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附録一故事传说

  姚氏简史  

  在十六国、隋、唐时代,姚氏之姓就已经在甘肃陇西、四川东部及浙江吴兴一带成为名望之族。但姚氏在宋朝时代仍排列在《百家姓》的一百位以外,排在第一百零一位。

  经过多年的繁衍与发展,根据姚姓人口的数量及各方面的综合统计,姚氏排列在今序《百家姓》中的第六十四位,其中姚姓人口数量大约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千分之三十五左右。

  得姓始祖:舜帝

  发祥之地:姚墟(今山东省甄城县)。

  起源

  有关姚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1.出自虞舜。 舜出生在一个叫姚墟的地方,他的后代就以此地为姓,称为姚氏。据说,春秋时期舜的后裔田完建立了田姓齐国。至西汉末年,其裔孙田恢为了避王莽之乱而逃到了吴郡(今苏州),第五世孙田敷又改田姓为姚姓,并迁居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姚姓尊称虞舜为其始祖。

  2.另一种说法起源是出自子姓。据史书所载:春秋时有一个国家叫姚国,为商族的后裔,其后子孙便以国为姓氏,称姚氏。

  迁徒与分布:

  1.姚姓最早主要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区繁衍发展。到秦、汉、两晋时,姚姓人群已迁播至北方各地以及四川、广西等广大地区。

  2.唐朝两次大移民,姚姓人群也随之移居,移至今福建、江西、广东等省一带。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光州固始人,任府兵队正的姚廉洁也跟随部队入闽,成为姚姓入闽的开拓者。宋朝姚姓人群主要集中在今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浙江、江苏等地。

  3.从明朝开始,姚姓大部分向东南地区迁移。主要集中于今浙江、江苏一带,其次分布于山西、安徽、江西、广东、广西等省。

  4.清代康熙年间,福建南安人姚承,首次渡海入台。是最早移居台湾的大陆姚氏。此后,福建、广东等地的姚姓人群也有不少迁居到台湾。

  5.从近代开始,有部分姚姓人移居海外。主要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6.除了汉族,在少数民族羌族、苗族、瑶族、水族、白族、满族、傣族、回族、怒族、壮族、德昂族、拉祜族、纳西族、土家族、蒙古族、仡佬族、布朗族和俄罗斯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中,都有部分姚姓人群。  

  帝舜的传说

  鼓叟是一个盲汉,他的妻子偓登氏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婴儿长得很特别,因为双目的眼珠里有两只似凤凰一样的影子,所以被取名叫重华。

  在姚重华少年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不久,父亲又娶了后妈乇氏,之后,乇氏为重华生了一个弟弟,取名叫做象。弟弟象自幼就得到父母的偏爱,而宠爱使象变得自私贪婪,傲慢无礼。重华稍犯些小错,不仅受到父母的责骂,还要遭到惩罚。可是重华仍然十分孝顺父亲和后母,尽心照顾好弟弟。幷且每一天都是这样恭敬,没有一丝懈怠。即便如此,后母也不放过重华,糊涂的父亲也听信后妈的话,想方设法害死重华。

  重华只有避开父母,他离家出走,来到了一个叫历山的地方,在这里居住,自耕自种,也常常回父母家尽孝道,帮助弟弟。无奈他们还是想谋害重华,只是找不到机会。但父母一有事情,就去找重华办理,而重华总是立即回到他们的身边。重华年二十二岁的时候,就以孝敬闻名于世。

  重华三十岁的那一年,帝尧征询部下诸侯的意见,问他们,有谁能够接替他治理天下,结果四岳都同时推荐虞舜(重华)可以委以此任。

  于是,帝尧就让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考查其治家之道。尧帝还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与舜一齐居住,共同办事,以便考查舜的处事方式和能力。

  舜居住在妫水,言行既成熟瑾慎,也果断正直。娥皇、女英也没有因身份尊贵而怠慢了舜的亲人与邻居,她们同样认真严格要求自己恪守妇道。帝尧的九个儿子在舜的影响下,都变得真诚和纯朴。

  当重华在历山耕种那时,就感化了历山的人们。人们都不再象从前那样为土地的边界常常发生争夺,反而是对田地边界的互相谦让:当重华在雷泽捕鱼那时候,当地的人也都受到了感化,不似从前那样为捕鱼争吵,而是有礼谦让。当重华居住在河边做陶器的时候,同样感化了人们,工匠们所造的陶器都不像以前那样粗陋,反而都是烧制出精美的陶器。在舜所居住过的地方,一年之内因他的居住而变成了村庄,两年之后变成了集镇,三年之后因而变成了都市。

  之后,帝尧将特制的衣服和乐器等物赐给了重华,还派人为其建房屋修粮仓,还赐牛和羊。这样更引起了父亲后母和弟弟的妒忌。他们一心要谋害重华,设了一计:派象到哥哥处,说父亲要他回去帮忙修补粮仓。舜当即答应。象回去之后,舜的两位妻子知道了这件事,预感到这是想杀害舜的阴谋,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娥皇女英就连夜赶制了一件有五彩图案的衣服,让舜穿在身上,说这样可以逢凶化吉。

  第二天,重华穿着这件衣服回父母家,象很高兴。他马上架好梯子,让哥哥干活,说需要修补粮仓顶部。待重华爬上去之后,象立刻把梯子抽走。重华在上面刚刚干了一会儿,父亲就在下面点火烧粮仓,后妈扇风助势。原来他们早就在仓库的四周围堆备柴草,打算趁机烧死重华。见到浓烟滚滚,重华就问父亲是怎么回事,父亲也不做答,重华急忙找路逃开。但是梯子不见了,眼看大火就烧到自已。舜想起了昨夜娥皇、娥英对他讲的话,就张开双臂,纵身一跳,只见那件五彩服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让他飞翔飘然落地,没有一点损伤,终于得以逃脱。

  瞽叟见重华没有被烧死,心有不甘。后母更是气坏了。和象又生一计:象再次到哥哥处,告诉哥哥说:家中的水井太浅了,父母都没水喝了。重华自然知道他们要他回去将水井挖深。

  娥皇女英又赶做了一件特别的衣服,让舜把衣服穿在里面。重华回到父母家中,后母和弟弟象见到舜没有穿上奇异的衣服,心想:这回总该跑不了吧。重华到井里面做工,他首先迅速在井壁上打了一个洞口,以便躲藏起来,就在重华刚刚挖了一阵,父亲瞽叟和弟弟象立即往井里填土,后母也赶快往井里扔石头。重华一看情况不妙,立刻钻进井壁的洞里,脱去了外面的旧衣服,露出了那件有龙图的甲衫,顺着泉眼钻进去,从附近的井口逃生而去。瞽叟和象忙了半天,终于把井口填满,后母还将井口压得很实。

  他们很高兴,以为重华这次必死无疑。象说;这主意是我出的。便打算与父母瓜分哥哥的财产。又说:娥皇女英和琴归我所有,牛羊,粮食归父亲母亲。

  象跑到哥哥重华那里,弹着琴,得意忘形。过了一会儿,舜回来了,象见到哥哥毫发无损,很是吃惊,但也不感到难为情,假装说:我很想念哥哥,想到了愁闷痛苦的程度。舜说:是这样,你还真的不错啊。自此之后,重华对他们更加小心提防。

  后来,帝尧就让舜推行五典,统领百官,治理国家,结果舜都处理得令人满意。

  以前,高阳氏有八个很有才能的儿子,世人都多得到他们的好处,便称他们为“八恺”。高辛氏也有八个很有才华的儿子,世人皆称他们为“八元”。这十六个人的后代繁衍多年,形成了十六个部落。世世代代都能保持他们的美德,没有让他们的美名受到损害。但是,到了尧的时代,却没有任用他们。舜就大胆地重用他们,分别任他们管里国家水利,国土的职务:“八恺”都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好,把事情处理妥当:又任用“八元”到全国各地传播五伦之教。不久,举国上下父亲仁义,母亲慈善,兄姐友爱,弟妹谦恭,长辈尊敬,晚辈孝顺。国内安定团结,外族亲善华夏。

  以前,黄帝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为人残暴,包庇奸邪,天下人都称他为“混沌”;少嗥氏也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憎恨忠直,毁坏诚信,崇尚恶言,天下人都称他为“穷奇”:颛顼帝也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我行我素,不听教诲,人们都称他为“祷杌”。这三个不肖的部族令世人忧愤,但又无可奈何。缙云氏有一个不成器的后代,贪饮暴食,好吃恋物,天下人都叫他为“饕餮”都讨厌他,把他看作是一种凶残的动物。

  舜在四门接待宾客时,就将这四个部族分别放逐到东南西北四方边疆,以杜絶坏人坏事。于是四门畅通无阻,人们纷纷互相转告没有坏人了。

  舜进入遮天蔽日的森林里,即使遭到狂风雷雨,也不会迷失方向。尧就认为舜确实神奇伟大,足可以将天下托附给他。于是召见舜,对他说:你办事周到,既有大局观,又能够守诚信。这样已经有三年多了,你可以登上帝位了。舜却认为自己的德行还不够完满,难以胜任,就推辞不任。

  尧在位七十年才得到舜,又过了二十年告老退位。让舜执政天子令。就在这年的正月初一,舜于文主庙接受尧的禅让,并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仪式,拜祭了尧的太祖。此时尧已年迈,要求舜亲自观察天文仪器,以校正历法。举行特殊之礼禀告上天。用禋祭,禀报天地和四时,遥望名川大山,向众神举行祭礼。又收集五等诸侯所持的瑞信,以选择吉祥的日子。还召见四岳诸侯,给他们颁发瑞信。这年二月,舜向东巡行,到了泰山,举行大祭,并依次序遥祭了诸山川。舜接见东方诸侯。统一调整了季节,月份和时刻,又统一音律及度量衡称。舜修明五礼,四玉,三帛,二生,一死,作为见面时的礼物,以统一风俗习惯。至于各种玉器,待礼众完毕后即还给进见者,以备下次再使用。

  这年五月,舜到南方巡行,八月,舜到西部巡行。十一月,舜到了北方巡行,都象巡行前各方一样,举行各种仪式。从北方回来后,舜用一头公牛作为祭品,到尧的祖庙,举行祭礼。

  天子每隔五年就要到各地巡行一次,其间四年各诸侯来京朝见天子一次,向天子报告地方治理的情况。天子总结诸侯的政绩,用马车,衣服作奬品赏给有功之臣。

  起初,在二十二个州内疏通了河流,并将刑律刻在器物上,因无知而犯了五刑的人,以流放的方式从宽处理。在官府中实行鞭刑。在学校中犯法的,用朴刑。也可用钱币赎罪。因无意或灾祸犯下的过失,可赦免;如果多次作恶,不思悔改的人,即施刑。但是要慎重,尽量少用刑。

  在使用人才的方面,灌兜曾举荐了共工,而尧说不可用,但让共工做工程管理的职务,果然。共工骄横放纵。四岳推举鲧治水,尧也认为不行,四岳请求让其一试,但试过后劳而无功,致使天下许多百姓遭受洪水的灾害。南方的三苗部族也多次在江淮荆州地一带作乱。

  舜经过巡行,深入瞭解基本的情况,归朝之后,舜立即进行处理有关问题。对尧说:请准许把共工流放到了幽陵,让他治理北狄;把灌兜流放到崇山,让他去改变南蛮;把三苗迁到三危去,以改变西戎:请把鲧流放到羽山,让其改变东夷。经过这样,舜一下子惩治了这四大恶人,使天下百姓都十分信服。

  尧早就知道自己的儿子朱丹品行不端,不可承担治理天下的重任。如果将帝位传给舜,那么天下百姓获益唯朱丹无利。尧说:“总不能损害百姓利益而使一人受益。”

