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河南甄氏名门望族历史文化摭谈
甄天义 甄少杰(甄天义、甄少杰,嵩山甄氏文化研究会。)
甄姓氏族被誉为华夏古今诸多姓氏中最古老优秀卓越的姓氏之一,这是因为她渊源于四千二百多年前的血缘始祖虞舜圣君,因而使我族史显得十分悠久;还因为在我们这个优秀的族群中曾打造出举世闻名的名门望族,并从这些望族中涌现出传灼古今的众多志士贤达,帝后将相,名吏鸿儒,高士神医。河南甄氏名门望族就是诸多甄氏名门望族中诞生时间最靠前,跨越时空最漫长,历史文化最璀璨,代表人物最杰出的名门望族之一。
河南甄氏名门望族肇始之渊源
东汉时期,河南嵩山东麓的陈留古郡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叫圈称。他学识渊博,史底厚重,通晓古今:他在博采陈留古郡国及其周边的风土人情,博览三皇五帝乃至秦汉时期的史料之后,撰写了一部史料丰富,史实翔实,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史书叫做《陈留风俗传》。他在这部正野史完美结合的史书中用画龙点睛的大手笔对我甄氏在陈留古国的氏族渊源及发祥史做出了言简意赅的赞评:“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望出中山河南”。这字赛玥珠玓□的十五字真言,可以说道出了我甄姓氏族的发源发祥之荣耀历史。其中藴含有三层含义:一是说五帝之中的虞舜圣君在华夏母亲河黄河之滨制陶作瓦,缔造了中华文明;二是说舜祖的部分后裔跟随他制陶作瓦并以此职业、技艺作为自己氏族部落之标徽,因而甄氏族群有了自己的姓氏称谓;三是说此后在优秀卓越的甄姓族群中诞生了两个最有声望、最有地位的名门望族:一个是以位于嵩山西麓的古都洛阳为龙头的河南甄氏望族名门世家,一个是从河南望族中分支并播迁至中山郡国的甄氏望族名门世家。因此,圈称的这十五字真言也就为我们今天探溯甄氏得姓之渊源、望族之由来、族史之辉煌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线索,也为研究甄氏族群中名门望族的兴衰毁誉史,挖掘甄氏文化积淀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历史依据。
由“舜陶甄河滨”五字真言推溯至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嵩山洛阳撰修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介绍了我甄氏血缘始祖虞舜的身世:“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帝颛顼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这就是说虞舜圣君乃轩辕黄帝之第九代孙。轩辕黄帝诞生于河南中岳嵩山东南支脉的具茨山下的轩辕故里,由此推知,虞舜的祖根就在河南嵩山。《史记》又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其中“陶河滨”三字与我甄氏得姓关系最为密切。但司马迁并未点明舜祖制陶作瓦的确切方位和具体地点,因而给后人的甄族姓氏研究留下了博大而深邃的空间。唐代张守节在《正义》中为这三个字作注云:“于曹州滨河作瓦器也”。唐代萧德言所撰地理典籍《括地志》云:“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宋代裴驷在《集解》中也为这三个字作注云:“皇甫谧曰:济阳定陶西南陶丘亭也。”以上三家之言皆出自于古版本《五帝纪·虞舜》为“陶河滨”所作的注释。而在三家之前却有更靠前的两位东汉史学家为“陶河滨”三字作注:一位是东汉史学家圈称在《陈留风俗传》中记载:“舜陶甄河滨”,他在“陶”后加了一个“甄”字,就是这个“甄”字报出了两条历史信息:一是舜祖不但制陶,而且还制瓦。师古曰:“甄,作瓦之人也。”至今,我们还可以从甄字中的以土作瓦之义体悟出我甄姓的图腾渊源;二是跟随虞舜圣君制陶作瓦者有了自己部落的姓氏代号并传承于后代。另一位是东汉的学者郭缘生所着的《述征记》中记载:“舜所耕陶墟阜连属,滨带瓠河也。”加上以上三家之言,见于古籍对陶河滨地点的说法有五:河南陈留黄河古汊流济水之南畔、山西永济黄河支流妫汭之畔、濮州鄄城黄河古汊流瓠子河畔、山东的定陶古济水之畔、山东的曹县古济水之畔。东汉时期前后的黄河自山西永济折东出河南洛阳之后,由嵩山北麓的荥阳折向东北,再经濮阳西流向天津入海。在河南嵩山荥阳北由黄河南岸分汊出一支流而形成古四渎之一的济水。据《汉书·地理志》可知,其时济水自嵩山北分黄河水东出,流经河南陈留北,再至山东定陶西,再折东北,至泺口以下入海。而瓠子河则从河南濮阳西南自黄河东岸分出,经山东鄄城折北,至阿城折东经茌平南再东注入济水。由此可见,诸多史学家之说各有各的依据与道理。