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玉皇殿测绘及相关问题研究



  邹伟初 邓杰(邹伟初,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邓杰,肇庆市博物馆。)

  【中文摘要】1994年10月至11月间,本文作者主持完成了肇庆玉皇殿及其木雕构件的测量及拓印。此次测绘,主要是对玉皇殿现有建筑物本体进行测量,基本摸清了玉皇殿现有建筑的状况。

  【关键词】肇庆 玉皇殿 建筑 测绘  

  Abstract: During October and November of 1994, the author hosted the survey and rubbing project of the wooden components of Yuhuang Hall in Zhaoqing. Through this projec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hall was known.

  Key words: Zhaoqing Yuhuang Hall architecture survey

  
  
1994年10月至11月间,根据广东省第三次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会议关于在五年内完成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的要求,为完成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四有”指文物保护单位要“有保护规范,有标志说明,有记録档案,有专人保护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重新修订公布的规定),应肇庆市文化局文物科和星湖管理处邀请,我和省文管办文物科龙家有前往肇庆进行了玉皇殿测绘工作。参加测绘工作的还有肇庆市文化局文物科邓杰、肇庆市博物馆冯咏浩、肇庆星湖管理处文物科梁伟等同志共五人。由我主持测绘,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测绘工作历时三天,克服了一些技术上的困难,全部完成了整个玉皇殿及其木雕构件的测量及拓印。并于同年11月底完成绘图并提交肇庆市文化局文物科和星湖管理处。

  测绘工作的主要收获是:基本摸清了玉皇殿现有建筑的状况。此次测绘受设备条件限制,我们主要使用卷尺、平尺和卡尺等手工测量工具。根据任务要求,主要是实施玉皇殿现有的建筑物本身的测量。并未进行对原来玉皇殿兴建及后来修建时,在原址附近是否还有属于该建筑群的其他建筑的调查。因此没有开挖探沟等进行探究。

  一、玉皇殿概况

  玉皇殿位于今天肇庆市七星岩风景区阆风岩与玉屏岩之间,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有关玉皇殿的历史记録有清代康熙年间的《肇庆府志》:“玉皇殿,星岩絶顶,万历四十六年邑人潘昕建。雕梁刻柱,皆石为之。”(《肇庆府志卷之二十三仙释十三》,清代道光年间的《高要县志卷十五古迹略》:“玉皇殿在七星岩万历四十六年邑人潘昕建”。

  该殿总面宽7060、总进深11450毫米,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檩上施角板布瓦灰沙碌筒。緑琉璃滴水瓦剪边。正脊及各垂脊、戗脊均无脊饰,估计为损毁后没有重新塑造。正殿有石檐柱两根,八角形,柱高2.25米。内檐柱四根,木质,圆形,柱高3.8米。柱础为覆盆式,云石制作。前端两内檐柱为木柱并雕刻云龙,龙鬣勃起,龙趾清晰,形态生动,为明代木雕。殿内原置泥塑玉皇像,1966年毁,1982年重塑,并悬秦萼生所书”玉皇殿“匾于殿前。殿前面设前厅,面积约26平方米,面阔三间,与正殿总面阔等宽。卷棚顶,八角形石柱六根。

  玉皇殿是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教内的神仙谱系极为繁杂,但分有不同的等级,掌有不同的职责。最高为“三清”、“四御”。其中“三清”是“教门之尊”,“四御”是“三界之尊”。“三清”、“四御”并驾齐驱。共同统率着天上、地下、阴间的各种神仙。三清指的是居中的“元始天尊”(玉清大帝);居左的“灵宝天尊”(上清大帝);居右的“道德天尊”(太清大帝)。“四御”指的是“昊天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袛”。并设“三清殿”、“四御殿”以供奉。玉皇大帝为“万法之尊”、“众圣之王”,是天界最高神,为“四御”之首。地位最为尊贵,所以道观中常单独有“玉皇阁”、“玉皇殿”之设。从前述的有关史料可见,七星岩有许多道教建筑,堪称为道教名胜。而选址在“星岩絶顶”之处设“玉皇殿”,凌空御虚,飘然若仙,可说是巧夺天工的奇思絶构。

  玉皇殿面阔三间,进深为二进布局。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近似正方形。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各进阶沿压栏石均为花岗岩铺砌。前檐柱为八边形红砂岩石柱。大殿前檐柱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各一朵。明间补间铺作两朵,下檐后檐出檐形式为六铺作出三杪重栱计心造,里转六铺作四杪偷心造。最上跳斗承于乳栿之下。乳栿上承上檐柱,下檐前檐为如意斗拱。

