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应对新一轮养猪寒潮袭来的建议
毕英佐
一、养猪业新一轮寒流正在袭来
伴随全球性通货膨胀,受猪蓝耳病等多重因素影响,猪肉价格自2006下半年以来呈全国性大幅攀升,2007年底每公斤均价高达34元。受高肉价刺激龢利益驱动,在国家补贴政策刺激下,规模养殖企业扩大生猪饲养规模,而前几年因养猪效益差而改行的农民去年重操旧业,不惜血本饲养大批仔猪,连从未养过猪的农民也心血来潮养起了猪。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光景,目前养猪业正遭遇新一轮“寒潮”,总体表现为饲料暴涨、猪价暴跌。由于本地生猪出栏的猛增和外地猪冲击,今年5月起,我省生猪市价开始滑坡,而中秋之后更是“一泻千里”。毛猪价格从最高时的每公斤19元降到现在的12元左右,猪肉市场价格从每公斤34元降到20元;而8月以来,广州仔猪价格由每头八九百元惨跌至现在的二百多元。饲料价格2008年初开始持续上涨、目前维持高位运行,生猪养殖成本大幅提高。目前中小型养殖场、养殖个体户的生猪养殖已入不敷出,普遍亏损。规模养殖场和养猪大户,特别是新办养猪场的业主正为眼下的市场寒潮担忧。
由于仔猪和生猪(商品猪)价格均出现大幅下降,沿海不少仔猪养殖户在亏损压力下大量宰杀能繁母猪,生猪养殖业“寒潮”正汹涌袭来。
二、引发的生猪价格大幅回落的原因
新一轮“寒潮”形成的根源在于:养殖业的产业周期波动、全球通胀导致养殖成本大幅上涨、以及生猪重大突发性疾病等因素。
1995年以后,生猪市场价格和农民养殖效益则出现了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具体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生猪价格在年度内周期性变化,一般表现为“两头高、中间低”,与我国重视春节和节假日效应有很大关系。二是生猪价格在年际间周期性变化,如果以生猪价格处于最低点为界、以生猪价格的上涨—回落为一个周期分析,一般是2-3年左右一个周期。行情好时,一窝蜂地补栏,导致供应量快速增加,从而导致价格下跌,亏损程度严重;深度亏损维持一定时间后,又大量淘汰母猪,导致母猪存栏迅速减少,生猪供应量快速下降,价格上涨。生猪价格上涨跌落,养殖者基本上一直处在赚一年亏一年的循环中,严重影响到我国养猪业的发展。
近10多年来,我国生猪市场的发展已经历三个完整的波动周期,目前正处于第四个周期的“寒潮”阶段。第一个波动周期:是1996年下半年开始到1998年下半年。这一个时期生猪市场的恢复性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需求旺盛。消费品价格上涨,猪价随之上涨,养猪盈利水平提高,但从1998年5月开始,因为养殖生猪盈利水平居高、存栏水平超过正常水平、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同时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生猪价格开始下降,直到谷底。
第二次波动周期从1998年5月到2003年上半年。这期间由于生猪市场的供应和需求均较为平稳,基本维持在盈亏平衡线附近小幅震荡,生猪市场走势靠自身供求关系调整。除了1999年左右也出现了一定的深度亏损外,长期处于微利——微亏的平稳态势,存栏维持在较合理水平。这一周期的亏损阶段的谷底是受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的影响产生的,改变了生猪运销格局,省际间交通受阻,导致猪价深跌。由于在“非典”疫情期间,生猪存栏下降,尤其是母猪存栏比重下降幅度较大,期间又受“禽流感”疫情刺激,导致生猪供应严重不足,孕育了“非典”疫情过后生猪价格的加速反弹。
第三次是从2003年7月到2006年上半年。“非典”疫情刚过,从2003年7月份开始,全国生猪价格一度高涨,生猪、仔猪、猪肉大幅涨价,不仅吸引了大量社会闲余资本投资养殖业,而且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导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存栏量急剧增加,高盈利期创纪録地维持了2年半左右,生猪供应充足甚至过剩,于2004年10月开始回落,又遭受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事件的影响和严重冲击,一直持续到2006年上半年生猪价格陷入谷底。四川省是全国最大的生猪产销省,其市场运行状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第四次波动周期开始于2006年下半年。受南方和全国范围内猪“高热病”疫情的影响,生猪存栏和出栏都大量减少,供不应求,全国生猪价格逐渐回升,稳定一段时间后,在2007年下半年突然加速上升到年底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而今年5月来价格不断回落,目前生猪养殖进入了微利甚至亏损阶段。
