较大,而类型比较齐全,遗迹之科学性、自然性、优美性等均较好。7个省级地质遗迹都在中区。从旅游地学和地质美学角度看,或从科普和科研角度看,中区的地质遗产人文价值及社会条件都较好,其资源的可利用性是比较明显的。

  北区:在北区中生代燕山运动引起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十分剧烈,构造十分发育,各种岩浆与地层围岩发生接触交代关系,生出各种矿产,所以25处矿床类遗迹全在这个区域内。80%的古火山口遗迹也聚集在北区。还有国内外罕见的宝石矿物遗迹和全省独一无二的霞石正长岩岩石类遗迹也在北区。由于北区地势较高,花岗岩地貌遗迹和泥盆纪砂岩地貌遗迹可形成雄伟的群山,起伏如波,浩瀚天际。雄伟而壮观的2个断层崖构造遗迹和唯一的温热矿泉群水体遗迹也受控于广(州)-从(化)断裂,均呈线性分布于断裂带上。所有的幽谷地貌遗迹或受断裂控制,或与流水相伴也都分布于北区,都与北区之地质背景有着内在的联系。所有的瀑布几乎都垂挂于断层陡崖上。瀑布为河流之源,在河流的下游往往是碧潭緑湖,它们都是水体类遗迹,其形态也都受到断谷河床控制。还由于北区地形反差大,构造断崖多,所发现的2处地质灾害类遗迹也都位于高山之下或断崖之旁。北区地处低中山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而多变化,地质遗迹类型多样,且规模较大,一般单个地质遗迹点面积达1~10平方千米,最大者达28平方千米(如鸡枕山)。各大自然属性显着,特别是稀有性、典型性、系统性、完整性、自然性和优美性均达到极致,因此完全可以圈出一个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生态环境也特别优越。从地质美学的角度看,地质体的形态走势、组合排列、内外呼应、刚柔相兼、次序井然、审美意境深远……都独具科学美的理性特质!从旅游地学角度看,空间位置优越,新鲜和神秘感强烈,赏美探奇内容丰富,旅游科考一体化潜在功能强大。

  3. 地质遗迹的典型性和国际可对比性特征

  在这里只用几个实例来证明广州市地质遗迹的典型性和国际可对比性。

  一是越秀山上震旦纪冰碛层的典型性和世界可对比性。其冰碛杂砾岩呈基底式胶结,胶结物为泥质物,角砾呈棱角状,分选极差,多为硅质、或砂质板岩角砾,是典型的冰碛岩层。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一次冰川事件,在世界范围内是可对比的,同位素测年大约为6.8±0.2亿年左右。在澳大利亚南部的伊迪卡拉(Ediacara)山区、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尤都姆(Yudoma)等地均有分布,与俄罗斯文德纪冰川事件相一致。

  二是白云山地垒构造的典型性和世界可对比性。白云山四周均为断层所切割,特别是东西两侧分别组成反倾向的一系列叠瓦状断层带,其性质均为正断层,是它们把中间地块(白云山)推向高空,形成典型的地垒式构造山地貌。这种地垒式构造山在我国西北的阿尔泰山、天山,华北的恒山、五台山和法国的布列塔尼(Brittany)以及捷克斯拉夫北部的波西米亚(Bohemian)呈四边形地垒构造的华力西山地均有广泛分布,其构造型式均可全球对比。

  三是花都区赤坭飞鼠岩无脊椎动物群及地层的典型性及国际可对比性。在那里埋藏有腕足类、瓣鳃类、海绵类、介形类、苔藓类、珊瑚类、有孔虫、层孔虫、叶肢介及棘皮动物等,以腕足类为主。还有少量鱼类化石被发现。这是埋藏在大地中的一部有关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的宝典。在这部宝典中世界各地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时期的生命图像都能找到一一对应的画面。因此,该地质遗迹具有非常突出的普遍价值。

