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两广地区的穿孔石器

  一、穿孔石器的发现

  旧石器时代晩期,已出现了石器的磨光和钻孔技术。在周口店第4地点、水洞沟、猫猫洞、峙峪、虎头梁和山顶洞人等考古遗址都出土有磨、钻诸石器、骨器和装饰品遗物,“说明,在距今两万年前后,人们在制作石、骨工具上已迈过了粗制阶段,开始掌握了磨和钻制的新技艺”①。在南海沿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之中也有多处出土穿孔石器。

  1. 广西发现的穿孔石器。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也出土有穿孔石器12件②。

  1965年发现一件穿孔石器,但具体情况不很清楚。

  1973年发现3件石器,编号为BT1③:1的穿孔石器,为灰褐色细砂岩,器身为圆形,形体较小,中间钻磨穿孔,使用两边对钻法。孔内钻磨面较光滑,两面孔径大致相等。长径6.7厘米,短径5.9厘米,厚2.3厘米,孔径0.8厘米。编号为DT2③:2的穿孔石器,近圆形,直径7.3厘米,厚2.7厘米,孔内径1.1厘米,仅存大半,除中间的断裂缺口外,周边也未见明显的缺损①。        

  1974~1978年间这里又发现5件穿孔石器。标本SBK:292为灰褐色细砂岩。器体圆而厚,中央钻磨穿孔,使用两边对钻法。孔内有钻磨而成的光滑痕迹,两面孔径大致相等。长径9.6厘米,短径7.7厘米,厚4厘米,孔径1.6厘米。标本SBK:493,灰色粉砂岩。器体圆形,中央钻磨穿孔,使用两边对钻法。孔内钻磨面略显粗涩,两面孔径大致相等。残长8.7厘米,厚3.3厘米,孔径2.6厘米。

  2001年发现3件②。标本DT4:200,出于第一期。为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件。灰黑色细砂岩。器体圆而厚。使用两边对琢法在天然砾石中央打出两个相对的圆形凹坑,然后磨穿透,孔内壁中央最小径处有钻磨而成的光滑磨面。两面孔径大体相等。孔径3.6厘米,重120克。标本DT6:041,出土于第二期。为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件。粗粒花岗岩质。器体圆厚,采用两面对琢法在天然砾石中央打出两个相对圆形凹坑,然后钻孔穿透,凹坑最大直径3厘米,尙未穿透即从中间破裂。器物直径7.1厘米,厚4.2厘米,重180克。

  柳州白莲洞遗址出土3件穿孔石器③,原文称之为“穿孔重石”。可惜出土时均已残破,大都是在凿琢穿孔时破碎。这些穿孔石器的用料都是来自砾石,采用硅质砂岩砾石、粉砂岩砾石,或为不规则形、或为圆角长方形。最大径在9.5至8.4厘米之间,厚度在5.6至3.8厘米之间,孔径在3.8至3.2厘米之间。由于都未凿穿,这类穿孔石器的最小孔径还不知道。 

  广西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根据文化层的堆积分为两期文化,其中第一期文化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出土有穿孔石器一件,这件穿孔石器呈椭圆形,基本完整。

  柳州市兰家村遗址发现一件穿孔石器,用砾石凿打成扁圆形再对钻一穿孔。象州南沙湾贝丘遗址中也出土一件穿孔石器。为褐色砂岩,近圆形,中间对穿一孔,器身一边厚一边薄。四周稍磨。直径6.4厘米,最大厚2.5厘米,孔径1厘米。桂林庙岩遗址发现2件穿孔石器①。其中一件为圆形,直径7厘米,厚3.6厘米,孔内径0.5厘米。另外,在武鸣A洞遗址②、邕宁坛楼遗址、南宁小崩山遗址、邕宁顶蛳山遗址③、来宾社山遗址、大化百隘遗址、百色革新桥遗址、防城港马兰嘴山遗址、钦州独料遗址、桂平灯笼岭遗址④等都有穿孔石器出土。

  2. 广东发现的穿孔石器。

  广东封开黄岩洞遗址发现3件穿孔石器⑤,均出土于洞厅。其中1978年出土1残件,观察发现为扁圆形砾石的两面穿孔而成。孔内径2.1厘米。据考古所碳十四测定,该堆积的螺蚌殻年代为距今1万年左右⑥。这件穿孔石器仅存半截,除中间的断裂口外,周边仍保留砾石的自然光面,而未见大的缺损;1989年发现2件,KP89518,砂岩,器身加磨成圆形,中部两面钻孔并加磨,最大径7.4厘米,孔外径3.3厘米,内径1.6厘米,为一残件。KP89519,为粗砂岩,器身较厚重,呈椭圆形,中部两面凿打钻孔,未加磨,通体有凹凸不平的打击疤痕,器身最大径10.5厘米,孔外径4.5厘米,内径2.5厘米。