  二、玉皇殿的斗栱及用材

  宋《营造法式》规定建筑用材的制度,将材划分为八等。按照宋代一尺等于今天公制0.309~0.329米(《中国古代建筑史》416页,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委会组织编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80年10月第一版)的比值,宋《营造法式》规定的八等材其材高为今天公制尺寸(一至六等材省略):

  七等材高换算成公制的尺寸即0.525尺×0.309米≈0.173米=173毫米;

  八等材高换算成公制的尺寸即0.45尺×0.309≈0.139米=139毫米;

  从上、下檐的斗拱尺寸表明,其材广为135毫米,接近宋《营造法式》规定的八等材139毫米。

  玉皇殿的檐下木构依循宋代《营造法式》所阐述的规律而有所变化,表现在各个构件的尺寸大小都本着材栔的关系。上、下檐的斗拱有几种尺寸(单位:毫米):

  1. 下檐如意斗拱取样115,40;

  2. 下檐西侧补间铺作取样120,40和135,40;

  3.下檐后侧柱头铺作取样120,40

  4.上檐各外跳1铺作取样135,50和135,45

  5.上檐里转铺作取样135,45;

  考虑到木材的变形和收缩、施工的误差、因取平取直而对各木件所作的尺寸上的加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下檐的“材广”是120毫米,约合3.9宋寸,而上檐的材广是136毫米,约合4.5宋寸。将这些数据归纳并取其中值,下檐的“栔”是40毫米,约合1.3宋寸,而上檐的“栔”是45毫米,约合1.5宋寸。“材”与“栔”相比,比值均为3。显然,与宋《营造法式》中两者的比值15/6=2.5是不同的,是同之中的差别和改进。而且,上、下檐使用了不同的“材”“栔”。为了叙述方便,此处将上檐的称为“上材”,下檐的称为“下材”。

  再者,在各个构件的尺寸上,也依循着以“材”为设计模数的特点。如平梁广为184毫米,合上材的20分;“附加平梁”广为212毫米,合“上材”的23分;四椽栿为245毫米,合“上材”的27分。尽管与与宋《营造法式》对各梁栿规定的具体尺寸不一致,但仍然按照宋《营造法式》的以材分为设计和计算根据的要求进行设计(图五)。

  三、玉皇殿的屋架反映的问题

  1. 该组木构建筑前厅为单檐硬山顶。屋架为卷棚式三椽梁屋。抬梁式梁架结构,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根檐柱均为红砂岩八角形柱,柱头隐刻八角形栌斗。一椽栿施绞栿栱和替木,三椽栿梁面上施驼峰,其面为如意纹雕饰。屋面檐口处置封檐板。梁架上各梁表面光素无雕饰,一椽栿身“月梁造”,并在两端修削出栱身,并于顺殿身方向施绞柎栱眼处镂空,栱上施斗,其斗上施替木承托檩条。斗上还承托与替木成十字相交的深浮雕卷草纹花板,花板其上承檩条。从而完成屋面的承托。这种雕花花板常常出现在明清广府抬梁式木结构建筑的梁架上。各进压栏石均为花岗岩铺砌。

  2.殿身下檐出檐构造 前檐柱为八边形红砂岩石柱。下檐前檐为外出三杪的网状如意头栱出檐。其构造为在下檐前檐普拍枋上,于每组补间铺作之间的平分中线位置分别加置坐斗,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之间,也同样于中分位置放置坐斗,再在各个坐斗上向前分的左右以45°角向外各跳出一栱,栱上置斗,斗上再以与上述做法相同的方式施加栱与斗,如是者三层。向身内则每层仅在正心斗上的45°方向伸出雕刻着云头的枋头,各正心斗亦以45°角斜放。其上枋头则分中在左右45°角的方向伸出,各枋头深浮雕同一款式的卷草纹。当中心的枋头则相连左右向伸出。仅在补间铺作里转四跳偷心造华拱上承槫下的罗汉枋。阑额截面为腰鼓形,额底浮雕卷草纹。下檐前檐各跳斗上施素枋。使用这种斗拱出檐的木构建筑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有不少,实例有东莞余屋牌坊、江门陈白沙祠“贞节”木牌坊、佛山祖庙正门“参军李公祠”
木牌坊和祖庙前殿前檐等。它们均是建于明代中、后期的木构建筑 。而其余各檐的出檐结构为: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各一朵。明间补间铺作两朵,各铺作出檐形式均为外跳六铺作出三杪重栱、单栱计心造,里转七铺作四杪偷心造。两侧补间铺作无外跳里转,仅为一斗三升重拱。

