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国嵩山甄氏源流考
甄天义 甄金山 甄秉灿(甄天义、甄金山、甄秉灿,嵩山甄氏文化研究会。)
中国嵩山,森着万里,驰名环球,是我华夏甄姓氏族的主要发源地和发祥地之一。
甄姓氏族是华夏古今一万三千余个姓氏中最古老悠久优秀贤达的姓氏之一。甄氏得姓大约于四千二百多年前的氏族部落联盟时代,元祖为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始祖为上古五帝之中的圣君虞舜。甄姓当代子孙约占华人人口万分之六,为中华之第一百六十二大姓。
嵩山峻极于中天,钟灵毓秀,孕育出包括甄氏在内的诸多古老姓氏及其灿烂文化。这是因为嵩岳雄踞北纬三十二度至三十七度,东经一百一十度至一百一十七度之间,是太古代华夏版图内崛起于汪洋大海最早的大陆板块之一。石器时代地处北温带,为典型的适合于人类生息繁衍的最佳人文自然环境。二○○四年二月十三日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神山四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甘霖丰而润泽,光照足而和煦,独得天时。嵩岳东袂郑汴衢通虞商,西演洛阳迤逦函谷;南控许州脉联陈蔡,北依黄河瞰望青岩,因水陆通九州,八方畅逍遥再得地利。神农氏在嵩山淮阳制耒造耜播禾种药、轩辕黄帝在嵩山新郑寿丘被推举为华夏九州氏族部落总酋长而一统天下;虞舜圣君在嵩山负黍城践祚帝位,教化黎庶;夏禹在嵩山治水,安澜九州,建都于阳城,开创中华封建王朝之先河。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六个封建王朝在嵩山四周的洛阳、安阳、开封、郑州、许昌、商丘、淮阳建都驻跸,博得天下万世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在嵩岳荟萃臻备,玉成了惊服四海、震憾环宇的包括甄氏文化在内的华夏文明盛典。
嵩山甄氏之元祖为华夏共同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谯周注曰:“轩辕,有熊国君。”皇甫谧注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黄帝于黄帝元年二月初九诞生于嵩山东南名峰具茨山下的轩辕寿丘。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于黄帝三十五年三月初三在轩辕黄帝宫执掌九鼎,统一华夏。元祖娶正妃西陵氏嫘祖,次妃方雷氏女节,次妃彤鱼氏,次妃嫫母。黄帝共生二十五子,其中得姓者十四人计十二姓。明神宗万歴年间进士黄淳为南宋时迁粤的甄氏族人编纂的《甄氏族谱》作序时点评曰“甄氏之先祖系出虞姚,盖亦轩辕裔胄也。”黄帝在嵩山圣灵之地执政七十五载,寿一百一十岁。崩后葬陕西桥山黄陵。尔今,海内外甄氏子孙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便与华夏炎黄子孙一道前往嵩岳具茨山祭拜元祖轩辕黄帝;每逢清明时分前往黄陵祭奠元祖轩辕黄帝之英灵。
嵩山甄氏之始祖为圣君虞舜,是黄帝之九代孙:黄帝生昌意,昌意生帝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圣祖重华,即吾始祖虞舜。至于始祖虞舜的出生地史学界各有考证:有河东蒲阪妫汭(山西永济)之说,有濮州雷泽姚墟(河南濮阳)之说,有甄城姚墟(山东鄄城)之说,有上余姚丘(浙江上虞)之说等。其实虞舜作为上古氏族部落联盟之酋长,华夏皆其王土,足迹遍及九州,恩泽沐于四海,炎黄子孙皆敬仰之,其确切出生地之争并不十分重要。而虞舜之执政活动核心地区则在黄河中游两岸、中岳嵩山周边却是不争的事实。《史记·五帝本纪》就简要的记载了舜祖成就伟业之路线图:“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历山在黄河之阳、嵩山之阴的山西翼城境内,雷泽位于黄河西畔的河南濮阳,寿丘乃黄河南岸嵩山东麓的河南新郑轩辕之丘,唐代史学家司马贞于《史记·五帝本纪》注中有考证:“寿丘,地名,黄帝生处”。