  尧退位二十八年之后才驾崩。天下百姓都万分悲痛。就像死了自已的父母亲人一样。舜为尧守了三年丧之后,将帝位让给朱丹。自已则隐居于黄河之南。

  但各方诸候朝拜,都是去朝拜舜而不是去朝拜朱丹。平民百姓告状的都不是去找朱丹而来找舜受理。歌功颂德的人们都是来歌颂舜而不去歌颂朱丹。这种现象出现了很久。舜不得不说:“这可是天意啊!”之后,舜才正式登上帝位。

  舜来到文祖庙,同四岳商议。四门畅通无阻,使自己及时对四方之事明白通晓,令二十二州的长官讨论帝王应有的美德,即施行仁厚的德行,远离小人。这样边远的地区民众也都会臣服。

  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陲,益,彭祖等国家栋梁自尧帝时代起,就已受到重用,但一直没有任命职务。

  舜问四岳:“有将先帝的事业发扬光大的人才吗?”都说:“禹掌管水土,将会发扬先帝的功业。”舜说:“好!禹就去掌管水土,一定要努力做好!”禹即叩首拜谢,向稷,契和皋陶谦让。舜说:“就这样决定,你去赴任吧。”

  舜任命弃为掌管农事的职务,说:“老百姓在忍饥捱饿,你负责教给他们耕种的技能。”

  又任命契为掌管教化的官员。说“百姓之间不亲,官员之间不和顺,你负责宣传五伦道德,注意态度宽和。”

  舜任命皋陶担任管刑的职务,说:“蛮夷侵犯华夏,坏人作恶,你要量刑有度。判处五刑时,分三处地方去执行,五刑改为流放,要有流放的场所,五种流放的地方分三等;总之,让百姓明白宣判的罪刑,才能使人信服。”

  舜问:“谁能掌管百工?”众说垂可以胜任。于是,垂被任命掌管百工的官职。

  舜继续问:“谁能掌管高原山林和低地川泽中的草木和百兽?”大家都推荐了益。于是,舜当即任命益。益叩首拜谢,要把职位堆让给朱虎、熊罴。舜说:“去吧!你适合这个位置。”并命朱虎、熊罴辅佐益的工作。

    舜再问四岳:“有谁能担任掌管祭天,祭地,祭鬼这三礼官职的吗?”大家都说伯夷可以。舜说:“伯夷,让你担任掌管祭祀的职位,你要朝朝暮暮恭敬,幷且要严肃正直而清洁。”伯夷推让要把职位让给夔,龙。舜说:“好!让夔作掌管音乐一职,授教贵族子弟,耿直而温和,宽厚而严格,刚强而不暴虐。不烦琐,不放纵;诗能表达思想感情,歌有韵律拍节。乐声要依照歌词,音律使歌声协调,这样,各种乐器的声音才能协调,不相互干扰。神与人听了都会愉悦。”

    夔说:“我打击石器,百兽都会跟着起舞。”舜说:“龙,我憎恨恶伤害正直的言论和不道德的行为。这样的言行会干扰民众。我现在任命你作为传命和收集命令的官员,负责早晚为我传出命令,收集各方意见,一定要真实可信。”

    舜说:“你们二十二人,办事要认真,随时完成治理天下的大事。”舜实行每三年要考查官员的政绩,根据政绩,实行官员的提升或罢黜。随后,社会各个行业都很兴盛。这二十二人都做出了很大的成就。皋陶主管刑法,裁断公正,民众都信服他,认为他的判罚符合实际。伯夷主管礼仪,人们上上下下都相互谦让,垂主管百工,每一项工程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益主管山川林泽,而山川茂緑,草地开辟耕种有序,弃主管农业,百谷丰收粮有余;契主管教化,百姓都亲善和睦,谦让有礼;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来了客人,全都以礼相待,没有一个人失礼仪。

  其中禹的政绩最大,其领导众人开通了九大山脉,整治了九条大河,划定了九州的地界,全国各处的官员来朝贡,都没有不适宜的。方圆五千里,一直延伸至很远的边界。其向南方安抚了交址和北发等部族。向北方发展到了山戎,发,息慎等地,往西征服了戎,析枝,渠庾,氐,羌等部族,往东辖管至长,鸟夷等岛屿领土。四海之内的民众,都十分拥戴舜的功德。禹还特别制作了乐曲《九韶》,音乐招至了一批珍贵的鸟兽和奇花异草,就连凤凰也飞过来了。因此,天下大修德政的时代是由舜帝开始的。

  舜帝登位后,其车上插着天子的旗帜,回去拜见父亲瞽叟和后母乇氏及弟弟象,舜始终恭敬和顺,一直遵从儿子应该恪守的纲常。后来,父母也因之而感化从善,弟弟象也因为哥哥的德行影响改变了。之后,象被封为诸侯,还做出了一些有益于国家和人们的政绩。

  重华二十岁时就以孝顺闻名天下,三十岁时受到尧的推举,五十岁的时候施行天子令。在重华五十八岁的时候尧驾崩,其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上帝位。

  舜深知自己的儿子商均难成大器,不足以担任自己的接班人。因而事先向上天推荐了禹继承帝位。

  舜履行帝王职责三十九年,到南部巡行的时候,于岭南的苍梧境内驾崩,其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闻信赶往苍梧,行至湘水,泪洒翠竹,痛哭不休,极为悲伤,竟双双投河自尽,随夫而去。

  最后,舜帝葬于九疑山,称之为零陵。

  禹为舜帝守孝过了三年丧期,将帝位让于舜帝的儿子商均,可情形就象当初舜将帝位传给尧的儿子朱丹那时一样,所有诸侯皆归附禹,之后禹才登上天子的帝位。

  尧的儿子朱丹,舜的儿子商均都拥有自己的封地,奉行祖先的祭祀,许可他们穿自己的衣服,礼乐也可以用他们自己的。他们以宾客的身份来朝见天子,天子也不敢把他们当作手下大臣来看待,以表示天子自己也不敢专有天下。 
 
  姚崇(650—721)

  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

  姚崇出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的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姚懿,为唐朝官员,曾于贞观年间任衡州都督职。

  姚崇少年时候不拘小节,长大后好学不倦,后经科举任濮州司仓一职,不久任司刑丞。此时属武则天天授年间,严刑酷法极端严重,一时横行天下。但姚崇为官办理刑案,审问详实,执法公正无私,把许多含冤的人从监狱解救出来。姚崇的才能引起上司的重视,他连连晋升,不久,担任夏宫郎中,成为兵部的一名要员。

  武则天是一个较有作为的女皇帝,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姚崇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俊才。当时,契丹国举兵侵犯大唐,契丹军队攻陷了河北省的几个州,情况相当危急。姚崇及时上书应急对策。武则天见到他的书文剖析周密,论理精到,切中要害,就破格提升姚崇任兵部侍郎。

  在武则天执政的前段时期,奬励告密,过用刑法,重任周兴,来俊臣等人。闹得满城风雨,朝廷文臣武将一时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姚崇见到这样的情形,便直言不讳地对武则天说:“自从垂拱之后,被告密的人家破人亡,很多都是因为酷吏的无中生有诬告而死,诬告者特别有功,全国可称为天罗地网。比以前汉朝的党锢有过之而无不及。”姚崇还冒死以自身及全家人的性命作担保,恳求武则天,从今以后收到告发谋反的状子,就把状子收藏起来,不必追究。假如以后发现证据。真的有人造反,他甘愿承受知而不告之罪。

  武则天听了姚崇的一番话之后,她也不怒,想了一想,反而是高兴地说:“以前的宰相,无论是什么事都表示顺从可办,使我陷进了滥施刑罚的境地。而今天听到你的话,真是十分难得,这很合我的心意。”武则天还特别赏赐了千两银子给姚崇。

  圣历三年(700),武则天提升姚崇任夏宫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不久,又兼任王府长史。后来,姚崇以母亲年老为由,主动解除侍奉。

  过了一个多月之后,武则天又任命姚崇为夏宫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但姚崇婉拒说:“下臣事相王(李旦),而夏宫原本是管兵马的职守,下臣不适合管理军务带兵打仗。并非下臣贪生怕死,爱惜身命,只是这样对国家,对相王都没有利益。”武则天听了姚崇的意见,认为姚崇讲得有道理,于是下诏书改任姚崇为春宫(礼部)尚书。

  姚崇为官刚直不阿,不畏权势。当时,武则天的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倚仗武则天,目中无人,横行朝中。长安四(704)年,张易之要把京城里的十个和尚派往自己修造在河北定州的佛寺。这原本只是一件小事,但是为了遏制张易之的嚣张气焰。姚崇就是不同意批准这些和尚去定州。张易之几次请求照顾,而姚崇都是坚决拒絶。这样,张易之自然会记恨在心。他暗中在武则天面前说了不少有关姚崇的坏话,但武则天心中有数。张易之毕竟是武则天的内宠,她多少都要给其面子。于是,武则天就借突厥侵犯边境的机会,将姚崇调出京城,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后又改任灵武道安抚大使。虽然姚崇还是凤阁鸾台三品,但其实已经是徒有其名,却无实权。

  在姚崇赴任前,武则天要其推荐宰相的人选,姚崇继狄仁杰之后,再一次荐举了张柬之。他认为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本是宰相之才。武则天随即任命张柬之为秋宫侍郎,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宰相之位。

  张柬之任宰相后,发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朝中跋扈横行,包藏祸心,为此深感不满。同时朝中的文武百官又多次上书,要求惩治二张。这样便促使张柬之下定决心,要收拾二张。但由于武则天的袒护,二张兄弟得以在宫中逍遥法外。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认为时机已到,着手谋划诛杀二张兄弟。此时正好姚崇从驻地灵武回京,张柬之十分高兴:这无疑是来了一位最好的帮手。经过姚崇与张柬之等密谋,随即率领羽林军五百人,直接进入玄武门,终于斩杀了这两个不法之徒。随后,又对武则天施加压力,迫使武则天退位,将帝位让给太子李显。

  李显复位后,立即任命姚崇,张柬之为宰相。又因为姚崇功殊巨献,加封姚崇为梁县侯,食邑二百户。

  武则天迁居到上阳宫后,有一天中宗(李显)率领文武百官,前往上阳宫问候她的起居生活,王公群臣欢声笑语,相互庆贺,唯独姚崇呜咽流泪。张柬之便劝说:“今日岂公流泪之时,恐怕公祸由此始。”姚崇说:“顷与公诛杀二张,不足言功。但奉事武后为时已久,突然别离旧主而悲泣,这实乃做人臣之常情,由此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中宗李显后来听到此话,兼之还有同僚别有用心的挑拨离间,中宗便将姚崇调出京都,外任亳州刺史。

  姚崇的悲泣固然有留恋君臣曾经的共事之情,同时也由于其料事如神,深谋远虑。他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二张兄弟己被诛杀,武则天也已经让位给太子李显。但中宗李显昏庸无为。武氏家族的势力依然十分强大,在不久的将来,必定有一场激烈的争权夺位之战。他自然不愿遭到武氏势力的暗算而成为牺牲品。所以“以一涕谢诸武而远引以出”(王夫之语)

  果然不出其所料:第二年,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在中宗的支持下,削去了张柬之宰相之位及五人的要职实权,并相继将他们调离京城,结果这五人皆在流放中被害致死,唯独姚崇自己得以免死。

  姚崇罢相之后,这期间先后在亳州,宋州,常州,许州等地当刺史,远离京都,他虽然密切关注朝廷的情况,但均没有参与朝廷内部的争斗。而此时的朝廷已是武三思与韦后所掌握,中宗只是傀儡。

  太子李重俊对武三思,韦后的所作所为早有分数,渐积恨在心。他于景龙元年(707)七月,矫发羽林军,斩杀了武三思及其党羽数十人。但昏庸的中宗在韦后和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的包围,逼迫威胁兼诱惑下,发兵杀死了太子李重俊。

  韦后和安乐公主见阴谋得逞后,野心越来越大,两人又再次合谋毒死了中宗李显。这样,朝中大权就完全掌握在她们的手中。而韦后也一心想走武则天的道路。然而好梦不长,李隆基策动禁军又一次发动了政变,其杀死了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相王李旦在儿子李隆基及妹妹太平公主的扶持下,恢复帝位。即睿宗。并立李隆基为太子。

