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新农村建设的制约瓶颈、制约原因与制约化解



  郭艳华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我省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相比,农村问题依然突出。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现实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省农村发展,为更好地破解这些发展难题,必须紧紧把握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不断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勇气推动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南粤新农村建设的制约瓶颈

  虽然,我省总体上已开始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的发展时期,但农村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问题,只有深刻瞭解、分析这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地推动新农村发展与建设。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重道远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省已初步建立起了趋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村依然沿袭多年以来形成的分散经营的发展方式,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分散经营的局限性也开始显现出来,即投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分散、人才少、技术更新困难,它无法与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化经营相抗衡,因而遭遇市场经济的挑战,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也是必然的。因而,要想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分散经营的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经营方式,用市场化、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但鉴于目前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较为分散,生产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较低,转变发展方式还任重道远。

   (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艰巨

  2007年,广东省常住人口9449万人,户籍人口8156.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94.02万人,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84.4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151元。人口占全国的7.2%,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9%,GDP占全国的12.5%,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9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13786元)的1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24元,为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的136%。虽然,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广东省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比为3.15(全国为3.33)(见表1),说明我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依然艰巨。

   (三)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2007年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624.0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3202.13元,家庭经营收入为1838.61元,转移性收入为270.72元,财产性收入为312.59元(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了约57%的比例,其次是家庭经营纯收入,占了约33%的比例。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民从事非家庭经营而获得的收入,这部分收入不是所有农民都能获得的,它要受到年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的限制,而只有能够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才有可能获得工资性收入。2007年,我省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为48.4%,转移劳动力的行业分布情况(见表3),其中,转移到制造业的比例为37.2%。从表2还可以看出,我省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的比例还很低,二者加起来的比例只有10%,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省农民增收的渠道还很狭窄。

  (四)农村改革步伐推进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是伴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入的过程,改革始终是我省发展的一条主线。但令人遗憾的是,与轰轰隆隆的城市改革相比,农村领域的改革步伐推进依然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滞后,使得土地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无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改革配套办法的不健全、不完善,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团结;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失,使得农业这个弱势产业的发展更加脆弱,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到位,导致市、县、镇三级财权与事权不对等,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总之,由于我省在农村领域的改革步伐、推进力度都远远不及城市,因而农村发展的活力受到了限制,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未充分发挥出来。

   (五)农民文化素质和综合技能有待提高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民发展的根本出路,而我省农民文化素质和综合技能情况都令人堪忧。表4反映了我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和受专业技术培训情况。从表4可以看出我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为66.4%,高中占12.7%,大专以上占2.1%,中专占3.9%;而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只占了全部农村劳动力的16.1%,有83.9%的农村劳动力未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这种发展现状决定了农民无论是转移就业,还是从事家庭经营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自开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我省农村面貌和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距离新农村建设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首先,我省絶大部分农村地区污水垃圾处理没有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导致污水垃圾处理较为随意,已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其次,农村环境卫生建设不能令人满意,受经济发展水平及现行城乡分割的体制限制,省、市财政用于农村保洁治污的专项资金大大少于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经费要由村集体经济承担,而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差的村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环境卫生建设,从而导致农村整体环境卫生建设水平较低。再次,由于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导致我省部分水源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建设都不断面临新问题。只有当生态补偿的力度较大,并足以维持农民现行生活水平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线上时,生态保护纔可以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否则,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生态保护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二、南粤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原因

  制约我省新农村建设有多方面的原因,只有深刻地揭示和剖析这些差距形成的深层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一)无法从制度上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

  城乡发展差距形成的重要制度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彼此处于相对独立和分割的状态,“一国两策”是这种二元管理体制的突出表现和反映。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改革和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市场化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和探索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还是农产品的经营方式,基本上都是以分散的生产和经营为主体,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大规模、集约化的组织生产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导致农业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呈弱势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城市与农村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都实行不一样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政策,这种制度安排上的缺陷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

  (二)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传统发展观念根深蒂固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观念由来已久幷且根深蒂固,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都是先从城市开始,把城市作为重要的战略推进区域。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都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加以推进,对招商引资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然而,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重视的也是工业大项目,那些投入大产出快的工业项目受到各级政府的热捧,而对农业的招商引资反而动力明显不足。不仅如此,在人们久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政绩观中,总是认为抓城市建设,搞城市经济容易出成效,彰显政绩,而搞农村经济不仅投入大、周期长,而且成效不明显,因而对农村工作既不主动也不热心,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