“陶河滨”三字中则藴含着我甄姓氏族与舜祖之血缘传承关系,而且是我甄姓氏族得姓之总纲。我甄姓之祥符由“西土瓦”三字构成会意之字,可以断定我甄氏始祖乃制陶作瓦之鼻祖。而舜祖带领并指导族人在哪条河的河畔制陶作瓦,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黄河两岸及其支流边上。综合诸多史学家之论证,应北起河南范县濮阳,南连山东鄄城定陶,西接河南陈留封丘,再至嵩山北邙洛阳大约八百里的黄河之滨及其支流河畔。东汉史学家嵩山陈留人圈称所着的《陈留风俗传》有更详细更确切的记载:“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陈留乃是西汉郡属,汉武帝元符元年置,时治二十九万六千二百八十四户,一百五十万九千五十口臣民,辖古都开封周边的尉氏、封丘、雍丘(杞)、小黄、宁陵、长垣、襄邑等十七县,其区域跨嵩山之东的黄河两岸。作为陈留人圈称编纂的《陈留风俗传》当然是以陈留郡的风土人情为基本素材而撰写的史书。文中之舜系指我甄氏始祖虞舜;“陶”乃制陶,“甄”乃作瓦,“河滨”乃指陈留北的黄河及其支流的古济水畔。概括而言,始祖虞舜带领其子孙臣民在陈留黄河之滨制陶作瓦,其子孙臣民中的部分成员或以陶技或以陶官为姓氏,形成了甄姓氏族。当然,嵩山东麓的陈留古郡处也就成为华夏甄姓氏族的重要发源圣地了。明代朝议大夫国子祭酒兼翰林侍讲兼修国史总裁豫章胡俨,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夏四月为山东《庆云甄氏族谱》作序时明确记载了甄氏得姓氏之渊源:“甄氏出自陈留虞舜之后,初舜陶甄河滨,其后因以为氏”(见山东鱼台《甄氏族谱》卷一第四十六页)。东汉史学家圈称与明代史学家胡俨二者所据史料相佐印证,为嵩山甄氏发源得姓作出了真实可信的推断。嵩岳东麓的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郑州大河村文化遗址,嵩山北麓的渑池仰韶文化遗址,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嵩山西麓的洛阳王湾文化遗址,洛阳城东南的甄官井遗址,嵩山南麓的登封告成双庙文化遗址,这些情系中华文明的文化遗址均在嵩山一带的黄河之滨。在此相继出土了诸如瓦罐、壶、钵、盆、勺、甑、盘、盂、碟、鬲、瓮、豆、斝、灶、陶鼎、陶埙等许多黄帝至虞舜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品位的陶器。陶瓦作为上古时代的高科技产品,不但成为划时代的华夏文明演绎之标识,也为嵩山及其黄河段是“舜陶甄河滨”之主要基地提供了确凿可鉴的历史实物见证。
始祖虞舜在跋涉万里,艰苦磨砺半个多世纪之后莅临嵩岳,在这座神州华表下励精图治,开创帝业,完成了四大历史使命:首先大约在公元前2112年即舜祖六十一岁花甲之时,于嵩山的负黍城从尧帝手中继承华夏部落联盟酋长之位成就帝业。古时中岳嵩山称负黍山,其西南麓之负黍城亦称负夏城,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西南。《史记·五帝纪·虞舜》有明确记载:“就时于负夏”。《孟子·离娄》载:“舜迁于负夏”。《帝王世纪》也有记载:“舜迁于负黍”。由此可知,圣祖虞舜就是在嵩山一统天下升迁帝位的。负黍城此后相当一个时期成为全国政治经贸冶炼中心,其故城遗址如今已被河南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第二件事是为嵩山命名并令子孙崇拜嵩山。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帝舜命嵩山为中岳嵩高”、“帝舜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太室即嵩山的主峰,海拔1496米。从此,嵩高成为嵩山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雅称而跻身于华夏名岳之中,此也为我嵩山甄氏“嵩高堂”之源渊也。第三件事,圣祖虞舜与华夏著名隐士在嵩山南支脉箕山及负黍城相会,拜许由为师,请教治国之道。《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载:“帝舜师许由。”《显志赋》载:“舜与许由相遇于负黍”。《帝王世纪》记载则更明确:“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尧舜皆师事焉”。当尧舜二祖有意将天下禅让给许由时,许由隐箕山而不出。清代陈留知县甄汝舟曾作诗《许由挂瓢处》以记其事:“隐士欲逃名,后世传佳话。如何意潜踪,并此瓢不挂”。舜祖在嵩山执政三十九载,所做的第四件大事是选拔栽培禹为继承人,指导其浚通江河,安澜九州,并在嵩山阳城禅天下于大禹。《史记·夏纪》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阳城即嵩山东南麓的告成,是夏王朝建立最早的皇都。舜祖在嵩山完成禅让大礼之后向南巡狩,百岁大寿时崩于广西苍梧,殡葬于湖南之九嶷山。
