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灶具的发现

  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灶具主要有炉箅、陶支脚、石支脚、陶条形器等类型,与之相配套的炊器主要有陶釜及部分陶罐。

  一、炉箅

  炉箅也称之为陶箅。环珠江口地区出土的陶箅,有长方形、圆形等种类。

  A、圆形陶箅:有两种制法,一种是以泥条粘合而成,这种陶箅在珠海前山南沙湾遗址中有发现。共3件,均为夹砂红陶。“标本ZNT1(2):26,分档头、主箅条和细箅条三部分。档头作弧板形,外侧饰有篮纹,内侧尙存绳纹被抹去。估计在制作时用竹编物套住外侧,而从内侧用绳纹陶拍压实。残高13厘米,残宽12厘米,厚1.5厘米。主箅条为长方形,上部和两侧也有部分被抹去的绳纹,残长21厘米,宽2厘米,厚3厘米。细箅条素面,长2厘米,宽、厚各1.5厘米。根据标本和水涌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知其完整器为:用抹泥将4根主箅条的两端分别粘接于两块档头的中部,每根间隔2厘米,又将细箅条粘接主箅条,约每隔8厘米1根。这样,整个器物正视为‘H’形,高约30厘米,宽约32厘米,俯视作方格网状。”①类似的炉箅在珠海白沙遗址、烂塘遗址②、亚婆湾遗址、横琴红旗村遗址、南水挪家咀遗址也有发现,白沙遗址采集到3件,均为残器,为夹砂陶,受火面被烤成黑色,单个箅条的剖面呈长方形或圆形③,亚婆湾遗址④、红旗村遗址⑤、挪家咀遗址⑥只发现一列箅条。

  另一种为“圆弧平放式”,在珠海水涌遗址采集到⑦。属于夹砂陶,为在整块圆形泥饼上,抠除多个圆形箅眼而成,直径约26厘米,厚约1.6厘米。

  三灶岛洲仔遗址也采集到残器①。长方形陶箅:深圳赤湾沙丘遗址发现9件陶炉箅②。灰黑色,采用围筑成长方形框架,再在框内铺设泥条捏成长孔形状,与现今的柴炉或煤炉的炉箅式样十分近似。制作时用竹、草席或竹片垫底,故底部均留有席纹或竹片痕迹。发掘者将其分为4式:

  I式1件。网状,深灰色粗砂陶,有六个三角形箅孔,长24厘米,宽23.5厘米,厚3.2厘米。

  II式4件。叶脉状,深灰色夹粗砂陶,内有六个椭圆形或近似菱形的箅孔。其中一件长24厘米,宽23.5厘米,厚2.2厘米。

  III式2件。平行条状,红褐色细砂陶,采用5条长约34厘米的泥条平行排列,间隔约1.5厘米,两端及中央再用泥条连结固定而成。长34厘米,宽17厘米,厚2.6厘米。

  IV式2件。梅花状,红褐色细砂陶,内有8个圆形箅孔,长25厘米,宽15.5厘米,厚2.2厘米。 

  珠海淇澳岛东澳湾遗址也有相似的长方形炉箅发现。珠海宝镜湾遗址出土两件陶箅残件,其中一件似为长方形。零星出土陶箅残条的地点还见于香港西贡咸田遗址、沙头角新村遗址等。

  二、陶支脚 

  陶支脚是一种灶具,一般三个一组,用以支撑釜、锅等类炊器,使炊器的底部形成一定的空间,便于加柴烧火炊煮食物。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敎授严文明对陶支脚有系统硏究。1982年,他发表《中国古代的陶支脚》①,对陶支脚的类型与分布、起始与源流作了系统介绍,成为这一专题硏究的奠基之作。近年来,在岭南地区又新出土了一批陶支脚。计有珠海宝镜湾遗址、后沙湾遗址、亚婆湾遗址、水涌遗址、东澳湾遗址等。型制主要有猪拱形、圆台形和方台形。

  珠海宝镜湾遗址出土陶支脚共20件,为目前环珠江口地区出土陶支脚较多的遗址之一。这些陶支脚均为夹砂陶,陶色以灰黄色为主色调,或为灰白,或为灰黄、灰红等,由于受火程度不一而呈现差别,器物表面大都有烧熏痕迹。形状上看,这批陶支脚大都是底径稍大而顶部稍小的圆台形或方台形器物。《珠海宝镜湾——海岛型史前文化遗址发掘报吿》②从陶支脚的底部,或者陶支脚的横切面将这批陶支脚分为圆形、方形和圆角方形三种类型。