  阳春独石仔遗址发现10件。系用扁平圆砾石一面或两面凿打后加磨穿孔制成,器身一段或一面有敲砸出的疤痕。上文化层出的多采用两面凿打加磨的方法进行穿孔,两面孔径相等;下文化层出的孔径无规律,有的只经过打凿未经过加磨①。

  英德牛栏洞遗址发现1件穿孔石器。为扁圆形,中央钻磨穿孔,孔内有滑磨痕迹,孔径两面不相等,分别为2~2.5厘米,是一残件②。

  河源对门岭发现1件穿孔石器,砂岩质,扁平椭圆形,中间穿孔,两面磨平。

  宝镜湾遗址出土39件穿孔石器。

  虽然都是穿孔石器,但有的石器是人工穿孔,有的则是自然穿孔。人工穿孔石器从穿孔上可以看出有人工打凿加工的痕迹,而且都是孔表大,而孔内小,也就是穿孔的口径大于内径;自然穿孔的石器其穿孔表面光滑,有的内壁稍外弧(口径小于内径),看不到人工打凿痕迹,但往往有使用痕迹。根据是否为人工穿孔,我们将穿孔石器分成A、B两型。

  A型穿孔石器,是有一个经过人工加工而成的穿孔的石器。

  B型穿孔石器,是一种只有自然穿孔的石器。

  A型穿孔石器共21件,有的石器上旣有人工穿孔,又有自然穿孔,碰上这类石器,我们也将其归属于这一类来统计。人工穿孔大都是对凿打孔,根据穿孔石器的重量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大、小两个亚型,以500克作为一条分界线,重于500克的人工穿孔石器定为AⅠ型,重量小于500克的穿孔石器定为AⅡ型。

  AⅠ型穿孔石器共计5件。重量在1410~500克之间,长度在19~12.6厘米之间。均为砂岩质,大部分原料为河卵石,也有少量为块状的岩石。形状有圆形、近圆形、圆角三角形、不规则形等多种,穿孔采用对凿打孔,孔形大都呈不十分规整的圆形,孔壁凸凹不平,孔表直径大,孔内直径小,孔表直径在3.2~4厘米之间,孔内直径在0.8~2.2厘米之间,除穿孔之外,有的还在石器的边沿打凿出一个缺口,与穿孔配合使用,便于系绳。这型石器大都有明显的使用痕迹;T11③:118,近圆形,砾状砂岩质,重量735克,对凿打孔,孔壁凸凹不平,无旋钻之同心圆,孔表大,孔内小,对凿接口居中,孔内有明显的勒系痕迹,穿孔位置偏于一侧边沿;T8②b:8,圆形,砾状砂岩,重量795克,对凿打孔,孔壁凸凹不平,无旋钻之同心圆,孔接近椭圆,孔表大,孔的对凿接口处小,对凿接口基本居中,穿孔的位置在中部偏上,与穿孔对应,在边沿有一处单面打琢成的缺槽,缺槽与穿孔有明显的长期系绑的痕迹;T21②:32,圆角三角形,对凿打孔,孔侧有一条凹槽,与孔配合便于系绳;T9②a:66,扁平不规则形,由块状的砂岩制成,重量1410克,对凿打孔,对凿接口居中,穿孔呈椭圆形,孔壁凸凹不平,无旋钻之同心圆,在这块石器上还有多处海蚀凹陷;T9②a:3,不规则形,砾状砂岩质,重量500克,对凿打孔,孔呈椭圆形,孔壁凸凹不平,无旋钻之同心圆。

  AⅡ型穿孔石器共16件,重量在312~165克之间,长度在9.8~7.3厘米之间,穿孔的孔表直径在2.5~1.6厘米之间,孔内直径大都在0.5厘米左右,器形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大部分都是对凿穿孔,有的在一侧边沿还有系绳的凹槽。T11③:224,圆形,砾状砂岩,重208克,孔圆形,对凿打孔,对凿接口居中,孔的位置不在器形的中部,而是偏于一侧,而与之相对应在边沿琢出一道勒槽,以便于系绳;T18③:70,圆形,砾状砂岩质,这是一件在制造过程中损坏的废品,从这件器物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穿孔石器的制造过程,孔采用对凿打制法,将通而未通,这件器物之所以打坏,在于其对凿打孔时偏位达到0.5厘米,而整个器形又较小;T11③:177,圆形,砾状砂岩质,对凿打孔,未通,孔表的直径1.6厘米,这是一件尙未制成的穿孔石器;类似的半成品、残器还有8件。T8①:1,圆形,砾状砂岩,重288克,对凿打孔,孔壁凸凹不平,对凿接口居中,凿通后再有旋修,在一侧边上打琢槽口便于系绳;采:90,近圆形,砾状砂岩,重量165克,孔呈椭圆形,对凿打孔,孔壁无旋修之同心圆,对凿接口居中,边沿一端有打琢勒槽,与穿孔配合便于系绳;H1:2,椭圆形,砾状砂岩(紫红色变质砂岩),重量312克,对凿打孔,孔未打通而将要通,是一件半成品。孔呈圆形,孔表直径1.8厘米;T1②:17,椭圆形,长径10.5厘米,短径7厘米。砾状砂岩,对凿打孔,孔壁凸凹不平,无旋钻之同心圆,孔表大,孔内小,对凿接口居中,穿孔位置居中;T21③:4,椭圆形残器,残长6厘米,宽8.2厘米,厚2.2厘米,砾状砂岩,单面打孔,未及凿通而器身已吿破损,呈圆形,孔径2.2厘米,深1.3厘米。

