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节 灶的发现

  自从人类社会进步到脱离了茹毛饮血时代,火特别是保存火、运用火的地点——灶,就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灶,《说文解字》有解释:“灶,炊穴也。”《白虎通·王祀》称:“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这里说的灶,是烧火煮食的土窟窿,地洞。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考古实践中,大部分房子中央都发现有一个火塘。有的甚至在一间房内有两三个烧灶①。在环珠江口地区,先秦时期遗址中也有大量烧灶发现②,不过其形制特点稍有不同。

  岭南先民用火的实例在旧石器时代晩期已经有发现,广西柳州白莲洞遗址中就发现两处呈椭圆形状的烧火堆。烧土处土质发红,有灰白色灰烬夹杂其间,并有烧过的小动物骨骸、炭屑和小的烧石块,局部含有较多的烧灰胶结。其中一处烧火堆的面积超过0.66平方米,烧土的厚度有0.3米。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1988年发掘中,在第2~5层中都有面积不等的烧灰层,包括灰烬、烧土、烧骨等;第5层还出土陶片,碳十四年代测定为15560±500(BA94137a)、15660±260(BA94137b),据称“是世界上最早的陶片之一”①。这些所谓的灶,只不过是一个烧火堆。眞正称得上是灶的遗迹,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海南三亚落笔洞遗址中有发现,这是一种用三块砾石支搭的灶②。新石器时代晩期,岭南先民的烧灶有了一些进步,虽然还主要是在平面,采用三块或多块石块垒砌成灶,但在一些烧灶中开始出现制作较精细的支脚和炉箅。下面对环珠江口地区发现的烧灶,择其要者予以介绍。

  1985~1986年、1992~1993年,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对涌浪遗址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③。据发掘报吿称:“在上文化层(第3层)中发现多个红烧土加石块结构的炉灶,中间均为一圈石垒结构。圈外用泥加固,经高温形成红烧土。炉灶内塡土一般较黑,应为灰烬的残留,有时有炉箅等遗物伴出……炉灶一般直径在40~70厘米之间。发掘单元413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炉灶遗存,直径0.35米,残高0.15米。灶内塡土灰黑色,灶底的土色为红褐色,应是受到高温影响所致。灶塡土含较多木炭、红色烧土块,出有器座碎片和1件残石锛等遗物。”发掘者认为香港涌浪上层年代相当于龙山时代晩期。

  1997年底至1998年初,香港考古学会在香港元朗下白泥吴家园沙丘遗址发现一座这样的灶④。用三块大石块排成品字形,灶口向东南,石块上有烟熏和火烧痕迹,灶坑内有炭屑和红烧土。发掘者认为这就是“用圜底的罐、缶类器物煮食所用的灶址。”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晩期。

  1998年,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对香港元朗厦村乡陈家园沙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这里发现9处烧灶⑤。发掘报吿介绍:“叠石成灶是此处灶址的共同特点。灶址多用三块粗砂岩石呈品字形排列,均发现于第2层中。在灶址周围多有陶炉箅条及陶片出土,按其分布特点可分为两组。

  “第1组4座(Z1-Z4)发现于T1GB中,Z4处于最北面,其南为Z1,再南是Z3,东面偏南是Z2。每灶相距1.86~2.14米。叠石成灶的灶底,均有一层厚4~5厘米,直径30~40厘米的灶底烧土,烧土多与石块相粘连,石块被烧成红黑色,周围满布夹杂少量炭屑的灰色沙土,出土的陶炉箅残条有22条。

  “第2组:5座(Z5-Z9)。发现于T1C中,Z5处于最东面,其西北为Z6和Z7,Z9和Z8在Z5西南面,每灶相距0.7~0.85米。叠石成灶的灶底不见有灶底烧土,而是一层比较坚实厚8~10厘米,直径40~50厘米的灶底灰土,石块被烧成红黑色,其周围满布夹杂少量炭屑的灰色土。出土的陶炉箅残条多达42条。”

  1985年,广东省博物馆文物队及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会同珠海市文化局对珠海淇澳岛东澳湾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和清理了三处“可能与炊煮有关”①的烧土及石块组成的遗迹:

  遗迹A:由石块及烧土组成,具有两个部分,北部为红烧土,由于焙烧,土色泛靑,大部则呈红褐色,十分坚硬。形如圆状,中央一条沟槽,开口于西部,东部封闭。在东部发现三个圆台形陶支脚,周围散见一些陶釜的残片。烧土的厚度为12~30厘米不等,最大半径为60厘米;另一部分烧土的南部,为若干石块,分布于烧土南部,长130厘米,宽95厘米的范围内,石块大小不等,分布亦无明显规律。整个遗迹东部略高且平整,西部略低且不规则。

  遗迹B:其形状是石块垒砌近矩形(平面)的遗迹。东西两壁以板状石块竖砌,长220厘米;南北亦竖起板状石块,宽约60厘米左右;其底部平铺若干扁平石块。没有发现盖、烧土或粘土涂抹痕迹。东部略高于西部。石块竖起的平均高度约25厘米。周围有少许陶片。

  遗迹C:其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位于探方的西部、南部和北部。西部的烧土遗迹分布为偏北和偏南两处。偏北一处为主要部分,面积较大,其平面近似圆形,直径96厘米,四周烧土壁残存高度5~7厘米,厚约3~5厘米;西部有一通道,长近30厘米,宽14~27厘米。通道尾部放置一石块。石块后为一宽12~20厘米的残脊,残高8厘米,脊与壁之间有两条弧形通道,宽27厘米,至南端呈封闭状(图6-2)。偏南一处面积较小,烧土面呈不规则状,南面为烧土和石块。周围散布夹砂陶片和陶支脚。

  南部烧土遗迹为石块与烧土组成,分布无规律,而且由于探方面积所限,未作全部清理,尙不知全貌。

  东北部烧土遗迹亦为石块和红烧土块组成,分布散乱,其周围发现较多的夹砂釜等陶器残片。

  笔者以为东澳湾的这三处烧土遗迹都可能与陶窑有关。遗迹A、C中有火道,遗迹A、B有一定倾斜度,遗迹C中还发现残存窑壁,都是陶窑的特征。当然,由于在遗迹中还发现陶支脚、石块和陶釜残片,在局部地方的某个时段,这里作为烧灶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东澳湾遗址的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之际①。

  1999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硏究所与珠海市博物馆联合对珠海宝镜湾遗址进行发掘。该遗址里亦发现几处成片的红烧土,如T19的第3层下就发现直径2米多的,厚达6~7厘米的红烧土层。清理时曾怀疑是房子,但是,在清理过程中发现这一红烧土层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有一定的坡度,不可能是房子的居住面。在T26出土3件有明显火烧烟熏痕迹的石支脚,可惜没有发现明显的灶坑,在T14发现一件精心制作且有火烧痕迹的石支脚②,宝镜湾遗址的主体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晩期。

  1988年,深圳博物馆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对大黄沙沙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各地层中都发现有烧土面。在T202第2层下部与第3层上部之间发现4处烧土面,面积小的为0.21平方米,大的为0.6平方米,厚约0.2米,烧土上面有焙烧留下来的土块,附近陶片分布比较密集。第3层发现3处烧土面。一处在T101深1.2米的地方,略呈椭圆形,烧面较平整,周边已残坏,颜色红中泛灰。长0.4米,宽0.24米,厚约1.2~2厘米,在烧土面的东侧竖有两块厚约4厘米的板岩,出土时已碎裂,间距15厘米,石块内侧有烟炱痕迹,发掘者推测为一处烧火灶。另两处位于T201,面积分别为0.3平方米,0.5平方米,厚0.2~0.3米,内含零星陶片。第4层在T101发现3处灰沙层、面积小的为1.54平方米,大的为3.99平方米。这些是居住面还是烧灶尙不十分清楚。