  A型 底部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

  Aa型实心。标本T9③B:45,器残,底部截面呈椭圆形。夹粗砂灰黄陶,红褐胎,表面粗大的石英砂粒清晰可见。底部长端直径11.5厘米,短端直径9厘米,残高7厘米。标本T9③B:46,器残,底部完整,截面呈圆形。夹砂灰黄陶,黄褐胎。底径10.5厘米,残高8厘米。

  Ab型有孔中空。标本T27③B:158,器残,底部截面呈圆形。夹砂灰陶,粉红胎质,中心有一圆孔直通到底,底面圆孔边缘隆起,使在底部边缘与圆孔边缘之间形成一个圆形凹槽,且紧临圆孔凸缘外围有一周划纹。器身上施划纹。底径8.8厘米,孔径2.1厘米,残高6.6厘米。标本T1③A:32,器残。夹砂米黄陶,灰白胎,中空,从残痕观察孔未通透底部。底径10厘米,残高6.5厘米。

  B型  底部截面为方形。依方体的形状分为两亚型:

  Ba型  长方体(长方体,但腰部稍弯,直立时稍倾斜,便于支撑陶釜、陶罐等炊器——笔者注)。标本T15③A:15,器完整。夹砂灰黄陶,表面有黑色烟炱痕,一侧有平行斜凹槽;顶端略窄于底端。高15.5厘米,顶长边宽7厘米,短边宽6厘米;底长边宽8厘米,短边宽6.5~7厘米(图6-6:5)。标本T15③A:20,器完整。夹砂灰黄陶,表面有黑色烟炱痕,顶端略窄于底端,一侧有平行斜凹槽。高16.6厘米,顶长边宽7厘米,短边宽6厘米;底长边宽7.5厘米,短边宽6厘米(图6-6:4)。

  Bb 型 方锥钵。标本T24③A:13,器完整。夹砂灰黄陶,上窄下宽,中间有一孔横穿。高15.6厘米,顶长边宽4.8厘米,短边宽4厘米;底长边宽7厘米,短边宽6.5厘米(图6-6:7)。标本T9③B:125,器残,底部完整。夹砂灰黄陶,橙黄胎。残高11.7厘米,底长边宽9.3厘米,短边宽8厘米,残端宽6.5~8厘米(图6-6:9)。标本T15③A:31,器残,底部完整。夹砂灰黄陶,橙红胎质。残高12.5厘米。底长边宽9厘米,短边宽8.3厘米;残端长边宽9厘米,短边宽6.5厘米(图6-6:8)。

  C型 底部截面为圆角方形。

  标本T27③B:159,底部较完整。夹粗砂灰白陶,橙黄胎质,底往上渐窄,接近中间部位有一横贯的穿孔。残高10.2厘米,底长边宽11厘米,短边宽9.5厘米,孔残长4厘米,宽2.5厘米(图6-7:1)。标本T15③A:13,夹粗砂橙红陶,底有黑色烟炱痕,底往上渐窄。残高8.2厘米,底长端宽9.5厘米,短端宽8厘米(图6-7:5)。

  标本T17③A:56,底端相对完整。陶色不匀,一侧米黄色,另一侧橙黄色,橙红胎质。底部以上渐窄。残高13厘米,底长边宽10厘米,短边宽8厘米(图6-7:3)。标本T18③A:01,夹砂灰黄陶,橙黄胎质,中心有孔穿透底部。残高7.5厘米,完整的底边宽8厘米,残底边宽3~5厘米,孔宽3.5厘米,孔残长1厘米(图6-7:2)。标本T7②:28,底部相对完整。夹粗砂米黄陶,淡红胎质。残高13厘米,顶端完好的边宽4.5厘米,残边宽2~3厘米(图6-7:4)。

  后沙湾遗址发现4个个体,一件为完整器,其余为残器,完整器呈实心圆柱状,底平宽,支撑面倾偏斜稍窄,整体形状呈猪拱形,素面,后采:7,高16.5厘米,底部直径7.5厘米(图6-8:1)。

  亚婆湾遗址采集到2件支脚,为实心柱状,底较宽,支承面内倾略窄,素面。底径7.8厘米,高18厘米,为红色夹砂陶,整体形状呈猪拱形(图6-8:4)。

  水涌遗址发现2件支脚,均为夹砂红陶,实心,手制,素面。一件为猪拱形支脚,底部呈椭圆形,高约13.8厘米,另一件为圆锥形支脚,底部呈圆形,高约12厘米(图6-8:3、8)。 