探根溯源,嵩山甄氏子孙乃圣君虞舜在陈留至嵩洛北邙陶河滨,于负黍城治理天下时繁衍的嫡孙。在宗脉上又分两大支脉:一支为虞舜子孙中的制陶作瓦者。《中州古今·源出河南一千姓》载:“出自帝舜之后,舜曾在大河之滨作陶器,其后代以职业技艺为姓,取甄姓。”另一支为跟随虞舜制陶作瓦的皋陶之子仲甄。唐代史学家林宝所撰《元和姓纂》记载:“甄,皋陶次子仲甄之后。”古棠南园逸民张鸿儒1962年为山东鱼台《甄氏族谱》作序时称:“考甄氏,系出庭坚之后,名门巨族,代有闻人。”皋陶,字庭坚。为尧舜禹三帝的司法重臣,其次子跟随舜制陶作瓦,被舜赐名号为仲甄,其后以祖字传姓为甄。此支脉之甄姓尊皋陶为始祖,称庭坚甄氏。此支主要分布于嵩山之南的许昌、光山、固始及安徽的六安、金寨等地。 《史记·夏纪》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此一支甄氏的部分后裔后来又南迁西徙到蜀,再播迁到重庆竹筏门、湖北鹤峰、湖南桑植大庸慈利等地。上述甄氏两大支脉实为一体:一则是从血缘关系上讲,皋陶与舜本为堂叔侄,均为颛顼帝之嫡孙,属同祖同宗。二则虞舜为君皋陶为臣,皋陶次子仲甄之名号,盖由舜帝所赐而生。因此而言,一干两枝本末同根。甄氏得姓,无论是直接间接,还是嫡亲旁庶,皆由舜祖或亲生或赐予而往后传承。故而天南海北,皆推虞舜为我甄姓之始祖也。
嵩山甄氏之姓源演变及其读音演变,也同其它甄氏支脉一样有一个博大而漫长的嬗变时空。
关于姓氏演变。
妫姓。《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载:“瞽叟姓妫。”《元和姓纂》载:“妫氏,舜生妫汭,子孙氏焉”。《姓氏·急就篇》载:“舜居妫水之汭,其后因姓妫。”
姚姓。《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晋代史学家皇甫谧所着《帝王世纪》载:“帝舜即有虞氏,姚姓也。”
虞姓。《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载:“帝舜为有虞。”皇甫谧作集解曰: “舜嫔于虞,因以为氏。”《史记·虞舜》又载:“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城县”。《括地志》云:“虞国,舜后所封邑也。”虞城县利民镇的虞君商均墓冢如今尚保存完好,供后人凭吊。
陈姓。《史记·陈杞世家》对我甄氏由妫姓至陈姓的演变过程有确切记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史学家杜预所注更揭示出胡公满世家为甄氏之渊源:“遏父,舜之后,陶正官名,是生满者也。”陈国为周武王所封诸侯国,治都在嵩山东南二百三十公里的河南淮阳城。自陈胡公满至陈缗公越共传二十世二十四代王,前后计五百六十九年。公元前479年陈国被楚惠王所灭。陈胡公时,甄姓寓于此世家,并由此而派生出宗族姓氏陈胡满袁等三十余姓。这与史学界关于华人姓氏源自夏商周,衍生于春秋战国之说相吻合。
甄姓。公元前370年左右,陈胡公满的二十五代孙中有个叫陈通的贤士,因反抗楚肃王臧之暴政而于周烈王五年左右奔赴东周之都嵩山洛阳,朝觐周烈王喜。烈王姬喜以为陈通忠于周王室,为恢弘光耀通之世家名位,就下诏一方面推崇帝舜曾任陶甄之职时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并授通为周朝陶正之官;一方面恩赐通甄姓。甄姓由此因周天子敕封而入正统,并从此传承至今。对此,各个朝代的重要典籍均有史料记载。唐代名臣嵩山洛阳文学泰斗张说为唐代名臣甄亶所作《广州都督甄公碑》中就神笔铭文:“昔胡公绍舜,奄有大邦,楚子县陈,乃成乐土。当烈王之世,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赐姓因生,如坚之读,形声转注,以真为音”。宋代庄绰所撰《鸡肋篇·甄氏旧谱·甄复》载:“舜子商均后,周封于陈,为楚惠王所灭。至烈王时,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周将,以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清代名流李鸿章、黄彭年所纂《畿辅通志》亦有记载:“陈通奔周,王以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赐姓因姓。”由此而论,我嵩山甄氏以陶甄之技艺得姓于嵩山陈留黄河畔,以陶甄之官职定姓氏于嵩山洛阳。故曰:嵩山乃是我甄姓氏族无可争议的重要诞生发祥地也。