  睿宗李旦即位后,于元景元年(710)六月,任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姚崇第二次当上宰相。虽然姚崇任宰相之职,但朝中的实权却掌握在武则天的女儿,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的手里。她极力干预朝政,野心昭然,决心要走其母武则天之路。

  为了防患于未燃,姚崇与另一位宰相宋璟联名上奏,提出了几条建议:一 把岐王李成器,幽王李守礼调离京城,外出任为刺史;二 把岐王李隆范,薜王李隆业统领的羽林军的大权交出来,由太子李隆基直接掌握指挥。 三  将太平公主及附马迁往东都洛阳。但昏庸的睿宗却将姚,宋二人的建议泄露给太平公主。为此,太平公主大为震怒,她不甘心灭亡,加紧反扑。在她的鼓动下,掀起了一股反对罢“斜封官”的浪朝。还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他非常害怕,为了争取主动,保住自己。太子违心上奏睿宗,指控姚崇等人挑拨皇上与兄妹之间的关系,应该加以严励惩罚。结果太子保住了自己,姚崇被贬出京都。外任申州,淮南刺史等职。

  姚崇在地方官的任职期间,充分发挥其政治的领导才能,其不但政风廉洁,还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等措施,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后又调任同州刺史。

  先天元年(712),睿宗李旦让位于太子李隆基,即称玄宗。当时,太平公主已经感到了李隆基对她的威胁,就决定发动政变。但李隆基事先得到手下的告密,即刻先发制人,于开元元年(713)七月,出动羽林军一举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太平公主也被玄宗赐死。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励精图治,要振兴国家的君主。他决定任用姚崇为宰相。

  先天二年(713),唐玄宗在新来驿讲武,按照旧时规定:皇帝出巡,方圆三百里内州府的长官,必须到来拜见。唐玄宗就密诏姚崇前来拜见。

  姚崇到来的时候,唐玄宗正在渭河边打猎,玄宗立即召见,并问姚崇是否会打猎,姚崇回答说:“少年时期练习过。臣十二岁时,住在广成泽,以呼唤鹰犬追逐兽类为乐。张憬藏让臣长大后应该辅佐天子,不要自暴自弃,所以臣决心读书,后成为将相。但臣少时常常带领一些人去打猎,老了还可以应付。”于是姚崇与玄宗呼鹰放犬,十分熟练,玄宗玩得很高兴。猎后,玄宗征求了姚崇关于对国家治理的意见,姚崇侃侃而谈,君臣二人十分投合,不知疲倦。玄宗当即表示要拜姚崇为宰相,但姚崇并没有马上应任,而是向玄宗提出了十项建议,希望得到皇上的支持。

  姚崇的这十项建议是针对自武则天以来朝廷所经历的弊政和教训而提出来的,也是挽救当朝政治衰败的革新纲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切中时弊。对急于振兴国家的玄宗皇帝来说,无疑是一大良策。玄宗欣然表示赞同,并一一采纳。

  在渭川,唐玄宗李隆基即任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就这样,姚崇第三次担任宰相之职。

  姚崇获得唐玄宗的充分信任和器重,举凡军国要事,皇上都要这位宰相商议主决。而开明的玄宗皇帝也为姚崇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同朝的另一位宰相张说因与姚崇的意见经常不同,玄宗就把张说调出京城,派往地方任刺史。还有另一位宰相刘幽求也主动要求调任闲职。这样,当朝的宰相只有姚崇和卢怀慎,而姚崇无疑处于支配的地位。姚崇既掌握相权,又手握兵权,是开元年间大刀阔斧革故鼎新的政治家和最高长官。

  开元年初,社会动荡不安,局势混乱。姚崇就首先从整顿吏治入手。他知道自武则天末年以来,皇亲国戚多居台省要职,诸王又掌握禁军的指挥大权。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往往勾结朝官,迭相为乱,多次发生叛乱。自武则天以来,短短的八,九年间,就连续发生了五次政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姚崇协助玄宗,于开元二年,把诸王改任外州刺史,并规定诸王“尺任以职事”,“到官但领大纲,自余州务皆委上佐主之”。从此。诸王只享有爵位,不再掌握军政实权,因此也失去了兴风作浪的资本。

  姚崇宰相还规谏皇上:“亲属不任台省”,所以开元初没有大封皇亲国戚。王皇后之父王仁皎,仅历任将作大监,太仆卿等职。历史上称为“仁皎不干预朝廷政事务”。

  姚崇当时身居要职,实权在握,真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以此为私自及家族谋半点利益,而是专心于治国兴天下,整顿纲纪,发展农业生产等各方面。

  姚崇还千方百计设法抑制宫宦权臣的势力彭胀,着手把一些官高势盛,居功自傲的重臣贬到全国各地方去任州官刺史。这一招损害到许多统治者的利益,遇到了诸多阻力和反对,但姚崇仍然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好在依靠玄宗的极度信赖和重用作为后盾,历尽艰难,终于得以实行了这些措施。此举犹如釜底抽薪一样,彻底消除了中央政局动乱的隐患源头,很快就结束了多年来动荡不安的局面。姚崇这个“救时之相”的称誉也由此而来。在整顿吏治方面,姚崇宰相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自中宗以来,卖官鬻爵,官吏增多,机构庞大。全国除了正员之外,置员外官二千多人。一些富商巨贾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做上官,而官多俸多,导致国家开支入不敷出。

  于是,在开元年初,姚崇力主大量裁减冗员,罢免了员外官,试官,检校官。并申明这三种官员,今后如果没有政绩和战功,不经皇上的特别诏令,吏部和兵部都不得録用。同时,还撤消了一些闲散的诸司,监,署等十余所机构。规定内外文武要员为一万八千八百零五人,大大地减少了冗员,从而减轻了国库的负担。

  开元年初还规定了中央官员与地方官员相互流动的制度。京官有才识者,可以出任都督,刺史等职,而州都督,刺史有大政绩者,可入选京官。这样一来,长期存在的重内官,轻外官的弊端就得到了纠正。

  县令是地方基层的长官,长期不予重视,为了避免滥用,开元四年(716),唐玄宗亲自对新任命的县令进行了殿试,其中成绩卓著者一人擢升,四十五人不合格,回家读书,修养。

  姚崇荐官取仕,以品德才能兼备者为主要。如他所荐的广州都督宋璟,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是唐代四大贤相之一。姚崇大力整顿吏治,严格诠选制度,坚决罢免了以前的“斜封官”。 所谓的“斜封官”就是只要用钱三十万,无论何人,资历才能学识如何都可以买官做。他们不经中书,门下等机构批准,直接由皇帝降墨颁下诏书,用斜封交付中书省执行而得名。而这些”斜封官”大多都是富豪商贾,他们根本不懂朝政,但是搜括百姓,贪污贿赂却是轻车路熟,心很手辣。

  开元二年(714),申王李成义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私自请奏玄宗,把府中的阎楚桂由録事提拔为参军。这次私自请托而任官,玄宗虽然已经表示同意,但即遭到姚崇的上疏反对,他说:“臣窃以量材授官,当归有司,若缘亲故之恩,得以官爵为惠,踵习近事,实紊纪纲。”此事由于姚崇的极力反对,玄宗不得不收回了敕令。

  姚崇更重视用法规来约束官吏,对违法乱纪者,即使皇亲国戚,也一视同仁,决不宽赦。开元二年(714)正月,薜王李成业的舅舅王仙童倚仗权势,欺凌百性,受到御史的弹劾,将要依法治罪。薜王就到玄宗处求情,玄宗下令重新审查,意欲宽免。但姚崇即上书玄宗说:“仙童罪状明白,御史言无所枉,不可纵舍。”结果玄宗只好同意维持原判。

  由于姚崇的大力整顿,铁腕治国,尊重农民百姓,轻赋税,积极发展各个行业。使得开元年初期的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大有进展。

  开元四年(716),山东等地连续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蝗虫灾害。遮天蔽日的蝗虫所经过的地方,那里就什么都被啃光,不留一丝草叶,更别说粮苗庄稼了,这种情景异常惊人。但当地百姓都愚昧无知,认为这是“天虫”,不可杀死。农民都是坐以待毙,最多是求助上天显灵保佑。对此束手无策,眼睁睁地“坐视食苗不敢扑”。

  就在满朝文武百官一筹莫展之际,姚崇上疏玄宗皇帝,主张应想尽办法及时扑杀蝗虫。他说:“田地都有耕种的主人,若使其自救自地,百姓不会害怕劳苦。”姚崇还提出了详细具体的灭蝗措施:“夜中设火,火边挖坑,且梵且塞,除之可尽。”他认为:“古代有除之不尽的,主要是人不用命的原因。”

  当期时,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大多数官员认为:“以驱蝗虫不可。”而姚崇立场坚定,以极少数人对絶大多数争论,其顶住了极大的压力,排除众议,力争理据,他大声说:“庸儒拘泥于咬文嚼字,不知变通……今山东蝗虫到处成灾,再加上不断繁殖,实属稀闻。河北,河南无多贮积,倘不收获,岂免流离失所,事系安危,不可胶柱。纵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为了消除皇帝的疑虑,坚定玄宗灭杀蝗虫的决心。姚崇表示:“陛下好生恶杀,此事请不烦出敕,乞容臣出谋处分。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并请削除。”姚崇的这番说话,更加坚定玄宗灭杀蝗虫的决心。皇上对群臣说:“吾与贤相讨论已定,扑蝗之事,敢异议者死。”

  姚崇排除干扰,下令扑蝗工作立即展开。他马上派遣特别御史,任命为“扑蝗史”。迅速分赴灾区各地,督促地方官员,勒令他们及时尽力扑杀蝗虫。仅得州一地区就扑获蝗虫一十四万石,而人汴渠顺流而下的蝗虫更是不计其数。

  由于朝廷的高度重视,通过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扑杀蝗虫的活动,百姓的积极性很高,连那些对“天虫不可驱”的人也有了“蝗虫可灭”的信心。通过上至朝廷高官,下至百姓民众的齐心奋力扑杀,“蝗虫是渐止息”。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免遭了一场灭顶之灾。

  经过此事,当朝百官再次领略了姚崇宰相的才干与胆识,更加折服其远见的目光和宽阔的胸襟。玄宗皇帝很是庆幸今朝有人。而姚崇的无私与忠诚更加使唐玄宗对他的重用和信任。

  有一次,姚崇将朝中的政事交给另一位宰相办理,离京外出巡视,深入各州府详细瞭解政府基层龢民间百姓的情况。半个月回来后,但见文件堆积成山,这位宰相不得不将诸事拖着,确实没有能力办理这些政事。姚崇立即着手解决,他首先明瞭缓急,分清主次,加强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快刀斩乱麻。原本计划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仅用几天就彻底解决了,幷且很有条理,令人十分满意,也令到同行上下官员的佩服称赞。为此,姚崇还有些得意,就问手下:“我为相能与谁媲美?”紫微舍人齐浣还没有回答,姚崇又问;“比管仲,晏婴怎么样?”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的作法虽然不能施用于后代,但还是很适用于他们的那个时代,而你的作法随事灵活变通,但似乎比不上他们。你可真正称得上为‘救时之相’。”姚崇也高兴,投笔而说:“‘救时之相’那是容易做得到吗?”