  四是白云区与佛山市南海区交界处之浔峰岗石炭纪/泥盆纪地层地质遗迹中的岩相古地理及生物地层的典型性可与国际上对比。在这里石炭纪/泥盆纪地层沉积的连续性特别好,含有丰富的生物化石,地层界线十分清楚,是一个完美的生物地层剖面,中山大学吴起俊已详细划分出102个自然岩性化石层,发现了大量的陆相沉积的植物化石:如磷木类(Lepidodendron sp.),石松类(Eolepidodendron wusihense),楔叶类(Archaeocalamites sp.),种子蕨类(Rhodeopteridium sp.),以及大量的奇异亚鳞木(Sublepidodenron mirable)、轮状钩蕨(H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针羊齿(Rhodeopteridium)、无锡始鳞木(Edepidodendron wusihense)等等生物种类,不仅可与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同期沉积的生物种类对比,还可与世界上许多地区如西欧、北美等地“法门期”沉积的生物种类对比。因此这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五是白云区帽峰山古老变质岩的典型性具有国际对比意义。这里的古老变质岩在岩石学上为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或角闪花岗闪长片麻岩,微量矿物有锆石、磷灰石、石榴子石、磁铁矿、钛铁矿等,显示高温高压成因,前人采滚圆锆石样获得Pb-Pb同位素年龄为18.12亿年。本次研究认为是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高温高压变质带中的深变质岩,是前地槽阶段之结晶基底,不仅是广东省最古老的地层岩石年龄记録,也是华南沿海地殻最早的年龄记録,这对探讨震旦纪以前是否存在着优地槽(或称活动性海沟碰撞带)以重塑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地质历史具有极为重大的科学价值。而这种高温高压变质带中产生的深变质岩在世界著名的安第斯地槽(Andean geosyncline)、马极兰地槽(Mazellan geosyncline)、塔斯马尼亚地槽(Tasmania geosyncline)等结晶基底中都可以找得到,也就是说与国际上可以一一对比的,具有普遍的科学研究价值。

  六是番禺莲花山东麓新生代第三纪与中生代白垩纪界线剖面的典型性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在这里下伏白垩纪地层岩石为薄-中厚层的灰白色-褐灰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灰色泥质页岩,具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和微斜交层理,见层面波痕,微古化石有介形类、轮藻类和蠕虫类,显示河口三角洲相沉积成因。上覆第三纪地层岩石为紫红色巨厚块状之含砾岩屑杂砂岩,单层厚3-10米,层理不发育,局部见液化流动构造、底冲刷构造,不等粒结构,颗粒分选度和成熟度极差,角砾棱角尖鋭,显示盆地边缘山麓相洪积快速堆积成因。这一界线标志着以大型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至此大絶灭,更为高级的古哺乳动物从此产生并爆发性大发展!这一界线是地球历史上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线,时间是6500万年前,是地球历史的转折。这一地球历史的时间界线在全球都具有普遍价值。因为对于时间来说,地球上各处时间是不间断的,都存在着这一时间界线,只是絶大多数地方这个地质界线被深埋地下未能被人类发现。因此这一地质界线剖面是地球历史转折的突出例证,具有普遍的国际上可对比的科学意义。

  4. 地质遗迹的特殊性和稀有性特征

  一是番禺莲花山西汉古南越国采石场遗址属世界上唯一的或极特殊的遗产。该采石场不仅年代久远古老,而且采矿技术工艺达到了世界上极高的水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据本次研究,该采石场的岩石矿物及其化学组成和微量元素特征,均与西汉南越国宫署及南越文王墓室用石的岩石矿物及其化学组成高度一致,其微量元素特征完全相同。这证明该古采石场年代为西汉南越国时期(距今2223年前)。这里的古采石场共有15座,一座紧挨一座,连续长1500、宽100~200、高30~40米,共计开采石料约300多万立方米。采石方法是以露天台阶式开采法与地下矿房式开采法相结合。开采面非常平直、工整、细致,台面水平状,矿井或矿柱的四个角均为90°。修饰面凿纹有章,图案典雅,或“人”字型或叠瓦状,排列有序,规律不乱,整齐美观。所遗留下来的矿柱和开采面常常形成孤标直耸的奇峰,或雄伟壮观的石门天险和巨壁深涧。一座座采石场就是一幅幅美丽壮观的画卷,并统一于这緑色的生态环境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真乃“人工无意夺天工”!在目前所公布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録中是找不到这样能够与之相比美的自然遗产的。经网络查阅世界各地古采矿(石)场,不是时代远不如本遗址就是采矿种类不同;时代久远的几乎均为铜矿遗址,不仅矿种不同其美学价值也远远不如本遗址。因此,番禺莲花山西汉古采石场遗址是世界上唯一的极为特殊的自然遗产,同时又是文化遗产,具有双遗产特性。

