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河源市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及产业转移情况的调研报告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科技组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促进我省粤东经济发展,省政府参事室科技组于2008年6月18日至19日前往河源市进行调研。河源市政府十分重视这次调研,温文斐副市长主持召开了有市政府十多个部门和源城区、东源县等单位的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经贸局、农业局和环保局等部门负责同志汇报,考察了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并就河源市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及产业转移、农业发展、环保工作等展开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河源市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及产业转移情况

  河源市2003年开始筹划建设“一区六园”(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六个县区工业园),2005年在此基础上筹建7个产业转移园,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转移园规划总面积33.4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1.7平方公里,落户项目192个,合同投资总额150多亿元,其中深圳福田(和平)、深圳罗湖(源城)和中山(河源)3个转移园通过了省政府审批并认定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全市初步形成了食品、矿冶、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和生物制药等七大行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2003年至2007年5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增长51.3%,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4.3%,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

  二、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情况

  河源市高新区位于河源市以南,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2003年6月成立,总控制面积40平方公里,已开发11平方公里。是河源市工业发展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和“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均落户高新区。至2007年底,该高新区共引进106个项目,(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44个),投产项目61个;合同利用资金12.5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3.2亿美元。2007年,高新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4.51亿元,同比增长70%;完成税收2.27亿元,同比增长43%;工业企业进出口总额7.89亿美元,同比增长88.31%;合同利用外资1.57亿美元,同比增长67%;实际利用外资8363万美元,同比增长30%。2008年第一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18.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完成税收7687.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0%。

  三、河源市主要做法和经验

  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事关河源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提出了走“园区式、低污染、用地省、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緑水青山”的理念和生态优先的原则,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河源的緑水青山。

  1. 严把项目准入关,对引进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坚持“四个不批”: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的项目不批;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不批;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地表水没有环境容量、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不批;不符合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不批。近年来,全市对预计总投资达300多亿元的220家电镀、制革,印染等重污染企业拒之门外。

  2. 严把环保治理关,加强项目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实行污染物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3. 严把环保执法关,建立健全园区环保责任制,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4. 加大污染源整治力度。

  (二)坚持建设效益园区,大力促进转移园良性循环,实现滚动发展。制定了《河源市城市规划》和《河源市工业园规划指引》,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滚动发展”。采取市场运作,着力拓宽投入渠道,实行“三垫三补”,即工业用地垫、商业用地补,服务方面垫、经营方面补,眼前收益垫、长远收益补。与此同时,还注重规范管理,严格控制开发成本;不断优化服务质量,着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三)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转变,“求多项目”向“求好项目”转变,“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着重引进有较强带动能力、有高科技含量的大企业、大项目,促进相同或相近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增强农业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至2007年底,承接农业产业转移引进项目40多个,引进项目资金达13亿元,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努力形成“一镇一色”、“一村一品”、“一县数品”的区域化布局。特色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有13个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农产品,有54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农产品加工能力有所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有所增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河源市农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正在向更高层次推进。

  四、几点建议

  (一)为了河源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产品。河源市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336万,一区五县,目前共建产业转移园7个,除瞭高新区以及其他一、二个园发展得较好外,其他几个普遍存在因合法用地指标不足或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而导致开发进展缓慢的问题。要看到转入地区资源优势较明显,劳动力较丰富,但工业基础较薄弱,整个地区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不紧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所转移的产业和企业基本是纯粹的工业项目,与转入地较高程度的农业并不能较好匹配,无法较好的嵌入到当地经济发展中去,无法与当地经济形成紧紧相扣、环环相生的产业格局,甚至不少企业只是充当了转出地总公司的生产车间角色,往往在转入地形成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孤岛效应”或“开发区孤岛效应”,缺乏有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针对这种状况,建议河源市在目前构建产业转移园的基础上,承接产业转移要与产业优化升级相结合,进一步按照今后发展的规划和条件、产业转移的需求来加以论证和合理布局,注重培育区域性龙头企业以及地区性特色企业,按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功能组织产业布局,在错位、配套、循环方面发展经济。

  (二)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保持河源市的良好自然环境,不仅对河源市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全省环境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在建设转移工业园区的同时,积极建设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把转入地的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统一起来,把地区性的经济建设与全局性的社会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这一点对于根据主体功能分区的生态发展地区来说特别重要,建议把灯塔区打造成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促使流入项目较充分地利用当地生态和农业资源,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匹配,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由于政策上的规定,生态发展区不宜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因此,对于这些地区来说,承接转移项目具有一定限制性。而现代农业企业的出现,可以很好的逥避这个问题,既开发了资源,也保护了环境。

  (三)对转移产业和项目进行适时、适当、适度的农业导向的引导,创新“双转移”工作的内容。河源应因势利导,将“珠三角”地区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以及市场运作优势等高品质的生产要素引入到转入地区的农业项目中去,以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如果能将这部分产业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适当地引向农业,势必能有效地带动当地的现代农业建设,并创造投资环境。由于传统工业成本的加大,一些原本在“珠三角”地区从事工业企业、市场嗅觉敏感的香港企业家已经开始转移到传统的纺织、服装和一般加工业上,甚至积极寻找恰当的农业项目。河源在发展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緑色食品等方面均有很好的环境优势,为这些企业家的创业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四)为了满足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议加大人才吸纳力度,包括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可以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要积极培养能胜任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农民,把相应的培训工作纳入到“双转移”工作中去,并赋予其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

    调研组人员名单:

  成 员:王智琼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周浩华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梁镰銮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杜金沛 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

  侯培沪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业务处调研员

  执笔人:王智琼 杜金沛

  2008年10月13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