  (三)相关部门在农村地区的职能延伸严重缺位

  现代公共管理学普遍认为:政府的职能就是提供让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也就是说,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及服务是政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然而这种职能的提供在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中表现得也是相当的不均衡,政府职能的发挥更多的是注重城市,而在农村地区是严重缺位,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能仅仅是围遶城市来展开而忽视了地域面积广阔的农村,导致广大农村地区接受不到政府的公共服务。还有一种表现就是,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能在城市地区极为通畅和顺畅,在城市地区的工作体系和工作网络也比较密集,而在农村地区,不仅工作体系不健全,工作网络不惯通,覆盖面也完全不及城市地区。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虽然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但事实上,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的限制和局限,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城市和农村依然按照各自的运作模式运作。一方面,我省各市、县普遍缺乏实施城乡统筹的协调组织机构,完善健全的机构是实行城乡统筹的重要保证,而目前现行的组织架构是难以胜任和完成城乡统筹任务的;另一方面,城乡统筹的社会氛围也不够浓厚,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改变和转变以往城乡分割的发展状态,它实际上是对以往工作方式和模式的一种尝试性的改变和深刻的挑战,要实现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型,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氛围和环境,而缺少了这种工作氛围和机制,则很难在深层次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五)政府财政投入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近些年来,不仅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主要围遶工业化、城市化战略的推进而展开,加之受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财政投入也大多投向了基础设施等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和行业,而在农村地区的投入则明显不足。仅以广州市为例,2007年全市涉农财政投入37亿元,这个投入数甚至还比不上经济发展总量不如广州的成都和昆山,而就是这37亿元的涉农投入中,其实纯粹用于农业本身的投入不过3亿多元。以广州在全国的经济发展地位和发展实力,以广州的财政收入来看,对于农村的投入都远远不够。这一方面受意识和观念的支配和影响,另一方面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投入机制也极不健全和完善,导致农村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城乡发展的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南粤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路径

  要突破和化解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寻求科学的路径,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发展阶段。

  (一)深化农村改革与制度创新

  1.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强大,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而转型的前提条件是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的有序流转。而要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必须让农民手中的土地进行有序流转,通过土地承包权的流转,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集中,发挥土地的集约规模经营效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农民通过转包、租赁、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推行委托流转和土地股份合作制,探索建立土地流转补贴制度,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最低指导价。

  2.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农村市场化主体。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要积极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只有不断强大的市场主体,才有不断富裕的农民。为有效地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必须下大力气多方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建立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及各种专业合作社,通过这些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带领农民致富奔康。

  3.加强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当前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农民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没有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即使农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也无法保证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否持久。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因和慢变量,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尤为重要,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农民发展观念的转变及文明程度的提升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因为没有农民自身观念的转变,没有农民文明程度的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无法有效地落到实处。

  (二)以多种方式和途径促进农民增收

  要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内容,致力于形成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利益与农村改革开放的大船一起水涨船高。改变单一的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经营性收入为拥有“四金”的多渠道收入,即现金、租金、股金和保障金,通过土地流转、房屋出租、参与村集体经济、土地入股、领取养老金等多种形式保证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增加农民的农业经营性收入。要切实提高和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就必须走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商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产品,从而把现代农业做精做强。根据广州的实际情况,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都市农业、科技农业和设施农业。

  本着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借鉴上海的经验,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大城市倡导“总部农业”的发展思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把农业的“中间生产”环节,即“躯干”部分伸展到全国各地;把服务和营销,即“头脑”环节留在城市,以解决我省部分大城市农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对于本地龙头企业在外地建设基地,而产品主要供应我省市场的,建议享受相应的支农资金扶持政策。

  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致富奔康。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的根本前提是必须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变分散、独立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使土地往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通过组建土地、富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发挥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水平,提高农民收入。

  2.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促进农民非农就业。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让更多的农民从生产经营中解放出来,实现转产就业。为此,要建立积极的推荐就业制度,配合我省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于在被征用土地的镇村建设的工业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原则上尽可能多安排本村农民就业。此外,要建立市、区(县级市)、镇联动的就业推荐机制,积极推荐本村农民本地就业、异地就业,实现就业形式的多样化。

