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实践循环经济理念发展我省生态工农业



  ——关于四会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报告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科技组 

  为考察我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践循环经济理念与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状况,省政府参事室科技组于近期赴四会市进行调研。听取了四会市政府关于四会市近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介绍,并参观了下布联营畜牧场和亚洲金属资源再生基地,现将调研情况及相关建议报告如下。

  一、四会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四会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面积1163平方公里,人口41万。是肇庆市的东大门,属珠三角经济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在我省“双转移”部署中,四会市不属产业转移地区,但具有东引西移的独特优势,由于区位优势明显,资源能源丰富,传统产业基础扎实等特征,近年来全力打造肇庆市东部工业经济板块,大力实施市内平原、丘陵、山区三大板块协调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绩, 2007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81.3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6%、36%、28%。工农业分区明显,东南部(城区、大沙、龙甫)工业聚集较高,已形成金属材料加工、新型建材、化工塑料、纺织服装、纸品印刷、玉器加工六大支柱产业。2006年5月该市建成获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亚洲金属资源再生工业基地”,占地3000亩,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对废旧金属进行拆解、分选以及对有色金属进行深加工,同时成为华南最大的再生金属加工供应基地、进口废五金拆解利用及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利用处理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环境教育基地。是全省首家全国第三家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的金属资源再生工业“圈区管理”示范基地。西北部(江谷、径口、地豆、黄田、罗源、威井、石狗)农业发展较好,现代农业逐步形成,畜禽生产呈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态势,是广东省生猪养殖最大县(市)之一,2007年生猪出栏量达126.78万头。该市建于1975年的下布联营畜牧场,是我国最早建成的一个符合生态学原理的生态牧场,2000年被省环保局授予“广东省生态示范场”称号,为四会市实践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地政府也提出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如由于该市地处广东省发展规划分区的边缘地区,靠近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享受不到产业转移待遇,在打造工业载体建设上有困难,希望省市政府在土地产业指标投放、农民土地利益与公共建设用地矛盾等方面能给这类特殊区域做适度的政策支持。

  二、对四会市及类似这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基于四会市的特殊位置和发展现状,在省委省政府实行“双转移”部署中,四会市在努力实施现行的发展计划基础上,在“实践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工农业”时,应发挥其特有优势,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现提出如下建议:

  1. 消除珠三角经济区早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类似四会市这样的靠近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边缘地区,受早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极其严重。“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及欠发达地区无序排放的涉污企业数量仍有增加趋势,如已曝光的四会市独水河电镀废水偷排、非法电镀生产线违法生产及市内众多非法小型养猪场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的事件的出现。因此我们要下决心加强对基层辖区的环境质量监管,并通过整治各种无序经营或有碍本地产业升级发展的企业,从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原则出发,盘活不合理的用地,以解决发展用地困难的问题,才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双转移”部署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2. 省市共建,把四会市建成为我省生态养猪业的典范,推动我省养猪业良性发展

  过去10年,农产品利润增速不断稳步上升。当前,我国粮食和生猪价格在持续上涨,于是,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终结“廉价农产品”时代、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呼声日高。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薄弱的一环,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广东现代养猪业,推进现代科学养猪模式。目前,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生猪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快,养猪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农业部门管辖下的大中小型养猪业长期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更加突出。因而,制订科学而严格的养猪业准入标准特别是环保标准是当务之急。基于四会市目前的工农业产业发展和已有的基础,顺应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省政府可加大扶持和指导力度,把四会市建设成为我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典范,以推动我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首先从发展科学养猪业开始,总结当地的下布联营畜牧场的经验并赋予新元素,结合当前我国及我省发展养猪业的法规政策,科学规划准养区,养猪场必须按生态养殖与生态种植相结合即“养殖+沼气(发电或燃料)+生态种植业(沼渣沼液作有机肥)”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建成以达到系统内部零排放,并把这项内容作为制订或修订现行养猪业的准入标准之一。建立了这种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后,省政府可配套制订在土地、用工、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引目前在“珠三角”地区一些难以升级换代,但仍具有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及市场运作优势的中小型企业逐步转向现代生态农业,以促进这类边缘地区及我省现代生态农业健康稳步发展。

  3. 用“生态工业园”模式加强对“亚洲金属再生工业基地”的后续有效监管与建设的力度

  用循环经济理念对废旧金属和废旧电子电器进行循环利用是一项既有环境效益也有实际经济效益的利国利民的措施。四会市“亚洲金属资源再生工业基地”获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成为金属资源再生工业的“圈区管理”示范基地,是我省实施对废旧金属和废旧电子电器进行拆解利用行业有序管理的好开端。众所周知,我省废旧金属和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利用行业,仍处在处理量超出我省合法处理企业的承受能力、处理工艺及操作相当落后、处理产业链无序运作、政府法规性管理不严的状态,以至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制订或修订相关法规,提高法规及管理规章的可操作性,扶持正规合法的处理企业,关闭非法无序的处理企业是当务之急。尽管该基地已获国家环保总局验收,也有31家企业进场,首期12家企业已建成投产,但真正控污难度还在后面。要切实做到示范基地“圈区管理”对周边地区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不造成影响难度是很大的,只有特别强化省市相关部门对园区的宏观环境监督管理和园区内的微观环境监督管理,并把示范园区切实按“生态工业园”模式运作作,纔可能做到对废旧金属和电子电器拆解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即把自然生态原理应用于工业体系中,使园区内不同工业企业之间形成类似自然生态链的关系,达到充分利用这些废旧物品使之完全资源化,消除环境破坏因素,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广东省首个符合“生态工业”原理发展的工业园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以此为样板,推动我省废旧金属和电子电器拆解循环利用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实施“双转移”部署过程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产业转入辖区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对辖区内农村地区和农业发展也产生深刻的影响。应严防“珠三角”地区前期发展工业却忽略了农业和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模式的重复,省政府可制订或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双转移”部署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紧密结合,如在工业园区建设与工业项目引入时,项目方除需切实保证采取对周边一定范围内地域的大气、水体、土壤的环境质量不存在实质影响的可行措施外,还应承担安置一定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并负责对农村公用设施,如农村环保与卫生设施、交通状况进行改造并完善、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4. 组织专家开展谘询服务

  为协助省委省政府及时瞭解和解决各地在因地制宜地实施“双转移”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能存在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可藉助多方力量,由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省科协牵头,吸纳有关经济、科技专家组成“广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谘询服务中心”,负责对各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给予相应的谘询指导服务。

    调研组成员

  成 员:王智琼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周浩华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梁镰銮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侯培沪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业务处调研员

  执笔人:梁镰銮

  2008年10月13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