  二是分布于广州市内的多级标高的古海蚀崖对珠江三角洲在更新世以来的不同时期古海岸线变迁的恢复和重塑的奇美景观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是稀有的。本次在广州市内发现有2~4米海拔标高的一级海蚀崖,如海珠区赤岗塔四周以及番禺区莲花山北东麓和浮莲岗(已被破坏);发现有10~12米海拔标高的二级海蚀崖,如番禺区莲花山北东麓、海珠区七星岗(12.8米)、晓岗公园、南沙区的大小虎山;发现有15~17米海拔标高的三级海蚀崖,如增城新塘倚岩寺、佛山南海等;发现有25~30米海拔标高的四级海蚀崖,如番禺莲花山狮子岩、飞鹰岩、海仙池等;发现有35~40米海拔标高的五级海蚀崖,如番禺莲花山北部山脊;发现有海拔标高71米的六级海蚀崖,如番禺区十八罗汉山及莲花山观音金像东部山崖,为珠江三角洲发现的最高海蚀崖。这六级古海蚀崖分别代表更新世晚期,即25000-11000年之间六次海平面景观,其年代分别大致为11000、13000、15000、18000、20000、25000年(关于各级海蚀崖与形成时段以及珠江三角洲演化及中国南海岸线的变迁问题将另文讨论)。这里能保留如此多的古海刻痕标记以及能详尽恢复和重塑当地海岸的多幕景观,这在国内是唯一的,在世界上是稀有的。

  三是燕山运动的七个幕次在广州北部从化山区得到完美体现和印证。燕山运动是一次震惊全球的洲际性造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它在地质学上的重大意义一直被人类精英们重视。但关于燕山运动的幕次问题一直是个科学奥秘,李春昱(1948~1951)认为是一个幕,翁文灏(1929)认为是两幕,丁文江(1929)和张文佑(1941)认为是三幕,谢家荣(1936、1937)认为是五幕,黄汲清(1945)认为是三个幕,后来(1960)又认为是五个幕,李四光(1939)认为是六个幕。到底几个幕?由于找不到可靠证据,近百年来一直争无定论。本次在广州北部从化山区发现燕山运动有七个幕!既完整而系统,且证据如山。这七个幕完完整整地记録在五次岩浆侵入和两次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岩石中:第一幕岩浆侵入活动生成了晚三叠世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第二幕火山活动生成了早侏罗世金鸡期安山岩、角砾状凝灰岩、安山质凝灰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凝灰岩等陆相火山堆积物;第三幕岩浆侵入活动生成了中侏罗世的二长花岗岩;第四幕火山活动生成了中侏罗世吉岭湾期至热水洞期的巨厚陆相火山岩;第五幕岩浆侵入活动生成了晚侏罗世的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长石石英斑岩和霞石正长岩;第六幕岩浆侵入活动生成了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斜长花岗斑岩;第七幕岩浆侵入活动生成了晚白垩世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这七个幕次的岩浆和火山事件完整而系统地记録了燕山运动的全过程。到目前为止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一处地方能记载燕山运动全过程,这意味着谁要想研究燕山运动最好是到中国广州来。

  5. 自然遗产的可保护性特征

  世界遗产公约对自然遗产的可保护性标准,主要是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最重要意义的生物栖息地,从科学和保护的观点来看,包括那些含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广州北部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内有2个国家森林公园(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和石门国家森林公园)、4个林场(黄龙带林场、大封门林场、天湖林场和广东蓄能库区林场),它们均为次原始森林,为珍稀物种准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完美的生态系统,生活着独特的生物群落,被称为南亚热带物种之基因库。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风常緑阔叶林地带,群落终年常緑,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三亚塘幽谷、石门幽谷、石壁幽谷、五指山幽谷、十字水幽谷以及若干无名谷均属典型的热带雨林,成为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特殊生物群落及物种栖息地。据统计,有种子植物166科2500多种。裸子植物有苏铁科、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和买麻藤科等。被子植物有木兰科、殻斗科、樟科、八角科、五味子科、连香树科、番荔枝科、肉荳蔻科、毛莨科、志远科、千屈菜科、瑞香科、山龙眼科、海桐花科、茶科、桃金娘科、杜英科、梧桐科、木棉科、锦葵科、大戟科、蔷薇科、腊梅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金缕梅科、杜仲科、芸香科、棕榈科、无患子科、木樨科等等。活化石植物、濒危植物、珍稀观赏植物有红荷花、观光木、红豆、含笑、毛桃木莲、桫椤、银杏、苏铁、南洋杉、银杉、湿地松、华南五针松、金钱松、水杉、水松、台湾杉、罗汉松、白豆杉、鹅掌楸、红花八角等等。近年又在大岭山、大封门、三角山等林场新发现珍稀野生植物“广州木莲”、“广州堇菜”和“伯乐树(新种)”。

