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言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海岸线全长 3.2万多公里①,从北往南濒临渤河、黄海、东海、南海和北部湾,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又有台湾,海南岛等大小岛屿数千座。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硏究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划分为六大区系的基础上,又将其区分为面向内陆和面向海洋两大块,是完全正确的。但从考古工作来看,发展并不平衡,严重存在着重大陆、轻海洋的倾向。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旣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主观上努力不够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手段日益精进,走向海洋已成为考古工作者向往的目标,中国水下考古中心的成立及以“南海一号”沉船成功打捞为标志的沉船考古领域的一系列业绩,已成为国人的骄傲。不过从总体来看,以面向海洋为中心开展考古工作,还相当薄弱。在此情况下,肖一亭继《先秦时期的南海岛民》一书之后,又推出了《南海北岸史前渔业文化》专著,实属难能可贵。 

  该书涉及地域、海域十分辽阔,时间从旧石器时代直至秦汉,在很好把握南海北岸居民文化的共性和区别,又考虑到了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的前提下,分九章二十七节详述了南海北岸发现的早期人类、南海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考古发现的居民的渔猎工具、水上工具、制盐业和居民的精神生活,归纳了南海渔业文化的特点及其交流与影响,是一部在掌握分析考古材料基础上,参考有关文献记载和民族志材料,经过综合分析,全方位介绍南海北岸居民渔业文化面貌的著作,资料丰富,视角独特,分析合理,读后对南海北岸居民的生活会有一个较比清晰、完整的认识。 

  2003年至2005年我曾有幸在粤东揭阳做过一些考古工作,但总的来说对南海北岸的瞭解仍属一知半解,这次乘肖一亭邀我写序的机会,认眞读了一遍,算是补了一课,增长了不少见识。其中,第一章第三节对贝丘遗址和沙丘遗址异同及形成原因的分析,第五节、第六节对南海先民人种和文献记载的早期南海族群的介绍;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生物学家瞭解的南海海洋生物与考古出土的海洋生物的比较;第三章第一节关于宝镜湾遗址出土石网坠、沉石、石锚的分别,第四节关于穿孔石器用途的分析;第四章第四节关于出土及岩画上渔船资料的介绍;第五章关于古代捕鱼方法及工具演进历史的梳理;第六章第三节从考古发现的灶、灶具及炊具对先秦南海岛民生活的推断;第七章关于南海制盐业起源的线索;第八章关于渔民精神生活诸方面的介绍;第九章从考古学角度作出的对南海渔业文化特点的概括以及其与周边的交流和影响,都开阔了我的视野,对我因长期在内陆做考古工作而形成的重中原轻周边、重大陆轻海洋的思维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使我意识到,硏究滨海地区和岛屿考古,就必须站在当地向外看,而不能仍站在大陆、中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正像该书所展现出来的那样,南海北岸的广东、广西以及海南岛等地,也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缘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居民也有自己独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积极吸收周边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断对外交流发生影响。站在大陆看海洋是一番风景,站在海洋看大陆又是一番风景。如果飞上天空,旣看大陆又看大海,感受会全然不同,那时看到的风景,也许会更接近于现实世界的眞实。这个境界,我难以企及,一亭也还有距离。依该书为例,重点虽然是南海北岸史前渔业文化,但对海外的涉及也过于少了。南海北岸居民与太平洋诸岛居民在人种、族属和文化上的联系十分密切,本可以有更多一些描写,考古上也还会找到更多的证据,但只在第九章第三节用了三千多字作了交待,未免美中不足。这点缺憾,我想将来一定是会补上的。 

  我和作者肖一亭相识已近三十年,1987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硏究生院以后接触就更多了。他原在江西省萍乡市博物馆工作,l993年调入珠海市博物馆即致力南海考古。二十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孜孜以求,从未放弃过在考古学上的追求,出版了多部专著,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从自己特有的视角对南海北岸考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种精神値得赞扬,値得学习。 

  是为序。 

  李伯谦  
  2008年11月于侯马 


  编者注: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兼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敎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专家组副组长。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国文明探源工程预硏究》课题主持。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