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节 从灶、灶具、炊具看先秦南海岛民的生活

  几块石头,一堆篝火,先秦时期南海岛民烧烤着捕捞的海鱼、射杀的野兽,享受着美餐,其乐融融的场景可以想见。不过,当时的食物还不仅仅是采用烧烤一种加工方法,用容器炊煮食物,要占到相当的比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几乎所有的先秦文化遗址之中都发现陶釜(或陶釜的残片),有的地方甚至发现成套的陶器,如罐、豆、杯、盆、钵、盘、碗等,炊器、贮藏器、盛食器、水器一应俱全。一些遗址中,陶罐和陶杯也有用于炊煮的现象。陶釜为圜底的陶器,功用同于现在的锅,成语中有“破釜沉舟”,说的是打破煮食用的锅,弄沉渡江用的船,比喩背水一战的决心。釜是最早产生的陶器种类,见于报导的中国早期陶器,大都是釜的残器。在陶土中加砂,制成的陶器更加耐高温,不易开裂,而经过淘洗的陶土则可制造更加精制容器。一些先秦古遗址之中出土的陶片数以万计,陶釜的底部和部分陶罐的底部,还可以看到长期烧烤的烟炱。可知熟食已经成为先民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当时炊煮的食物,不仅是肉类,还有谷类农作物。由于石磨盘、石磨棒、石磨球等淀粉类加工工具的大量发现,可以得出上述结论。从珠海宝镜湾遗址出土的陶釜看,大的直径可达50厘米,煮熟一釜食物可供10余人吃饱,小的直径只有10余厘米,煮熟一釜仅可供一二人食用。中原地区常见的陶鼎、陶鬲、陶鬹在环珠江口地区较为少见,陶釜是海岛先民生活中的重头戏,从某种意义上看,南海岛民的文化是一种釜的文化。

  北方天冷,气温低下,烧灶除了烧煮食物之外,常年需要烧火取暖;南方气温较高,特别是在环珠江口地区,气候炎热,几乎整年都不需要烧火取暖。在环珠江口地区,烧灶仅仅是作为烧烤炊煮食物之用。这应当是地理位置稍靠北的地区先秦时期烧灶大都有向下挖掘的火膛,而环珠江口地区大都是地面式的烧灶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过,虽然南方天热,不需要向下挖掘灶坑,就能达到良好的热效能,但是,没有向下挖掘的火膛,火种如何保存倒是一个问题。南方天气潮湿,岭南一带每年还有几个月的梅雨季节,平面的烧灶要保存火种十分困难。我们只能推测:先民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取火技术,可以短时间内快速生火。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