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争取广东成为高考制度改革试验区的建议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调研组 

  在纪念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的背景下,为贯彻省委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今年省政府参事室成立了以主任(馆长)、党组书记周义为领队的“高考制度改革调研组”,以省政府参事中多名在高校任教多年的教授为主体,就高考制度改革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分别到部办与省办的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大学、高职高专院校以及有关部门进行调研,瞭解情况,探讨问题,听取意见。现将调研获得的情况与认识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 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在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某些方面已经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一年(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领导下的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正是一年一度的高考,选拔了大批各类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知识贡献和宝贵的人力资源。1977年,全国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最终録取27万多人,録取比例不足5%;2008年,全国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超过1000万,録取600多万人,比例超过50%。1978年,全国仅598所高校,各类在校学生总数不足90万人;2008年,全国各类高校达到2000余所,在校学生总数2700万人,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再以广东省为例,1977年,广东省高考考生54万人,録取8800人,比例1.63%。2008年,广东省高考考生61万人,録取43万人,比例70.49%。1978年,广东省高校29所,各类在校学生总数34000人;2008年,广东省高校达109所,在校学生总数为11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5.6%。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3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共培养了4000多万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在人均GDP仅1000多美元时,基本实现瞭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目前,全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位。取得这些成就有许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其中自1977年以来的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同样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有的高校教师还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赞誉为“真理”的选择。

  2. 高考制度的优长

  从各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基本评价来看,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条件下,现行的高考制度有其优长,主要表现在:其一,能基本上体现“高考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公平公正原则,在这里,“分数标准”等同于“法律评判”,在“分数标准”面前,无论贫富贵贱,人人同等对待,这一点,在目前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的国情下,其意义尤为重要;其二,形成了竞争机制,高考是为了给进入大学学习而选拔人才,由于不可能做到每个参加高考的人都能上大学幷且实现上重点大学的愿望,那就让考生在高考这个平台上去竞争,以“优胜劣汰”来决出胜负,所谓“一场高考定人生”就是这个竞争机制将每个考生“定”下来的,群众和社会各界对高考这个平台起到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竞争作用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其三,高考作为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连接点,在教育系统内部起到了贯通、平衡的作用,在中小学阶段打好了知识基础,通过高考升入大学,就可以获得专业性学习与训练,因为高考将中小学的基础知识与大学的专业知识以关联性考试贯通起来,使学生在智育上平衡发展;其四,高考制度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制定考试招生操作规程所依据的逻辑中心必然是“分数标准”,于是,高考制度有利于教育部门和学校本系统内工作机制的运作,有利于管理程序的展开,有利于按照行政部门的规范要求在从考试到招生的各个环节上尽最大可能减少失误;其五,高考对于处在改革进程中的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一定的维护和促进作用,在利益主体多元化要求的情况下,高考毫不动摇地坚持“分数标准”这个硬理由,让考取了大学或考取好大学的考生及其家长理直气壮,让没考取大学或没考取理想大学的考生及其家长最多也只能埋怨自己“没本事”,而群众的絶大多数也正是相信“分数标准”这个硬指标而坦然平静地面对一年一度的高考带给千家万户有得有失有喜有悲的结局。目前因教育的原因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并非由高考制度带来,而是集中体现在上大学费用太高和毕业生就业困难上。

  3. 现行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

  调研组对在调研中获得的材料和社会各界的评价进行分析判断,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弊端和问题:

  第一,维护现实社会公平公正原则的追求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目标追求的矛盾

  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人民群众,共同的认识是,高等教育对于全民族素质的提升具有关键性作用;另一个更重要的共识就是,全世界所有的华人都期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这两点共识合并理解,后一个共识的达成毫无疑问必须要有前一个共识的支撑。然而,当我们以这种理念来考察高考制度时,我们会看到现行高考制度的矛盾和弊端。社会舆论将目前的高考制度誉为当今社会“最为公平的制度”,是因为高考招生是以考试分数为核心评判标准,对谁都一样,如此一来,考试分数成为决定人生命运的最高主宰,于是,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乃至民众舆论都表现出对考试分数的狂热追求,读完小学考试分数高能上好的中学,读完中学高考分数高就能上大学,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的受教育过程,全被考试分数指挥着转动。但一次性的书面检测方式的高考并非万能,首先,试卷为了体现分数标准,所出试题只能围遶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学生为了应试便主要以死记硬背方式来对付高考,学生的思维被僵固了。然而,一次性的书面检测方式不可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这是高考制度的手段与目的非对称性缺陷,可称为错位性弊端。其次,分数标准的指挥棒作用,导致学校极端重视最能获得“分值”的知识教育(智育),其他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发展教育等等,都要给高考让路,这种倾斜于一端的教育方式,不可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高考制度的主导作用与价值追求的反差性缺陷,可称为失向性弊端。再次,高考处在从小学教育经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重要连接点上,由于“分数评判”的权威性作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将教育公平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瞭高考上,其实,体现教育公平除瞭高考,还有教育权利、教育过程、教育资源、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公平,如果仅侧重于高考制度的公平而忽视了其他,将对整个国民教育制度产生不良影响,这个方面的问题是教育制度与高考制度的整体与局部关系上的遮蔽性缺陷,可称为盲区性弊端。由此可见,被社会公众称为“最为公平的制度”的高考,虽然由于“分数评判”的权威作用维护了现实社会的公平公正,但其所存在的弊端,对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追求将产生不利影响,这就是高考制度所带来的现实利益与长远目标的矛盾。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这个矛盾,围遶着这个矛盾问题,曾有过多次的讨论,虽然观点不一各持己见,但大家又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高考制度应该而且能够进行改革。