  在天堂顶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区内的动物也很独特和特别丰富。动物在地理分布上属东洋界。发现有陆生脊椎动物24目61科158种,其中两栖纲2目6科18种,爬行纲2目10科33种,鸟纲13目29科69种,哺乳纲7目16科38种。尤其是珍稀动物种类多,在陆生脊椎动物中,属国家Ⅰ级保护的有白颈长尾雉、蟒蛇、金钱豹等,属国家Ⅱ级保护的有虎纹蛙、大壁虎、雀鹰、赤腹鹰、燕隼、白鹇、褐翅鸦鹃、小鸦鹃、斑头鸺、领鸺、领角鸺鹠、穿山甲、水獭、小灵猫、花面狸、斑灵猫、苏门羚等等。

  在广州市南部的番禺莲花山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内有梅花鹿、猕猴、果子狸、刺猬、虎纹蛙、猫头鹰、褐翅鸦鹃、栗鸮、雉鸡、红嘴相思鸟、孔雀等国家级一、二类保护动物和稀有动物10多种,受到国家保护或有重要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近100种。在山顶莲花湖还有13.14公顷面积的鹭鸟自然保护区,计有6000~10000只白鹭和灰鹭常年在此栖息繁殖。植物有木桫椤、福建柏、野生荔枝、观光木等国家一、二类珍稀植物11种,有油杉、华南五针松、长叶松柏、华南锥闾楠、土沉香、野生毛茶等国家三级保护和珍贵的野生植物307种(类),栽培当地乡土树种花卉161种。这里还有成片的特色林相:紫竹林相、台湾相思林相、细叶桉树林相、桃树林相、华南五针松林相以及国家珍稀植物保护区、湿地保护区、草地保护区。

  在广州市的珠江两岸还保存有一些成片的原生态湿地,例如南沙湿地,面积3400亩,已被当今作为“湿地公园”加以保护,那是一片白鹭、灰雁、野鸭的栖息地,是野生飞禽的家园,也是一片独具韵味的靓丽的自然风景。

  三、广州市文化遗产特征

  1. 文化遗产在时间上的连续性

  在广州市北部狮象岩洞穴中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打砸器石片,把广州市的人类编年史从原来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3000~5000年!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就是说有证据证明在10000年以前广州就有古人类居住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除了狮象岩以外,前人还发现有天河北部的飞鹅岭、青山岗、菱塘岗遗址、新市葵涌贝丘遗址、增城三江金兰寺贝丘遗址以及番禺西北部山岗遗址等等,距今7000~5000年。