关于甄姓读音之嬗变。
三国之前。“甄”字读音为“绢”或“坚”。东汉文字学家嵩山汝南人许慎所撰《说文解字》称:“甄,陶也,从瓦,垔声,居延切。”唐高宗李治第六子章怀太子李贤为范晔《后汉书》作注时称:“甄,音绢”。《康熙字典》为此作注:“甄[唐韵]居延切;[集韵]稽延切。”
三国之时。“甄”姓之字才读为“真”音。史学家陈寿所撰《三国志·吴书》载:“孙坚入洛,屯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令人入井,探得传国玉玺。以甄与己名音协,以为受命之符。则三国以前未有音为之人切者。孙权即位,尊坚为帝。江左诸儒为吴讳,故改音真。”宋代庄绰所撰《庄季裕·鸡肋篇》对嵩山淮阳进士甄彻姓氏之读音曾有一个典故记述:“甄彻,字见独。登进士时,林摅为枢密。当唱名读‘坚’时,上以为‘真’音。摅辩不逊,坐贬。”这个传奇色彩的典故出自北宋徽宗赵佶大观年间之汴京开封,成为嵩山甄氏世代相传之佳话。三国吴国大帝孙权即位于公元222年,至此,从舜帝陶甄时代至三国吴建立之时,时空跨度达二千四百年之久,甄姓方才从姓氏字形到姓氏读音正式固定下来并传承至今。而东周陈通被敕封赐姓为甄,孙坚在甄官井得玺其后为甄姓定音均发生于嵩山洛阳,这不能不说是天公巧合,圣灵玉成。难怪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就写下了灼传古今的名句“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嵩山,不但孕育出古老优秀的甄姓氏族,而且雕塑出风采靓丽的甄氏名门望族的群像。
河南地处华夏之中心故称中原,因其大部分版图在黄河之南而得名。
“河南”从广义上讲系指以嵩山为核心的黄淮区域;从狭义上讲,特指以嵩山为圣灵的“河南郡”。河南郡乃故秦所设的三川郡,由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5年更名为雒阳。西汉时户二十七万六千四百四十四,人口一百七十四万二百七十九,辖嵩山周边的洛阳、荥阳、偃师、密县、开封、梁、新郑、中牟、成皋等二十二县。公元39年由东汉光武帝刘秀改为河南尹,辖嵩山周边二十一城。洛阳位于嵩山西麓、黄河南岸,因其傍依中岳,雄踞龙门,挟崤渑之险阻,当秦陇之襟喉,承嵩颍龙脉虎气,扬河洛文明甲天下,因而先后有夏、商、周、汉、魏、晋、北魏、隋唐、后梁唐汉周、北宋(西京)、金(中京)等十五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驻跸。而河南郡所辖之开封,古称大梁汴京,先后有战国时期魏、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北宋、金等七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执政,加上嵩山地区的夏都阳城、商都郑州、汉都许昌、陈都淮阳,可以说,以嵩山为标徽的“河南”望郡是中国封建王朝建都历史最悠久,时代最漫长,朝代最繁多的风水宝地,这在华夏文明史上是絶无仅有的。地灵必将孕育人杰,作为甄姓氏族重要发源发祥地的嵩山“河南”成为甄氏名门望族之圣地更在情理之中。甄氏门中的英杰才子、贤达政要、豪侠高士必将云集于华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嵩山一展才华,建功立业。嵩山甄氏名门在政治风云的碰撞中崛起,望族在金戈铁马的鏖战中荣耀。东汉史学家嵩山陈留人圈称在其所着的《陈留风俗传》中对此作出言简意赅的赞评:“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望出中山河南。”
嵩山河南之甄氏望门,从源流上看,有原籍嵩山的虞舜之直系嫡孙,有甄通先祖在洛阳任东周大臣时落籍于嵩山周边的嫡孙,也有从河北定州、无极、山东、山西回嵩山洛阳为官、为属、为僚、为士、为民而落籍于此的甄氏嫡孙。从区域上讲,“河南”望门特指以洛阳为龙头的河南郡,而嵩山之东的陈留郡,嵩山之南的颍川郡及汝南郡等区域均属河南嵩山甄氏之望门的领地。从时代上分,前期为史学家圈称所指的周朝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后期则为三国至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时期。嵩山河南甄氏各个时期之名门望族代表世家及其代表人物朗若灿星,瓜瓞葳蕤,彪炳史册。