  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开展自主创业。鼓励农民中年纪较轻、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技能的农民积极开展自主创业,市、区(县级市)对农民自主创业的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开通緑色通道,像对待外资那样提供健全、周到、完善的服务,在鼓励农民兴办农家乐餐饮服务、文化休闲等产业中,完善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机制,降低门槛,简化审批环节和手续,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3.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针对我省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现有住宅情况不明的现状,首先要对农民住宅进行确权,让农民明白确权的目的不是剥夺其财产,而是摸清农民住宅的基本情况,为日后建立档案、实施有效管理提供基础条件。由于农民的房屋租赁收入是其财产性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要对已成事实的房屋进行确权,鼓励、支持农民对自建房屋进行租赁,增加财产性收入。在我省城中村比较多的大城市,要加强对租赁房屋的有效管理,镇、村要建立房屋租赁价格指导制度,引导农民规范进行房屋出租。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1.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坚持以水环境治理、污染治理、农田整理、村庄整治、农村緑化为重点,推进新一轮村庄整治建设。特别要加强高速公路、国道、沿街村庄的整治建设,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区(县级市)处理”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在村庄较为密集,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尝试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纯农业地区积极探索生态化处理方式,基本实现农民住宅粪水三级化粪、暗渠排放;不断加强农村保洁、保緑队伍建设,提高村庄环境卫生、緑化建设水平;加强农村河涌整治,保护水体安全,把河涌建设成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景观带。

  2.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尽量往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对城市中心区的城中村进行改造,异地改造后的旧村原则上整体拆除,土地用于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以危破房改造为契机,启动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把探索农村住房制度改革作为改变农民传统居住方式的重大举措,作为推进农村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流转补偿和有偿退出机制,通过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创新农村宅基地供应方式。

  3.规范农民建房,集约使用土地。切实有效管理农民建房问题。针对目前我省农民建房管理比较无序的状况,要坚持“疏”而非“堵”的原则,加强对农民建房行为的调控和指导,实现规范有效的管理。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将农民住宅建设纳入村庄整体规划中。根据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为了合理节约土地,原则上要减少建独立式、联排式住宅,尽量鼓励建设公寓式住宅,并将节约出的土地用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将农村宅基地用地指标纳入各市年度用地计划,以规划引导为主、控制为辅的手段规范农民建房,并尝试把农民建房的审批权和事权逐渐下放到地级市的区(县级市)甚至镇,市主要进行总量把握和控制,适当简化农民建房的报批手续。明确农民新建住房的条件。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民在准许建房的条件下,明确并简化农民改建、新建住宅的报批手续,使农民自动自觉地遵守有关规定进行建房。合理引导对旧村进行整体改造,加快农村危破房改造。因地制宜地分别采取拆迁新建、整理改建、环境整治、迁村移民等模式,重点拆危房、拆违房、拆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道路畅通的房子,整治旧宅基地。

  (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村改革发展走到今天,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到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从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现实要求出发,应把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作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以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各级政府都把精力和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政府的转型也势在必行,即由建设型政府向民生型政府的转型。向民生型政府的转型要求政府必须为公共服务“买单”,为城乡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这是政府应尽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1.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把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努力缓解农村学校师资紧缺问题;建立城乡统筹的教育体系,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城乡教师交流、城乡学校“结对子”工程。建议我省地级市中心城区的每一间省一级学校与一间镇级学校“结对子”,实行在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中心城区的老师每个学期要有不少于15—30天与镇级学校交流的任务。

  提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建议基础教育实行全市统筹,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合理确定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使城乡青少年得到质量比较均衡的基础教育;要制定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的工资、职称评定、待遇等优惠政策,鼓励中心城区的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关心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进一步扩大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费就学的范围。

  2.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互动机制,动员更多的城市医院开展支农工作,为农村卫生机构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城市医院与农村镇村卫生院结成对子开展定点帮扶,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逐步扩大城市帮扶医院的范围,除城市市区的医院外,还可以增加部属、省属和部队医院参加;以城市医院和镇卫生院签定协议的形式明确任务,突出技术帮扶为主,以派技术骨干挂职、定期派医疗队指导、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医疗行政管理等形式给予帮扶,不断增强镇村卫生院(站)的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进一步完善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长效化、规范化,让社会保障更为完善。建议参考国内其他省份的先进经验,从全省层面考虑行政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将新农合工作归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因为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健全,我国将逐渐构建城乡一体、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劳动保障部门是承办社会保险的法定机关,所以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新农合符合发展方向。