但众说纷纭中有一个共同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舜祖就是在华夏母亲河黄河及其支流汊河边上率领族人制陶作瓦的。而上述五说不离黄河这条圣河主线,况且虞舜作为华夏部落联盟酋长,无论是在执政前或执政后,到黄河畔经济科技开发较早的管辖区域指导族人或臣民制陶作瓦而使之“不苦窳”应是不争的事实。舜作为文明圣君及部落联盟酋长,他年青时学习制陶作瓦,中年执政后指导臣民制陶作瓦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制陶作瓦的品位,不可能终生只在唯一的一个场所活动。因而多出处,多时代,多典籍根据作者各自的视野、阅历从不同角度记载舜祖圣君的足迹所至与业绩所创应当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依据而盲目否定他说,排除异议,自封唯一是不可取的。因为舜祖出生地只有一处,而他创伟业包括指导制陶作瓦的地点则应是多处。因为截止目前,从华北到黄淮,从河南山东到河西走廊,均出土了不同时代、不同档次的各类陶器、瓦器就是明证。故曰:舜祖作为制陶作瓦的高科技工程师而饮誉华夏,应是黄河上下有其迹,五湖四海藴其德。
我河南嵩山陈留古郡国作为虞舜圣君制陶作瓦之基地并在此成就甄族姓氏之历史依据有五:首先,圈称是东汉陈留人,他的史书又题名为《陈留风俗传》,而且书中史料大多为陈留及其周边的演绎历史和风土人情。他所说的“舜陶甄河滨”之地点方位,理所应当指的是古郡国陈留段黄河古济水河畔。其二,历代典籍及甄氏古族谱也都更加详尽的予以佐证,其中明代永乐二十年(1422年)夏四月,朝议大夫国子祭酒兼翰林侍讲兼修国史总裁豫章胡俨曾为山东庆云《甄氏族谱》作序,序中明确记载:“甄氏出自陈留虞舜之后。初,舜陶甄河滨,其后因以为氏,所谓以事氏者也。”《胡俨列传》载之于二十五史之《明史》。他高寿八十三岁,在永乐年间兼任明廷诸多要职,深得朱棣赏识。他作为当朝国史总裁,其论点当然是有充分而真实的历史依据的,说话是有裁决份量的。其三,汉代时,陈留与定陶、曹州、鄄城均连片处于黄河中游的东南侧。陈留距定陶仅一百公里,距鄄城也不过一百五十公里。宋代裴驷在《集解》中所称舜陶河滨于“定陶西南”,陈留恰处此毗邻的方位。作为系华夏万民的福祉于心的虞舜圣君之脚程应当是能跋涉到的。其四,河南嵩山的陈留是古老而悠久的古郡国,上古即有部落聚集。陈留东距有虞的部落封地河南虞城仅有一百四十公里,当为虞舜和商均的治理区域。陈留原为西周古城,原名为留,春秋时系郑国城邑。后被我甄氏先祖陈胡公之后的陈国所并,故改名为陈留。汉武帝刘彻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在此设陈留郡,领河南东部十七县,其繁华程度不亚于京师,陈留人圈称为陈留专门编撰《陈留风俗传》后更加扬名四海。可以说,虞舜圣君因于陈留陶甄而遗风传万世,陈留因虞舜在此创设中华文明而千古流芳。古今陈留设县一千八百五十三年,其中设郡国专署治所达三百九十余年就是明证。其五,濒临陈留的古济水是黄河的汊流,其中游气候温和,田畴平整,雨水充沛,土质黏沙适度,是最适合于制陶作瓦的天然场所。舜祖在其领地范围内的陈留古济水畔指导臣民科学制陶,精心作瓦,是集天时、地利与人和于一体之大成者。
总而言之,河南嵩山甄氏望门的人文始祖乃嵩山东南麓的具茨峰下诞生的轩辕黄帝,血缘始祖乃是曾在河南嵩山东陈留制陶作瓦的虞舜圣君,得姓之地乃陈留古郡国的古济水南岸。故曰:古郡国陈留当是我甄氏发源得姓、发祥兴盛的胜地之一。
河南甄氏名门望族发祥之过程
“河南”地处华夏中心而故称中原,因其大部分版图在黄河之南而得名。从广义上讲,河南系指以嵩山为核心的黄河中游两岸,即当今河南省所辖的黄淮区域。从狭义上讲,河南特指以嵩山为图腾的古都洛阳为龙头的“河南郡”。河南乃故秦所设之三川郡,以黄河、洛水、伊水交汇于此而得名。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5年将洛阳更名为雒阳。西汉时户二十七万六千四百四十四,人口一百七十四万七十九。辖嵩山周边的洛阳、嵩阳(即登封)、荥阳、偃师、开封、梁、新郑等二十二县。公元39年由东汉光武帝刘秀设京师直辖郡河南尹,辖嵩山周边二十一县城。洛阳位于嵩岳西麓、黄河南岸,因其傍依中岳,背靠邙山,雄踞龙门,挟崤渑之险阻,当秦陇之襟喉,承嵩岳之龙脉虎气,扬河洛文明而甲天下,因而先后有夏、商、周、汉、魏、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汉、后周、北宋(西京)、金(中京)等十五个王朝在此建都驻跸。同在河南郡所辖之开封,古称汴梁,先后有战国时的魏国、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七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执政。可以说,“河南”望郡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历史最悠久、时空最漫长、朝代最繁多的华夏古都,这在中国文明史上是絶无仅有的。