  青铜时代文化遗址有萝岗区的暹岗遗址以及东北部的太和、钟落潭、磨刀坑和龙洞一带等地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陶器和青铜器,距今约4500~3000年。西周青铜刺鼎内壁有铭文“西周穆王(约前1001)祭父周昭王”,距今约3010年。西周青铜孟辛父鬲、青铜簋,春秋青铜剑、戈,战国青铜鼎、镜、编钟、剑、戈等等一齐证明青铜时代岭南和平与战争的历史。规模宏大的秦帝国造船遗址埋在地下5米深处,出土铁凿、铁锛、挣凿、木垂球、磨刀石等工具,还有青铜箭镞和秦至西汉的半两铜钱,标志着青铜时代接近尾声,铁器时代已经到来。区庄螺岗秦木椁墓中出土陶器12件、漆器7件、铜器2件,其中一件青铜戈刻“十四年属邦工……”即为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铸制之兵器,此为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历史物证。西村石头岗秦木椁墓出土有南越式陶器13件、青铜器20件、玉器3件,漆器若干,以及秦时“半两”铜币。其中一件盖面朱绘云纹,有“蕃禺”二字烙印,“蕃禺”即“番禺”,是秦汉时南海郡之郡治,这是番禺地名见于考古实物最早之一例。番禺莲花山汉代采石场遗址规模宏大,共15个采石点,分布于莲花山四周,采石技术工艺极为规范统一、整齐有序和精细美观。这些石材均主要用于南越国宫和南越王墓之建筑。因为本次采自莲花山、南越国宫和南越文王墓之三个岩石样品经作矿物光学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微量元素测试研究,得出三者同一来源的结论,这使莲花山古采石场的年代和南越国宫、南越文王墓的石材来源地互相得到印证。中山四路忠佑大街之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以及象岗山南越文王墓的发现,把西汉南越国的光辉历史展现出来了,特别是在南越文王墓中出土文物1000多件。南越国是汉初赵佗建立之王国,占据岭南地区,传五世93年,南越文王是第二代南越王赵眛,为赵佗之孙,建元四年(前137)继位,死于元狩元年(前122)。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广州发现西汉晋南朝时期古遗址古墓葬,记载了广州在这一时期的文明发展历程。唐、宋、元、明、清至现代的文化遗产就更多了。唐代有银山大厦的唐城墙遗址、德政中路的唐木构建筑遗址、德政中路的唐码头遗址、姚潭墓出土的唐邢窑白瓷碗、唐南海神庙碑及其韩愈撰写之碑文,光孝寺大殿前庭院西南侧的唐大悲心陀罗尼经幢、唐怀圣寺光塔、桂花岗的唐清真先贤古墓等。宋代有仓边路宋代城墙遗址、越华路宋代城墙遗址、德政中路南宋水关遗址、吉祥路宋代六脉渠遗址、中山五路的宋代西湖堤坝遗址、白云山柯子岭和顺岗之宋代六榕寺祖师墓塔群、光孝路之宋代光孝寺、六榕寺之宋代六榕寺花塔、萝岗之南宋玉岩书院与萝峰寺、南海神庙头门西侧之北宋大宋新修广利王庙之碑、南海神庙门外北宋苏轼南海浴日亭诗碑、北宋米芾“药洲”题字、米芾九曜石诗刻等。元代有沙河双燕岗墓及其出土之青白瓷瓶,御旨赐葬白云山麓马岭之元代云从龙墓(云从龙,征南大将军)以及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许多元代青釉、青花瓷器等。明代有越秀山之明代城墙遗址、明代镇海楼建筑、南明绍武君臣冢、南明王兴将军墓、增城之明代万寿寺大殿、明代雁塔、明代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从化之明代五岳殿、明代从化学宫孔圣先师殿、明代广裕祠堂、邓氏祠堂、惠福西路之明代岭南第一楼等。清代有莲花山之清代莲花城遗址、南沙之清上、下横档炮台、大角山炮台、黄埔之长洲炮台、蟹山炮台、牛山炮台、鱼珠炮台、三元里平英团旧址、花都之洪秀全故居、中山四路之城隍庙、龙津西路泮塘之仁威庙、漱珠岗之纯阳观、番禺学宫、余荫山房、沙湾何氏大宗祠、荔湾区之陈家祠堂以及各种寺庙、祠堂、牌楼等。民国有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黄埔军校旧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国民政府遗址、清末民初之沙面建筑群和西关大屋保护区、中山纪念堂,等等。

  2.文化遗产在空间上的群集性(中心性)

  广州市文化遗产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呈短线状群集性,主体线为南北向,从越秀山180°向珠江,另一次线为东西向,即沿珠江分布。这是因为广州建城自秦时古番禺城起,至西汉建南越国宫于古番禺城建都,到三国吴黄武五年(226)立广州,州治仍设古番禺城,唐改古番禺城为广州城。宋代城建仍以广州城为中心,至宋庆历三年(1043)扩建子城(又称中城),“环五里”,“雉堞三百”,熙宁元年(1068)于子城东再建东城,“周环七里”。五年后又在子城之西再筑西城,“周十三里”,后称此砖城为宋代三城。至南宋嘉定三年(1210),又于城南增建雁翅城,并开城濠,东西设水闸。至明清时期,广州城再次向外拓展。到明洪武十三年(1380)则组合宋代三城为一,四周城垣各往外扩展数百丈,城北扩800余丈至越秀山顶,并于山顶建镇海楼(五层楼);城南扩至今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一带;城西扩至今人民路、盘福路一带;城东扩今越秀路。清代又在广州城东西两边扩筑翼城,延伸至珠江畔。广州城建从秦始皇(秦王政14年即公元前233年)派任嚣、赵佗统一岭南初建古番禺城至唐改称广州城到如今已有2242年的沧桑岁月,虽经历十多个朝代之和平与战争,城垣由小变大,但城区中心一直未移动,以古番禺城为中心,向南北东西逐步拓展开来。因此有90%的文化遗产堆积、重叠、挤压、群集于明清古城之中(今天及未来的城建若能仍以这个古城为中心向外逐步扩展,形成广州城建的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特色的独特风格该有多好!)。这种文化遗产的空间群集性(中心性)使得在景观上形成了一个“文化遗产带”,若对某些重要古遗迹加以恢复便很容易形成一个“历史文化景观带”,也就很好地揭示出了一个“龙脉文化”的特色。

