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文化的特质、优势、概念和定位
——关于2010年世博会广东馆主题与举办两项国际论坛的创议报告
黄伟宗
最近半月,我在参加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广东馆主题谘询会后,又先后到阳江、韶关商议联合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和“古道文化”两项国际论坛事宜,并连续参加了三个关于广东文化特质的研讨会。从这些活动中发现:我省各界人士对广东文化的特质、优势、概念和定位,尚欠缺明确的共识,很有切实研讨的必要;而要创办这些重要的论坛与活动,也必须得到省领导瞭解、批准和支持。为响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解放思想、破解难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号召,特在上述活动提出创议报告的同时,对广东文化的特质、优势、概念和定位提出下列看法和建议,供参考。
一、从世博会主题要求的创意,看广东文化的领潮性特质和优势
我国尽了巨大努力才争取到的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同即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一样,举世瞩目,现已有200多个国家或地区报名参展。我国各省、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都正密锣紧鼓地进行着各自展馆的筹备工作,力求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这个平台,向全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光辉形象。
广东应以什么样的独特形象在世博会上展示呢?也就是说,这次世博会广东展馆的主题应如何显示出创意呢?我看首先要按这次世博会的总主题要求,以世界的眼光去审视广东的文化特质和优势,并以其主题要求而展现这些特质和优势。
这次世博会总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正如吴仪副总理所说:对领导人的领悟能力是个检验。可见这确实是个甚难破解的难题。现在由有关单位提交的广东馆主题设计的4个方案,分别是:“文化广东,开放城市,领先一步”,“广东——拔地崛起的金三角”,“创造梦想,实验未来”,“转换的美丽”。我认为这些设计都注意到改革开放后广东的特点,是好的,但却游离了“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要求,只注意到城市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不理解这主题是针对当今世界带普遍性的问题——城市生活问题而提出的,尤其是对广东在生活文化上的传统和创新特质是什么欠缺瞭解所致。
照我看来,当今世界城市的主要问题是:从生产型转化为文化型,从激烈经济竞争转化为因人口密集、环境污染而造成的人的生存竞争。当今世界已从工业文明时代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是高科技和文化时代。要使城市生活更美好,必须使生活文化化和生命文化化。沿着这“两化”的要求发展,才是“使生活更美好”的途径,“两化”的模式和追求前景的不同,就是每国、每省、每市的各自特色。生活文化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玩文化,生命文化包括社会对人的生、老、病、性、死的关怀文化。生活是生命的存在,生命是生活的本质。促进生活文化化,才能促使生命文化化;生活文化化的发展,根本在于生命文化化的发展。所以,要体现出世博会总主题的要求,必须以自身“两化”的现状、传统、前景去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并以世界共同语为切入点,使观众接受和注目,才能走向世界。
应该说,广东城市在生活文化和生命文化上,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很有特点和优势的。这些特点和优势,正就是广东文化的特质和优势的体现。广东文化有许多特质和优势,如: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实用性、重商性等等。但我认为其中最突出、最鲜明的是:领潮性,即领先时代潮流的特性。众所周知,“敢为天下先”是广东人的传统特质;改革开放“先走一步”试验和创新,既是这特质的弘扬,又是新的时代精神和优势。改革开放30年来,举世公认,广东的城市建设,包括在城市的生活文化和生命文化的发展上,都在全国起到排头兵作用,即领潮作用,无论是在衣、食、住、行、玩的观念和生产上,或是在生、老、病、性、死的人性关怀和慈善措施上,都是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同时又是与世界潮流同步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汪洋书记最近为广州市作出建设“首善之区”的定位,不仅是为广州市、而且是为广东全省的城市建设发展指出了明确要求和方向。“善”,是要求善业、善居,具备这“两善”,才是幸福之城。“首善”,是要将这“两善”放在首位,是要领先、领潮去“善”,并努力争当“两善”的排头兵。显然,这个定位,既是对“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领潮传统和改革开放创新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又是为广东城市建设绘制了绚丽的蓝图和前景。如果世博会广东馆的主题,能够抓住广东文化这个领潮性特质和优势,并在生活文化和生命文化的十个项目中,分别以典型形象或专题论坛的方式去展示出这个特质和优势,并在这些项目中展现出广东的领潮观念与产品,从中显示出广东传统和发展前景,是必会取得良好效果的。所以,把握广东文化的特质和优势,是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和灵魂。