河南甄氏名门望族就是在河南古郡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河南古郡国的大舞台上演绎出一幕幕恢宏博大的历史壮剧而一展才华、成就事业的。甄氏门中的英杰才子、贤达高士、豪侠鸿儒必将云集于华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中心,斡转干坤,铸造辉煌,河南甄氏在政治风云的碰撞中崛起名门,在金戈铁马的鏖战中打造出河南甄氏望族。
河南嵩山甄氏之名门望族,从源流上看,其世家有原籍嵩山的虞舜执政时期传下的直系嫡孙,有虞舜长子虞思国诸侯王商均的后裔,有商均之后陈胡公妫满的裔孙,有甄通先祖在洛阳任东周陶正之官时落籍于嵩山周边的嫡孙,也有后来从河北定州、无极、山东、山西等地回嵩山洛阳为官、为僚、为士、为属、为商、为民而重新落籍于嵩山周边的甄氏世家。从时代上分,前期为史学家圈称所特指的虞舜时代、夏商周时代及秦汉时代,后期则指三国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及唐宋时期。从领地区域上讲,“河南”甄氏名门望族不但辖有京师洛阳,而且嵩山之东的陈留古郡国、嵩山之南的颍川郡、汝南郡、淮阳郡,嵩山之北的汲卫古郡等黄河中游两岸均属河南甄氏望族的覆盖地。
河南甄氏名门望族在历史的波涛推进下,先后经历了奠基、发展、发祥、鼎盛等诸多嬗变过程。
奠基阶段。《史记·陈杞世家》对此有确切记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为孝公。”据《帝王世纪》载,舜有九子二女,长子义均,因封于商而称商均。妫满为商均之二十九代孙。陈国乃周武王姬发为我甄氏先祖妫满所封诸侯国,治所在嵩山东南二百三十公里的河南淮阳。自陈胡公满至陈愍公越共传二十世二十四代王,前后共计五百六十九年。公元前479年陈国被楚惠王章所灭。甄姓就是陈胡公世家中最有影响的支脉名门之一,作为陈胡公的第十五代孙甄通,就是这个世家的后起之秀与甄氏望族的集大成者。
发展阶段。唐代名臣嵩山洛阳人张说曾为我甄氏先祖甄亶作《广州都督甄公碑》碑文,其中铭文曰:“昔胡公绍舜,奄有大邦,楚子县陈,乃成乐土。当烈王之世,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赐姓因生,如坚之读,形声转注,以真为音。”说的就是我河南甄氏名门望族之肇始先祖甄通的史实。陈通为虞舜的五十四代孙,陈胡公满的二十五代孙,出生于河南淮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灭陈之后,曾对陈愍公之后裔加以摧残、压榨及迫害。陈通先祖因忍受不了楚肃王臧的迫害,于公元前370年左右离陈淮而奔当时的东周京城嵩山洛阳,朝觐周烈王姬喜。周烈王接见陈通之后,知其为虞舜圣君之后裔并有效忠周王朝之忠心,一方面对虞舜圣君之懿德及其后代忠贞之心极力嘉奬褒扬,一方面封通为周廷之朝官,主持陶甄政务;接着又赐陈通以甄姓,从此我甄姓因皇王敕封而入正统并传承至今。古姓氏典籍《姓》、《姓源》及《畿辅通志》对此段历史皆有相同的论述。这也是甄氏称谓正式见诸于史的最早记载。甄通先祖在东周京城洛阳居官甚久,其子孙族人及相继从河南淮阳迁徙到嵩山的同宗同族者在京城洛阳及其周边繁衍生息,发展成为优秀族群与卓著世家,并由此发展成为河南甄氏望族。其中一部分族人仍以制陶作瓦为职业,洛阳东南的甄官井便是当时我河南甄氏望族陶官的专用水井,此井载之于二十五史,成为千古佳话。山东鱼台的甄锡阁宗长对此曾得出推论:“甄出虞舜根历山,春秋兴旺在河南”。
发祥阶段。东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灭东周,甄通世家失势式微。其后裔中的大部分仍散居于嵩山周边、黄河两岸,形成秦汉时代的河南望族;其中一部分涉过黄河向北经河南卫州、河北邯郸迁徙至古中山国,形成两汉时期的河北中山甄氏望族。
河南甄氏望族在逆境中不折不挠,渐复元气,至秦汉时期更加人丁兴旺,发祥腾达;名人辈出,英才葳蕤。其中,最早见诸于二十五史的甄姓首位名人就是嵩山杜陵人甄尊先祖。他于西汉元帝刘爽时授京兆尹,为西汉京城长安之最高行政长官。孝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在嵩山洛阳任河南太守。他先后出任过河东太守、河内太守及右扶风郡守,成为西汉中叶名吏,开秦汉甄氏登上政要舞台之先河。