  3.南越土著文化的独特性

  南越土著文化是指广州从最早出现人类文明(10000年前)至今由当地人物形成发展和演化的仍遗存的古老文化。包括:新石器时期的特色石器、粗砂黑陶、泥质红陶、赭红色条形或页脉图案的彩陶,以及几何印纹陶和米字纹陶类、汉代的灰陶和釉陶、宋西村窑遗址表明当地粗瓷、青白精瓷和影青瓷是其特色。

  秦造船遗址表明广州人善造船,当时可造载重25~30吨的平底大木船,其技术当为世界领先。

  西汉南越国宫署和南越国王宫御苑遗址以及南越国文王墓的发现,表明南越土著文化的兴盛开始,花木园林式之曲廊月池应用于国宫建筑中,历代红墙高耸,山石盆景陈设,其艺术是很讲究的。

  建筑艺术有唐~清南海神庙、宋光孝寺、宋六榕寺花塔、明镇海楼、明五仙观、明莲花塔、清陈家祠堂等为代表,从化古民居、西关大屋、竹筒屋、骑楼以及精雕细刻的融陶塑、灰塑、石雕、砖雕、金属装饰、套色玻璃工艺于一体的特色建筑如陈氏书院等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到细部装饰等都有浓厚广州地方特色。

  陶瓷艺术,从西汉多联罐、盒、到东汉楼阁式陶屋、陶城堡;从西晋青釉印纹壶、杯盘到唐黄釉胡俑、宋三彩刻花、宋白釉黑釉青釉瓷器,到元明的青花青釉及石湾緑釉蓝釉出现,到清代青花三彩五彩、广彩墨彩、釉里红、玳瑁釉宝蓝釉、石榴红釉及石湾堆塑人物山水罗汉像,到民国蓝地珐琅彩釉以及珊瑚红描金五彩山水瓷器的大发展均独具广彩之特色。

  遗风遗俗有端午划龙舟、重阳登白云山、鸡枕山,七夕庙会以及土著舞狮、舞麒麟、舞貔貅、舞凤、舞鲤鱼、舞红鸡、唱八音、唱山歌等等,均原汁原味,古典古雅。

  还有广绣、广雕、粤剧、粤曲、玻璃音乐、岭南画派等都很有地方特色。

  4.红岩文化和龙脉文化的特色性

  红岩文化是指南越土著民族喜用当地产出的红砂岩为石料,砌筑城墙房屋或宝塔寺庙建筑如南越国宫苑之红色曲廊、红色城墙、红色越王井。唐宋元明清之历代红色城墙石基、红色屋基,如明代镇海楼、五仙观、清代莲花城等等。几乎一切建筑均有红岩使用,或为基,或为墙,或为路,或为城门、屋面,从秦汉时代一直沿用至今。以至当代建筑也体现了红岩文化,如广州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馆均大量的采用红砂岩装饰门面墙面。开采红砂岩之古开采场有番禺莲花山和大石镇罉塘潭等地,就连古开采场也特别讲究红色岩石的技术工艺,图案花纹修饰极为典雅而有规律,遗留之孤峰独具韵味。因此形成了地方特色之红岩文化。

  龙脉文化是指广州从古至今,城市建设均遵照老祖宗的龙脉意识,认为白云山―越秀山―纪念堂―市政府―海珠广场这一线是龙脉所在,两千多年以来的城市中轴线一直未变。作者预言,即便是当代人们把广州城市中轴线移到珠江新城,100年后还会再移回到原处的。当代的建筑很混乱,没有文化依据,长官意志,违反传统文化龢民族审美观的,那么终究是要失败的。因为龙脉文化在这片土地里根深蒂固。