从近10多年来生猪市场的变化综合分析表明,我国的生猪周期是客观存在的,并已在畜牧业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生猪业的周期性波动有一定的规律性。背后是供求关系这个杠杆在起决定作用,是外部冲击机制与内部传导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外界因素对生猪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高盈利——深亏损”这种超乎寻常的大幅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巨大。而这种大幅波动的原因在于高盈利时“一窝蜂上”,亏损时“一窝蜂抛”。猪业从业者中“机动性较强”的散养户、投机商的无门槛进入和撤出生猪市场是这种波动的主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作为农副产品,生猪业具典型的周期性。生猪业单纯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难以有效地解决其强周期波动的有关负面影响。因此应对生猪周期性波动,建议:
(一) 政府部门深入把握生猪周期演变规律,加强宏观调控指导, 完善生猪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1. 加强指导行业协会建设,促进行业信息公开、透明,建立行业预警机制,在养殖高峰、低谷期及时提供行业信息预警。目前生猪市场供需信息传导不畅,养殖者仅能根据局部地区生猪市场价格的变动安排生产,造成了市场整体供求的不均衡。由于补栏的相对滞后性,进一步加大供需的不均衡。要加强生猪存栏、出栏等生产与市场流通统计工作,完善供需监测系统,及时向社会提供前瞻性信息服务。以信息引导为主,加强公共服务。健全市场信息进乡村、进农户的服务网络,及时为农民提供生猪产销、市场供求、价格盈亏等信息,指导生产有序进行。
2. 在生猪业的不同周期阶段,政府部门要采取调节性的补贴政策,促进生猪生产良性循环。关键是在行业低谷期通过生猪补贴政策指导养殖户新上养猪项目。要改变过去对能繁母猪的补贴政策,而对上市生猪采取补贴政策。既要打破在亏损周期一窝蜂下,质量下降,加速淘汰母猪的现象,也要打破在盈利周期一窝蜂上的现象。沿海养猪业这一轮“寒潮”正是因为各级政府的母猪补贴措施引发养殖业主再度一哄而上,导致产能过剩。
(二) 加强我省生猪副食品冷库基地建设
冷库基地建设与完善对于降低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具有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我省应在现有冷库基地基础上,联合我省生猪龙头企业共同加大基地投资、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冷库基地的生猪食品的库存能力。加大生猪冷库基地建设,加强城乡生猪市场管理,形成品牌化战略竞争优势。推进肉品安全市场准入体系建设。要加大对大型龙头企业和生猪养殖基地的扶持政策,支持引导产品质量好、品牌信誉度高的生猪生产及屠宰企业发展连锁专卖企业,推进品牌化经营。
(三)建立现代养猪业发展新机制,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散养户缺乏市场风险能力,对市场信息变化反应滞后,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因此,要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饲养方式,培育区域龙头养殖企业,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生猪养殖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合同,减少养殖风险。同时鼓励、培育各种养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大对养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财政补贴力度。
(四)引导和推进生猪保险工作,防范风险
我国的生猪价格波动经常超出正常的波动范围,在生猪业市场波动中,大多数情况是养殖环节严重亏损,而且承担了大部分的市场风险,养殖户成为市场大起大落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为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比较有效的一种政策选择,是政府在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时,设置生猪险种,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对生猪生产和母猪进行保险,政府为参保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保险费按照“政府补贴一点、养殖者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办法筹集。生猪养殖具有区域产业特点可考虑实行强制性区域化保险。由专业农业保险公司试点在获得免征营业税、保险经营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直接经营相关业务。强制性险能够以较低的保费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保障。
(五)研究适时推出生猪期货
生猪现货价格具有较强波动性现象,目前市场严重缺乏避险工具。期货市场的远期价格发现功能,有助于养殖者及时瞭解未来的生猪市场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建议我国尽快选择生猪主产省开展生猪期货试点。
2008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