  3.下檐梁架构造 由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里转两跳承托乳栿,乳栿广(高)合“上材”23分。前头担在下檐前檐的柱头铺作第二跳斗栱之上,后尾插入上檐柱,与上檐柱交接处施雀替,乳栿包括角乳栿均修削为月梁。檐槫与乳栿的过渡连接由承托在乳栿面的驼峰、斗、栱组合来完成。驼峰上的栱由的素枋(罗汉枋)隐刻为影栱代替,实际上是下檐柱头铺作里转由耍头转成出跳的第四跳栱承托罗汉枋。衬枋头内跳的尾端雕成飞凤的图形,并进而承托的罗汉枋。在素枋上隐刻“影栱”,宋《营造法式》有举例。但是该书举的是檐柱上的柱头枋上的隐刻影拱。罗汉枋上施斗上承檩。罗汉枋伸至转角铺作处与角乳栿(递角栿)上的短柱(蜀柱)相榫接。

  4.下檐转角铺作 自转角处普拍枋上的坐斗向上逐层出跳里转六铺作斗栱,承托两边撩檐枋,再承托角梁完成屋角外挑。生头木自明间间柱中心线计起至角梁底两撩檐枋交接处增高为338毫米,翼角冲出不明显,约180毫米。下檐转角铺作里转三杪偷心造,并上托角乳栿。角乳栿上承接短柱并连接下檐角梁。两侧的柱头铺作最上跳斗承于乳栿之下,其乳栿为草栿。后侧的乳栿与之相同。乳栿上承上檐柱,上檐柱为减柱造。转角铺作上承老角梁,无子角梁之设。老角梁尾端插入上檐柱身。转角铺作里转出三跳承托递角栿。屋面桷上不施望板。下檐不施栱眼板。

  5.上檐出檐构造 正殿屋面形式为重檐歇山顶,屋顶为桷板布瓦灰沙碌筒。緑色琉璃滴水瓦剪边。正脊及各垂脊、戗脊无脊饰,估计为损毁后没有重新塑造。

  上檐前后檐斗拱为外跳三杪插昂六铺作重拱计心造,里转七铺作四杪偷心造,衬枋头尾接素枋,素枋上置斗承托檩条,素枋身雕影栱。斗身均雕成海棠形。而两侧的里转斗拱则将里转五跳拱头插在平梁之下的附加二椽栿底下,并对正檩子。

  6.上檐梁架构造 上檐屋架于平梁之下再施一条与平梁等长的梁,这一做法不见于宋《营造法式》的记载和广府地区明代大式木构。暂且称为“附加二椽栿”,该栿两端顺栿方向,像平梁两端的由斗拱、驼峰组成的节点铺作那样,从驼峰斗口出跳承托平梁,同时顺殿身方向出绞栿栱,拱上施斗承接罗汉枋,罗汉枋身隐刻影栱,该枋其背上再施斗承托平梁的绞栿栱,通过绞栿栱并上承檩子。该栿两端通过驼峰与下面的四橼栿相连,该栿与平梁、四橼栿身均修削成月梁状,四橼栿两端与与内檐柱榫接,柱梁间施丁头栱。上两栿两端均斫作斗栱与雕花托脚相连,托脚尾端与檩枋交割且与内檐柱头相骑接。上檐梁架有一处极其富有创意的改造,就是将下檐两侧的共计四根的乳栿上立的短柱,改用为上檐的两侧的檐柱。等于在两侧实施了“减柱造”。这一改变使得上檐变为三开间。

  7.上檐转角铺作 上檐转角铺作由里转各跳斗栱与四橼栿,平梁等节点相接。上檐角梁尾拴固于“附加二椽栿”向山面外跳的绞栿栱所托承的素枋与檩枋的交接处。中段则拴固于柱头上檩枋的交接处。角梁外端则栓固于上檐撩檐枋交接处。上檐转角铺作与柱头铺作、铺间铺作一样,均是重栱计心造。柱头上又隔跳施两条正心枋,其上施檩子。另外各跳之最上层均出素枋,从而在转角处形成一个稳定而承载力强的木排枋梁,解决了角梁及转角屋面的承载问题。