  5.外来文化的渊源性和开放性

  广州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西汉南越国赵佗主政时期或之前的秦就开始了对外文化贸易和交往。秦时就有“粤人善作舟”之说。秦造船遗址的发现证明那时就可制造20~30吨的大木船用于海上航行。到西汉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原支非洲象牙、波斯银盆和焊珠金饰件得到证明,横枝岗西汉墓出土的3件玻璃碗,经化验其成分属西方钙钠玻璃系统。《汉· 地理志》载:“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

  汉以后,至两晋南北朝,中外文化交流在广州发展极为兴盛,中外使节往来频繁,中国的陶瓷、茶叶、丝绸、布匹、广绣、绘画大量流传至国外,而外国之玻璃器皿、银器和象牙、佛珠之类传入广州。最早从海路来到广州传教的是西晋太康二年(281)天竺国(印度)僧人迦摩罗,他在广州招集信徒,集资创建三归、王仁两寺,传播佛教。东晋隆安五年(401),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佛教名僧三藏法师昙摩耶舍又到广州建王园寺(今光孝寺)传教,奉敕译经。梁晋通七年(526)天竺国高僧达摩远渡重洋西来广州初地登岸,开坛传教。故荔湾区“西来初地”之名由此而得。

  唐宋时期是广州对外文化贸易交流的鼎盛时期。不仅开通了从广州至波斯湾、大食国,再向西达东非、红海这条当时世界最长的“广州通海夷道”,而且向东还有通日本、高丽的航线,使广州成为当时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海事”一词最早产生在始建于隋代的南海神庙内尚存唐·韩愈撰文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中。唐朝首先在广州设置市舶使,总管外贸事宜,这是中国有海关之始。唐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先到广州,现存的光塔、怀圣寺和清真先贤古墓就是明证。北宋期间广州仍保留全国最大的海港城市和对外贸易中心地位。开宝四年(971)在广州首设市舶司。这期间全国各地名瓷汇聚广州出口。江西景德镇瓷及广州西村瓷和潮州笔架山瓷最受外国欢迎,出口量最大。明清以来,广州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西关十八甫是安顿外商之所,广州十三行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之地。

  四、广州市申报世界双重遗产的突出价值分析

  1. 记録了2.5万年以来珠江三角洲演化规律与地球有机和无机演化的历史。

  据广州市珠江三角洲古海蚀崖分级(据海拔高度)研究,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初,晚玉木冰期(为第四纪最末次冰川活动,时间在25000年―11000年前),玉木亚间冰期末,即2.5万年前海平面最高达71米,从2.5万年前―1.1万年前这段时间表现为海退,海平面从原来的71米逐步退到35—25米—15米—10米—2米的标高,并逐步形成了番禺莲花山古海遗岸、北莲花山、狮子岩、十八罗汉山、增城新塘、海珠晓港公园、七星岗、赤岗塔、长洲岛、南沙大小虎山、浮莲岗等地之海蚀地貌遗迹。海退旋回这一演变规律控制着旧石器时代以前的史前人类生活圈的更替。海侵旋回则制约着旧石器时代以后的人类有历史以来的生活圈的变迁。全新世1.1万年以来的海侵旋回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影响非常大。现在还保留很清楚的是2200年以来从秦任嚣城→南越国赵佗城→唐城→宋城→明城→清城的位置及唐宋明清码头遗址的变化都反映了珠江口海岸线的变迁。大地几度沧桑,人类居所几度更移,都记録了地球在2.5万年以来的无机和有机演化的历史。这种清楚的历史记録表现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科学和美学内涵以及二者的因果关系的完美,这在国内是唯一的,在世界上是稀有的,因此具有突出的价值。

  2. 番禺莲花山西汉古采石场遗址,所代表的人类古代开采技术方法(最早出现的露天台阶采矿法和地下矿房式采矿方法)及其工艺在美学上和科学上的突出例证。同时完美地形成了南越国的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红岩文化的审美观,导致了岭南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和渊源性,使之成为人类文化中的突出例证。这在国内是唯一的,在世界上是稀有的,具有突出的科学、美学和文化价值。

  3. 全球性的燕山地殻造山运动七个幕次的完美和独有,清楚地记録在从化、增城的中生代的五次岩浆侵入和二次火山喷出的地质历史事件遗留的各种岩石中。以及由此形成和藴藏金银铅锌镍钨锡钼铋稀土稀有矿床的成矿系列的完美,以及由此产生了陈国达的地洼成矿理论模式,还有这里1000多平方公里内的自然美景及名胜风光,山峦里隐藏着人类多时代的文化遗物以及地下深埋着的黄玉宝石。这些记録地球历史和地质事件的信息,不仅存在于地表景观中,更存在于地下岩石中,而这些信息有些在世界上还是唯一的,失而不可复得。因此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

