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提高废旧塑料资源的利用水平促进我省循环经济发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经济组

  为促进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省政府参事室经济组最近就我省废旧塑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省经贸委、省环境保护局和湛江市、茂名市、惠州市、汕头市等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并对部分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废旧塑料资源化企业的生产状况进行调查。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省废旧塑料资源的利用现状

  1. 广东省废旧塑料回收利用行业基本情况

  广东省作为一个资源贫乏又高速发展的大省,有回收处置废旧塑料的传统,并逐渐形成一些区域性的废旧物资集散地,如佛山南海、湛江吴川、粤东揭阳、汕尾等地。目前,广东省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特别是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基地主要有:汕头市贵屿镇废旧电器拆解中心、清远再生资源集散市场、惠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基地等,其中汕头市贵屿镇、清远再生资源集散市场于2005年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

  为了控制进口废旧塑料加工利用行业的污染,2007年省环保局制定实施了《广东省进口废旧塑料加工利用企业污染控制规范》。该规范的贯彻实施,提高了进口废旧塑料加工利用企业的准入门槛,对于进口废旧塑料加工利用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广东省经贸委对我省废旧塑料资源化利用努力从管理上采取积极的引导措施,主要是开展全省范围的《清洁生产企业》评审和奬励,建立减排降耗和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基地或中心等,目前已出现一批资源化技术水平比较高、经济效益好与环境质量标准合格的废旧塑料加工优良企业,有力地推进了我省废旧塑料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

  2. 进口废旧塑料和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技术的情况

  我省废旧塑料的市场需求量大,除自身的废旧塑料存量外,我省每年还要从境外进口一定数量的废旧塑料,实际上已成为我国进口废塑料加工利用的大省。据统计,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广东省进出口废旧塑料为383万吨,比2006年(375万吨)略有增加,与2006年的实际进口量(389万吨)基本持平。进口的企业数为593家,主要分布在揭阳、汕尾、肇庆、清远、梅州等地。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废塑料进口呈现上升的趋势。比如2004年广东省实际进口废旧塑料279万吨。据海关提供的资料,2008年1月广东省进口废旧塑料3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5%。进口废旧塑料的价格也出现上涨,比去年同期增长15%。

  日前我省已引进一批先进的废旧塑料加工装置并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惠州市成达胶管制品有限公司从德国等国家进口了20多套挤管生产线和注塑机组,同时配置3条国内专利设备HDPE缠绕管生产线和6条国内设计制造的硅芯生产线,利用废旧塑料每年可以生产各类管材、管件约30000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 塑木复合材料已成为新兴材料产业

  塑木复合材料以回收塑料、纤维粉料(木粉或稻子殻粉)及功能助剂等为原料,经过混合改性、高压挤出成型,生产型材、片材等。殻作为木材、塑材、水泥的代用品,广泛用于生产托盘、室内外装修、园林美化等建筑用材。目前,惠州市耐迪塑木有限公司、中山市森朗环保装饰建材有限公司、茂名众和化塑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具备产品开发、型材生产以及机械磨具加工等系统化工业生产能力,有的单套生产装置达到千吨级水平。

  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采取管理措施,初步改变了废旧塑料回收、进口和加工的落后局面

  1. 汕头市在执行现有六项监管制度的基础上,加强行业统一规划,建立产业集群,重点扶持潮阳区贵屿镇和澄海区莲上街道的废旧塑料加工业。尤其是对贵屿镇的塑料加工业的初步整顿后,计划在该镇建设140亩的专业园区,对具有明显毒害的废旧塑料加工实行园区内的监管。该市正在筹备成立“汕头市塑胶商会再生塑料专业委员会”,以加强行业内部的互助和监督。

  2. 惠州市“两手硬”的管理手段成效明显。该市组织到山东、浙江考察学习先进的废旧塑料加工企业的经验,对本市废旧塑料经营者进行严格登记备案,并通过该市广播电台和报纸宣传报导有关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新闻近千次,同时着手建设国家级(又是省级)“进口塑料加工示范园区”。

  3. 湛江市下大力气整治已列入广东省环境保护十大挂牌督办问题的吴川市废旧塑料加工业。在湛江市政府的领导监督下,吴川市制定《吴川市废旧塑料加工业专项整治方案》和《吴川市废旧塑料加工企业污染整治计划》,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废旧塑料加工业污染整治的通告》,要求全市废旧塑料加工业,在规划或暂时允许经营区域内从事废旧塑料加工的,必须在2007年8月底前,配套建设废水、废气、废渣治理设施,“三废”治理设施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企业环境管理规范,并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和证照,才能正式投入生产经营。对不能按时完成“三废”治理设施配套建设任务的,一律依法实施关停。目前,吴川市已计划将废旧塑料加工企业搬迁入工业园区内经营。工业园区选址大山江街道金钱岭,用地面积50万平方米,总投资2.8亿人民币,命名吴川市惠迪塑料工业园。当前,工业园区“三通一平”工作已基本完成。

  湛江市为了把好废旧塑料进口这一关,除认真执行国家《固废防治法》、《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以及《广东省进口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污染控制规范》等法规外,特别要求企业注册资金不少于100万人民币,税务登记必须是一般纳税人;厂区面积大于4000平方米,厂房面积大于2000平方米;厂界距离居民文教区等敏感地区大于200米;产生废气须经具有资质的单位设计处理达标,并经县级以上环保部门验收;工商、税务、消防、环保、社保证件齐全等。较大幅度提高废旧塑料加工企业的准入门槛。同时,还要求加工利用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风险评价,对污染防治措施不符合要求、加工能力不达规模的加工利用单位,坚决不予受理其进口废物的申请。