甄通。周朝战国时嵩山淮阳人。公元前370年左右赴嵩山东周都城洛阳,被周烈王封为朝廷陶正之官,且赐姓以甄,以为荣耀(见唐代张说《广州都督甄公碑》)。
甄尊。西汉中叶嵩山西麓杜陵人。西汉元帝刘奭时授长安京兆尹。孝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在嵩山洛阳任河南太守。后又迁河内太守及右扶风郡守。政绩卓著,为西汉名吏,开秦汉甄氏登上政要舞台之先河(见《前汉书·百官公卿表》) 。
甄邯。先在嵩山南麓领兵,敕封承阳侯,封地于嵩山南的汝南郡(见《前汉书·外戚恩泽表》)。后在嵩山西麓之函谷关一带率兵征战。后擢升为太保、大司马,执掌朝廷之大政,为我嵩山及华夏甄氏之举世英杰(见《前汉书》)。
甄宇。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年间,即公元56年封甄宇为“瘦羊博士”。因宇爷在诏赐众博士每人一羊中挑选最小最瘦之羊而免于众人争讼,其谦让美德为朝野所敬仰。旋即被光武帝刘秀招至嵩山洛阳,聘为太子刘庄之少傅。多次建言献策于朝廷而有雅风(见《后汉书·儒林传》)。
甄承。甄宇之孙,嵩山洛阳甄氏豪门世家。世传《严氏春秋》,在嵩山洛阳东汉太学讲学授道多年。东汉章帝时举孝廉,赴嵩山东之梁国为相。梁同时辖河南陈留、宁陵等九城。承焚膏继晷,勤勉执政,爱民如子,被载入史册,赞誉为卓儒名吏(见《汉书·儒林传》)。
甄邵。嵩山南麓颍川郡禹州人。东汉时与曲阜大儒甄子然一道在嵩山洛阳为朝官。两位甄氏卓儒为嵩山甄氏文化的卷轴上增熠生辉,传为嵩山世代佳话(见山西洪洞《姓氏渊流·甄氏》)。
按:周秦两汉时期,甄氏“河南”一望石惊天开在嵩山崛起。或持钺护国,或佩印执政,或秉毫撰典,或弘儒传道,无不彰显出我华夏甄氏超人之才华。
甄逸。东汉顺帝年间人。灵帝年间任嵩山之南的上蔡令。《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载:“逸,上蔡令。”《畿辅通志》载:“甄逸,汉太保甄邯之后,世吏两千石,官上蔡令”;《元和姓纂》载:“邯六代孙逸,后汉上蔡令。女为文帝皇后。逸子俨,孙畅。畅生绍,绍生述。六代孙元成,生诩。诩曾孙怀素,唐庐陵令。”逸爷只身赴上蔡,扬善抑恶,勤勉为民。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病卒于任上。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曹叡从嵩山洛阳出发,制缌服临丧,百官陪位,亲自将其外祖父甄逸、外祖母安喜君张太君葬于嵩山东麓五龙捧圣的盘龙湾甄坟沟 (见陈寿所撰《三国志》)。此墓地先后葬有甄逸世家数代人,成为闻名遐迩的皇冢,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八十一载的历史。公元二OO二年八月十五日,甄逸墓群被新密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甄俨。甄逸之次子。俨于东汉献帝时在嵩山东任曲梁长。辖密县、荥阳、新郑等地。俨爷在兵燹战乱中为保一方平安而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于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英年早逝,葬于嵩山东麓新密甄逸墓地(见陈寿所撰《三国志·魏书》)。
文昭皇后。甄逸之第五女,名洛,生于汉灵帝光和六年(公元182年)。生魏明帝曹叡及东乡公主。曹丕建魏称帝,将国都由许昌迁至嵩山洛阳,甄洛为曹丕夫人。后洛遭诬谄被曹丕赐死,卒于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六月,享年三十九岁。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曹叡在嵩山洛阳追封其母甄洛为文昭皇后,葬母于河南安阳灵芝村 (见陈寿所撰《三国志·魏书·后妃传》)。甄洛秀外慧中,贤淑才高,所作古诗《塘上行》被録进《乐府诗集》。文昭皇后为此被録入当代《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成为入选的中国最早的女诗人。嵩山甄氏族人赋堂联以赞之:“袖里虹霓冲霁色,笔端风雨驾嵩涛。”
