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恢复原南越王墓博物馆馆名的建议
陈少湘
西汉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地方性王国政权,它在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促进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发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过去历史文献对它记载却甚少。自上世纪70年代,在广州市中山四路一带发现的南越王宫廷园林遗址,80年代在解放北路象岗山挖掘出土的南越王墓,以及90年代在中山四路一带挖掘出土证实的南越王宫苑宫殿遗址,首次提供了南越国的重要实物史料。其所揭示出的与远在中原地区的汉帝国中心的文明一样,有力地证明瞭我国两千多年前汉文化的广阔范围。
去年,广州市计划投入数亿元资金,在中山四路一带发现的南越王宫园林遗址上,筹建“南越宫署遗址博物馆”。遗址考古命名定性,是以出土文物的性质来确定的。从挖掘出土的文物表明,中山四路一带考古发现仅确证是南越王宫宫殿上盖塌落和地上宫苑园林景观现象。因此,该馆名取“官署”两字不符合考古科学的严谨性。出于社会责任感和政府参事的职责,我与数十位专家一道,联名上书中央、省、市有关部门,请求将馆名更正为“南越王宫遗址博物馆”,也就是去掉“署”字。结果得到广州市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从而尊重了历史,使广州市避免了一次城市规划建设和文化方面的失误。我感受到了广州市政府的新政风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严谨态度。
最近我又发现广州市文物部门无端地把通行了多年,早已家喻户晓的南越王墓博物馆改名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也就是把“墓”字去掉,这造成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学术上对此也有看法。这是很不应该、且在学术上也是很不严肃的做法。
众所周知,“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在1983年发掘出土的中国南方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随葬物最丰富的汉代石室墓,于1988年经国务院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保护该王墓遗址并在原地兴建起来的一座博物馆。广州市投资了4000多万元作建馆费用,国家文物局拨款60万元,作墓室维修加固专款。使它建成为一座负有声誉的地方历史类型的陵墓遗址博物馆。
长期实践证明,这座博物馆的原定名:南越王墓博物馆及其定性、定位和专业发展方向等,完全符合遗址出土的实物实际,符合西汉南越国第二代文王赵眛墓遗址出土2000多件珍贵文物的实际。该馆建成后的一切展出,包括由古墓区、综合陈列楼和主题陈列楼三部分陈列内容组成的陈列、研究、宣讲等活动。其中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是该馆最主要的固定的陈列活动,是体现该馆性质任务的基本陈列。它的陈列、保管、研究、宣传和讲解等活动,全都是以依托南越王墓遗址和出土文物为中心而展开的。通过这些陈列内容的展出,使该馆成为人们瞭解西汉南越国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历史的珍贵史料,是岭南重大的考古发现。开馆以来,它一直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游客的好评,成为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广州市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王墓遗址和出土文物是该馆的鲜明特色和生命线,可以说没有它们就没有该博物馆,这是十分显明的道理。
但遗憾的是,本已深入人心的该馆馆名近些年来,却不知何故被广州市文物部门更名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它虽仅是一字之差的更名,但却无端取消了它原本具有的独特的鲜明特色和生命线,变成名不副实,这不仅令海内外的考古学家及游客迷惑,即使广州人也会弄得一头雾水。博物馆的定名不是一件随意爱怎么定就怎么定的事,它所定的名称必须体现该馆性质、任务、发展方向,必须符合博物馆的类型,做到准确、贴切,具有科学性,不能随便更改。若要更改,则必须改得更准确、贴切,更符合该馆的收藏实际和发展方向、性质任务。而且还要报经上级批准,履行一定的法定程序手续才行。现在该馆这样一改,反而使原先定位准确的馆名变得模糊起来,且馆的类型也由陵墓遗址类,变成一般以人物为主的历史类。况且南越王有五主,连第一主武王赵佗的出土文物材料都未找到,其余三主材料也付阙如,怎能把该馆馆名变成号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呢?幷且馆名这样一改,则舍弃了该馆原先最突出鲜明的遗址性质,舍弃了它的原始性和第一实证性的专题类型优势,这是很不妥当的。
为此建议:
撤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名,恢复使用原“南越王墓博物馆”馆名。
2008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