时值西汉末叶至东汉中叶,河南甄氏名门望族走向更加辉煌而趋于发祥阶段。首先是甄邯先祖被敕封为承阳侯,其领地位于嵩山南麓的汝南郡。继而在嵩山西麓函谷关一带率兵征战,后又擢升为太保及大司马,执掌朝廷之大政,形成甄邯、甄丰之名门世家。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至东汉章帝刘炟年间又在河南洛阳及陈留梁国形成甄宇甄承名门世家。嵩山南麓禹州又形成甄邵名门世家。东汉灵帝年间又形成初露端倪的甄逸世家。上述世家中的甄邯世家及甄逸世家根籍均在河南洛阳,为河南洛阳甄通之后裔;其祖籍于河北中山无极,两汉时期又回到河南原籍登上政治风云舞台,与河南甄氏望族再次融汇,成为河南一望不可割裂的显赫名门世家之一。这五个世家,就是东汉陈留人圈称在十五字真言中特指的河南一望的族群实体,也是华夏甄族文明史上值得称道的古老而优秀的名门望族。
鼎盛阶段。河南甄氏名门望族的鼎盛时期颇为漫长,跨连东汉末叶、三国魏晋、北魏及唐代四个时间段。东汉末叶至魏晋,崛起了以甄逸、甄俨、甄洛、曹芳甄皇后、甄德为代表的甄氏望族。其中甄洛在河南洛阳被魏明帝封为文昭皇后,曹芳甄皇后在京城洛阳就国母位达九年。北魏宣武帝元恪至孝庄帝元子攸时崛起了以甄琛、甄楷为代表的甄氏望族世家。究其族根族脉,甄琛也是嵩山洛阳甄通的后裔,他一生大部时间在洛阳度过,所任朝廷要职计二十六个,其中二十个就是在河南洛阳任职执政的。在唐代,河南甄氏望门中有两个世家最为昭着:一个是河南扶沟的甄权甄立言世家,一个是河南卫州汲郡的甄济世家。甄权昆仲乃唐代神医世家,而甄济一族则被誉为贞节清高世家。上述四个世家将河南名门望族之名气推向了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以彪炳青史。
河南中山二望的族脉源流关系
河南中山甄氏二望乃华夏甄姓氏族史上最为荣耀的两个甄氏名门望族。二望之间的关系为同根同祖同宗同脉的关系。
《陈留风俗传》载:“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望出中山河南”。圈称将二望排列幷联在一起,其中藴含有三层含义。
同根同祖关系。二望之最早人文始祖同为河南嵩山新郑的轩辕黄帝;二望之血缘始祖均为曾在陈留陶甄河滨的虞舜圣君;二望之肇祖均为商均后裔的陈胡公妫满;二望之敕封祖均为河南洛阳的虞舜之五十四代孙甄通。《姓源》载:“楚子灭陈,陈通奔周,为中将,周王以通舜后,赐姓甄氏。”宋代庄绰在《鸡肋篇·甄氏旧谱·甄复》中载:“陈通奔周,王以为周将,以舜居甄陶之职,命为甄,皆通之后而居中山,于邯郸为近。”上述典籍说明,由甄通于东周洛阳为周官,促成了河南一望的诞生。继而甄通的北迁后裔于秦汉时又在中山推出一望。可以说二望一本二枝,本末同根;一藤两蔓,瓜瓞相依。无极甄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孙全健先生曾在《无极甄氏渊源》一文中得出结论:“帝舜、妫满、陈通、无极甄氏一脉相承。”也就是说,同根同祖的血缘关系将河南中山二望联结在一起而血浓于水,密不可分。
昆仲关系。河南中山二望诞生和发祥的时间为一前一后。河南一望孕育于西周的陈国淮阳,诞生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洛阳甄通世家。河北中山一望,孕育于东周战国时期的甄通世家,诞生于西汉末年的甄邯世家。广州的甄炳昌宗长为此而指出:“河南一望,应是封于陈国的胡公妫满的子孙,后来成为河南郡的望族。中山一望,应是居中山的陈通后代,后来成为中山郡的望族。由此看来,二望同属帝舜之后,从时间上看,河南一望历史更久远。”
共融关系。因为二望的血缘密不可分,二望的发祥史一脉相承,那么二望的名人归属也随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密不可分。例如陈通先祖,他出生于河南的陈国淮阳城,腾达于河南洛阳,其中一部分后裔迁徙至河北中山而再造辉煌,因而甄通先祖不但是河南一望的创始人,也是河北中山一望的开望鼻祖。甄邯先祖出生于中山无极甄氏望族的摇篮,但他的祖根在河南洛阳,他成就大业的舞台也在河南,而且他第一次被封的承阳侯之领地就在河南的汝南郡。再如甄逸先祖,其祖籍在中山无极,但他的根籍也是在河南洛阳。因为其六世祖甄邯曾在王莽新朝时为其政权核心成员,公元23年,王莽之前队大夫甄阜又亲自与刘秀战于河南唐河而被斩杀,东汉光武帝理所当然的要对甄邯世家进行斥黜与清洗。中山无极的部分甄氏世家在失势后不得不为躲避灭族之灾而离开族地南迁。甄逸世家便是在这个迁徙大潮中,南下回到河南故地历经一百五十年左右后而又崛起的代表。甄逸先祖在东汉时任上蔡令,薨后葬嵩山东麓的盘龙湾,其次子甄俨在嵩山东麓任河南曲梁长。其女甄洛在河南洛阳被追封为文昭皇后,薨后葬河南安阳灵芝村。甄逸世家四代出了两位皇后,八人封侯,四人拜将,三妇封君,其活动舞台尽在河南,其廷府也在洛阳及其周边。再如唐代甄济先祖,其祖籍虽为中山无极,但他的老祖宗乃河南洛阳甄通,而且他的祖辈已定居于河南汲郡,河南淇县青岩山就是济爷青少年时期攻读圣典诗书的高雅所在。《新唐书·卓行传》载:“济少孤,独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余年,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河北无极县志办主编刘宗诚先生撰文以记济爷之身世:“唐代中叶,名重一时的甄济,出任过秘书郎、太子舍人、礼部员外郎、朝散大夫和著作郎。全家原居卫州,史称汲郡甄济。”这就是说,甄济先祖乃是河南汲郡(淇县)甄氏世家的杰出代表,他潜心读书而使“樵夫却步”的美名就誉生于河南淇县青岩山,他“望徽直节”的佳称,就是被安庆绪囚禁于河南洛阳安国观后坚贞不屈而被朝野所给的赞评。因此说,不论从血缘根脉上讲,还是从腾达成名的发祥地来讲,许多甄氏名人当是河南中山二望共同拥戴的圣贤名流。