曹芳之甄皇后。甄逸之曾孙女,甄俨之孙女。三国时曹魏第三代皇帝曹芳之皇后。甄皇后于魏正始四年(公元234年)四月乙卯于嵩山洛阳就国母位。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七月壬戌卒于嵩山洛阳,在皇后位九年。薨后葬安阳邺郡曹氏墓地 (见陈寿《三国志·魏书·齐王纪》)。
甄像。甄逸孙,甄俨子。三国魏时在嵩山洛阳任虎贲中郎将,官至太尉,率兵镇守京城。
甄毅。甄逸之孙,甄尧之子,三国魏时在嵩山洛阳任越骑校尉,掌越人来降之骑兵。
甄畅。像之长子,逸之曾孙。三国魏时在嵩山洛阳任射声校尉,散骑常侍。追赠车骑将军。
甄温。像之次子,逸之曾孙。三国魏时在嵩山洛阳任射声校尉,授辅国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掌统兵征战,俸禄万石。
甄韦华。像之三子,逸之曾孙。三国魏时于嵩山洛阳被封列侯。
甄艳。像之四子,逸之曾孙。三国魏时于嵩山洛阳被封列侯。
甄黄。像之五子,逸之曾孙。三国魏时于嵩山洛阳妻平原公主曹淑,为平原驸马,被封列侯。
甄绍。畅子,逸之玄孙。三国魏时于嵩山洛阳被封列侯。
甄德。黄子。三国魏时在嵩山洛阳被封授平原侯,广安县公。司马炎在嵩山洛阳建晋,封甄德为镇东大将军,授大鸿胪,光禄大夫等七个要职,文韬武略兼备。
甄喜。甄德之子。晋时于嵩山洛阳被授中书侍郎,卫将军,迁辅国大将军(以上均见《三国志》及《晋书》)。
按:甄逸世家在嵩山的“河南望门”中声赫九州。自东汉中叶至三国西晋的一个半世纪期间六代金鼎列食,博带峨冠,象笏满朝,位重望尊,权倾朝野,是华夏甄氏家族历史上最鼎盛最荣耀时期。
甄琛。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三朝元老名臣。创业成名于中岳嵩山与古都洛阳。曾被北魏拜授为中书博士、谏议大夫,后迁太子少保、吏部尚书等二十六个显赫要职。琛爷在授河南尹加平南将军期间威镇京城嵩山洛阳。公元510年间,宣武帝元恪授命甄琛与处士冯亮、沙门统僧暹在嵩山太室峰南嵩门待月西侧修建闲居寺,后改为嵩岳寺。孝明帝正光(公元520年)前后,寺中主体建筑——冠誉中外古今的嵩岳寺塔落成(见《魏书·逸士传·冯亮传》)。至今,这座高四十八米左右的十二边形砖塔,虽经一千五百年的风雨雷电的洗礼却仍岿然矗立,风采依旧,是国务院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首批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尔今是咱老甄家唯一保存下来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真个是“数尽当年万户侯,唯留天下甄家塔”。琛爷一生中被朝庭所授的二十六个文武要职中有二十个职务是在嵩山洛阳任职的,因而成为北魏中央集权核心人物,统领京师司理大政,上马统军,下马管民的名吏勋臣。嵩山甄氏族人撰堂联赞誉琛爷高雅之风:“弹琴闻理政,望嵩炼仙心。”
甄密。琛之从弟。于嵩山洛阳任北魏国子博士、平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车骑将军、廷尉卿等十三个文武要职。
甄侃。琛之长子。于嵩山洛阳任北魏秘书郎。
甄楷。琛之次子。于嵩山洛阳任北魏秘书郎、尚书、征东将军、骠骑将军、光禄大夫等文武要职。
甄宽。琛之三子。于嵩山洛阳任北魏从事中郎、治书侍御史、员外散骑侍郎、太尉等文武要职。
甄俭。甄密之子。于嵩山洛阳任北魏前将军、大中大夫(以上见《魏书·甄琛传》)。
按:甄琛先祖及其世家后代子孙,在汉民族与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北魏王朝的政治舞台上开拓文明,建树卓著,为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大进步立下了名垂千古的功勋,为嵩山甄氏历史文化之辉煌矗立起以嵩岳寺塔——天下第一甄家塔为代表的丰碑创下了不朽的杰作。更为天下所有甄氏子孙留下了价值连城的传家之宝。
甄权。嵩山东南麓扶沟人,权爷历经南北朝、隋、唐一个多世纪,阅尽嵩山黄河沉浮之沧桑。权爷博览医学经典,尤精切脉针灸医术,善治疑难杂症,令重病痼疾者起死回生,被誉为嵩山神医。权爷撰有中华医学专著《明堂人形图》、《脉经》、《针方》,成为后来习医者医学经典。权爷一百零三岁大寿时,唐太宗李世民经嵩山赴扶沟,亲幸其宅,访逮其术,并擢权爷为朝散大夫,赐几杖,优隆高年。嵩山甄氏族人为这位老寿星撰堂联赞曰:“妙灸神针扁鹊在世,圣医仙刀华佗再生。”(见《新唐书·文艺传》)。