  B型穿孔石器共18件。这类石器没有人工穿孔,都是自然穿孔(或为海蚀,或为某种海洋生物所致)。有的穿孔石器上的自然穿孔很多,或穿孔只穿到一半,或将通而未通,或只有一个浅浅的印痕,其深浅不一,大小各异。但是,只要其中有一个穿孔是穿透的,可以系绳的,并有一定的人类使用痕迹,我们就将其归入B型穿孔石器。根据这类石器的大小,可以分为两个亚型,BⅠ型穿孔石器重量大于或等于500克;BⅡ型穿孔石器重量小500克。

  BⅠ型穿孔石器仅1件。标本T4②a:4,砾状脉岩,重量696克,最长处12.8厘米,最宽10.8厘米,呈不规则形,上部平直,下半部圆弧呈袋状,穿孔为天然形成,孔直径1.5厘米,位于器形的上部,呈圆形,孔的边沿勒痕明显。

  BⅡ型穿孔石器共17件。均为砾状砂岩,重量在35~350克之间,长度在4.15~11.9厘米之间。器形有圆角三角形、长条形,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大多数穿孔的位置都不是在中间,且穿孔均为斜穿,直径在1.9~0.35厘米之间。T19④:22,圆角三角形,长9厘米,短6.3厘米,孔圆形,一面大一面小,孔位于一侧,孔壁斜直,孔的一侧与对应的边上有明显的绑痕;标本T14③:44,长条形,长8.7厘米,宽4.1厘米,穿孔位于一端,孔一面大一面小,孔壁斜穿,内弧近直,孔边沿有明显绑痕;标本T29 ②:04,长条形,穿揷孔一面大,一面小,大的呈椭圆,小的呈圆形,孔壁斜穿,内弧直,孔位于一端,有明显绑痕。

  由于这批穿孔石器大部分都有明显的捆绑痕迹,说明与穿孔石器配合使用的是绳索,而且穿孔实际的直径大都很小,人工穿孔都是孔表大孔内小,自然穿孔则大都是一面大一面小,而能穿过穿孔的物体的最大直径只能是穿孔的最小直径。实际测得这批穿孔石器的最大穿过直径为1.8厘米(T21②:32),直径超过1厘米的只有6件,有33件穿孔石器内穿直径小于1厘米,其中大量的是在0.6厘米左右,这种情况,使我们完全可以排除这批石器用于松土工具——重石的可能。我们认为,这批石器中的AⅠ、BⅠ型完全可能作为沉石使用,而与之相对应,AⅡ、BⅡ型穿孔石器则可能作为网坠使用①。宝镜湾遗址之中出土的穿孔石器明显有两种:一种是用对凿法打制出的穿孔石器,一般一件石器上只有一个人工穿孔;另一种是看不出打凿痕迹的穿孔石头,但仔细辨别,往往在其上可以发现使用的痕迹(其用途在上面已作初步的推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宝镜湾遗址之中出土了一种不知用途的穿孔石头,在一件石头上常常有多处穿孔,有的孔深,有的孔浅,有的孔穿透,有的孔未能穿透,均未有凿打痕迹,而且孔壁都较为光滑。最初出现时,眞不知先民用何种方法制作,以作何用。着实让人费解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初,我们曾冒出一种想法:先民是否用来作为钻孔的训练?因而不在乎其深浅与大小,不在乎是否钻通。但对其钻孔方法始终不得其解,更没有想到这会是自然形成的孔。一个偶然的机会解开了这个迷。1999年,珠海市博物馆一行人等参加香港的文物普查,在屯门附近的一个叫丫洲岛的小岛的海滩上,发现成片的大量穿孔石头。从这些石头的大小、形状、质地到孔的大小、形状、特点,都与宝镜湾遗址出土的同类穿孔石头接近。丫洲岛海滩由于海水的涨潮与退潮,一些有孔石头时而在水中浸泡,时而露出水面,俯身拾起这些有孔石头,偶尔还能发现藏在孔中的海生物。大自然的造化眞是神奇,难道还有一种能钻石洞的海生物?不管这些洞是其中的海生物自己钻的,还是原来就有的,海生物与这个海滩上的有孔石头关系密切是十分明显的。这样多到不可计数的有孔石头,已经足以说明自然穿孔石头在海岛海边有存在,有的已经为人类所用,或为沉石,或为网坠,有的用于我们不知道的用途,而大量的还仅仅是一块自然的有孔石头。