  8.玉皇殿的一对五彩鎏金木雕龙柱是目前省内保留下来的孤例。在木质柱子上雕刻各种图案花纹,在广东地区内,见诸文字的最早记録是南汉时期刘氏朝廷在广州建都,大兴土木营建宫室。“暴政之外,惟治土木,皆极奢丽。作昭阳、秀华诸宫殿,以金为仰阳,银为地面,榱桷皆饰以银;下设水渠,浸以真珠;琢水晶、琥珀为日月,分列东西楼上。造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翠羽。晚年,出新意,作南熏殿,柱皆通透,刻镂础石,各置炉燃香。…岭南故珠玑所聚,称号后复西通黔、蜀,得其珍玩,穷奢极侈,娱窃一方。岭北行商至国都,必召示之夸其富。”(《南汉书卷三本纪·第三高祖纪二》 广东地方文献丛书南汉书清·梁廷楠着林梓宗校点)。“高祖建南熏殿,刻沉香为龙柱,务极奢丽。少不如意,辄诛杀匠役。”(《南汉书卷十 列传第四·诸臣传二》 广东地方文献丛书南汉书清·梁廷楠着林梓宗校点)。南汉沉香木柱的意义在于,早在唐朝末年广东木构建筑已出现了整根柱子施加雕刻的实例和做法。可为后世引用。玉皇殿的木雕云龙纹柱子可以看作与之血脉相连。该木雕龙柱的年代因清代康熙年间的《肇庆府志》所记“玉皇殿,…雕梁刻柱,皆石为之。”而产生疑问。现在的柱子是木柱,与所记的石柱不符。经现场查勘,年代无可疑之处,应该是记録有误,理由如下:一是从纹饰的时代特征来看,明代龙的形象变化规律显示,到了明代后期,从隆庆、万历开始,龙的嘴部和鼻子等出现类似猪的嘴鼻的模样,龙头上毛发成束上飘,民间俗称为“猪嘴龙”,这在同时期的瓷器龙纹上得到印证。
该柱龙身呈现在云彩中穿越翻腾的姿态。龙爪和尾不太清晰,颇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味道。云的表现方式不是明代早中期出现的“壬字云”和“飘带云”的样子,卷曲的云朵表现出与明末天启、祟祯时期相似的特点,有向明末清初的”括号云“式样过渡的特征;二是现场构架和个部件均无重新拆装的痕迹,可见雕刻的纹饰不是后来装上去的。这些特征均表明这两根龙柱是与该殿同时建造的,是目前广东仅有的晚明木雕龙柱,故十分珍贵。

  五彩髹金龙柱似乎想人们暗示着一个问题,现今被油漆了大红脂胶磁漆的殿身梁架斗栱,是否也有如同肇庆学宫一样的檐下彩画呢?宋明各代对各类建筑的装饰有整套的制度和限制,从宋元明时期的律法来看,也不允许有超越官方建筑的做法。《宋史·舆服志》记载:“天下士庶之家——非宫室寺观,毋得彩绘栋宇及朱漆梁柱窗牖,雕铸柱础。”据《明史·志第四十四·舆服四》记载 :“明初,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木器不许用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等规定。既然上述限制的对象是官民房屋,那同宋代一样,“宫室寺观”则不在此列。同时也说明有所行动才会有所限制,民间的“抹金、描金、雕琢龙凤纹”之事不会在少数,以至后来不得不放开。实际上肇庆府应该不止一处木构建筑有彩绘,肇庆府学宫就有十分华丽的檐下彩画。既然这座殿堂里已有五彩涂绘的柱子,为何不象其他建筑一样也对其他部分进行描绘呢?

  四、玉皇殿平面布局反映的问题

  殿的前面有与之勾连的硬山顶建筑,该木构建筑平面面阔三间。明间面阔为3946毫米,两次间面阔为1442、1412毫米(均为柱中距)。进深为一间,与正殿勾连,两进之间不设天井。前厅为单檐硬山顶。屋架为卷棚式三椽梁架。拾梁式梁架结构,“彻上露明造”,三椽栿表面光素无雕饰,并穿过前檐柱承拖撩檐枋出檐,其下出一跳插拱挑檐。其上于梁面搁两个驼峰,再承托一椽栿,栿身“月梁造”。两端修削作栱身,骑于驼峰上,并在顺身方向出一跳绞栿拱,拱上置斗承替木并承槫子。在顺栿身方向则从斗上再安装类似于宋《营造法式》所列的“丁华抹颏拱”的深浮雕卷草纹花板,其上承檩,从而完成屋面的承托。驼峰面用深浮雕雕刻如意纹。屋面檐口处施封檐板。

  前厅与大殿风格不一样的地方有:一是出檐的构造不同。大殿出檐的形式基本上是按照宋代大木构架的方式,由斗拱、铺作等挑出屋檐。而前厅则采取了插拱挑穿插枋出檐的方式,这一方式在广东主要流行于清代。