  唐朝时代盛行道教,佛教。上自帝皇文官武将,无论达官贵人,豪绅富户,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迷神信佛。导致那些贪官猾吏,不仁富贾都佞佛道并从中牟利。他们耗费巨资,大兴土木修造道观佛寺,占用大量景区和土地。这些寺院拥有特权,不向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各地寺院纷纷度人为僧,由于佛道人数的急剧增多,造成了国家财政日益枯竭。

  开元二年(714),姚崇上书玄宗,请奏政府裁减和尚道士人数。他说:“但使苍生安乐,即是福身,何用佞度好人,使坏正法。” 姚崇还列举了历代由于迷信神佛而导致身死国破的事例,说明佞佛道实不可取。唐玄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下令裁减道僧尼三万人,勒令他们还俗从事生产劳动。姚崇还下令禁止百官与僧尼道士来往,禁止铸造佛像,传写经书,禁止建造佛寺;即使修缮旧寺,也要请报批准。这些措施得以实行,对抑止寺院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事情往往都是物极必反,尽管姚崇宰相一心一意治政兴国,为开元盛世立下了不朽功勋。毕竟这触动和损害了朝廷各层官员的利益。姚崇仍然位高权重,正在处于权力的颠峰。但由于儿子的贪贿无为及诸方面的原因,姚崇清醒地审度时势,主动辞去了宰相职位。并荐举广州都督宋璟继任其位。玄宗皇帝同意了他的请辞和建议,还授予姚崇开府仪同之司。

  虽然姚崇不再担任宰相,但有关军国要事,唐玄宗还是与其谋划,十分重视听取他的意见。姚崇一贯以天下为已任,他从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其一生多次被贬斥,仍然赤胆忠心,直谏敢言,实为一位德才兼备的名相。

  开元五年(717)春,唐玄宗准备幸巡东都洛阳时,太庙却突然倒塌。皇上因此事问起身边的大臣,大臣回答说:“三年的丧守没有满期,不可幸巡。宜修身养性,以谢上天的遣责。”唐玄宗便召见姚崇询问此事。姚崇回答道:“太庙大殿乃前秦苻坚所修建,年月久远,木质腐朽,必然会倒塌。但倒塌之日与行期相同,只是巧遇。”姚崇劝玄宗,幸巡东都已经准备就绪,不可误期。他还主张重建太庙,同样准时东行幸巡,唐玄宗欣然同意。

  开元九年(721)九月,姚崇因病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姚崇在病危之际,他还嘱咐子孙不要迷信佛道,说:“死者是常,古来不免,所造经像,何所施为?释迦之本法,为了苍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临终嘱咐不要厚葬:“吾身亡后,可睑以常服,四时之衣,备一副而已。”

  唐玄宗对姚崇宰相的逝世十分悲哀,下令为姚崇撰写碑文。赞誉姚崇:

  位为帝之四辅

  才为国之六翮

  言为代之轨物

  行为人之师表
  
  姚涞的故事

  姚涞,字维东。浙江省慈豀县人。明朝嘉靖二年(1523)科举状元。

  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小村庄藏有奇人。

  自幼聪颖,巧遇良师,大维东魁于天下。

  弘治六年(1493),进士,左都御史王谟来浙江省慈豀县私访。有一天他到了一个叫三才庄的地方,见到这里山明水秀,心想:既是山清水秀,必定地灵人杰。

  于是,王谟便走进了三才庄的一间私塾。他找到教书的先生就问:“你执教这些学生的才学如何?”先生回答:“这些学童才学参差不齐。”王谟又问:“能否让我当面一试呢?”那先生施礼道:“不瞒大人,请大人赐教。”王谟就吩咐先生让所有的学生放下书本,准备应考。

  王谟对大家说:“今天,我要考一下你们的才学,考试的方法是对对联,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谁先想好了谁就答。”一听说是对对联,先生和学生们都暗地里高兴,因为先生擅长吟诗作对,而且经常教学生练习。

  王谟站起身来,隔着墙头往外一看:正好有一牧童手拿柳条骑着一头黄牛从学校旁走过来,见此情景,便有了上联。说:“大家听好,我出的上联是:‘柳枝策牛背’。”王谟刚说完,便有一个高个子学生对道:“枣条戳狗牙。”先生把睑一沉,狠狠地瞅了学生一眼,王谟笑了笑:“对是对上了,只是欠雅。”高个子学童不服气:“大人的上联俗,还望有副不俗的下联吗?”王谟听了,非但没有怪罪,反而笑道:“说得有理,我再出,你来对。”说着,又出了一联:“前殿走到后殿。”那学生出口便对:“东街跑到西街。”王谟微笑着悄悄地对先生说:“可惜,此生贱才也。”先生见王谟很失望,便上前道:“大人,这个学生平日里就很浮躁,且好在人前卖弄。请大人再出一对吧,这里有个高才生一直都没有开口呢,”王谟说:“也好,我就出最后一联,学生们若再对不好,就由你来对。”王谟环视着学生们和先生说:“三字经,百家姓,茅草小屋一先生,童子七八个。”大家一听,这上联难度真是不小啊,正犯愁间,一个瘦弱的学生慢慢地站起来,轻声说:“大人在上,学生我对上了。”“噢,说来听听。”王谟道。学生向前进了一步:“大人,我的下联是:八大臣,九大卿,金銮宝殿一朝庭,天下十三省。”这个学生说完后,先生对学生的对答非常满意,暗暗高兴。

  王谟微笑着走到这个学生跟前,拉着学生的手说:“对得好,你只要勤奋努力,必成大器。”

  临走前,王谟对此学生说:“你愿意做我的书童吗?我会把你培养成材的。”这个学生就是姚涞。

  从此之后,姚涞便跟随王谟学习。与王谟朝夕相伴,研读经史,勤学好问的姚涞学识大有长进。姚涞在十九岁时,通过了乡试。三年后,姚涞进京城通过了会试。随后,他同七百多名贡生一起参加了殿试。

  嘉靖二年(1523)三月十五日,皇榜公开:第一甲第一名 姚涞。

  看到殿试结果后,这位自小从村庄里走出来的学生不禁热泪盈眶,他转身跪在与他一起来看榜的王漠跟前道:“学生总算没有辜负恩师的教诲,今日的成绩,当归功于您。”王谟抚摸着姚涞的头说:“孩子,这都是你一直发奋努力的结果。从今之后,你须要把全部才学用于国家,当竭力为朝廷,为皇上效命。”姚涞点头说:“学生记住了,请恩师放心。”

  姚涞高中状元后,虽然他已经跻身于上流社会,但为官之道却未能很好“领悟”,终究是书生本性,学识渊博。在大魁天下之后仅一时名声显赫,但官不高,权不重,没有多大作为。

  此科进士共有四百一十名,出了不少名人。其中第一甲第三名(榜眼)徐阶,官至内阁首辅。

  最后,姚涞官至侍读学士,侍候皇上学习文化,研读经史。 
 
  姚岳祥(1561—1590)

  字于定。广东省化州市长岐镇长沙姚氏第六世祖。

  九重堂构倚三台,慈幌风清燕贺来。

  日上铜龙淑气转,烟消金鸭晓光开。

  北辰缭绕环仙仗,南极辉煌映寿杯。

  独有虞皇称大孝,朝朝常见问安回。

  明朝万历五年丁丑科,沈懋学榜,三甲,翰林院庶吉士,敇封十三省都御史。是明朝化州在京都任职的最年轻的署名进士。

  原居化州石龙博金榕根村(即今化州市长岐镇长沙村),后择地迁居化州石龙博金村(即今化州市东山区博金村)。

  话说一五六一年冬,陕西省延安府定安县姚守辙教谕的学馆门头忽然产紫而鲜明的茱茵十一茎,其形如车盖。第八日(即十月十日)午时怀胎十月的守辙夫人诞生一子。因应茱茵之瑞兆而生此子,故初取名紫茱,守辙之友及学生见此孩灵活可爱,皆呼其为灵芝,后稍长定名岳祥。

  姚岳祥出身书香之家,其父姚守辙,字继姬,由岁贡出任定安县教谕,敇授修职郎,集注《性理大全》、《资治通鉴》、《四书·五经》;备置明伦书籍,建定安讲堂三间,开堂讲学。姚岳祥受环境的渲染,在良好的气氛熏陶下,幼时即过目成诵,出口成诗,颇负大志。以诗立志,写出下面一首诗:

  平生志气要登科,且把文章奈我何?

  书读五更还未足,诗吟万句我山河。

  洞庭湖体为磁砚,大地华山当墨磨。

  欲把青天为白纸,将来写出太平歌。

  姚岳祥聪明颖达,为了实现报效国家,为国为民的理想,勤奋好学,三更灯火五更鸡,苦读圣贤书。十岁即为明朝隆庆四年庚午科举人。

  姚岳祥“过目成诵”,十岁中举,人们称之奇才。时有地方豪门才子李通,自命不凡,很想与岳祥一决高低。某日两人不期于府城路相遇,李通硬要比才学,姚岳祥执意不过,经双方商量,决定在公证人的监证下,比试记流水碑文,于是叫人到“去思祠”抬来“千字碑”放于流水河中,然后他们一边看流水浸碑,一边记碑文。片时,水淹碑没,于是由公证人取碑于一侧,以证对两人所记之内容。李通聪明,对姚岳祥说:“我大于你,让你先背,免得人们说我以大欺小。”叫姚岳祥先背碑文,姚岳祥并不推委,于是背道:“公楚武昌人,少负不羁之才,胸怀大志,诗闻遐尔,郑金比翼,骚史出钵,抗衡立社……”从头至尾,只字不漏地背诵出来,李通看了又听了,只背几句便语塞了。相比风绌,李通不得不认输。

  据传有一石碑刻有诗而赞姚岳祥这惊人记忆的。诗如下:

  姚公闲游小蓬莱,山花朵朵迎面开;

  流水碑前春色驻,郡城李公愧无才。

  明万历丁丑(公元1577)年,姚岳祥入京参加秋闱,试毕,骑马观赏京都景貌,游至真觉寺,见湖光山色,寺塔村落相映生辉,心旷神怡,不禁脱口吟道:

  “塔黄山翠色,交入客请樽。晓入登峰林,秋光匝水村。”

  初进京都的姚岳祥觉得处处都新鲜,随马而行,沿途观赏,猛见前面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岳祥拍马而至。原来这里文人墨客及赴京考试的举子聚在一起,比试五巡联林,速记于联。几个主考官在内作仲裁。诗廊里面墨字飘香,众联林立,数不胜数。参赛者停止联前,默记联词。姚岳祥见诗廊宽阔。策马入场,从左廊转至右廊,稍作停留,信步两转,随着一声“回联”令下,从赛者连忙举笔默联,姚岳祥迅速疾书,默出五十对联,又驰马阅联,未待回联令下,已将五巡联林,默出了所有的对联。仲裁官抓着姚岳祥的手高高举起,宣布姚岳祥为今次速记千联的魁头。姚岳祥跑马阅千联,时间之短,动作之快,记忆之佳,换来了阵阵掌声,赞誉声。

  顷刻间,姚岳祥跑马阅千联的消息便长翼般在京城传开了。

  姚岳祥万历丁丑年秋闱试,荣登进士,授翰林院落庶吉士,是年16岁。小小年纪能高中,朝廷哄动,羡慕称之“奇才”;嫉妒者耿耿于怀,于是各种挑剔毁誉接蹱而来,有些权臣干脆叫他“臭乳进士”。

  据传姚岳祥中进是年,神宗皇朱钧诞辰日,众臣持寿文出班贺寿,轮到姚岳祥时,他屈膝金阶下,手里没有半纸寿文。那些对他不满的大臣见状,暗暗窃喜,认为姚岳祥手里没有寿文,到时一定窘态百出。于是一个个睁大眼睛准备看姚岳祥的笑话。岂料姚岳祥参拜三呼皇上万岁后,镇定自若说:“吾皇寿诞生逢八月天,寿星高照牛斗边。寿香高插金炉内,寿烛辉煌玉案前。寿比南山千古秀,寿如松柏四时坚。寿诗八句君前贺,寿愿君皇万万年。”语声刚落,招惹了某些人的嫉妒,他们时时伺机挑剔,以毁其誉。

  话说神宗皇朱钧登基开国号万历后,每年每到该日均举行庆典,举国欢庆。历年来都是由一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大臣写具祝文出班祝皇上基运万世隆昌的。对姚岳祥不满的大臣聚而合谋,到庆典日那里极力“举荐”新科进士姚岳祥,打他个措手不及,来他个下马威,泄泄心头之气。万历六年(1578年)举国欢庆之日到来了,群臣朝拜皇上后,即要致祝辞了。合谋陷姚岳祥于尴尬之中的大臣们争先般异口同声“举荐”姚岳祥致祝辞。