  猪拱形支脚还见于深圳大黄沙遗址。与珠海发现支脚不同的是,这些猪拱形支脚剖面呈方形。T201(4):21,高18.3厘米,倾斜略曲,近底有两个圆孔,顶面呈斜坡状,平底(图8:6)。

  三、石支脚 

  石支脚的出现年代较早,并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珠海宝镜湾遗址中出土过5件石支脚,可惜没能复原当时的烧灶情形。这几件石支脚大都是花岗岩质,分别呈磨菇头形、圆柱形、不规则形等各种形状;有的经过精心磨制,有的只是粗糙打凿,在石支脚的一侧,大都有火烧的烟炱,属于经过使用的实用器皿。发掘报吿将其分为3种类型。A型 磨菇头形。标本H28:2,头呈椭圆形,较宽大,直径10~15厘米。磨菇头下内收呈锥体状,剖面为椭圆形;另一端残断,略小,直径为6~7厘米。器身凿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长4厘米,高13厘米,深1厘米,整个器形都经过打磨,支脚一侧,表面有长期火烤烧的红褐斑,从整体看,磨菇头部的红褐斑更为集中,明显受火最多,可知其使用时是将尖头揷入土中,以磨菇头支撑陶釜。残长17厘米。B型 圆柱体。标本T29③A:39,花岗岩质,底呈椭圆形,上部一端砸崩一角,略呈尖状,表面粗糙,为初步打凿而成,在上部有明显的火熏烟炱。高19厘米。标本T24③A:33,花岗岩质,锥状体,剖面呈三角形,表面粗糙,在器身中部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可知其为支脚,从器形制作看,似为一块长条形原石打断一截而成器。高19.5厘米。C型 不规则形。标本T11③B:169,花岗岩质,角砾石块,底部近平,四边形,身体朝一侧倾斜,顶部折平,便于摆放炊器。在顶部有明显的火烧痕迹。高16.3厘米,底边长17厘米(图6-9)。

  四、陶条形器  

  珠海高栏岛宝镜湾遗址出土93件陶条形器。这是一种横切面略呈长方形,两端圆弧,整体形状为长条形的陶器。采用手制方法制作,部分器物表面甚至还可见到手指印痕,均为夹砂陶,并未经淘洗,石英砂粒粗细不均,器身上大都有明显的经反复受火烧烤的斑痕和烟炱痕,陶色或为红褐色或为灰色或为灰黄色,同一条形器不同部位其陶色亦有变化,器表素面无纹,部分陶条形器表面有制坯过程中形成的浅浅的凹槽,或为横向,或是纵向,是宽度0.4~0.8厘米宽的竹木条压印出的痕迹。《珠海宝镜湾——海岛型史前文化遗址发掘报吿》根据表面凹槽的有无,和凹槽的纵、横向将其分成三种类型。素面为A型,器表有纵向凹槽为B型,有横向凹槽为C型(图6-10)。93件陶条形器中,只复原一件完整器。标本T2③A:16,为夹砂灰黄陶,局部呈浅橙黄色,通长39.5厘米,中间宽6.5厘米(两端稍窄),厚4~5厘米。其他陶条形器大都是残件。经过统计表明,陶条形器的横剖面长、宽尺寸以5~7厘米居多,最宽的也有8.2厘米。从部分陶条形器残长和宽度上推测,有些条形器的长度可能超过40厘米。

  这些陶条形器单条成器,明显不是陶箅条的残件,但其功用还不是十分清楚。1997年陶条形器初次出土时,曾有学者推测它可能为“陶杵”,不过,很快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陶条形器虽然反复受火,有一定的硬度,但石杵要胜过其百倍,陶杵用于加工谷物,少不了吃砂子的份,先民们没有理由用此“陶杵”而弃用石杵。中山大学曾骐敎授的推测有一定的道理:这样大数量的陶条形器在宝镜湾遗址出土,可能与加工鱼类食物有关。陶条层层相叠,构架出一定空间,其间摆放海鱼,或为晾晒,或在其下加火熏烧,使鱼香美又便于存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释。另一种可能是:陶条形器配合使用,并排置于炉灶中,发挥其与炉箅相似的作用。陶条形器目前只见于珠海宝镜湾遗址,其他地点还未见报道,这种现象値得注意。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