  第二,高考制度刚性规范的导向作用与教育对培养人的综合效应的矛盾

  在现代文明社会,一个人应尽最大可能接受教育,完全靠无师自通而获得教育所能给予人的全部东西几乎不可能。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学校教育起关键作用。人从启蒙开始,到完成普通高等教育,这个过程中教育给予人的全都沉淀、累积在人身上,幷发生综合效应,人的智力(可视为单个人的“软实力”)就是教育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的结晶。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的值就倍增,对人的智力(即“软实力”)的提升效益就更显着。即使是那些从事高精尖专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学科上的超常智力也是教育的综合效应所赋予的。但是,高考制度中“分数标准”的刚性规范又与此相矛盾,“分数标准”是一刀切,这一刀切的负面作用是切割掉了教育所能产生的综合效应中的许多效益,让教育所能发挥的东西未能全部发挥出来,这就是真正意义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分数标准”的刚性规范又有导向作用,中小学教育中很注重学生获得考试高分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的分科分班教学,更是为着高考而专设的应试能力培训班,从实践的效果看,学生的应试水平和能力很强,但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这就是教育界早已指出的学生成了“扁平人”的毛病所在。调研组获得的材料表明,有些已经考进大学的学生回头看高考和高中阶段的学习,也明显地感到了“分数标准”一刀切的负面作用所带来的影响。这就说明,制度的刚性规范有僵化的一面,它与教育所给予人的活性发展的确有不适应的地方,应当进行改革。

  第三,制度的文化内涵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

  制度一旦生成,有它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约束力,而且由于制度的惯性作用不能轻易改变。倘若制度规范有负面效应,制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约束力对人也有负面作用。高考制度针对受教育过程中的青年学生而设计,他们处在人生最重要的“黄金时期”,可塑性极大,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是全社会的职责,消除高考制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约束力对青年学生的负面作用,引导青年学生走上“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正常道路,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是对中华民族最负责任的精神体现。这个问题的讨论,较多涉及哲学文化问题,本报告暂不过多涉笔。

  4. 社会各界对高考制度的看法

  调研组在调研中,获得了社会各界对现行高考制度的看法,现说明如下。

  总的看法是:在没有更好的高考制度出台之前,现行的高考制度行之有效;为了减少高考制度中的负面效应,有必要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第一,群众的看法:基层群众(包括考生家长)大多数对现行高考制度持肯定态度,认为如果不以“分数标准”来划线録取,会给有钱有势的人提供方便,会造成腐败现象,会让学生读书没有压力,大学说不定还招不到真正的人才。

  第二,专家的看法: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应该创造条件,稳步推进制度改革,使之更为完善。有的专家学者建议,改革主要是要改变高考“指挥捧”的作用,建立“考”、“招”分离机制,扩大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权力。

  第三,学校的看法:中学普遍感到高考压力大,因为高考的结果与学校所获得的资源与声誉有直接关系,有的中学校长坦言:“埋头苦干一件事,只为高考”。中学盼望能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只是因为面对群众期盼和高考制度,自己不能擅自作为。大学盼望能扩大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比例,让自己在高考招生方面有更多自主权。

  第四,教育行政部门的看法:运用多年的高考制度,已有较多的改进,但这些改进都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应该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但在目前,还没有更好的高考制度能代替现行制度,所以仍然应按现行制度运作。可以考虑,设置一个高考制度改革的试验区进行试验。一些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考改革表达了很高的期盼。

  二、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

  调研组根据调查的材料,经分析讨论,认为对现行的高考制度应该进行改革。进行高考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党的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关系到教育质量水平的全面提升,关系到全体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目前,高考制度的弊端和负面影响已突出而严重,到了必定应改革的关口,同时,也是进行改革的最好时机。为了顺利进行高考制度改革,应先建立试验区进行试验。调研组提出的建议是:广东应争取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试验区。

  1.  为什么要设高考制度改革试验区

  这是由高考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的。首先必须慎重,高考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就会害了青年学生。其次,涉及面广,不仅是教育系统的事情,还牵涉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三,制约因素多,矛盾集中,有些是硬性因素,有些是软性因素,不能简单化处理。第四,地域发展不平衡,不仅是全国各地差异很大,就是在一个省内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应综合考虑各种条件,统筹谋划。所以先设改革试验区,稳妥推进,取得经验,然后再逐步推开。

  2.  为什么建议广东争取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试验区

  一是广东有改革的经验作为基础。广东对高考某些方面的改革,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如:高考标准化试验、计分方法标准化试验、“3+X”学科组合改革试验,直到最近提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等等,都是进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很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是各项改革的试验区,人民群众经过实践的锻炼,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大大增强,这是顺利推进高考改革试验的最有利条件。

  二是广东有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人就是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勇闯勇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教育方面,广东曾是全国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应允许先行先试。国家将高考改革的试验区放在广东成为可能。

  3. 为争取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试验区应准备的前提条件

  (1)应成立一个专家组,由省发改委和省教育厅共同主持,对改革试验区的相关工作和高考制度改革的初步方案进行调研和论证。

  (2)联系有关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学术团体,请他们对改革试验区进行学术研讨,提供学术性参考意见。

  (3)与国家教育部进行预期性工作联系,争取获得教育部指导。

  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广东成为经济大省,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也一定能够率先进行高考制度改革,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排头兵。

    调研组人员名单

  领 队:周 义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主任(馆长)、党组书记

  副领队: 余庆安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副主任(副馆长)

  成 员:刘人怀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教授

  王仲兴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

  陈传誉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王则楚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吴厚德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商学院教授

  唐钰明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

  高凌飙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谭元亨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王守昌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陈永泉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工作人员:王铁强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参事业务处主任科员

  黄莹莹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参事业务处科员

  执笔人:高凌飙、余庆安 

  
2008年12月25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