二、从广东文化的海洋性,看创办海上丝路国际论坛,并申办世界海洋博览会的条件和重大意义
广东文化的领潮性特质和优势,来自广东文化具有深广的海洋性。可以说,广东文化具有的所有特质,如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实用性、重商性等等,都源于具有深广的海洋性。
广东文化海洋性的特质和优势,典型地体现于阳江南海1号宋代沉船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中。从历史文化上说,南海1号沉船文物,是迄今世界上水下考古发现的文物中,是船体最完整、年代最久远、文物数量最多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估计有5至8万件,比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标志、拥有5万件文物的甘肃敦煌还多。所以,2003年9月,我们在阳江为其作出“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肯定其为海上丝绸之路文物集粹的标志。2004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和专家亲往考察,也赞同这个评价和定位。2004年6月,世界著名海洋学家吴京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台湾教育部长、成功大学校长)也赞同这说法,更认为“世界海洋史要为此改写”。省领导决定专门建造“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将其保存和展示,也在于其具有“海上敦煌”的价值,肯定其海洋文化的意义。
从现实文化上说,2007年底,南海1号打捞出水,进入“水晶宫”保存和展示。这个过程,使其又增加了新的现代科技文化价值和意义,因为这过程有五个亮点,即:水下考古一流、水下打捞古沉船技术一流、展馆“水晶宫”设计一流、人造海水保存文物一流、真空透明展示文物一流。这5个世界“一流”,说明瞭南海1号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海洋文化价值,而且具有领先世界的现代海洋科技文化意义。由此,我认为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在为南海1号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幕之时,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论坛(或称海洋经济文化论坛),是适当的时机,而且是很有条件和十分必要的。
我省具备举办的条件,除南海1号之外,尚在于我省其他地方还有许多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文化资源。我们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从2000年至今,在全省考察发现,我省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有5个“最”,即:始发港最早(我们在徐闻发现西汉始发港,比联合国所定时间提早1300多年)、各个年代的始发港最齐(从汉代至清代均有)、始发港最多(从粤东的饶平到粤西的徐闻的海港均是)、线路最长(沿岸线路和出海线路均长)、遗址和文物最多(仅南海1号即居世界之冠)。这在全国也是絶无仅有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近十多年的事,迄今尚未举办过国际性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或论坛。在世界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国家和地区有近百个。南海1号已有世界性影响,尤其是联合国教抖文组织和吴京教授曾亲往考察并予充分肯定。所以利用时机创办论坛,是很有条件、很有必要的。
举办这个论坛,还具有为我省申办世界海洋博览会“热身”的作用。从1851年世界博览会创办,至2010年上海世博会,共举办了41届,只有两届是以海洋为主题,分别是:1975年日本冲绳海博会,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博览会。待上海世博会结束之后,如我省去争取申办单项的海洋世博会,是有条件而很有必要的。因为如有创办海上丝路或海洋经济文化论坛的“热身”经验,而且,又是在具有深厚海洋文化内藴的地方举办,自然就有条件争取了。可见创办这项国际论坛的重要性,尤其是强调海洋性是广东文化特质和优势的必要性。
