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亮出广东的文化名牌——关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十三行”的建言



  谭元亨 

  自从上世纪末,珠江文化研究会致力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来,“十三行”在海上丝路的重要地位日益凸出。作为十三行行商谭世经的后裔,当责无旁贷对这一历史文化资源予以深入发掘。这十年来,在高校教学与科研之余,我以较大的精力,投入到长篇历史纪实《一个十三行后裔的口述史:帝国商行沉浮》,及百万言的、纪録十三行后裔所承受的历史重负之《十三行遗嘱》三部曲,目前均已完成初稿,还未进入修改。与此同时,省政府文史馆馆员、著名电影剧作家于力关于十三行的长篇小说,也已近杀青。为完成这些作品,我们在全国各地调阅了很多的历史资料,纠正了若干以讹传讹的史实,如十三行是明代中后期便已形成,而非康熙开海禁后仅统揽外资85年等等。

  毫无疑义,十三行是中国外资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华彩乐段,这对于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是难得的一面历史镜子。通过文学、影视等形式予以表现,很有必要,也极具价值。因此,我们的作品尚未完成,约稿者已纷至沓来,反而广东未见动静。对于自身文化品牌的认识,显然有些麻木了。

  从深层而言,也反映了广东对十三行研究的严重滞后,我们在采写、搜集资料之际,就感觉到了这一点。

  有关因素的影响,海上丝路研究,尤其是十三行历史的发掘,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甚至连国外的关于中国明清外资的论著都不曾加以翻译。从整体上说,迄今未有超过70多年前,年仅27岁的梁嘉彬所着的《广东十三行考》。而70年前,无论是资料,还是考证,由于条件的限制,都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好做。遗憾的是,学术上的浮躁,课题申报方式上的缺陷,本来很有可能的推进与深化,也就这么给“大呼窿”掉了。

  因此,对十三行的历史背景、体制、贡献与局限、经验与教训,尤其是对其作为民商却被视有官商色彩的双重身份,既富可敌国又可一朝倾覆之脆弱等等,都欠深入独到的分析,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史料仍沉埋在国内外未有人予以查阅、发掘。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对文学、影视的创作造成负面的影响,使之难以达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以及艺术上的高度。

  作为道光年间“十三行”的“八大家”——“潘卢伍叶,谭左徐杨”的几家,我家与潘家一直是世交,如今更是在同一高校(华工)任教,自然,潘、谭的史料,我们已在做,而“左”当为“左恒公”梁家之误,也就是梁嘉彬的前辈梁终国,也有专著研究了(潘、梁两家均为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黄启臣所撰)。值得思索的是,我们同为十三行后裔,全都已离开了商界,也就如黄启臣专著所云,前几辈人均已弃商从文了,有人称这是“十三行遗嘱”作怪,其实却是历史带来的创伤。謡谚从“潘卢伍叶,谭左徐杨,虎豹龙凤,江淮河汉”的宏阔,变成“潘卢伍叶邹,谭左徐杨邱,虎豹龙凤狗,江淮河汉沟”的讥喻,颇发人深思。

  因此,十三行的沉浮、兴废,内中深刻的历史遗训,不是几句话所能说得完的。这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所以,目前已有的话剧、歌舞等当然不错,让我们来看,却仍未能到位,显得简单了点。这本是一个大题材、大制作,应有大震撼、大思考才对,不要草草应付掉了,坦率说,我也出版了上百本文史哲类专著了,但对待“十三行”这个题材,仍感到相当吃力,所以一写就是十年,还不敢轻易动手去改。出手务必是精品才行,否则也对不起前辈们的艰辛苦楚,有负于这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如何总结前一段关于海上丝路以及十三行的研究、开发的经验,从而将这一广东重大的文化品牌亮出去,在改革开放30年纪念之日,当是迫在眉梢了。所以,谨在此提出相关的建言:

  一、组织一个扎实的学术班底,尤其是翻译人员,全面发掘国内外关于“十三行”的历史文献资料,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到位的研究,无论如何应该有超过70年前《广东十三行考》的学术成果,当然,这需要对当前课题招标方式有所改善,让真正的研究者不被“忽悠”。

  二、组织好“十三行”这一题材的各种文艺形式的创作,本来,在中国历史上,它比晋商的“银号”、徽商的“钱庄”等,其意义和影响很大。而当今影视,前者宣传力度却强得多,这实是广东不应有的缺失。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当更珍重这一难得的历史品牌。

  

  2008年3月24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