  加大投入,提高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和保健水平。新农合是一项农民群众人人受益且以保障农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公益福利事业,政府应承担起提供包括为社会保障出资等公共服务在内的社会责任,幷且还应随着经济发展及财力的增加而逐步加大投入。为此,建议到2010年,广东省各市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个参合农民每年180元以上,基本上达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副省级市的现有水平,为实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目标打好基础。

  建立农村卫生机构建设经费的保障机制。各市财政要将农村卫生机构建设经费纳入预算,将中心镇医院业务用房建设纳入市各级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对偏远山区中心镇医院基本建设所需资金,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建立财政对村卫生站医生补贴机制,对每个行政村每年发放固定的补贴;按我省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5元的标准安排镇公共卫生补偿经费,用于镇卫生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能补助。

  加强镇村医院软硬件建设。加快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和村卫生站新建与改建,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在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分期分批对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现有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医学基础知识和适宜技术的培训。

  四、南粤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要突破和化解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不仅要寻求科学的路径,而且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配套保障措施。

  (一)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统筹城乡发展的良好氛围

  1.继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不单是党委政府某些职能部门的事,也是事关全省全局发展、未来发展的大问题,是关系我省发展后劲和持续竞争能力的大问题。广东如果不能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上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的话,将直接影响广东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鉴于此,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种关心农业、支持农村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把“政府战略”转变成“公众战略”,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城乡统筹发展。

  2.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报导的力度。要促进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不仅要转变政府职能,有效促进有关部门工作职能向农村的延伸,还要让全社会、工商界以及广大公众关心支持新农村的建设进程,这就需要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新闻媒体要及时宣传报导南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典型案例,广泛发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推进南粤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必须在以下几个观念上进行统筹,即统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在城乡发展观念上的转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统一,统筹在理财观念、财政支出结构上的转变,促进有利于公共财政管理模式的形成,统筹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调整和整合上,统筹对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评价体系上,建立符合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

  (二)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1.建立城乡统筹的组织机构。促进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全社会的事,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多项环节的系统工程,如果再延续小农业的管理思路则无法有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用大农业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大农业的思路必须以相应的组织机构做保障,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协调组织机构,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

  2.建立城乡统筹的工作体系。促进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首先要在城乡衔接、对接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上下功夫,建立和完善城乡无缝对接、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逐步打破城乡分割、城乡分治的工作体系,实现城市与农村工作的有机融合。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促进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发挥政府强有力的主导作用,统领城乡统筹的发展进程,并调动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延伸职能,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大合唱”的发展局面。

  (三)强化职能部门工作重点和力度向农村工作的倾斜

  1.政府有关涉农部门要认真疏理工作职能。在政府的一些重要职能部门,要认真疏理涉及到农业、农村的职能延伸,认真对照中央文件的精神,看看还有哪些涉农的渠道没有打通,涉农的工作体系和工作网络没有健全,涉农的政策没有落实,涉农的资金没有到位。通过系统的疏理,找出问题、差距和原因,从而更加明确本部门涉农工作职能的延伸。

  2.建立职能部门向农村地区延伸职能的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在政府一些重要的涉农部门,要把工作职能向农村的延伸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刚性约束指标引导职能部门转变工作方式,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强化工作职能向农村的延伸。对于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部门职能延伸有成效、工作效果突出的部门要给予适当的奬励,而对统筹城乡工作不重视,职能延伸不到位的部门要给予通报批评。

  (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1.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公共财政要覆盖到全省所有镇村,对城乡公共产品的提供,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等,采取向农村适当倾斜的政策,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的差距。在近期3—5年内,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要加大投入力度。

  2.加大帮扶和财政转移力度,促进地区均衡发展。按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市场运作、帮扶结合”的原则,对经济薄弱地区实行挂钩扶持政策,带动这些地区加快发展。同时,市、县财政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区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建立公共财政的区域补偿机制,以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高这些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作者系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