值得高兴的是,在最近我与阳江市政府商议中,市领导赞成这创议,并认为最好由省政府出面筹办。
三、以创办古道文化国际论坛,显示海陆对接、江海一体的广东文化特色
广东文化具有特强海洋性的地理原因,是在于海岸线特长,尤其是贯通全省的珠江,仅在珠江三角洲就有8个门(出海口),还有韩江、漠阳江、鉴江也都直通南海。广东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是江海一体的,所以,广东文化也是以江海一体为特色的。另一方面,广东北部有五岭之隔,过去与内地和中原往来,主要靠自然江河水道与穿山越岭的古道。这些江河,大都是从不同流向而与海洋沟通,大多数古道,也都是接通水路或直通港口而连接南海。这样的自然地理格局,又造成了广东别有一番的由江河水道与古道而使陆海对接的亮丽风景,在江海一体的特色文化中,又增添了陆海对接的亮色。
这个文化特色,鲜明地体现于遍布我省和毗邻省区的珠江水系地带的古道文化中。经我组近几年来的实地考察,发现的古道大致有三类:一是水道,包括自然江河与人工江河,如云浮的南江水道、桂林灵渠;二是关道,如韶关梅关古道和西京古道、广西玉林鬼门关古道;三是水陆联运古道,如南雄的乌径古道、广西贺州的潇贺古道等。所有古道修建时或在不同时期,都有其不同的主要用途,如军事、政治、商贸等等,从而都有其不同的丰富文化内涵。但共通的主要用途是商贸往来。我省的古道特多,又都陆海对接、江海一体,正就是重商性文化特强的基础和体现,也即是海洋性与领潮性的特质和优势辐射内陆的佐证和体现。
在古道的丰富文化内涵中,最突出、最重要的是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文化内涵。因为前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国家文物局先后宣布,要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及相关文化遗存统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些古道自古具有对接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其文化遗址或遗存尚在,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理当作为“相关文化遗存”而进世界文化遗产之列。遗憾的是,迄今人们尚未注意到这个尚属学术空白的课题,必须以举办国际学术论坛的方式而引起注意和作出学术论断,才能达到这个应有的结果。
鉴于我省韶关市现存古道较多,资源丰富,保存较好,条件较成熟,作为论坛举办地较适宜。举办的时间,以与阳江论坛的时间同步为好。因为这两个论坛,分别以海上丝路文化和海陆丝路对接通道文化为主题,相关而又有别,可谓分别是我省海、陆古文化的顶峰,具有“双拳出击”而又相映增辉的作用。这也是广东文化的陆海对接、江海一体特色的登峰展示。可喜的是,最近韶关市政府已同意这个创议,并表示愿与阳江论坛同步,由省政府统筹举办最好。
四、以珠江文化的名称和概念,包括并扩大岭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在这半月时间里,我还先后参加了三项关于广东文化特质的学术研讨活动,即:广州市为新出版的两部著作先后举行的研讨会:一是叶曙明创作的历史性散文《万花之城》,这是写广州的2000年和30年的“史记”型作品;一是梁凤莲的理论专著《乱云飞渡》,这是以三位广东近代文化精英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的诗作和人生道路,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之途;再就是在江门市举办的“西江历史文化”研讨会,这是江门日报、西江日报、云浮日报、珠海特区报为深化四报联合进行“西江历史文化之旅”系列报导而举办的。这些著作和学术活动,不约而同地从广州和广东的千年、百年和近30年的历史和现代文化实际,体现并提出广东文化的特质、优势、概念和定位问题;而且分别以各自不同的命题,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析、翔实的论证,也是不约而同的得出相似的结论,这就是:广东文化自古即有领潮性、海洋性和江海一体的特质和优势,由此在西汉时即揭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史页;近百年迎受西方海洋之风,也以这特质和优势在全国领潮,揭开中国近代和现代史的序幕;近30年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以这特质和优势在全国“先走一步”,直至现在努力争当“排头兵”。可见整部广东的古今史,实质上是一部广东文化特质和优势的发展史。
依据当今世界崇尚的水文化理论和我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传统理念,这些特质和优势(包括其负面,下同),主要是由广东的母亲河——珠江哺育而成,理当是珠江文化的内涵或内藴。可是多年来,这些明显的因水而成的文化特质和优势,却被镶嵌于出自山文化理念的岭南文化的名称和概念中,显得不相称、不确切、不科学。我认为,现在是予以正名的时候了。
“岭南”的名称和概念,是指五岭(越城岭、大庾岭、萌渚岭、都庞岭、骑田岭)之南。唐太宗贞观年间,全国分十个“道”,广东、广西共属岭南道,这才有“岭南”之名。可见“岭南”之称,本是出自中原看“山外”的观念,且包括“两广”。上世纪初期,我国兴起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五霸”、“七雄”的地名为各地的文化称谓之潮,如:山东称齐鲁文化,山西称三晋文化,湖北称荆楚文化,河北称燕赵文化等等。“岭南文化”的称谓,也在此时与这些传统地域文化称谓并列而生。当时,珠江的概念只是指从三水至虎门(主要广州和珠江三角)河段,也尚无“珠江文化”概念。所以,当时启用岭南文化称谓是可以理解的。