甄立言。权弟。同兄一道侍母习医,行医于隋唐,与兄同为嵩山神医。撰有医学专著《本草音义》等传世医书(见《新唐书·文艺传》)。
甄亶。字道一,甄封第四子,东周嵩山洛阳之甄通为其血缘先祖。唐代嵩山洛阳名流唐朝名臣张说所作《广州都督甄公碑》文曾记其祖根渊源: “陈通奔周,王以为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赐姓因生。” “惟祖惟曾,在商在夏,世济其美,永观厥成。君(指亶)即宋州府君(指嵩山商丘刺史甄封)之第四子也”。亶荣任广州都督、幽州都督、夏州都督、御史中丞、岭南五府经略讨击使等十一个要职。亶爷八次统兵征战,五次主管藩国事务,恩泽羊城,蜚声海内外。张说将陈通与甄亶之身世一同写进一通碑文,故而说明甄亶这位唐代中叶名臣良将之祖根渊源于河南嵩山(参见张说所撰《广州都督甄公碑》)。
甄济。字孟成,祖根河南古都淮阳,后居河南卫州,即今河南淇县人氏。济自幼丧父而有凌云之志。唐代由盛转衰之时,济爷隐居淇县青岩山攻读圣书经卷修身养性炼志。济爷贞操高洁,宁静致远。叛贼安禄山诱迫济爷以高官厚禄,济爷则富贵不能淫;安禄山使人利刃逼颈济爷则威武不能屈;叛贼安庆绪将之囚禁于嵩山洛阳安国观,济爷则誓死不就范而持节不能移。后来广平王李寂平叛收复洛阳,济爷则毅然参加平叛之师投入征战。唐肃宗李亨亲授济爷以秘书郎,拜太子舍人、部员外郎,并诏济爷居三司衙门,令受安史伪爵者跪拜之以愧其心。唐宪宗李纯也十分敬重济爷之高风亮节,诏封其为朝散大夫、秘书少监。至今,嵩山甄氏及各姓贤达志士无不十分敬仰济爷之懿德令名。并撰堂联缅怀这位先祖:“樵夫却步,望徽直节。”(参见《新唐书·甄济传》)
按:唐代盛世,威服四海。嵩山洛阳为太宗、高宗、武后、玄宗等有作为的唐朝君王掌鼎执政之都城,嵩山甄氏族脉仰仗嵩岳河洛地灵而腾达。高士贤达,侠肝义胆;良将统帅,金戈铁马;忠臣义士,鞠躬尽瘁。皆为我华夏大唐成为环球第一强国作出了承载千秋的贡献。
辽国耶律阮帝之甄皇后。甄后相传为嵩山颍川人,生于唐哀帝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先奉诏入后唐京城嵩山洛阳为宫女。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后唐倾覆,再诣后晋都城嵩山汴京为宫女。甄氏娴静端庄,在两朝宫中深得皇后锺爱。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6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攻破汴京灭掉后晋。甄氏时年四十一岁,因其品貌佼众,辽太子耶律阮遂纳甄氏为妃。耶律阮于天禄元年(公元947年)登基,封甄氏为皇后,甄皇后遂成为辽国历史上唯一的汉人皇后。甄皇后在位五年。穆宗应历元年(公元951年)甄皇后与辽世宗耶律阮被叛臣察割所弑,甄后享年四十六岁。辽景宗耶律贤于保宁元年(公元969年)登基,将其父耶律阮及甄后葬于医巫闾山皇陵。甄皇后生皇子只没,字和鲁堇,被辽景宗封为宁王,所着《放鹤》一诗,为传世佳作(参见《辽史·后妃传》)。
南宋金元时代,中原兵燹拉锯,烽火连绵,百姓罹难,十室九空。嵩山甄氏为避战乱,部分子孙被迫逃离家园南迁。留下来的甄氏子孙虽遭朝代更迭割刈之难,但祖辈们却在艰难竭蹶之中鋭志不减。
明清以来,嵩山甄氏赖先祖荫德而人丁兴旺,栋梁楙梃。据不完全统计仅嵩山及其周边甄氏子孙中就有二十七人中举授官。其中嵩山东麓景店村之甄廷爵中河南武举第一名,授直隶分州郎。甄汝舟中进士任陈留县令,甄殉授登封知县,甄文卓迁广武县长。另有六十九名中秀才,八十二名为不同时代之太学生,实为后代楷模。
黄河后浪推前浪,嵩岳古韵推新人。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仅嵩山周边的三十余个县市之甄氏中具有副处级以上职务者六十八人,科级以上职务者一百二十九人。其中尤为突出的代表人物当数嵩山颍阳的甄德宽。德宽在抗日烽火中随皮定均司令员转战嵩山豫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颍阳地下党书记、区长、区委书记。昔日甄通仕周官于洛阳,甄尊授太守于洛阳,甄琛于洛阳任河南尹。今朝,天道重归,甄氏英杰再治古都洛阳。二十世纪中叶,甄德宽荣任嵩山洛阳地区专员,成为中华古都洛阳的最高父母官!不能不说是嵩山峻极的虎气,黄伊洛颍的龙威格外青睐我甄氏精英!