  没有丝毫准备的姚岳祥矜持自洁,稍作谦让后,正正衣冠,理理仪容,爽步出班,礼拜毕,取出一张祝文再礼拜,随即朗声而祝,说:

  “雷泽呈祥,羲皇永世,龙河献瑞,山川出人杰,祖宗应神灵,玉体隆神州,知书明礼仪……登基为国君,简政廉明为黎民……寿比四湖,福盖五岳……四海来趋,玉帛即同辂车辐辏……皇门万寿,太和流畅熏蒸宇宙。”

  字字珠玑,句句流水行云,神宗甚为欢悦,叫姚岳祥呈辞一看,神宗不由一楞,白纸一份,竟昱累牍华章,不禁失声叫道:“天书,好一份天书,天衣无缝亦无瑕。卿家聪敏,不愧为广东大才子。”并以姚岳祥的祝辞向群臣传阅。咦,白纸?白纸读祝文?殿下顿时沸腾起来,想不到呢,白纸读祝文,了不起……赞叹声,自愧声和成一片。

  神宗皇平日也听到某些大臣说姚岳祥的闲话,从“天书文”事看来很必要树立起姚岳祥的威信,于是散朝时,神宗皇从宝座上下来执着姚岳祥的左手,与之并肩行出金銮殿,当着众大臣的面,亲自扶姚岳祥上马,说:“请看朕的南国灵芝……” 一拍马背,马即扬尘而去。从此,贬语敛迹,“南国灵芝”名扬神州。

  姚岳祥学问精深,办事干练,以万霆无疆颂,玉阶祝寿而获得神宗皇帝的赏识,他虽位居翰林,但常常下查民情,据实写玉案疏仪(针对时弊,民难而陈己见)等呈皇上,神宗皇阅之异其才,明其志,遂敕封姚岳祥十三省都御史之职,赐尚方宝剑一把,如皇君亲临,特许岳祥出不辞入不拜。

  此后,姚岳祥即有太史之称,执尚方宝剑代君出巡江南各省辅政。

  据说,17岁的姚岳祥奉旨到江南各省主考,在江西省时,江西省各官员都瞧不起姚岳祥。在接风洗尘宴上,某府台借着几分酒意说:“主考大人,你年纪轻轻,乳味尚存,皇上即委此重任,实乃蔺相如、司马相如,虽相如实不相如呀!”姚岳祥听出话里有骨,连忙站起来,向席间众人一拱手说: “各位大人,魏无忌,孙无忌,你无忌我亦无忌。”说完倾杯而饮。众官听罢只好打消作弄姚岳祥的念头了。

  翌日,姚岳祥登场主考,众举子见主考官年轻好欺,在场下叽喳窃语,姚岳祥主考见状,心里明白,于是脱口吟道:

  远携书札过江西,里路花香衬马蹄。

  红日纷纷头上过,青云片片足中泥。

  耳闻流水潺潺响,目睹山林处处低。

  我是九霄云外客,山禽野鸟莫多啼。

  旁考官者不敢多语,但无才举子仍然肆无忌惮,甚至出言不雅。姚岳祥视若无睹,命待官买布袋数个,瓦壶数只。于布袋内置物件后与瓦壶一齐挂于考场壁上,又以“不考文,明天跑马”命题开考。文才子见之摇头叹气,会跑马围猎者洋洋自喜,他们均以为不考文,只跑马,于是齐齐扔下文房四宝,自动退出考场。主考官姚岳祥当即宣布:“江西举子罢考欺君。”率从往其他省。众举子自知理亏,连忙随尾而追,拦路求恕,恳请开场再考。姚主考欣然于路旁的土地坛开科场,以“三土地”为题开考。举子们即埋头作答, 神恩浩荡,陶容万类,帝泽巍峨,眷顾群生,土地神灵,有求必应……等赞土地神的灵验或土地庙的美丽。姚主考与陪考官即阅卷,当场宣布江西无人中举,就往其他省去。

  浙江省官员得知姚岳祥在江西的事情,当姚岳祥等一行人到来时,大小官员列队相迎,不敢有丝毫迨慢,设大宴,送大礼,请主考大人多多关照。姚岳祥命侍从逐一登记送礼请求关照者姓名后,把礼物收下。考毕,初榜昭示,所有送礼者无一人上榜。众官绅豪找姚岳祥理论,姚岳祥说:“今次你等用钱财贿赂本官司,想名标榜上,可见你等上次也是用此手段取得功名,故送礼求功名者一概不上榜,但有才者另考以补,无才者报请上级(头)取消秀才功名,重新取得功名才能参加下科之考。”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官绅豪们恨悻离去。

  姚岳祥完成主考任务回朝复命,刚踏入金銮殿,即有数人出班向神宗皇奏举姚岳祥的罪状三条:第一、姚岳祥以酒囊饭袋诲辱举子,有失斯文,有辱科考;第二、姚岳祥以“不考文”“三土地”戏弄举子,无视朝廷;第三、姚岳祥借主考之职贪赃枉法,蔑视国法。于情于理必要严惩。姚岳祥见江西,浙江两省在朝为官者如此说法。于是如实奏说江西省地方官说皇上派他任主考不相宜;举子临场起哄,不识诗礼,不能为才,以探囊取物,掷射壶题考,举子不懂其义,不能举一反三,无应变能力,也不能为才;以“不考文”“三土地”这出自《四书》的两个典故题开考,举子无法应答,不懂科典,更不能为国家之才。至于说诲辱举子,无视朝廷,只怪对方见识太少,甚至连《四书·五经》都未曾读过,举子当时罢考为欺君之罪。

  神宗皇听罢龙颜大怒:“好一帮酒囊饭袋,从今起江西地区停才三科(九年),洪都城内官降三级,姚爱卿为国择才,精挑细拣,实分君忧,为国栋柱。浙江省贿赂主考的财物早已归库,行贿者有罪,就按姚爱卿所奏革其功名或暂不録取作惩戒。这是你省行贿的清单,看个清楚,明白以后该怎么做!”神宗皇说完,将清单扔于浙江官员面前,拂袖退朝。

  被姚岳祥说没有读过《四书·五经》的江西大臣,联名请皇上用《四书·五经》的内容考考姚岳祥,如果姚岳祥不能举一反三,请皇上恩准江西复考。神宗皇同意请求。

  某日早朝,神宗皇怀抱燕子一只,神色凝重,从上殿行至下殿,又从下殿行到殿,几个来回,突然将燕子的头一拧,翼一折,随即撕开三块,将一块从厅井向天抛去,一块扔于地下,一块向门口抛出,问:“众卿家,此作何解?”众大臣见皇上反常的举动,心里早忐忑不安,此问更不知如何作答,面面相觑。“赣、浙的爱卿,此作何解呢?”江西,浙江的官员摇头摆手。神宗皇见状,突然对姚岳祥说:“姚爱卿,你认为如何?”姚岳祥正正衣冠答道:“冤飞雷天,如虐如冤,上中下拆分三野。”神宗皇拍掌连声称妙,“姚爱卿《四书·五经》熟玩在心,以物晓义,举一反三慧性非凡,确是聪敏盖世之奇才。赣浙的卿家,你们认为如何?”相形见绌的江西、浙江官员无话可说,只好附和而赞。

  姚岳祥虽然在朝为官,但时时关心家乡百姓的疾苦,广东沿海地方每到夏秋风雨虐行,姚岳祥常常告假还乡,披蓑顶笠到各村查访灾情,还亲自和乡民铺盖遮风避雨的房屋。由于他查访村落多,往往误了返朝的时间,这就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说三道四的机会了,他们说姚岳祥分心朝务,不守公规,欺骗皇上,实即是借官威回乡享清福。

  一年夏天,姚岳祥又告假还乡整理屋面,神宗皇说:“姚卿家,你年年回乡整葺屋面,为何总不整好?”“皇上,您有所不知,我广东地方贫穷,但瓦却比宫殿的大得多,所以每年夏秋都要翻翻身(新)才行呀。”“爱卿家乡的瓦比宫殿的大,年年要翻身,真有意思,你今次一定要带一些回来给朕见识。”姚岳祥归乡里调查完情况后,即以草纸包一些“广东瓦”回京面圣。和姚岳祥年纪相仿的神宗皇为瞭见识广东大瓦,当着群臣的面迫不及待的打开草纸,里面哪里有什么瓦,只有一些烂禾稿,几条旧竹篾和诗一首:

  泥草作篱笆,苦竹夹长茅。

  白天日登堂,夜晚星作客。

  无风母快乐,有雨儿叫怕。

  老少皆作怨,广东大块瓦。

  皇上对此深表同情,赐银予广东沿海地区,拆除泥草篱笆茅稿瓦的房屋,让百姓用砖瓦重建家园。“广东大块瓦”就成为历史佳话世代相传了。

  万历年间,广东沿海地区常闹灾荒。某年皇上派钦差大臣微服调查灾情。当钦差大臣饥肠漉漉时很不容易找到一间小食店,他坐下便点菜,店主为难的说:“现在是饥荒时节,没有什么菜,只有芋梗、虾酱。”钦差觉得虾酱的名字挺新鲜的,于是便要了虾酱这道菜。当虾酱出台时,一阵香扑鼻而来,一经入口,美味可口。钦差指此乃奇珍,便买了一罐献给神宗皇。已久久不思饮食的神宗皇听说虾酱为世上奇珍,试尝之,味道独特,颇诱人嘴馋。后以酱为菜,食欲大增,病获康愈。于是令广东每年要进贡虾酱,这可苦了广东沿海地区的老百姓,因为灾荒,大多数人逃离,少数留下者以捕虾捣酱作味换钱为生。虾酱作为贡品,成为御膳佳肴,官府也层层搜刮其利。姚岳祥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但苦于无法可施。

  某日,神宗皇以虾酱为菜,请姚岳祥共餐。姚岳祥以筷少少点酱而食,皇上觉得奇怪,问:“此等美味,卿家何以少尝?”姚岳祥说:“虾仔酱的原料,要用人作绳头,皮肉作钓钩,一根人发才钓一个虾仔,为了进贡,百姓的头发个个都拔光了。”神宗皇闻言,面露疑色。姚岳祥见状,连忙请皇上到御花园。神宗皇心想:姚岳祥一定是看出自己对这事有怀疑,从而借机会转题。在御花园里,姚岳祥东寻西找,终于停步,请皇上过来,并从人头上拔头发一根给神宗皇,请皇上将头发插入松沙土小孔中。神宗皇此时明白岳祥的意思了。于是将没有皮肉的一端插进沙孔中,良久才取出,以翼钓有“奇迹”来攻破姚岳祥的“谎言”,但什么也没钓到。姚岳祥请以皮肉一端试之,果然钓出小虾(沙虫)一条,姚岳祥对皇上说平地上的小虫尚如此,况且大海之虾呢?进而言之,圣上要进贡虾酱,地方的官吏呢?神宗皇是个明君,明白姚岳祥的良苦用心是为国为民,于是下令,从今以后虾酱免贡。海产品适当减免税赋。

  海产品减税,虾酱免贡,姚岳祥又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百姓念其功,编就一首歌,颂其德:

  神宗登基四海名扬,忧国忧民有个岳祥。

  花园钓虾道出真章,御旨一下免贡虾酱。尝虾酱,想岳祥……

  姚岳祥以都御史之职,执尚方宝剑出巡江南十三省辅政。到江西南昌微服暗查贪官污吏的劣迹,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以后,查实后即书:

  清心本为道,贪奢不是谋。

  直道从心取,精钢不作钩。

  署名姚岳祥的诗一首,叫侍官呈南昌郡守,南昌郡守看罢,大惊失色道:“当年失运碰上了胎毛未脱的姚主考!今次倒霉暗来了刚好断奶的姚巡兵!”于是集部属商量对策,从姚岳祥的作风和诗来看,用金钱讲话是絶对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决定以洗尘为名宴请姚岳祥等,将之毒死,然后奏报皇上说姚岳祥等暴病身亡。他们密谋之事被一书童偷泄给姚岳祥知道了。