由此看来,圈称将河南中山二望相提并论紧密排列在一起是符合历史事实和甄氏族史实情的。
河南望族的十五大名人
河南甄氏名门望族经过数千年的政治风云的磨砺锤炼,历史风浪的洗礼陶冶而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栋梁硕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十五名甄氏先祖被我河南望族推崇为十五大圣贤而世代敬仰。
轩辕黄帝。是包括我甄氏在内的华夏人文始祖。黄帝,少典之子,有熊氏,姓公孙,名曰轩辕,出生于中岳嵩山东南麓的新郑具茨山下的轩辕寿丘,其寿辰为黄帝元年(公元前2997年)二月初九,为我甄氏元祖。元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三十五年三月初三统一万氏部落,并在新郑立都有熊,为五帝之首,为我始祖虞舜之九世祖。黄帝地划九洲,分封诸侯,制黄龙旗,创甲子年,发明指南车,制打舟车,肇创文字,兴民定居,发展农牧,养蚕织巾,创兴医药,缔造华夏文明。元祖共生二十五子,执政七十五载,寿一百一十岁,崩后葬陕西桥山黄陵。海内外甄氏子孙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便与华夏炎黄子孙一道前往嵩山的河南新郑始祖山祭拜元祖轩辕黄帝,每逢清明时分便前往陕西黄陵祭奠元祖轩辕黄帝之英灵。
虞舜圣君。甄氏血缘始祖,约生于公元前2173年。他在河南嵩山完成了四大历史使命:首先在嵩山南麓的负黍城继任华夏部落联盟总酋长之后而践祚天下。第二件事是将外方山命名为嵩高山,并五年一巡视,而且让大禹及其后代主管嵩高山祭祀政务。第三件事是与华夏著名隐士许由在嵩山南支脉箕山相会,并拜许由为师请教治国之道。第四件事是选拔大禹为接班人,指导其治水安澜,并在嵩山东南麓的古都阳城禅帝位于大禹。我嵩山甄氏族人世代永远铭记圣君恩德,并在嵩山南麓马峪河畔建有舜帝庙以祭祀圣君英灵。
陈胡公妫满。原居山西黄河东畔的妫汭之地。深得周文王的称赞和赏识,之后文王又将爱女嫁给妫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殷纣建周朝,寻求虞舜后人中的贤者,结果找到妫满,封他到河南淮阳当陈国诸侯王,史称为陈胡公。陈胡公在陈国共传二十世二十四代王,前后计五百六十九年。第二代王为陈申公犀,卒后由其弟皋羊继位称陈相王。后皋羊还政于兄之子突而迁居山东鄄城,成为鲁地甄氏之肇祖。
甄通圣祖。甄姓敕封始祖。河南淮阳人,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左右,为虞舜之五十四代孙。陈胡公满为其二十五世祖。甄通先祖博学多识,刚烈有志,胸有丘壑,于公元前370年左右奔赴东周在洛阳任东周朝官,是有确切史料最早记载的甄氏获敕封得姓的第一人,也是河南甄氏名门望族的奠基者及创始人。其世家在嵩山洛阳为朝官达一百二十年左右,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其部分后裔渡黄河北迁,西汉末年形成中山名门望族。其大部分后裔仍居于嵩山洛阳周边;族人中佼佼者后来继续成为河南名门望族的中坚者。
甄尊先祖。嵩山西麓杜陵人,是甄氏正式见诸于二十五史的第一位名人。甄尊先祖为西汉宣帝本始年间人,大约生于公元前70年左右,先后任河东太守、京兆尹,孝成帝建始二年任河南太守,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任河内太守,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任右扶风太守,后迁九卿太仆。甄尊先祖是我甄氏有史以来于嵩山洛阳任河南太守之第一人。
甄宇先祖。西汉末叶人。少时习《严氏春秋》,博学多识。光武帝诏书赐每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而宇取其中最小最瘦的一只羊,由此谦让免众人争讼,被誉为瘦羊博士。光武帝刘秀闻其贤名,将他召至洛阳,任太子刘庄少傅。其孙甄承为鸿儒,讲《春秋》极为深邃博古,后任河南梁国相。
甄邵先祖。嵩山南麓禹州人,生于东汉中叶和帝年间,为嵩山颍川郡大鸿儒。顺帝年间被召至京城洛阳,官至博士祭酒,国有疑事,掌承问对。擢大鸿胪,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政务。与曲阜大儒甄子然一道为东汉重臣。