关于华夏嵩山甄氏播迁之脉流。
商均虞城大播迁。播迁时间为夏朝,大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夏初禹封帝舜之子商均于嵩山东麓之虞思国。其后代播迁之方向为:向南→河南之淮阳、太康、拓城;向东→山东;向东南→安徽、江苏;向西→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
陈胡公迁封陈国淮阳。时间为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478年左右。妫满在周初受武王封,由河东妫汭(今山西永济)迁至嵩山东南陈国(今河南淮阳)。在陈共传二十世二十四代诸侯王。其后代分两个时期两脉播迁:皋羊一脉后代于西周早期先东北迁至山东定陶鄄城,东周战国时,其后再西迁至河南卫州(今河南淇县卫辉)。犀之后代陈通一脉在陈国灭亡之后的一个多世纪,即公元前370年前后因反抗楚王之暴虐迁至东周京都嵩山洛阳。
甄通河洛之播迁。陈通于战国时,即公元前370年左右回到舜祖成就帝业的故地嵩山,在洛阳朝觐周烈王。烈王喜封通为周朝大臣。公元前256年东周被秦所灭,甄通部分后裔由此北迁,经过几多风雨坎坷,跋山涉水,迁至河北,先后落籍于河北邯郸、定州,继而崛起“中原甄氏无极枝”,成为华夏甄氏之名门望族。
甄法崇、甄彬南迁西徙再东移。时间大约为晋朝至明代大约五世纪至十四世纪左右。西晋灭亡后,嵩山甄氏部分名流跟随司马氏南迁。法崇一脉由中原迁徙至各地之路线图为:西晋嵩山洛阳→南迁东晋建康(江苏南京) →西迁南朝宋益州(四川成都) →东迁重庆府(重庆竹筏门) →东北迁鄂(湖北鹤峰) →南迁湘西北(湖南桑植、慈利、张家界)。
甄济后裔南迁。其时间为唐宋时期大约于710年至1279年左右。其南迁路线图为:唐代卫州(河南淇县) →唐东都(嵩山洛阳) →唐鄂西北(湖北宜城) →北宋汴京(河南开封) →南宋临安(浙江杭州) →粤北南岭(广东南雄) →粤西南冈州(广东新会) →南宋末新宁德行都(广东开平) →近代港澳美欧南洋,成为新时代华夏甄氏之名门望祖中最杰出之代表。
省六公南迁北徙:其时间为唐末至明代,大约十世纪至十四世纪。其迁徙路线图为:唐东都(嵩山洛阳) →东南迁江西南昌府丰城→北徙鄂东黄州(湖北黄冈) →湖北新洲。
洪洞平阳甄氏回归嵩山。宋元时代,中原战乱不止,黄河泛滥,瘟疫流行。部分中原甄氏徙河东平阳(山西临汾)地区避天灾人祸。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先后组织了近二十次山西洪洞大移民。将山西的过剩人口迁至地广人稀的黄淮地区。山西平阳府的洪洞襄汾一带的部分甄氏随明代移民大潮迁入中原,融入嵩山周边甄氏家族之中。
四方甄氏英豪回归嵩山。因嵩山长时期地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地带。故而由中原播迁至全国各地之甄氏英杰贤达志士或因官职迁调,命官携眷落籍,或因进朝执政,封侯爵赐领地而重新回归嵩山洛阳汴京等地,繁衍子孙并形成各个朝代之名门贵族。
随着历史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甄氏族人的人口流动与迁徙。发源于嵩山黄河中原摇篮的甄氏走九州,闯四海,涉南洋,达欧美。真个是虞舜子孙傲环球,甄氏英才满天下。
在波澜壮阔的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嵩山甄氏世世代代祚运绵延,福祉瑞祥,脉流四方,源渊流长。忆往昔,世代嵩山甄氏子孙栉风沐雨,胼手胝足,与厄运抗争,同挫折拼斗,同中华诸多姓氏一道,为神州的文明谱写下永垂千古的传世帧卷;望将来,嵩山六万多甄氏后裔愿同海内外甄氏宗亲一道,传承先祖懿德淳风,为华夏崛起、世界大同而再造辉煌!
有道是:
溯源流缅怀虞舜感悟甄氏先祖开创河洛伟业之维艰;
观嬗变尊崇嵩岳启迪甄氏后人构筑华夏盛世之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