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借鉴供港农副产品经验,保障我省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和安全



  周浩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拥现了许多千万人口、百万人口的城市群。解决这些城市人口生活中的农副产品供应和食品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历来非常重视老百姓的“菜蓝子”问题,实施过“菜蓝子”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和经验,基本上解决了供应问题,人民群众是满意的。但是,农副产品的长期保障供应任务还很艰巨,农副产品的安全和质量问题还有待解决,在这些方面,供港农副产品几十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可以为内地城市保障农副产品供应和安全提供借鉴。

  香港有700多万高消费的人口,加上慕“东方美食天堂”之名的大量访港旅客,每天需要大量的鲜活农副产品供应。除粮食外,蔬菜、生猪、鸡鹅鸭、塘鱼、海鲜,大部分均由内地供应。保证香港的农副产品供应,一直是体现国家对港澳同胞关怀的一项政策,也是解放初期我国赚取外汇的重要来源。随着香港地价、工资的跃升及对防治污染的标准升级,香港本地的农副产品生产日渐萎缩,主要供应来源更加依赖内地,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磨合,供应保障更加有力,食品安全事故越来越少,到最近,安全越来越得到保证。

  一、供港农副产品的经验

  1. 制度化的农副产品供应链

  香港政府将农副产品进口的专营权交给中资企业,由中资企业与国内农副产品出口公司合作,共同组织农副产品的生产、收购、出口,批发至香港菜市场、超市和酒楼食肆,形成了生产、储运、检疫和销售的供应链。两地政府都极其关注这条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及时解决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由政府牵头,企业按市场化管理生产,使供应源源不断,保证了香港物价稳定,民心认同。

  2. 集约化的农副产品生产

  供港农副产品在起初阶段是以少量国营农场生产和收购分散农户产品为主的方式进行的,随着对农副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的安全越来越重视,需要改变分散生产的方式。适逢国家改革开放、广东先行的大好形势,港资、合资、民营资本纷纷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工厂、农场、养殖场,进行集约化生产。建立了供港准入制度和严格的检验标准,致使供港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和产品质量上了一个台阶,下面举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1)番禺东升农业工厂。东升农业工厂总部设在番禺,连同英德等分厂,土地近万亩,由港商经营,土地以租贷形式和当地乡镇合作,农业工人以当地菜农为主,农业工厂既种植蔬菜,还建有厂房,对蔬菜、瓜豆进行拣净、消洗、吹干、分包、冷藏、包装、仓储、运储,产品供应香港、加拿大、广州。

  (2)四会养猪场。由知青在70年代建立的国营养猪场,占地100多亩,员工49名,年产瘦肉型生猪约2万头,是供港的生猪基地,以目前每头生猪2000元价格计算,年产约4千万元。

  (3)梅州丰华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香港渔农处意识到邻近香港的珠三角地区的土地、水源、空气受污染影响日渐严重,未雨绸缪,帮助港商寻找新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到水、空气、土壤仍处于自然状态的五华县,合资组建了生产有机农副产品的试验农场,占地1200多亩,种植水稻、蔬菜、瓜果,养殖良种猪1000多头,有机产品已经得到香港权威机构认证,出口香港受到好评,价值倍增。供港农副产品就是由许多规模大小不等、获得准入的外资、合资、民营、国营的专业农业生产基地供应的,他们都与出口企业挂钩,形成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接轨,发展无公害緑色农副产品,进一步发展有机农副产品。

  3. 科学检测与全程监控的产品安全措施

  集约化生产是产品安全的基础,东升农业工厂在蔬菜采摘前,先快速检测,保证残留农药不超标,确认后才能采摘,采摘后进入工厂拣净后,分批取样进行精密检测,确保符合安全要求,这些检测数据全部保存在电脑中,通过安检给出条型编码,跟随产品加工包装,以便全程监控。

  生猪生产同样需作饲养记録,出栏前由监管部门抽血检验,确保无疫和无过量添加剂,在监管部门发出条码后,才能出栏。外省来的牲畜必须在中转仓饲养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口。出口时,质监部门仍须抽检,合格才能通关。到港时,港府质监部门也作抽检,合格后才能进入批发市场供应给零售商。发现有问题的产品,可以很快追出问题的来源,可限期整改、暂停准入或取消准入,因此,各生产商很重视安全问题。

  4. 良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香港是个高消费市场,而且又喜食鲜活产品,必然由内地特别是广东供应。解放初期曾经是外汇主要来源,现在每年供港农副产品收入仍然是个不小的数字,据统计:2007年供港生猪约200万头,约值40亿元;活鸡约5000万只,约值14.5亿元。还有大量蔬菜、牛羊、塘鱼、海鲜等。

  由此可以看出,供港农副产品仍然是广东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需要继续做好这件工作。

