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从改善交通入手,逐步解决大学城的人文生态问题


   谭元亨

  大学城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就“大学城”这个概念而言,就有不少类型的解读,并不等于把若干所大学集结起来就可以称之为大学城了。发达国家的大学城,甚至只有一所大学,如瑞典的乌普萨拉、隆德,城市名就是大学名,大学构成了整整一座城市。

  由于认识的不同,大学城构建的思路也就大相径庭。但是,既然作为一座城而存在,那么,大学城也同样具备一座城市的格局与意义,但可惜的是,不少领导者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导致在大学城产生众多的缺失,尤其是造成大学城“居民”——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从而凸显出作为一座城市的人文生态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近来的停水、停电等,更加剧了这些缺失。

  一座城市有它的生活准则、人性理解,而这与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动力、生活记忆,尤其是生活方式所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应当作为完整的社会形态而存在。缺乏完善的人文生态,不仅使人失去安全感、群体归属感,还会产生各种紧张情绪,包括恐惧、压迫感、警戒敏感、孤独感、无所归依、迷失方向种种,这就很容易造成矛盾冲突,包括心理异常。

  对于城市,人们的社会交流应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能局限在几栋楼、某个社区之中。而这种交流,则应有相应完善的交通设施来实现,而非单纯的网络虚拟空间上的交流。一座城市必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而一个社会的构成就不仅仅是学生、教授与管理者,发达国家大学已社会化了,而我们离此还很远,这样,大学城无论如何也就成不了社会。

  仅以中部枢纽为例,开始,人们还以为那里除了是交通的枢纽外,还是文化中心等等,更具备一座城市的社会形态,如同乌普萨拉、隆德所见,各种经济、文化,即商店、书店、影院、公园、俱乐部、饭馆……甚至细微到照相馆、洗衣店、邮政所等,总而言之,一座城市所应拥有的一切要素,它都具备,不可或缺。然而,让人大失所望的是,这里仅仅有几路公交车停靠,别的什么也没有。显然,整个大学城本身,就不存在什么城市规划,连交通规划也非常粗浅、简陋,如同著名城市规划大师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说的:“政府对城市给予了特殊的财政优惠,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出现如此程度的单一、僵化和粗俗”。

  且不去评述大学城作为急就章的建筑效果了,各所学校各自为阵的情状显而易见,而它本身不具备城市社会各种功能与要素,至使平日看上去缺乏生活节奏乃至生气,尤其到假期,更似一片艾略特笔下的“荒原”。

  就连平日,教师上班,除了少数有自家车外,大都得靠本校的校车,而校车的班次很少,赶不上,就得去坐公交车,这一来,教师根本腾不出时间与学生交流,上完课急匆匆就走人。而一旦误点,“问题很严重”,笔者就曾亲眼看到过好些老教授被从公交车上撵下来,因为很明确,大学城专线车无老人优惠,而且司机态度相当恶劣。老教授多留下一点时间与学生交流,本已是习惯了,眷眷之心凭此便付之东流。

  有自家车的,也有怨言,因为进大学城有专门的收费站,来回一次,就得花上10元或更多,对老师絶无照顾或优惠,这样也就增加了相当一笔负担。

  而学生仅靠在大学城内部循环的公交车往来,不仅不足,而且会形成心理阻碍。至于大学城设置的地铁站,也分明不足……

  总之,由于交通关卡等问题,大学城至今仍是岛,而非城。

  交通问题不解决好,交通枢纽的社会构建也就形成不了,整个大学城就无法城市化、社会化,各种城市要素更无法产生或进入。大学生也便在城市环境、社会生活缺失的状况下成长,势必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一句话,大学城人文生态的失衡,后果堪虞。

  我们常说路通财通,对大学城而言,路表面是通了,但人为的种种障碍,有形无形,还是不少,所造成的,更多是心理上的不通——阻隔!连城内的交流也遭到限制。任何城市规划的大手笔,每每与交通相关,务必从交通入手,解决“大学城”人文生态问题也是如此。

  因此,政府在积极引进各种城市要素之际,首先当完善大学城的交通环境:

  一、如何真正打造交通枢纽?除了让交通枢纽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节点、交流中心与人文聚焦外,怎么解决师生必要的互动是当务之急,固然各校有班车,但师生的互动却应是不受限制的。如果多点快车、直达车,让教师无赶不上校车的担忧是很有必要的,这本身也是大学社会化问题,牵扯到整个大学城的规划、布局,包括教师公寓的配套等等。

  二、实际解决当今明显的“瓶颈”问题:如教师自驾车进入大学城,据瞭解,只要把收费站挪动几十米就有可能解决不收费问题,否则,变成专收教师车费,象什么话?又如,专线车的老人不优惠,务必取消,凭什么专线车上大学城就可以有逾越广州市规定的权利?

  三、在大学城内尝试投放一万部免费自行车,以利于学生交流使用,连北京那么大的城市都可以大量投放自行车以解决环保问题,大学城为何不可以此解决人文生态的环保呢?广州经济上去了,这一笔小钱是花得起的,要为未来着想。国外包括哈佛、麻省理工,都是一大片一大片自行车,且不说乌普萨拉轻轨站外更有几万平方米的单车场了。

  当然,以上只是简单的举措,整个交通问题,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出症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事实上,小谷围这样一个范围,对外国而言,大都只是一所,顶多是两三所大学的用地,而现在挤进十几所,缺乏统一的管理,加上从来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发生问题是必然的。因此,把如何从改善交通入手,逐步解决大学城的人文生态平衡,从而营造一个良好、健全的人才成长环境,当作为一个重大课题加以调研,已迫在眉梢了。

  

  2008年3月12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