但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我国水利部门发现珠江是个遍及南中国的庞大水系,西江、东江、北江等大支流及相邻江河(韩江等),贯流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又总汇于广东出海。尤其是1926年,郭沫若到中山大学任教,在一次讲演中首次提出了“珠江文化”的概念。他说:“我们要改造中国的局面,非国民革命策源地的广东不能担当;我们要革新中国的文化,也非在国民革命的空气中所酝酿的珠江文化不能为力。”可见“珠江文化”的概念从开始就具有区域性(广东)和特质性(先进性)的内涵,而又有水系性(珠江水系)的内涵和外延的。可惜郭沫若自提出后,一直未再阐释和运用这概念,文化学术界也未能注意这个名称和概念,直到1989年,我们才在不谋而合的情况下提出和运用这个名称和概念。
究竟称珠江文化好,还是称岭南文化好?这不是个简单的名称概念问题,而是个重要的文化观念问题。我认为,广东多年来经济腾飞而文化滞后的难题,长期未能破解,深层次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这是山文化与水文化的观念歧异,关系到对广东文化的特质和优势的认识和强化的问题,对上述领潮性、海洋性、江海一体等特质和优势认识不清、强化不够,直接的原因就是“五岭”遮住了视线,且“岭南”的概念内涵不确,本是指“两广”而变成广东独占,有大省“沙文主义”之嫌;又无外延辐射的功能表述,明显有作茧自缚、越缩越小的局限(前些年出版的某部岭南文化专著也承认了这个萎缩)。所以,岭南文化的名称和概念是既陈旧又不确切的,即使用“广东文化”、“南粤文化”之名,也远比岭南文化之名为好,但我认为还是以推广使用珠江文化的名称和概念为宜。前些年,我省倡导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参与的9+2省区都属珠江水系(四川省属邻边地区、辐射地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效果,其积极影响仍在继续。其内在原因,显然是成功地发挥了珠江文化的特质和优势,并充分地把握其内涵和发挥其外延张力而取得的成果。如能在这基础上,更进一步强化珠江文化的意识和概念,进一步明确以此作为我省的文化定位,更充分地发挥其领潮性、海洋性和江海一体的特质和优势,并以此包括和扩大岭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势必会开创更新的局面、创造出更灿烂辉煌的。当然,应考虑到岭南文化之名沿用多年,一下改变不易,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与珠江文化之名混用;或者采取广州市最近公布亚运会“五羊”吉祥物的做法,以“珠江岭南文化”之称并用。即使如此,我还是建议以“南粤”取代为好,即“珠江南粤文化”。因“南粤”才是广东的自古代称。
明确以珠江文化的称谓为我省文化的代称和定位,还具有使我省文化可与我国其他水系文化并列,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对接的重要意义。当今世界水文化理论通行,许多国家都以本国主要母亲河作为自己文化的代称,如:美国称密西西比河文化,英国称泰晤士河文化,印度称恒河文化,埃及称尼罗河文化等。外国也称我国文化是以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为代表。事实如此,但不确切,因为我国是“茫茫九派流中国”的多江河文化,每条江河都在中华文化史上有自己的贡献和地位,有自身的文化特质和优势,有自身的独特形象和风格。黄河是黄帝开创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代表着中华文化史上的农耕文明时代,具有龙的形象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诗)的风格;长江是炎帝开创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代表着中华文化史上的工业文明时代,具有凤的形象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词)的风格;珠江则是舜帝开创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具有多龙争珠和珠光四射的形象,具有“南粤第一诗人”张九龄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所体现的海洋性、包容性、共时性、领潮性的特质和风格,正代表着中华文化率先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如此中国三大江河文化并列的格局,正就是当今中国以环渤海经济区(即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并列“龙头”的史地文化基础和文化背景。所以,我们应当以史地文化和现代经济发展的眼光和需要,去看以珠江文化为我省文化定位的全国和世界意义。
2008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