甄逸先祖。东汉顺帝年间人,东汉灵帝时为河南上蔡令。逸为文昭皇后甄洛之父,曹芳甄皇后之曾祖父。汉灵帝光和年间临危受命,任上蔡令。襜笠入蔡,勤政为民,于公元184年卒于河南上蔡任上,后于公元228年被曹叡追封为敬侯并葬于河南嵩山东麓的五龙捧圣墓地。甄逸世家六代在曹魏和西晋王朝时期极为荣耀晟誉,曾有象笏半朝,贵倾嵩洛之称。
文昭皇后。甄洛,生于东汉光和五年,甄逸先祖之第五女。少时即读诗书,明礼义,散钱粮赈灾饥民,懿德贤淑,才华过人。后被曹丕纳为夫人,后遭郭后之谗而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六月廿八日被文帝赐死,享年三十九岁。魏明帝曹叡追封其母为文昭皇后,并将之葬于河南安阳灵芝村朝阳陵。甄皇后文笔精妙,所作《塘上行》被编入《乐府诗集》,《奉辞迎诣行在》也因情真意切而流传后世。甄洛还被《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选编入典,成为入选最早的中国女诗人。河南嵩山甄姓族人撰堂联以赞之:“袖里虹霓冲霁色,笔端风雨驾嵩涛”。
甄彬先祖。根籍河南,祖父为中山无极甄法崇,后居湖北江陵。少年家贫而发奋读书,品行端正,乡邻交口赞美。彬曾将一捆麻布拿到长沙寺库扺押借钱。后来赎回麻布后,在麻布捆中发现五两黄金在一手巾中包裹着。彬当即将黄金送回寺库。寺库人惊叹说:“不久前有人用此金典钱,因慌忙未放妥而失手,想不到高士如此贞洁疏财将金送还。”寺库于是取一半黄金重谢甄彬,往复十多次甄彬皆坚辞不受。后来梁武帝萧衍因其贤良而任命甄彬为益州録事参军兼郫县县令。其后播迁至蜀、渝、鄂、湘,为三省一市甄氏之先祖。河南甄氏因与彬祖同根同祖同宗而分外敬仰他。
甄琛先祖。北魏名臣,曾辅佐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三代君王。曾在河南洛阳任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平南将军、镇北将军之要职。琛祖在任河南尹加平南将军时,于公元510年前后于嵩山南怀主持修建了中岳名寺闲居寺,并在公元520年前后于寺中修建了震惊中外的嵩岳寺塔,因此被擢升为吏部尚书。河南嵩山甄氏撰写堂联以赞之:“弹琴闻政理,嵩塔炼仙心。”
甄权先祖。河南嵩山东南麓扶沟人。权祖生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公元541年),历经东魏、北齐、隋、唐四朝十二帝。权爷为华夏神医,尤精针灸,撰有《针方》等医学专著。权爷曾为唐太宗李世民治病,在他一百零三岁大寿时,唐太宗李世民经嵩山到扶沟,亲幸其宅,访逮其术,擢权爷为朝散大夫,并赐几杖,以为荣耀。河南嵩山甄氏撰堂联“妙灸神针扁鹊在世,圣医仙刀华佗再生”以纪念敬仰他。
甄济先祖。河南卫州汲郡人。少年丧父而孤,即在河南淇县之青岩山攻读诗书。安史之乱中拒受叛贼安禄山伪职,有呕羊血拒叛、封刀引颈抗贼之赟名。后被安庆绪囚禁于河南洛阳安国观而持节不移。肃宗时授秘书郎、太子舍人、秘书少监等职。其晚年乔居湖北宜城,其夫人卒后葬河南淇县。济爷也是岭南当代甄氏望族之先祖。河南嵩山甄氏特撰堂联以赞之: “樵夫却步青岩山,望徽直节安国观。”
辽国耶律阮之甄皇后。甄皇后为嵩山颍川人,生于唐哀帝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先奉诏入后唐京师洛阳为宫女。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后唐灭亡后再诣后晋京城开封汴京为宫女。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6年)辽灭后晋。耶律阮于天禄元年(公元947年)登基,封甄氏为辽国皇后,成为辽国历史上唯一的汉人皇后。甄皇后娴静端庄,贤良有方,史称甄皇后“严明端重,风神闲雅,内治有法,莫以于私。”于公元951年薨,甄后在后位五年。
甄惠先祖。河南睢阳人,宋代著名画家。工画佛像,具天人之威;亦善画牛马,极具形态,以此得名于当时,汴洛诸多皇家庙宇佛堂之壁画及佛眼开光大多出自惠爷之手笔,成为中国宋代绘画艺术的杰出大师。
河南甄氏名门望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河南甄氏名门望族在焚膏继晷中谱写黄钟大吕乐章,在胼手胝足中编织河洛文明,在荣辱毁誉中创设中岳文化,在世道嬗变中留下传世珍宝。真个是帝后将相传冕笏,贤士儒达留典籍。在河南甄氏中至今传有口碑:“甄氏世代雅望高,传下十件镇家宝”这十件家族之宝为:
三山。一是始祖山,亦名具茨山,位于嵩山东南的新郑市境内。这里是包括我甄氏在内的华夏人文始祖即我嵩山甄氏元祖轩辕黄帝诞生、发祥的圣山。山上有轩辕庙,黄帝大宗祠;山下有轩辕故里,轩辕丘,黄帝宫。2001年,中国华侨联合会将这一圣地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竹书纪年》中所载的舜祖命名的中岳嵩高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嵩高山之南麓曾是虞舜圣君长期的政务中心,西麓之洛阳为我河南甄氏望门的发祥福地与大本营。三是青岩山,位于河南淇县北陲,山上有甄济读书台,有甄济先祖避雨遮风的絶岩石窟。我甄氏圣贤甄济先祖曾在此山诵经读典,据说砍柴樵夫为不打扰专心致志读书的济爷而停下脚步,放下斧头,默默退让一边。在山上打猎者在山下溪水中网鱼者皆因敬服济爷之仁德而藏弓收网不再杀生。
三国。一是虞舜圣君曾陶甄于黄河古济水河滨的古郡国陈留,其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县东南的陈留镇。二是夏代虞思国,其遗址位于河南省虞城县,这里曾是有虞氏的发祥地及甄氏二世祖商均的封地,尔今尚有商均墓在此遗存。三是古陈国,其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的淮阳,这里曾是我甄氏肇始祖陈胡公的诸侯国,也是我甄通先祖的诞生之族地,而且还是山东甄氏先祖皋羊之诞生地。
三城。一是舜祖“就时于负夏”、“舜迁于负黍”之负黍古城。其遗址位于嵩山西南麓的登封市大金店镇之南城子,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帝荐禹于天“禅帝位于大禹”的古都阳城,其遗址位于嵩山东南麓的登封市告城镇北沟王城岗,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是嵩山西麓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汉魏古城,其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古城是在东周成周城基础上建立的,现存基本结构和布局基本上为北魏时期所遗留,战国时陈通先祖,三国时甄洛、甄皇后,西汉先祖甄尊,东汉甄宇先祖等,曾在此叱咤风云,演绎了波澜壮阔的甄氏历史壮剧。
三墓。一是位于河南淮阳城南的陈胡公铁墓。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撰文《题铁墓厄台》:“旧游陈州,柳湖旁有丘,俗为之铁墓。云陈胡公墓也。城壕水啮其址,见其有铁锢之。”二是位于河南省新密市牛店镇寨脖村盘龙湾的甄逸墓群,其夫人安喜君及次子曲梁长甄俨均葬于此墓群中。三是位于河南省安阳县东北灵芝村的朝阳陵,在这里玉葬着悲歌千古壮泣鬼神的文昭皇后甄洛。
三瓷。我虞舜圣君以制陶立业,并以此缔造了甄姓使之应运而生。舜祖在黄河陈留古济水河畔指导包括甄氏在内的臣民制陶而“器不苦窳”。此后制陶业代代相传,随着制陶科技的提高而使陶进化为瓷。舜祖传下的伟业在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因而诞生出了北宋五大名瓷:钧瓷、汝瓷、官瓷、哥瓷、定瓷。其中作为陶瓷诞生地河南独占三家:一是位于嵩山东南麓的禹州市钧瓷,二是位于嵩山西南麓的汝州市汝瓷,三是位于嵩山东的古都开封的官瓷。而钧瓷则独占鳌头,以其工艺精湛,品种繁多,色彩斑斓,造型奇特,图案奇妙,开片神奇而名闻天下。自宋代起钧瓷为皇家垄断之贡品而有“家有财产万贯,扺不上钧瓷一件”的誉称。在当代,钧瓷这件含有舜祖科技基因的工艺品曾被江泽民主席赠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香港回归时,河南省人民政府赠给香港特区政府的礼品便是钧瓷宝瓶。在昆明世博会的中国馆的展厅里,迎门的第一件镇馆之宝便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捐赠的钧瓷宝瓶。
我们河南嵩山甄氏宗亲在广东开平舜河甄公祠落成庆典前夕,斟酌再三,决定特制一对规格为国家等级,即高二米零六的钧瓷姊妹宝瓶一对,一米大香炉一尊捐赠给舜河甄公祠。此举有以下五重意义:一是陶为瓷祖先,钧瓷宝瓶中藴含着我始祖虞舜制陶的脉传基因,让我们睹物思亲,永远缅怀我们的始祖虞舜之恩德;二是钧瓷产于嵩山舜陶甄河滨的陈留古国的西邻禹州,使人永远不忘姓源之热土。《汉书·董仲舒传》云:“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三是使天南海北的甄氏宗亲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姓氏源之制陶烧瓷;四是钧瓷宝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含金量很高,透析出我甄姓氏族的古老、悠久、优秀、荣耀的光辉族史;五是为了加强河南与岭南两地甄氏宗亲的亲情厚意,体现出一个古代甄氏望族与一个当代甄氏望族之间的脉流同根,血缘相通,骨肉相连,携手并肩,共创美好未来的同胞关系。