  4. 白云山越秀山这种由线性构造形成的近南北向排列的典型的断块构造山地质遗迹与古广州城文化遗产越王台、南越王井、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所代表的南越文化中的“龙脉文化”现象,一直影响唐、宋、元、明、清各历代城建的中轴线南北向恒定不变的事实,表达出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理念。这在中国是唯一的,在世界上是稀有的,因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5. 广州类型丰富的自然遗产对人类形成审美观的丰富多彩具有因果关联。据本次研究在广州市内发现11类29亚类139处自然遗产,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种类的自然遗产。人类长期在这种丰富多彩的自然遗产地生活,对形成丰富多采的审美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形成人与自然的依随关系,依靠山脉而建,跟随山川而居,长期形成了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幷存的现象,如萝峰山自然遗产与南宋玉岩书院萝峰寺,漱珠岗玄武岩火山自然遗产与纯阳观道教等等有17处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幷存,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敬慕和亲近。二是人在各种各样的自然遗产环境中生活,长期孕育形成了丰富的审美观,并由此创造出丰富艳丽的艺术风格(包括岭南建筑、雕刻艺术、陶瓷艺术、挑花刺绣艺术与绘画艺术),即岭南艺术文化。这种自然物象对人审美艺术的因果关系在人类历史中是有过的,但这是多么典型和突出!因此,这种双遗产的因果效应的保护,对人类社会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6. 18亿年前的古老陆殻保存了原始的丰富多彩的物种基因库及其生物多样性,在亚热带地质地理气候条件下,在漫长的历史中对广州人“花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有着根本性的直接的影响和因果关系的。以致于当代广州被世人评选为“国际花城”和广州人创造的“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緑色环境理念的产生和形成也是具有直接的历史渊源的。从古老陆殻→生物多样性→国际花城→緑色环境的科学系统,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例证,又是多种物种可保护性的范例,这在国内是唯一的,在世界上是稀有的,在世界双遗产评价中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7. 珠江口岸边的南海神庙—唐宋码头遗址—秦造船遗址—荔湾十三行—西来初地(华林寺)—西关十八甫—沙面近代建筑群落等文化遗产都一齐证明广州早在秦汉及南越国时期就开始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一直历经十几个朝代广州对外开发经久不衰。唐宋市舶司,粤海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对外海关机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经—波斯湾—大食国—东非—红海的通海夷道,成为世界上最早最长的海上交通航线。广州也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千年商埠。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并保留瞭如此多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这在中国是唯一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世界双遗产评价中具有突出的价值。

  8. 沿岸的龙穴岛抗英战壕遗址—虎门威远炮台—上下横档炮台遗址—大虎山炮台遗址—黄埔长洲炮台遗址—蟹山和牛山炮台遗址—鱼珠炮台遗址—越秀山四方炮台遗址—三元里平英团旧址等都是19世纪中叶(1841—1861年)中国人民反对英帝国的鸦片战争遗留下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抗拒毒品的突出例证。这在中国和世界上均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世界双遗产评价中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根据以上八方面的价值分析,认为广州市申报世界双重遗产是可行的。

  五、结束语

  本文论证了广州申报世界双遗产的价值,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广州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要保护广州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广州人的事也是全人类的事。但是,如果不通过世界双遗产的价值论证,一个不了解广州的人就会以为广州没有世界双遗产存在,或误认为即便有也是没有保护价值的。如果由于这种论证并广泛宣传,使得在今后工作中注意保护这些有价值的双遗产,或针对性的修复有价值的双遗产,最终能够使广州申报世界双遗产成功,这样广州就得到了一种荣誉:广州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城市。这就提高了广州城市的品位。因为能说明广州自然地理的优越和文化沉积的深厚。更是一种旅游品牌,为广州旅游创造更好的口碑。城市的口碑也象为人的口碑一样,这对广州立足世界地位具有举足轻重之重要!

  我们热爱广州,但我希望她不仅是我们的广州,而且还是世界的广州。我越是瞭解广州,越觉得广州需要保护,越觉得广州需要进入世界双遗产名録。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