  广东阳春独石仔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发掘报吿①载,该遗址上文化层年代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其中所出贝殻经碳十四测定为距今14900±300年,下文化层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之初。两文化层共出土穿孔石器9件,均以河滩砾石为原料,其中有照片可见的有两件,一件编号为T2②:10的穿孔石器,从照片上看它周边光滑,仍保留着扁圆砾石的自然光面,只是左部似有小小瑕疵。另一件编号为T4④:4的穿孔石器,则仅存大半部分,除断裂的缺口外,在中间还留有打制中孔时残存的疤痕,不过周边仍保留着河滩砾石的自然光面。

  二、穿孔石器的用途

  穿孔石器被宝镜湾遗址先民作为网坠、沉石使用,主要用于下海捕鱼的情况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在其他地点出土的穿孔石器,则或被其推定为狩猎工具。认为在使用时系上绳索,绳索的一头通过穿孔绑好系牢,另一头握在狩猎人的手里,使用时狩猎者先在头顶旋转绳索,带动穿孔石器作圆周运动,当穿孔石器旋转到较高速的时候,狩猎者将手握着的绳子放开,离心力使穿孔石器沿切线方向飞出,产生惊人的速度和力量以达到追赶捕猎物的目的。这种用途的工具有人称之为流星索,亦有人称之为飞石索。不过,广东省博物馆邓小红认为,通过观察,两广地区出土的这类穿孔石器不是狩猎时用的“飞索石”而是一种“重器”,用于点播或采集①。他认为,首先两广地区原始的穿孔石器,由于它旣无光泽又无色彩,所以它们不可能是悬挂于身上的装饰品。由于穿孔石器的制造工艺相当对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说,是旣费工又费时,古人是不会轻易拿来抛、掷、甩以获取猎物的。再者,从出土的穿孔石器的遗址周围环境来看,多半是树木旺盛之地,若穿孔石器作为飞石索将无法施展其技,所以认为穿孔石器不可能是狩猎工具。但如果用一根树枝或木棒从穿孔石器的中孔穿过,将其固定在离尖端10~20厘米处,将获得一件得心应手的采集和点播工具,这种组合工具比单纯的由一根木棒所制作的采集和点播工具,在使用时明显增加了稳度、力度、硬度和准确度。由于两广地区距今1万年前后,主要是处于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原始农业已经萌芽,所以他认为两广地区原始的穿孔石器,是一件由木棒和穿孔石器组合的采集和点播工具的一个重要构件。 

  落笔洞遗址发掘者在报吿中在也将穿孔石器称其为“重器”或“环状器”。这里取名“穿孔石器”或“环状石器”,只是就其形状的一般性描述,取名而已,而称之为“重器”则有从功能上认可的意思。其实这类穿孔石器并不一定就是“重器”。落笔洞遗址出土6件穿孔石器,都是火成岩质的砾石石器,都为圆形,直径在9.6~7厘米之间,器身浑圆厚重,保存完整。制作上,为打凿后经过磨制而成,穿孔为两面打凿后稍加磨制,孔表大,孔内小,一般孔表直径在4~2.1厘米之间,穿内直径在1.8~1.3厘米之间。厚度在5.9~3厘米之间。由于通过穿孔石器中的穿孔的最大直径,只能是穿孔的最小直径,只有1.8~1.3厘米之间,因此,该穿孔作为穿在木棍上或竹子上的可能性比较小,而用于系上藤或者其他植物编织的绳索可能性最大。

  人类祖先发明网鱼技术的年代,应该在旧石器时代晩期,据参加过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掘的刘侍中先生介绍,在仙人洞遗址地层中就曾经发现当时的网坠。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过网坠。说明新石器时代中期网鱼技术已经十分普遍。南海先民最早使用网鱼技术的时间目前还不清楚①,这一地区考古遗址中大量出土网坠的年代主要在距今4000年前后。但不出则已,一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技术、力度与规模支持。一是网坠的数量相当多,从珠海宝镜湾遗址来看,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出土石坠1000多件,平均每平方米发掘面积内出土2件多网坠,可见密度是相当的大;二是个体大,这里出土500克以上的大型网坠几十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