   梁架所用的材栔与大殿不同。

   檐下的斗和拱的样式和纹饰与大殿的不同。

   由此可见前厅应该是清代前中期加建的。值得注意的是加建的前厅其设计能够做到尊重原有的大殿,做到了主从有别,先后有序,协调美观。这种在正厅或正殿前面加前厅的做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宗祠和寺庙建筑中得到采用。如广州的三元宫、广州沥窖的卫氏大宗祠、广州小洲的简氏大宗祠等。

  五、玉皇殿成就

  玉皇殿虽小,但构架精致异常,如俗语所说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反映出本遵宋代法式而又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创新的特点。

  前面提到的上檐两侧檐柱实施“减柱造”,从现场的各种情况分析是颇具匠心的一个创造。首先表现为因应建筑场地狭小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建筑的完美。在现场可见,在星岩的阆风岩与玉屏岩顶上,没有一块超过100平方米的平地可供建设庙堂的。此地为石灰岩山体,两岩峭壁千仞,突屹于千顷烟波之上。仅余两岩之间这个近九十平方米的地方还可以建房,在当时如要人工拓宽场地的话,面对坚硬的岩石,其需耗费的人工和财帛恐怕谁也难以承担。就在这种条件下,同时还要考虑的上下山的道路和建筑物的朝向等。现在的布局已无可挑剔。但如果按一般的结构形式,上檐就是仅由四根内檐柱组成的单间的屋顶,其正脊仅有两椽又三分之二的短小一截。如此的一个小顶,显然不适合安置玉皇大帝的。实际上在视觉上也是不美观的。但是如果同时让下檐的前后檐和两侧一样让乳栿上的短柱都充当内檐柱,则会因上檐所有铺作和梁架的重量都外移到下檐柱和上檐柱之间,也就是增加了外檐柱荷载的重量,从另一角度看就是下檐柱压强增加的同时重心上移,使得结构的不稳定性增加。因为该殿采用的是层层叠加的抬梁式结构,抗侧推力和抗大风能力差过穿斗式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现在该殿采用的是最佳方案。

  这一方案的实现,还要设计者对原来的规范性的梁架形式进行合理的改造才能完成。而改造方案就是在上檐梁架中,增加了“附加平梁”,这条“附加平梁”所处的高度和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恰好是上檐角梁梁尾所可以锚固的地方。因为两侧共计四根的乳栿上立的短柱,改用为上檐后,这两侧的檐柱同时又担当起了上檐角柱的角色,上檐角柱往上加上了六层的铺作,从而在转角处构筑了一个木枋平架,为转角屋面的完成准备了稳当的条件,于是角梁便可以和下檐一样,放置于平架上,以45度外伸最后完成屋角的构成。同样,上檐角梁按下檐角梁相同的坡度安置的话,刚好梁尾处在平梁和四椽栿之间,为了栓住角梁梁尾,根据材栔所限定的关系,设计者在此位置使用了附加的二椽栿(附加平梁)——因为它的长度与平梁相等,姑且以此称呼。所以用“附加平梁”来解决栓住角梁梁尾的问题,而不采用短柱,可以得到安装和维修时施工方便的好处,如用短柱的话,则要事先装好柱子和平梁以及顺着殿身方向的罗汉枋,再将这个装好的架子吊上屋顶才能完成,而用现在的方式,则一个一个的单个构件逐一往叠加就可以了。简便多了。有人会问为何不用抬升四椽栿到现在“附加平梁”的位置以取代“附加平梁”的作用,显而易见的是,硕大的四椽栿上移引致的结果同样是重心上移增加不稳定的问题。由此可见玉皇殿上檐梁架的革新,堪称是神来之笔,虽然发生在一间小的殿阁结构之中,但其意义不低于德庆学宫的减柱构造。它显示出明代广府大木构架的建造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六、后 记

  玉皇殿测绘一眨眼就过去了十五年了,世事蹉跎,至今方有机缘为其笔録于上。唏嘘之余,亦感快意!当年的工作条件相当艰苦,一是上下山路极陡峭,每天很早就带着乾粮上山,气喘吁吁之后,便爬到几根瘦竹竹蔑搭结的脚手架上,当时有粤语打油诗记曰“几枝竹,左右郁,三下两下爬上屋。几张纸,一把尺,又画又度,手脚麻木……”以自我开解云云。为了节省时间,都是直到天黑看不见了才收工。梁伟同志年纪较大,也一直和我们在一起,给我们以很大的支持。这次的工作,大家都当作是自己应该做的事,除了按规定领取差旅补贴之外,并无其他的津贴和奬励,最大的收获是,在我们测绘之前,大家对这一珍贵的文物古迹瞭解是不多的,一经科学测绘,它就像掀开了面纱的仙女一样的光彩动人。而作为亲手为其测量绘图的人,就有了一分无以代替的欣慰!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