  宴席初开,姚岳祥吟道:

  高朋满座座亦满, 杯里干坤坤也干。

  鸩酒渴解解即渴, 毒饮泉命命归泉。

  郡守一听高杯鸩毒四字知事已败露,即瘫倒于地。

  姚岳祥上奉天意,下顺民情,严惩贪官污吏,使贪官污吏掉了乌纱帽或丢了性命。

  姚岳祥为江西等省办了不少实事好事,深受百性拥戴,并赞其“为官正直”,有歌唱道:

  南国灵芝进南昌, 千家万户迎吉祥……

  当官要学姚岳祥, 清政廉明不畏强……

  全心为国为众乡, 百姓铭记姚岳祥……

  姚岳祥出巡江南各省辅政,惩除贪官污吏,整顿纪纲之余,常常游历名山大川,即兴赋诗甚多,附録三首:

       黄山观日出

  雾绕山端对碧天, 天碧对端山绕雾。

  雾穷晨曦初露日, 日露初曦晨穷雾。

        游那阳山

  翠微直上共游翱, 万丈寒光拂佩刀。

  象马参差悬古石, 龙蛇结窟下奔涛。

  浮云不断峰阴合, 旭日相将海气高。

  回首蛮荒天地老, 独怜铜柱古今豪。

        过福建关

  遍辙诸游复东西, 一路花香衬马蹄。

  观于大地方知晓, 世事奔波多人为。

  高山展开分左右, 峰峦列出有高低。

  三天老树风声动, 惊醒闽关百鸟啼。 

   姚启圣的故事

  姚启圣全家之奇特

  会稽姚尚书启圣,生而倜傥,以豪闻。少客松江赵太守所,午睡大鼾,童仆窃窥之,则雕虎也。甫冠,以诸生游通州。得权知州事,杖土豪杀之,寻弃官去。游萧山,遇二健儿掠二女子行,有老父随之哭,持牵汹汹,公怒,夺佩刀杀二健儿,纵女子去。亡命,隶汉军。平台一役,公功独多。夫人何氏,亦絶有力,举石臼如无物。公奇之,娶焉。生长子仪,雄伟与公埒。尝驱驷马,驾奔车,自后掣之,马为之却;挽强弓,百步外可洞四札。以功授知县,擢部郎,出知开封府,谕以京堂用。自请效力从戎,改总兵,终云南鹤庆总兵官。天生奇人,萃于一家匪适然也。

  《鲒掎亭集》卷十五载:

  公生而膂力过人,广颡长髯,目有芒,如泄电,闪逼人。尝游于松江守赵君,署中午睡,鼾声甚厉,僮仆窥之,则雕虎也,大惊。性豪荡,其使金钱如泥沙。甫冠,以诸生游通州,竟得知州事,既至,立杖土豪杀之。寻弃官去。归而游于萧山之郊,有二健卒佩刀驱二女行,一老翁随哭之,则其父也。公阳呼二卒与之语,且劝以稍与翁金,卒许诺。公出不意,夺其刀,连毙二卒,谓老翁曰:“速以而女去。”然所杀者兵,来迹辅急,遂变姓名亡命江湖间,不得已籍于奉天镶红旗下。

  又载:初,何夫人絶有力,不止举臼而已。公闻而奇之,因娶焉。是生长子仪,高七尺,雄伟魁岸,千夫辟易,尝驱驷马驾奔车,自后掣之,马踯躅前却不能自由。挽弓四钧,百步之外洞数札。畜壮士张黑子,钟宝,王三痴等十人,尝置左右,令募兵而教之,酒酣出斗,无不以一当百。闽人望见先锋。曰:“是姚公子之旗也。”以从征授知县,未上,再晋秩,累官尚书刑部郎,改知河南开封府,诏以京堂用。仪以少长军问,请效力从戎,许之,不次授江南狼山总兵官。寻改湖广辰沅总兵官,终于云南鹤庆总兵官。平台之役,仪已去闽,论者谓其与琅同行,必有所以制之,而惜公之计不出此也。

  姚启圣平台湾之謡谶

  台湾开于郑芝龙,顺治初,其子成功复往据之,时出没江海成大患。厦门民掘得一碑,文云:“生女灭鸡,十亿相倚”,见者莫能测。

  后郑氏为姚尚书启圣所殄灭,乃知十亿,兆也。加女,姚也;郑从酉,鸡也,灭鸡,灭郑也。郑氏初起海上,尚书始生,传四世六十年,而公适为闽督,遂平台湾,执郑克塽以归。此謡谶之有验者,然亦我圣清之威德震铄,师武臣力,有以应之。

  姚启圣其人其事

  初,公将授室,闻里何氏女英异有神力,其父尝设宴,女出汲,注水三斛,左右手挈其二,而口衔其一以归,乃聘之。生子仪,年十五,力举千斤,能驱驷马驾奔车,自后掣之,马踯躅不能进。

    康熙十二年(1673)冬十二月,吴三桂反。十三年(1674),耿蜻忠亦反。尚可喜初不反,其子尚之信胁反。所在响应,天下震动。公掀然笑曰:“竖子反乎,吾视若等池中蛙耳,何能为?”。朝命亲王某帅禁旅讨精忠,与子仪募健儿数百赴军前,王大喜,令击紫阆山,枫桥诸贼。悉平之。授温处道佥事,益募兵自为一旅,进破石塘,夺杨梅冈,威名大振。

  公貌魁岸,长髯,目有芒,闪闪逼人。仪更雄伟,长七尺,挽弓四钧,百步外命中洞甲,结壮士钟宝,张黑子,赵二,王三痴等十人为股肱,皆勇冠三军。公自募牙兵千人,益之以大任之卒为三千人,皆标悍敢死,无不一当百。仪常帅为先锋,故所向披靡。及与国轩战,国轩大败,阵斩其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斩首四千余级,生擒千二百人,溺死无算,虏茯军资器不可胜计。国轩奔海澄,于是乘势复长泰,同安,而贼不敢复出矣。

  公善招抚,开修来馆以纳降,不惜金钱重贿,多行反间,以携其党。贼无义,轻叛服,啖以利即降。不终岁,将士降者二百余人。公笑曰:“吾但以贼攻贼,贼亡无日矣。” 然海澄濒海负险,唇齿厦门,贼因险为垒,堑重阻深,峻不可犯。金门,海盐,臭涂,澳门诸岛,艨艟相望,守甚固,相持一年不决。公以其间大治水军,请复设水师提督,而分兵絶其饷道,贼乏食日窘。会吴三桂死,其党退保云,贵,贼势益孤。其五镇将廖琠,黄靖等以数千人同日降,何逊,郑奇烈,陈士恺等各以先后降。

  力荐施琅谋取台湾

  施琅者,故郑氏将,其叔曰施福,菜佣也,芝龙并倚任之。琅夙枭雄,为郑经所重。因一幸臣欲杀琅,琅遂来降。初以为水师提督,疑其贰,召入京,罢水师提督。公与贼相拒海澄,计非水师不能克,请复其军,因荐琅,不用。及金,厦平,中外无复以台湾事,公独谋殄灭之。十二年正月,郑经死,子少,国内乱,因请乘机进取,复以百口荐施琅,朝廷乃使代万正色。公厚资助之,欲其相辅成功,而琅知郑氏必亡,乃密疏请独以师进。二十一年五月,将由铜山,苏尖开洋,乘南风以攻澎湖。公曰:“乘南风不如北风,盖澎湖南惟娘妈宫一澳可泊舟,使贼固守未能克,我军退将无据。若其北,澳甚多,进退俱便。澎湖一下,乘风直捣台湾,如破竹矣。且时方夏,飓风不时作,不利。”遂不果。二士二年癸亥,琅卒请留公厦门,独帅师。六月,向澎湖,国轩固守娘妈宫逆战,杀总兵朱天贵等,将士多战死。琅败,漂泊海上,不敢归。数日,飓风不作,而贼党吕韬等前密受公檄,自台湾间使招琅。琅复进,海水顿长,遂克澎湖,盖天幸也。闰六月,国轩以郑经子举台湾降。郑氏自明末蟠踞海峤,历四世六十余年经虽败归,尚以永历纪年。至是,而明之年号始絶云。

  降服韩大任

  耿精忠之降也,其诸将多畏罪归经,经遂乘虚尽取兴化,邵武。而吴三桂骁将韩大任者,世所称”小淮阴”也。为三桂度岭取吉安,被围久,援兵不接,突围由赣入汀,将与经合。公曰:“是雄儿也,不可弃以资贼。”复单骑至其营,说降之。简其兵,得死士三千,厚养之,即以为亲军。汀州平。自大任降,而公之威名益盛。

  为治闽灭郑苦心筹措

  十有八年,公念海澄负险,与厦门,金门,海坛湘首尾,不可猝下。乃请复设水师提督,而大开修来馆于漳州,不爱官爵,资财,玩好。凡言自郑氏来者,皆筵致之,使以华毂,鲜衣炫于漳,泉之郊,供张恣其所求。漳,泉之人争相喧述。公时掀髯笑曰:“昔人捐金施间,虽信陵君之亲而才,廉颇,李牧之武,亚夫龙且,钟离昧,周殷之骨鲠,可坐而尽也,况竖子之游魂乎。” 于是,不终岁,其五镇大将廖(王典),黄靖,赖祖,金福,廖兴以所部降。郑奇烈,陈士恺等继之。林毅,许翰等皆被用,郑氏始上下相猜阻。而简练诸降将之卒充水师,骤益二万余人。乃令巡抚吴公与水师提督万正色攻二岛。

  明年正月,官兵逼海坛,郑氏戈船将朱天贵故受公约,首以所部五楼船三百卒降,遂复海坛。公待天贵厚,以为亲将。竟用其兵尽破十九寨。国轩茫然失恃奔海澄,入厦门。正色进兵逼之,国轩弃厦门,金门,奉经入台湾。其时,成功之妻董氏尚在堂,数经曰:“汝父之业衰矣,汝辈不才子,吾闻姚公天人也,其更无往。”闽土既平,吏,兵二部列上公功,应加者四百余级。天子晋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袭轻车都尉。公子仪都督佥事总兵,世袭骑都尉。

  公自入闽,蒿目伤心,谋所以拯彼民者,无所不用其极,如除口卒,革排夫,铺甲,减刍役,时与悍将骄兵相持。及郑氏奔入海澄。公言于王曰:“今陆地已无贼,材官蹶张,必不能秣马而驱之波浪之间,则所重在舟楫,不在鞅靷也。而军需之乏匮,禁旅所养马且三万,一马日费谷斗有六升,计一马可支十人之食,是撤马一食,足养水师三十万人,非但为民,实为国也。且禁旅久暴露矣,故不奏忾告闲乎?” 王曰:“极知公言是,然今耿精忠在军,居然靖南王也。苟精忠不肯还京,其奈之何?”故公连上三疏,朝臣莫不敢主者。及厦门平,请益力,且令客婉说精中,令入朝。天子乃允公诏王班师,但留吴,喇二将以善后,既而尽撤之。而禁旅将驱男妇二万余人去,公流涕力请于王,令军中敢有私携良民者,杀无赦。而公则赎之以金,临发尽取以还民。禁旅得金,亦各欣然而归。于是始请开界,公言:“南海一带,俱有扼塞,城寨可以列成,俱有田可耕,而渔,盐,蜃,蛤之利尤大。若分屯设卫,令于开垦,得与鲛人,(廷虫)户参错而居,所以安内而攘外也。由福清而南,臣已相度经营,了然可措,将开商市,给牛,种,为国家恤流亡,而收瓯脱自然之利,保无患焉。”天子遣一侍郎勘视,亦弗敢主也。公连章任之,乃报可。自撤兵而闽人出汤火之厄,更开界而闽人得耕渔衣食之资,相与狂号喜跃,曰:“姚公活我。” 公乃大造八桨船,艆船,双篷船,并请诏红夷夹板船以图台湾。

