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节 桴具

  在原始人群活动的地方,只要有河川湖海等水域,只要人类需要捞取水上动物为食,人们都能够各自创造出借以在水面上活动的工具。“人类的水上工具并非是由世界某一地区或某一部族独自发明、使用,然后由此及彼传播到其他地区或民族的。水上工具的诞生具有多元性”①。一般来说,先民的水上工具有桴具、筏子和船几种。

  居住于南海北岸及近海岛屿上的先民们自古就会潜水游泳,江边河畔和浅海中的鱼类、贝类、藻类是他们祖祖辈辈的生活依靠,水上活动是他们生存的基本技能,而最早和最常见的水上浮具则可能是一段木头,一竿竹子,甚至水边脱落的树枝,正好被先民们用作早期水上工具。用石刀、石斧将树木、竹子砍倒,置于水中作为助人浮在水面上的工具,可能是许多部族长者给孩儿定下的必修课。在芦苇丛生的地方,人们会抱着一捆芦苇涉水。在那出产葫芦的地方,人们又会抱着葫芦涉水。

  葫芦又称瓠、壶等,具有体轻浮力大的特点,是较好的浮具。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葫芦作浮水工具的记载很多。有学者解释,《易经·泰》中“包荒,用冯河,不遐遗。”这句卦词说:“包”是“匏”的假藉字,就是葫芦,“荒”是空虚的意思,“冯河”指涉水渡河。“包荒冯河”就是抱着空心葫芦渡河,“不遐遗”就是不至于沉没。《诗经》卷二《国风》中有:“匏有苦叶,济有深涉。”《国语》卷五《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与人共济而已。”《诗经》、《国语》二书在这里都是说一个意思:匏的味道苦涩不便食用,但能作为浮具供人渡水。《庄子》卷一《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同书注:“虑,犹结缀也,樽如酒器,缚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自渡,所谓腰舟。”《鹖冠子》:“中流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说的是船在河中流毁坏,一只葫芦就抵千金。因为这时有一只葫芦的话就能保全性命。陆佃注:“壶,匏也,佩之可以济涉,南人谓之腰舟。”用葫芦渡河涉水,一直沿用到现在。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村原始群落遗址中曾经出土距今7000年前的葫芦及其葫芦种子。

  还有一种浮具叫皮囊,其产生年代已不可考。宋代军队曾用作渡水工具。《武经总要》卷十一:“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系其空,束于腋下,人浮以渡。”现在都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保留了这种渡水工具和渡水方式。云南纳西族人还有皮囊的象形文字:把皮囊写成球状,在水上浮动。有人解释说:“皮囊也,以革为囊,吹气其中,浮以渡江者。所谓革囊渡江者,即指此物,故画革囊充气之形。”皮囊是否也为南越先民所用尙无硏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