  5. 注重环保问题

  农副产品生产中的养殖业存在环保问题,主要是牲畜粪便的处理。目前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法,有比较好的经验值得推广。如四会养猪场在70年代建立时,就预见到猪粪便需要处理,花了70万投资建成了800立方米的沼气池,部分沼气供应职工用作生活燃气,其余沼气发电,供整个猪场生产生活用电,年节约电费6-7万元;沼液、沼渣免费供给周围村民的菜地作肥料,30年运行不断,建成高效、低耗、无污染、生态良性循环养猪场。另外, 梅州的丰华有机农场,在建立千头良种猪场时,配套建设500立方米沼气池,供附近200农户燃气,将沼渣沼液作为有机农业的肥料,这也是用循环经济办法、化害为利的好例子。五华肥料厂,收集五华养鸡场的鸡粪,堆沤发酵,高温灭菌,熟料粪乾燥成颗粒有机质肥。

  二、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和安全的建议

  1. 改革体制,建立制度化的农副产品供应链

  由于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城市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展,过去靠城市周围就近供应农副产品的方法已经不可能。为解决供应、放宽流通,通过市场建设来吸引各种供应渠道。但是,这种供应方式又极容易受自然灾害、市场价格的影响;同时由于来源分散,因个别生产者的过失,使受农药污染、饲料添加剂过量或带瘟疫的农副产品混入市场而造成事故。因此,从改革体制入手,建立符合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化的供应链是非常必要的。这个供应链应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各方力量由市场进行操作,建立可靠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供应的准入制度,建立可靠的安全检测和全程监控的管理制度。建立制度化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的供应链,目前,生产环节是最为薄弱的同时又是关键的一环。

  2. 贯彻“以城带乡”、“城市支援乡村”精神

  建议广东利用对口帮扶的时机,在被帮扶的县市建立农副业生产基地,各种农场、养殖场、农业工厂,将扶贫资金、城市资金、技术、市场带入贫困地区,在广东各城市周围形成1-2小时车程的供应圈,这是城市和农村一体化的一环,对保证城市供应和加快农村发展,建设和谐广东都是有益的。体现了“以城带乡”、“城市支援乡村”精神。

  3. 建设集约化农副产品基地,加速农业产业化

  农副产品供应需要集约化生产,需要建设农场、养殖场、农业工厂、农业加工厂,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化,这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关键是土地如何集约?这种产业化由谁来组织?如果各地政府真的用心解决三农问题,由当地政府主导,藉助帮扶城市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用土地租赁、土地入股、土地转包、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完全有可能逐步完成,实现上述目标。

  广东已经有许多建立集约化农副产品生产的经验,全省已有510万亩土地参加了流转,占全省土地的14%、农户的18%。土地流转70%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这说明只要有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实现土地流转和集约化是可能的。除供港的基地外,温氏集团的养鸡农场、养猪农场规模都很大,经营很成功,需要将这些成功经验和企业引入到山区和农业地区。将这些已经建立了品牌和规模的企业纳入供应轨道。

  4. 建立科学检测和全程监控制度,确保农副产品安全

  在集约化生产基础上,实行农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自检制度,并建立可全程监控的条码,坚持对进入批发市场的公司和农场实行准入制度,质监部门要对进入产品进行抽检,保证安全。外省的农副产品一视同仁,也采用相同标准。可全程监控的条码随货同行,实现对有问题的产品跟踪管理。

  5. 解决农副产品生产过程的污染问题

  继续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在建设牲畜养殖场时,考虑同时建设沼气池或肥料厂,解决粪便污染问题。最好建设种植和养殖的综合农场,沼液和沼渣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为生产无污染緑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创造条件。另外,过量施用化肥所造成的污染问题有待解决。可增加硝酸盐等检测指标进行遏制。

  6. 广东要尽量立足本地,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

  近几年,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广东的人口已达九千多万,粮食要自给自足已不大可能,但保证基本农田,守住安全线还是可能的。但是,其他农副产品需求量也很大。据统计,

  (1)我省除了家禽可以自给外,其他畜产品都需从外省调入。

  (2)我省农副产品的销费零售总值达几百亿元。

  目前,周边省份经济加速发展,城市化加快,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激增,销售价格逐渐与本省持平,广东已越来越难组织到货源。那种“农副产品不够就进口或从外省调入”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我省每年调入1千万吨饲料粮食加工饲料,除了本省使用外,大量供应外省。我省东、西、北部仍有大量适合发展农副产品生产的山地和良好的环境,这些地区有强烈致富的欲望,有良好的交通网络,完全具备发展农副产品的条件。

  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和安全,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素问题,关系到物价稳定、社会安定,也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和三农问题,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另方面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对农民脱贫致富、改变农村面貌起促进作用,因此,应该重视城市农副产品的供应及其安全问题。

  

   2008年9月18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