  1995年,香港中文大学与澳门大学对澳门路环岛黑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红烧土与砾石构筑遗迹。“红烧土与砾石构筑遗迹分布于B4、C4、C5间,自东北向西南长轴延续约1.5米,宽14厘米,厚约20~30厘米。几堆的红烧土中以C4、C5间呈亚腰形状红烧土分布的面积较广。红烧土均为沙堤以外搬入的粘土经火烧变硬形成。部分红烧土个体体积较大,约为11.5×7厘米,一面有抹平修整痕迹,另一面较粗糙,大型砂粒露头,出土之际红烧土粗糙面一方朝上。土粒直径约4~5厘米,一些红烧土粒的一面有条状物压印痕。此外,与上述的腰状红烧土堆积共伴的是一组风化较严重的花岗岩,共五件呈东北向西南布置。估计该组花岗岩是人为摆设与红烧土堆共存的一种构筑遗迹。再者红烧土堆上散布着较多破碎夹砂粗陶片。以上红烧土堆、花岗岩与陶片出土状况推测,此处可能是一处生火炉相关的遗迹。”①

  以上介绍的环珠江口地区的烧灶均为地面式的灶,向下挖掘灶堂的烧灶在香港见有报导,只是由于报导过于简单而难以确信。2001年初,香港考古学会对香港沙头角新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灶坑2个(H1、H2)。在T4L3中文化层A层中部发现。向下掘深,打破L5中文化层的上部。灶坑呈圆形、直壁、平底,其内堆满红烧土”②。笔者以为,作为灶的灶坑内应主要堆积木炭灰,坑壁和坑底应为烧火或烟熏的红烧土,如果只是坑内堆满红烧土,则当灰坑处理似乎更妥。

  珠江三角洲中段的三水银洲,先秦时期的烧灶也大都为石块地面垒砌成灶。1992~1993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硏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三水市博物馆对银洲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①。在一座房子(F1)中发现烧灶:这是一座似为圆角方形的房子,众多的柱子洞和活动面上的草拌泥块,说明这是一栋由木骨泥墙构成的房子。房址活动面为一层较纯凈的红褐色垫土,厚3~8厘米,表面平整、坚实;东部有一半圆形灶坑,为石块从地面垒砌而成,灶坑附近有一件陶釜、一件陶罐。从发表的线图上看,灶的直径在0.5米左右。

  向下挖掘成火塘的灶在广东北部有所发现。1960年,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莫稚先生等在曲江鲶鱼转半地穴式房子中发现火塘(烧灶)②。鲶鱼转1号房基平面呈方形,方向195度,宽3.2米,进深3米。房基挖入生土中深0.13~0.3米,“房基东南有一火膛呈长方形,长1.8米,宽1.32米,其内堆积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火膛中央为黑色土,长宽约0.8米,周围为灰褐色土,最厚0.2米,质较松,夹杂着大量炭屑、红烧土和夹砂粗陶片等;第二层为紫红色土,最厚0.15米,夹杂有少量第一层所见遗物。在火膛内及角上还发现两个圆形小洞穴。内含较松的红褐色土。估计这些小洞穴,是放置圜底陶器用的。”在曲江鲶鱼转遗址东面约10公里处马蹄坪遗址也发现2个灶坑。一号灶坑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口径0.5~0.78米,底径0.44~0.7米,深0.5米。坑中有用三块扁平的砾石砌成一个品字形的灶,上有烟熏痕迹,中间全为竹木炭屑和灰烬。可见当时的方形灶坑里也有石块承托炊器;2号坑平面呈圆形,直壁平底,口径0.8米,底径0.72米,深0.72米。里面全为灰黑色土,并有大量竹木炭屑、红烧土和夹砂粗陶片。韶关走马岗遗址也发现房基和火膛。这是一座平面呈椭圆形的半地穴式房子(1号房基),宽3.6米,进深2.5米。系在生土中挖成,较地面低0.2~0.72米。火膛在房基西侧,呈椭圆形。长径1.04米,短径0.72米,深0.32米。坑壁明显,里面全为疏松的灰黑色土,夹杂有竹木炭屑、红烧土和夹砂陶片。1号房基东面也发现2处灶坑。1号坑西北距1号房基1.3米。口径0.7米,底径0.6米,深0.3米;2号灶坑在1号房基东面2米处,口径0.86米,底径0.84米,深0.4米。里面全都是灰黑色土,含有大量竹木炭屑、红烧土和夹砂粗陶片等。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