  初,郑经有嬖人施亥者,公密招之,令擒经以自归。亥诺公而事泄,会经死,其嗣子克塽少,公又结其行人傅为霖,将用我故臣续顺公沈瑞以覆郑氏。续顺公者,其先明将沈志祥,自辽左即归于我,时已有恭顺,怀顺,智顺三王皆降诤,故以续顺为名,其后出镇闽,寻移粤。耿逆之反,并其军迁之饶平。郑氏攻饶而获之,遂以入台。至是,公密约之,纠合十一镇,刻日将发,事泄,瑞等死。公又购死士入台,令缚国轩者再。虽皆不克,然郑氏益以此崩剥不知所为。

  方施琅之叛成功而归附也,世祖即以为水师提督驻海澄。成功没,琅以平台自任,出兵不克,颇疑其贰,召入京,不复用,而水师亦罢。公以布政使奏军事也,即荐用琅,不报。及为总督,乃以万正色任之。至是,请改正色为陆路,仍以水师用琅,且曰:“臣愿以百口保琅必无他。”天子始遣之,既至,厚资给之。是时,闽人皆知郑氏亡在漏刻 ,公之入台特过师之枕席之上耳。其必用琅者,特以其为成功故将,欲借之以为先驱,而虞琅之辄思攘功也,琅至,即密疏以公驻厦门,而已独以师进,时公已率师出海,见琅疏不怿,自陈请行,诏召公还厦门。

  二十一年五月,将由铜山出师,下澎湖,公乘北风,以十月攻湖北。琅主乘南风,及时攻湖南。公曰:“澎湖之南可泊舟者,惟娘妈宫耳,使贼固守未能猝下,我军进退且失据。若其北,澳甚多,进退皆可依。澎湖下,而台湾溃矣。且盛夏多飓风,尤宜择地。”诸大将吴英,林承,林贤,陈龙等皆曰:“姚公言是。”琅诺之,而颇不以为然‘是年,出师不果’。

  次年六月乙亥,琅竟以师行,公又戒之如初,琅竟南行。国轩果守娘妈宫,不可入。丁丑,飓风与潮俱发,我军前锋皆为急流漂散。国轩以精兵二万自牛心湾出,其将林升以精兵万人自鸡笼屿出,夹攻我军,集矢于琅之目。琅惧。时官兵泊八罩,其地甚恶。公遣使谯之曰:“不用吾言竟何如矣?虽然胜败兵家之常,飓风亦当止,吾前所约诸贼将必有至者,汝速赴之。”琅得书且惭且喜,而贼将吕韬等间使果至。琅复进澎湖,水亦骤长。癸未,朱天贵先进,大败国轩军,其众争降,天贵亦死,而国轩由吼门逸去。公遣吏卒以大船运金缯货米,旁午来军,且谕琅曰:“凡降卒皆大赉而遣之归,以携台人之心。”琅如言行之。

  先是,漳浦道士黄性震自台来降,公以为千户。性震自言能得国轩要领,公遣之。国轩曾以书密报公,然尤未肯遽降也。至是,性震故泄之,于是国轩君臣自相猜,既败,欲更出斗,其下莫为用,大兵遂由鹿耳门平行而入。七月甲午,国轩以郑氏降,缴上成功所遗“延平郡王”,“漳国公”, “招讨大将军”, “忠孝伯”, “御营都督”等信印,除道出迎。八月癸亥,大兵前歌后舞,悉入台湾。

  郑氏之初起也,厦门有浮石,或视其文曰:“生女灭鸡,十亿相倚。丁庚小熙。”莫能解也。至是而乃知十亿兆者,兆倚女,姚也,酉者,鸡也。成功之赐姓也,盖岁在酉,天定之矣。虽然公之勋业,豫征于六十年易代之先而不见白乎平成之日。公之才,足促海外之穷奇贰负革面洗心以向化,而不能使其同事之寮不负恩而背德。公之智,能豫定大荒风信军行利钝之期,而不及料捷奏之居人后,亦何莫非天厄之哉。姑无论平台之谋尽出于公,平台之军器,军饷,军装尽出于公,而琅不过一将之力,且以几方命违制,致误军机,卒之死战克敌者,皆公部下之士。即令竟出于琅,而亦思以百口保琅者谁乎?是公亦受魏无知之赏矣。则甚琅之忮也。虽然,公之死也,百城惊悼,群聚而哭于都亭,舂不相降,卒有私为持服者。而漳,泉二府之民,争乞公之遗衣冠,葬之其乡。福州之民,乞留葬于城外之东山,既不得请,麻衣执绋号洮送者直过仙霞;归而以私钱为之建祠,甚且有肖公之影,祀之家者。讫今将七十年,闽人语及公,莫不太息,以为功之未酬,不以靖海为里人而右之也,则亦可以见公论之有在矣。

  予又闻公之病疽也,始于平厦门之岁。时有鼓山异僧者,善医,延之既至,曰:“疾不足优也,天之生公,将为闽疆奏荡平也。今事尚有待,公未死也。”果不逾时而愈。及台湾既定,疽复发仍延之,则辞曰:“疾不可为矣,夫闽疆既定,公将死矣,老僧虽在无益也。”呜呼,孰意责公以闽事,既成而剪其命,天亦谓之何哉。

  康熙二年,公疏请旗下开科试士。圣祖曰:“可。” 公以第一人荐,遂知香山县。甫下车,澳门贼霍侣成披猖甚,督抚不能制,公以计擒之。俄而逃去,公又以兵缚之,澳门始平。论功应得上赏,督抚恶之,反以通海诬之,且将置之死。公夜见平南王尚可喜而诉之,可喜上疏言其枉,督抚皆以是自杀,而公亦罢官客粤中,且无以为生。时公年五十,见者多叹其拓落,而公之志浩然。军事起,五年而建节,五年而成平海之殊勋,幕下士自上客元从,健儿走卒,因之以取高官者,项背相望,亦盛矣哉。既其死,萧然无储蓄,诸子卖田以葬,贫如故。予则谓公之没而犹视者,正别有在,而不在乎赏之有无。古人功成辞爵,公亦何必不然,而反以觖望怏怏,公肯之乎?独是公拔身疏逖之中,骤致登庸,大小六十余战,皆亲临之,遂以元枢持节,计功虽足以上报,而未偿得一入长安见天子。荷兰一片土,夙夜魂魄所经营,既以牛酒夹道,望见元老颜色,而未得一履之地也,以观椎结之同风。累年金革,欲以角巾归第之后,稽首天子,赐归剡湖,而竟死于官,则是劳神之所耿耿者尔。

  姚启圣之诗

        香山杂咏

         一

  湿云愁结暮烟重, 水白沙明何处钟。

  夹岸荻芦横野色, 大江风雨暗孤踪。

  已经去国为迁客, 犹有悲歌答老农。

  千古每多零落恨, 不须此际叹遭逢。

         二

  扁舟每渡铁城阴, 见说农樵出远岑。

  圣主已竟边界令, 逐臣未尽抚绥心。

  几年共尔栖荆棘, 此日怜余载鹤琴。

  犹幸斯民远旧业, 莫教寇盗再相侵。

         三

  无数艨艟犯海波, 我来守土竟如何。

  荒陲百事怡情少, 孤岛三年血战多。

  献馘楼头腾剑气, 受降城下起饶歌。

  弹丸若使劳臣在, 未许渔池复弄戈。

         四

  地居天末海滨东, 况复迁离盗贼充。

  千里波涛孤枕上 ,万家饥溺梦魂中。

  寒猿泣月移高树, 宿鸟惊云过别丛。

  莫问当年临战伐, 只令凭眺有余桐。 

   姚莹(1785—1853)

  字石甫,号明叔,又号展和。安徽桐城人。

  姚莹关心祖国的前途龢民族的命运,他倡导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爱国志士的先驱者。姚莹以坚决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为己任,以卓越的功勋名垂青史。

  关心国运   坚决主战

  姚莹小时候,受到严格的家教,师承祖父—桐城派大师姚鼐。姚莹出身科举。嘉庆十三年(1808)登进士第。他致力于经史致用之学,与龚自珍,魏源等人交往投契,甚为相得。

  姚莹注重现实,关心国家的命运,常常写文章指陈时事利害。嘉庆二十一年(1816)起,姚莹为官福建,先后任平和,龙溪县令等职。三年后调往台湾,署海防同知。道光十一年(1831)改发江苏,历任元和,武进知县,迁高邮知州,不久提为淮南监事同知,护理两淮盐运使。其间,姚莹颇有政绩,数次被林则徐,陶澍等著名封疆大吏荐举,认同他纔可大用。

  道光十七年(1837),因姚莹熟悉地形,被升任台湾兵备道。当时,鸦片施入愈烈,危害日深。姚莹深知道这不啻于国难当头,因此他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在赴台湾之前,姚莹就非常注意细心瞭解西方各国的情况,熟读过当时不多见的几本介绍外国的书籍,敏鋭地感到西方殖民势力的威胁。

  姚莹曾几次提醒清朝政府注意英国侵略者的野心,早作准备。特别是在禁烟之后,他认为英国决不会善罢甘休。

  果然,英军于道光十九年(1839)夏季,开始侵犯中国南部海疆。强敌压境,姚莹坚决主张抗战。他知道,台湾孤悬海外,远离大陆,无依无靠,战守极其困难,稍一疏忽,后果不堪设想。但姚莹坚信民心可用。因此他一到台湾,就与总兵达洪阿共同协商“预为守战计”,积极动员全台湾省百姓,团结文武官兵,加强筹备海防。命令所属各级官兵,加紧修整炮台船只,铸造枪炮弹药,训练水师,加强巡罗,坚决打击鸦片走私,防止敌船偷渡。

  保卫台湾名垂青史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国舰船四十余艘及四千兵力到达中国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不出所料,七月十七日,一艘英国侵略军的双桅帆船,在台湾西南游弋了两天之后,偷偷驶进鹿耳门,伺机泊岸。此时,就在英军船只北侧的海面上,姚莹早有准备派出一支战船,立即向英船开火,枪炮齐鸣,敌船的四周顿时腾起一股股冲天的水柱。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英军惊慌失措,一边乱放枪炮,一边狼狈而逃。

  由于姚莹准备充分,英军首次侵袭台湾的阴谋遭到挫败。英军慑于台湾沿岸的严密防务,整整一年都不敢冒险犯进

  姚莹并没有因此放松自己的警惕,他积极组织防御,把台湾十七个重要海口岸和澎湖七个口岸全部重点设防,同时派人或亲自巡视察看情况。在姚莹的主持下,台湾的防务日渐巩固。

  次年七月,英军又派遣三桅船三艘,第二次入侵台湾,但因无机可乘,只好怏怏而退。九月三十日,英军转而靠近鸡笼港(今基隆),向我军海岸炮台开炮挑战。我军奋起还击,炮火击中敌舰,敌舰桅杆中断,死者不计其数。这时,鸡笼附近四乡居民,“屯丁乡勇”,守军水兵集合作战,围追堵截敌人,结果大获全胜。这次交战共击毙和俘虏英军一百六十人,获新式大炮十尊。十月十九日,英军再次窥伺鸡笼,声言必须要救回被俘的军人。台湾守军开炮还击,军民协同作战,终于再次将敌军击退。

  然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还是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主和派妥协投降,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扺抗派。在议和交换战俘的时候,英国人璞鼎诡称被姚莹俘虏,处决的英军是“遭风难民”,姚莹抗英之举实乃“冒功欺国”。清朝大臣怡良等人对此也随声附和,姚莹和达洪阿竟然被坐罪逮问。这个决定一下震惊朝野,多有“见其功,未见其罪”的言论;特别是与姚莹,达洪阿一起抗战的台湾军民,更是群情激涌,义愤填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月,姚莹被解送入京。在内外舆论的压力下,道光皇帝也感到了致罪于姚莹的决定不合情理,便在姚莹入狱六天之后降旨以同知直隶知州,发往四川效用。不久,又遣姚莹往西藏任治狱职。往返西藏有六七千里之遥,道经絶漠,历尽艰苦。

