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甄 氏 渊 源 考



  梁邦奎 甄奎山(梁邦奎、甄奎山,山东鄄城县。)

  甄氏为虞舜之后裔。《史记·五帝本记》记载,舜生于姚墟,卒于鸣条,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舜仁慈爱民,民多归附,所居之地一年成村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是为甄城,即今山东鄄城之由来。古者甄鄄通,甄乃制陶之轮也,舜之三子曰藩,受禹封为制陶之官,其后人乃以甄为氏,为甄氏起源。 宋人罗泌曰:雷泽不闻有二耕渔必不相远,舜耕历山即鄄城南境之历山,历山古遗址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今历山庙村南三里甄庄村为甄氏故里,1993年鄄城县地名委员会考证并立村名碑:“夏禹时期始祖甄藩是舜王之三子,受封于甄地即此地,并以地名为姓,后甄地渐演变称甄庄。许张等姓相继迁来,村名沿用至今”。历山庙村东南二里今刘窑村,传为烧陶器之故址。后郭沫若先生曾亲来考证并在历史地图上做了明确标注。

  甄氏族谱中有名人大事记对甄氏起源的续述甚详,续中记载舜有子长义均、次季厘、三甄藩,皆受夏禹所封。义均封于商丘,故曰商均,季厘封于缗(今山东金山县东北),甄藩封于虞号虞思国(河南虞城)。传至十一世虞君倭文时夏桀无道灭虞国除。倭文逃归部族原地妫水河滨(在现北京西北怀柔延庆两县境内)。十二世毛共时汤放桀于南巢,封毛共为妫君,传至二十九世简孙阏父时,武王克商阏父去国避居灵岩(按不详何地)。传至三十代简孙满时,武王兴灭国继絶世,求舜后裔,封满于太昊之墟,妻以文王之长女,赐姓妫是为胡公,使守先帝宗庙。胡公二子长曰犀,次曰皋羊,胡公卒犀继位,是为申公,申公卒子突幼,皋羊代立是为相公,成王三十二年突长成,皋羊还政于突,成王改封皋羊于甄旧地为陶官,后世遂以甄为氏。

  十一世虞君倭文时,夏桀无道天下大乱,夏桀克国,倭文逃归原部族旧地妫水之滨,倭文去陈后留在妫水的甄氏族人逐渐繁衍昌盛,在北京和河北省南部发展成望族,无极县的甄氏族人就是其中的一支。在汉、晋、南北朝时期出了大批名人,如甄邯、甄后、甄副、甄勉等,留在陈国的甄氏族人在陈留一带也发展成望族,如甄彬、甄琛、甄济等都是朝中的大臣、主要官员。

  至唐末五代时,因避乱由甄城即鄄城迁入鱼邑旧城东南二十里义成大岩村买土造房下来,鄄城甄庄村留守者皆年老病弱数户,金大定年间金宋交兵天下大乱,甄氏族人亦从此四散于丰沛、滕济青莱兖虞各地。有少数人复回鄄城归祖,定居于甄庄村。

  明洪武八年大地震使南四湖衔接在一起,加之燕王兵乱,甄氏族人也因之而再迁,至此而四散,不可胜数。

  鄄城甄庄村,经过数次的变迁,至今甄氏族人仅二百余人,但实为甄氏之源。现有确切墓址的从115世始,以前的因黄河数次水患,已沉积于地下,不可考证。甄庄村128世甄效先,为光绪年间不第秀才,后从事私塾教育为生,弟子遍布乡里,在历山一带声望颇高。

  历史上迁往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地而发展延续的甄氏族人不可胜数。 有数字可查的1952年为响应政府号召开发东北迁出东北五户甄姓宗亲,约二十余人,分布在白城、黑河市一带,现已发展至约二百余人,甄天祥为某镇党委书记。

  建国后因工作关系在外地的计30余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