  4. 茂名市因地制宜,以茂名石化为依托,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回收废旧塑料,发展循环经济。茂名市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研究制定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和污染防治产业政策,建立废旧塑料回收网络。为了便于收集废旧塑料,由城建、工商统一规划定点,鼓励个体创办收购站。目前工商注册登记的有418个收购点,有效地保障了废旧塑料的收集。茂名市正在努力进行申办废旧塑料加工园区的工作。

  三、影响我省废旧塑料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

  1. 缺少先进的废旧塑料专业管理体系。目前国家和省只制订了工业废旧塑料、进口废旧塑料和电子废旧塑料等方面的管理规定和文件,但对废旧电子塑料和生活废旧塑料等尚未有管理条例和监管办法,职能部门进行管理无法可依。更为突出的缺失是,目前我省的废旧塑料的回收、储运、交易、加工和再生产品的经营等并没有建立起专业许可体系,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废旧塑料管理的混乱状况。

  2. 环保意识比较薄弱。缺少废旧塑料收集、储存、转移、加工过程所产生的重金属和剧毒有机物等化学品对生态环境、水土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安全可能引发的危险所必要的防控知识和技术措施,尤其是对生产工人在极端恶劣的劳动环境条件下工作所受到损害还未能引起高度的关注。

  3. 没有建立废旧塑料加工产业化制度。较大部分回收利用废塑料加工企业属自发开业,规模小、分布散,且工艺简单、设备落后,防治二次污染措施极其不足。

  4. 缺少大型危险物质检测中心和环境安全防控及处理设施。例如贵屿镇的废旧塑料加工基地,目前主要是在从事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的再利用加工,但并没有解决好来料识别和产品成份检测问题。尤其是存在家庭作坊式的住家与作坊混合、废旧塑料乱堆放等不合理的危险现象,还有的工厂(作坊)工人生产环境恶劣,对环境安全防控及处理设施的建设投入仍主要依靠国家和省财政支持,缺乏正确、合理的大型公共设施投资模式。

  四、几点建议

  我省废旧塑料资源的利用有较长的历史,参与人口多,尤其是在一些专业村镇,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工作的人占当地人口的60-70%(吴川),此项劳动己成为群众的生计和生活改善的来源。目前我省年进口废旧塑料约383万吨,加上自产100多万吨,总量近500万吨。按一般三吨石油生产一吨塑料计算,每年我省仅在这一项就省下了1500万吨石油。因此,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大有文章可做,为此建议如下:

  1. 进一步强化我省废旧塑料资源化利用行业的管理。一是加快对废旧塑料资源的利用地方系列立法,确保立法在前,完善行业管理法规。从全国的废旧塑料资源化利用管理的状况来说,我省各级政府对废旧塑料的资源化利用的认识己经先行了一步,在行业的规划发展、技术开发、环保和园区基地建设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作为。今后,我省应当进一步加大加快对废旧塑料资源化利用的地方系列立法,确保立法在前,完善行业管理法规。当前,我省己有条件,也应该启动废旧塑料资源化全程的专业许可制度,将我省的废旧塑料资源化利用引入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二是针对国际上尚未有或未健全对废旧塑料加工利用项目的评价、验收等标准,我省应积极主动争取尽快编制和出台相关标准, 抢占此领域的主动权。

  2. 制定优惠的经济政策,重点扶持和支持优势企业发展。我省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商品交易的企业和人员为数众多,但真正操作规范、技术环保、产品质量保证和市场行为合法的并没有成为主体。面对这一局面,单纯地依靠行政手段仍然不可能较快、较大地改变“满地蚂蚁”的状况;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制定优惠的经济政策,向目前具有规模、技术、环保、效益、守法等五方面均有优势的废旧塑料资源化企业倾斜,让他们更好更快地发展,让他们更多更大地占领废旧塑料加工空间和交易领域,以正压邪,以优汰劣。

  3. 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改变废旧塑料资源化过程的“脏、乱、差”现象,提升废旧塑料“高端高值”开发价值。在废旧塑料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和废旧塑料加工产品质量不良的情况,究其原因之一是目前的废旧塑料资源化技术及其装置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包括从境外引进的技术及装备多属近几年新开发的成果,在系统的技术集成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更为明显的事实是,目前我省的废旧塑料的资源化基本上属于技术含量比较低端的物理再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科技投入,在政府管理、行业构建、技术开发、环境保障、质量保证和市场交易等各个环节上,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只有真正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废旧塑料的“高端高值”利用。

  4. 创新投资模式,建设合格园区,切实建造废旧塑料资源化所急需的关键公共技术设施。我省各级政府和企业界对建设废旧塑料资源化基地或中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是没有真正解决投资模式问题。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园区建设投资模式,今后的园区同样会存在目前废旧塑料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许多严重问题。我们认为,“政府出题目、企业找答案”、“政府出政策、企业得利益”和“政府引导投入、企业参股参与”是合理解决废旧塑料加工园区内重大关键公共技术设施的有效办法。

    调研组人员

  领 队:余庆安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

  成 员:刘人怀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裕新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何问陶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暨南大学教授

  吴厚德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商学院教授

  毛藴诗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

  于正林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陈婉玲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

  蔡明招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莫羡春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业务处处长

  黄莹莹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业务处科员

  执笔人:蔡明招

  
2008年8月21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