  在西藏任职期间,姚莹尽管身遭贬谪,环境极其恶劣,他仍然不断搜集大量有关边疆的资料,瞭解周边各国的情况,深读各族历朝历史文化。写下了长达六十卷的介绍西藏地区,藏外以及西洋各国事况,诸教源流的《康輶纪行》一书。

  道光二十八年(1848),姚莹因病返回原籍,一面求医治病,一面著书立说。道光三十年(1850),咸丰登上帝位,即重新重用姚莹,命姚莹任广西按察使。咸丰三年(1853),姚莹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六岁。  

  姚子青宝山保卫战

  淞沪会战于1937年8月开始打响。8月31日,登陆日军第三师团第六联队在三十架飞机和海军舰炮协助下,进占吴淞。9月1日晚,在后续部队到达后,日军自浏河起,经罗店,宝山,狮子林,吴淞,折入藴藻浜,张华浜,江湾,北四川路联成一线,实施全线进攻,使我军首尾难应,放弃部分阵地。9月2日, 日军开始猛攻宝山城和张华浜车站。

  宝山,地处长江咽喉位置,方圆不足十里,然而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向南十里为吴淞镇,向西十里为狮子林要塞,东,北两面紧靠长江,地形呈突出状。登宝山县城眺望江面,波浪翻滚,远处海天一色,奇色美景尽收眼底。

  负责防守宝山附近的是中国第八十九师,师长夏楚中命令五百八十三团三营守卫宝山县城。主力沿月浦镇展开构筑工事。五八八团守备狮子林,月浦,宝山一线,六连守狮子林炮台。五八七团在朱宅,孙家楼,顾家油车一带构筑工事。五八四团在罗店以东韩宅,五斗泾,界牌桥,土竹园阵地钳制罗店方向日军。第八十九师自日军登陆的第一天开始即与敌人奋勇激战,屡创敌军,毙敌第三师团第六联队联队长仓永辰治大佐,这是日军在淞沪会战中阵亡之最高陆军指挥官。

  奉命坚守宝山县城的五八三团三营,于8月31日从第六师手中接过防务。该营营长姚子青,号中琪,年廿八岁,广东省平远县墩背乡人。十六岁考入黄浦军校六期。平时带一副近视眼镜,显得文弱而儒雅,颇有一点书生味道,但打起仗来却异常勇猛。姚子青曾任北伐军排长,历任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屡立战功。

  临阵前,姚子青营长率全营五百余将士庄严宣誓:“剪灭倭奴凶焰,洗雪国耻,爱我河山,誓与敌人不共戴天,誓与阵地共存亡,”随即开赴宝山县城,连夜抢修工事,严阵以待。

  第九十八师此时已与敌军恶战数日,伤亡甚重。至9月2日黄昏时分,全师在死伤过半的情况下不得已作出撒退至月浦东侧阵地的决定,以与敌作继续抗击战。日军步步逼进,增加援兵及重炮,飞机,坦克,从狮子林,吴淞东西夹击宝山,同时以更凶猛炮火进攻第九十八师。至9月5日终于占领浦东侧阵地,至此,狮子林与吴淞贯通,宝山守军遂成孤军。

  姚子青当天用电话向第二九四旅旅长方靖报告当前敌情:“敌人在长江口和黄浦江面集中了一百多艘军舰,敌机也连日低飞侦察,有进攻宝山的可能。”形势紧急,方靖马上命令副旅长龚传文亲自到城里视察城防工事和兵力配备,并要他传达自己的四条指示:一.赶快加强工事和修筑防空掩蔽部。二. 维护通信畅通。 三.  多储备粮食弹药。四. 全营没有命令不得离开宝山,要与城共存亡。龚传文于黄昏时分进城,姚子青陪同他查看了各处情况,龚副旅长对城防工事很满意。当他看到江面上停泊的日本军舰时,不禁叹口气说:“一个营守一座城。兵力太薄了,要是再增加一个营就好了。”他让姚子青把东门,北门和南门堵死,只留西门进出,这样便于集中兵力迎敌,姚营长表示照办。随后,姚子青召集所属四个连长开会,龚副旅长传达了方旅长的命令。四位连长异口同声表示:头可断,志不可屈,誓与宝山共存亡。

  当晚,姚子青营长致电第九十八师师长夏楚中将军:“誓本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9月5日夜6日凌晨,日本第三师团主力第六十八联队在鹰森孝的指挥下,将宝山城团团围住。舰炮,飞机向城内猛烈轰炸,并向守军发射硫磺弹。全城顿时变成一片火海,烟雾直冲云霄。第三营仅凭三门迫击炮,二十挺机枪和六百条老式步枪,打退了日军的十几次进攻。姚子青营长请求增援,夏楚中师长在电话里告诉他:“第一军增援部队已经到达杨行,正在向宝山急进,务必坚持。”殊知日军用密集炮火封锁一切通道,援军根本无法通过。

  日寇的攻势更猛,三十多艘军舰排炮齐发,飞机大炮轮番轰炸,硫磺烧焦了每一寸土地。姚子青营长再次向方旅长求援,方旅长派去五八七团一个营进行支援,然而还未到达目的地,半路即被日军发现,在飞机轰炸扫射之下动弹不得。这时,不断增援的敌人已经围困了东门和北门。西门及南门也受到攻击,姚子青只好下令退守城垣。

  电话线早已被炸得不知飞往何处,与外界的联系也告断絶。下午时分,全营仅剩一百余人,四名连长阵亡了三名,九个排长也只幸存三个。姚子青对剩下的官兵进行了悲壮恸人的讲话,他说:“兄弟们,日本鬼子杀我同胞,奸我姐妹,占我国土,欺人太甚。不把日本鬼子驱逐出中国,是每一个中国军人的奇耻大辱。我可以带领你们冲出去。你们也跟我一样:上有老父,下有妻儿。但是,在此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如果我手执武器之军人尚且苟且偷生,不敢赴汤蹈火,下定必死的决心,何以活着见江东父老?四万万妇孺同胞将何以生存?即使苟且活出去,又有何脸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今报仇雪恨的时候到了,弟兄们。豁出去吧,跟日本人拼到底,死了也光彩。”

  一席慷慨激昂的动员讲话,使听者无不感动泪流,无不热血沸腾,剩余下来的一百多名官兵异口同声振臂高呼:“人在阵地在”,“誓与宝山共存亡”,“跟小鬼子拼了”。人群中还有人喊道:“谁贪生怕死就是王八蛋。” “对,谁贪生怕死,临阵逃脱就是王八蛋。”大家齐声附和:“谁逃跑你就枪毙谁。” 看着一个个浑身尘土,衣服布满弹孔,眼睛充满无比坚毅的脸孔,姚子青心底感叹:这些都是顶天立地,铁骨铮铮的好男儿啊。他心头一热,差点掉下眼泪,接着说:“下定必死的决心方能求生。但仗是恶仗,每一个人都要有做牺牲的准备:打,是死。不打,也是死。不如慷慨赴死。我姚子青絶不后退半步。如果将来谁能活着出去,都要负责向上级报告三营战绩,并负责把其他人的妻儿老小照顾好。我死了,连长负责接替我指挥,连长死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到时候不用请示报告,自动接替就行。”

  到7日早晨,日军以坦克自东门城墙缺口处破城而入,步兵随即潮水般涌进城内。姚子青和仅存的几十名士兵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乘击退敌人之机,姚子青营长叫来九连士兵魏建臣,命令他出城向团长报告战斗情况。魏建臣乘夜越城而出,因而成为宝山保卫战唯一幸存的历史见证人。

  上午十时,姚子青营长与剩余的官兵全部壮烈殉国。姚营长身中数弹,牺牲前仍然拼尽全力大喊:“弟兄们!杀身成仁!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

  姚子青和第三营官兵血战宝山,与城共存亡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对中华民族之魂和抗战精神作了最好的诠释。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吊宝山城中六百义士》之文颂悼他们,蒋介石追授姚子青为陆军少将。英文《大美晚报》也着文称颂:“此次姚营全部殉城其伟大壮烈,实令人内心震动而肃然起敬,此非仅中国人之光荣,其伟绩将永垂史册而不朽。”

  连凶残的日本人也为姚营勇士的不屈精神折服,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并列队鸣枪致敬。

  宝山保卫战历时七天,日军动用陆,海,空军力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方才占领宝山。第六八联队联队长鹰森孝大佐也为守军掷弹筒击中,负了重伤,据事后估算,日军为了占领宝山,仅耗费弹药一项,价值便超过十万美元以上。  

  姚明(1980— )

  上海人。篮球运动员。

  姚明1980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篮球之家,父亲姚志源,身高二米零八,为原上海男子篮球队主力队员,曾入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集训名单;母亲方凤娣,身高一米八八,为原中国国家女子篮球队主力中锋。

  姚明在四岁进幼儿园时,身高达一米二,七岁就读一年级时,身高一点五米,九岁读三年级时,身高达一米七。

  姚明于1994年进入上海青年男子篮球队,十七岁进入CBA联赛,十八岁参加CBA明星赛,并首次入选国家男子篮球队集训名单。2000年, 姚明首次入选国家篮球队,为中国夺得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冠军;代表中国男篮参加了悉尼奥运会;2004年代表中国男篮参加雅典奥运会;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姚明与队友的表现赢得了对手的尊敬。

  2002年,姚明率领上海东方队在决赛中战胜了八一火箭队,夺得CBA联赛总冠军。同年,姚明以状元秀的身份加盟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休斯顿火箭队,他既是NBA历史上第一位外籍状元,也是NBA明星赛首位入选明星的一年新秀的球员。姚明在强手如林的美国篮球界占有一席之地,成为许多青少年的梦想。其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和异常慈善的爱心,使其带给人们的思考早己远远超越了体育本身。姚明对篮球的热爱,对中国的感情,对现在的把握和未来的期待,都将使他注定成为中国体育和世界篮球的历史人物……  

  姚建萍(1967— )

  江苏省苏州市人。女工艺美术师。

  姚建萍1967年出生于一个承古刺绣(苏绣)传统世家,她聪慧好学,年幼时开始习艺。

  姚建萍中学毕业后从事刺绣工作,后入苏州美术学院刺绣班学习,并走街串巷叩门虚心请教刺绣技法,幸得徐志慧、顾文霞等名师指授,技艺益精。

  姚建萍对刺绣之酷爱近乎”痴迷”,并不断超越自我。她系统地对沈寿的“仿真锈”、杨守玉的“乱针锈”到朱凤的“散针”新绣法及任慧贤的“虚实乱针锈”等各流派名家进行了深研细究,博取众长。同时她又与中外画家、学者广结艺缘,交流技法。兼汲取中国画的“写意”和西方画的“写生”精髓。姚建萍大胆创意求新地把摄影、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不同的风格特点巧妙地融汇于刺绣的针法中,使作品更具形象生动的立体感和透视效果之神韵。从而推动苏绣技艺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创立其派系的一代宗师。被当今世人誉为”刺绣皇后”。将注定成为刺绣历史不可或缺的人物。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姚建萍“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4年又授予她“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苏州市木渎镇为她建立\[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姚建萍曾为中国2004年年度新闻人物、2005年度十大系列艺术英才称号,并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同年她还当选为第八届中国民主联盟全国委员会委员。2004年\[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被评为“外事旅游定点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其中作品《沉思》、《父亲》、《伟人的风采》获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展金奬;《蒙娜丽莎》、《泰国活佛》、《英国女皇》等多幅作品先后获中国民间艺术顶级展金奬、银奬;作品《父亲》还获中国民联最高奬:山花奬金奬;作品《高山流水校友情》由南京大学收藏;作品《我爱中华》于2004年搭载卫星遨游太空,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姚建萍多次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东莞等省市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个人作品展览,多幅作品被国内国际博物馆、展览馆和文化单位收藏。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