一井。指的是嵩山北麓,古都洛阳城东南的甄官井。相传为甄通先祖在古都洛阳任陶甄之官时的专用水井,《三国志·吴书》对咱老甄家制陶成氏制瓦得姓,探井得玺,敕封姓音之历史有一段精辟记载:“孙坚入洛,屯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令人入井,探得传国玉玺,以甄与己名协,以为受命之符。则三国以前未有音为之人切者。孙权即位,尊坚为帝。江左诸儒为吴讳,故改音真。”正是这口甄官井见证了我嵩山甄氏陶甄之官在汉代以前早已闻达于此的荣耀,正是这口甄官井见证了我甄氏由“坚”音定为“真”音的嬗变历史。
一图。即晋代画圣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文学泰斗曹植所写的《洛神赋》而绘制的《洛神赋图》。由于曹植与文昭皇后甄洛同被曹丕猜忌,同受曹丕歧视,同遭曹丕迫害,有着相似的悲惨遭遇。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即在甄洛被曹丕赐死一周年之际,曹植“朝京师,还济洛川”,望烟波浩淼之洛水,触景生情,出于对嫂嫂甄洛的敬重、同情、惋惜与怀念,借颂古帝伏羲之女宓妃之辞,表达他对嫂嫂甄洛的敬仰与讴歌;用以赞含悲的反衬手法,表达他对嫂嫂甄洛化为洛神享有美好自由的羡慕与祝福。此赋初名《感甄赋》,后因免受曹丕猜忌而定为《洛神赋》。晋代画家顾恺之亲临洛阳,采嵩岳洛水之灵气,撷曹植《洛神赋》之神韵,绘就了传世之作《洛神赋图》,成为中国现存最古幷且与甄氏家族史有关的人物画卷之一,为嵩洛甄氏文化留下了一轴传世丹青。尔今,这幅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的传世画卷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塔。北魏重臣河南尹加平南将军甄琛先祖在嵩山南怀主持修建闲居寺。此寺建成于公元520年前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将之改名为嵩岳寺。此寺最鼎盛时曾有殿堂佛阁一千间,沙弥僧徒七百余,为北魏时全国最大的皇家道场之一。寺东侧古槐数株,系甄琛先祖亲自手植。寺中最著名的建筑即甄琛先祖主持修建于闲居寺正中央的天下第一甄家塔。二十五史《魏书》载:“世祖给其工,令河南尹甄琛等周视崧山形胜之处,遂造闲居寺,林泉既奇,营制又美,曲尽山居之妙。”甄琛古塔约建成于公元520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八十九年之悠久历史,是烨熠惊世的世界古砖塔。此塔上下十五层,塔身呈十二边形,高约十五丈,刹顶七层傲托莲花,是古塔建筑史上的孤本独例,乃闻名全球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甄琛塔更是咱老甄家保存至今看得见,摸得着,历史最悠久,形象最雄伟的族传珍宝。
一典,就是华夏神医甄权的一套传世医学宝典:一为望闻问切之经典《脉经》,依之能把脉而知虚实寒热之痼瘕,切脉而晓五脏六腑之阴阳。二为定穴行针之经典《针方》,依之能定穴而行银针以除病痛,灸穴而通络以除疢疧。三为人体解剖病理专帧《明堂人形图》,观图而晓经络漫游走向,视图而知疾根病源;如今这一套宝贵医学经典在河南医科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及全国著名中医院被列为必修的教科书。
一观。即古都洛阳之安国观。此观位于隋唐东都城北侧的邙山脚下。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安禄山称伪燕帝,将不蚁附贼势的卫州汲郡之甄济强行劫掠至洛阳,逼济任伪职。济爷凛然拒絶,威武不屈,拒不接受伪官。安庆绪为使济就范而将之囚禁于安国观内;济爷在失去人身自由的困境中持节不移。之后广平王李俶平叛收复洛阳,济爷在挣脱桎梏后立即毅然参加平叛之师,唐肃宗李亨亲授济爷以秘书郎、拜太子舍人。并诏济爷居上都三司衙门,令受安史伪职者跪拜之以愧其心。安国观亦因济爷在此坚贞守节而成道家名观。
河南甄氏望族的十件瑰宝,承载着我甄氏族群亘古不移穿越时空的壮举,见证了我甄氏裔孙数千年艰苦卓絶开拓奋进所铸造的辉煌。她不仅是河南一望的家传宝典和骄傲,更是华夏及海内外甄氏宗亲的共同珍宝和自豪。
甄姓氏族,源远流长,河南望门,文化璀璨。然而,历史的尘封,兵燹的摧残,灾难的戕杀,使河南名门望族的历史文化时沉时浮,有的甚至被历史尘封或湮没。我们希冀包括河南嵩山甄氏在内的全球所有甄姓宗亲首先要珍惜呵护现存的甄氏历史文化及其遗产,还要继续从二十五史、野史、地方志、各脉族谱等历史文献中挖掘甄氏历史文化积淀,更要继承发扬,恢弘光大甄氏名门望族的懿德淳风,同心同德,开拓创新,讲信修睦,光前裕后,将虞舜圣君开创的甄氏族业办得更棒、更红、更帅、更牛、更辉煌!
这正是:
舜日尧天可谓盛世怀先祖
河图洛书堪称文明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