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办三届城市规划进修班取得的成绩与体会

  一、经济地理出路何在?

  1972年文化大革命进入后期,中央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工厂相继恢复生产,地理系1972年水文水资源专业、气象专业招了第一届工农兵学员,1973—1976年继续招工农兵学员直至1977招本科生。而经济地理专业在这几年却在探索专业出路何在?向什么方向发展?过去被人们称为经济地理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万金油干部,什么都懂些,但什么都不精的干部,毕业生都分配不出去了。当时经济地理的负责人曹廷藩带领部分专业老师走出去,进行调查研究,先后到东莞、湛江、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调查,寻找专业出路。后来得知,国务院建设部规划司负责人表示,城市规划需要经济地理专业毕业生,这个消息给经济地理专业老师巨大鼓舞,而且为经济地理学发展指明瞭方向。1973年许学强出席建设部在石家庄召开的城市规划人才培养会议。经济地理在城市规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部分老师参与编制湛江市总体规划,取得初步经验,并决定1974年办城市规划进修班。

  二、三届城市规划进修班学员基本状况

  城市规划进修班开学典礼上,当时的广东省建委伦处长及中大校长黄焕秋都到场讲了话,勉励大家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优秀的规划人才。

  1974年经济地理专业招收第一届城市规划进修班,学员21人;1975年第二届,学员19人;1976年第三届,学员25人,合计65人,其中男60人,女5人。90%以上为党团员。年龄30—35岁占多数。他们来自城建、规划、建筑、园林及其他部门,有一定工作经验及专业知识。来源地以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学员居多。可称为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渴望学习,追求知识。他们说:我们要把被文化大革命躭搁的补回来。

  这三届学员共同的特点是:学习非常认真,刻苦钻研,学员之间互相帮助。他们深深感到单位挑选自己到中大来学习是一生的光荣,一定要珍惜,也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对得起单位的培养。

  他们的政治素质较高,对老师很尊重,在课堂上是师生,课后师生如同朋友,互相交谈,感到很亲切,有什么问题他们很乐意向老师请教,从他们身上老师们感到有一股力量,就是一定要尽全力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培养他们成为城市规划的优秀人才,为国家作出贡献。

  三、制定了周密的教学计划,编写城市规划教材

  经济地理办城市规划是历史上第一次,教研室的领导认真研究城市规划需要经济地理方面那些基本知识,上些什么课才合适。经过教研室领导及老师们共同讨论,确定了课程如下:

  专业课共有12门:①城市规划原理,②城市的起源与发展,③城市自然条件,④城市工业规划,⑤城市交通道路规划,⑥城市居住区规划,⑦城市给排水规划,⑧城市竖向规划,⑨城市环境保护规划,⑩城市郊区规划,B11城市园林緑化规划,B12建筑与制图。其中城市给排水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及城市园林緑化规划分别请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及广州市园林局工程师来上课,其余课程由经济地理教研室老师们担任。

  公共课:数学、政治、体育课安排的时数很少,主要为他们打基础,这三门课请其他系老师承担。

  专业基础课:地质与地貌、气象与气候、水文与水资源、测量与制图,课时不多,由地理系其他专业老师来上课,对他们增加这四方面的知识很有帮助。上述这些课程的安排是正确的,三个进修班结业时,我们召开了座谈会,他们在会上表示,我们安排这些课程对他们有用,回原单位工作很有帮助。陈佩玲同学说:她回原单位后,在中大一年所学知识都用上了,还感觉不够用。

  四、生产实习及外出考察

  在学校学到的城市规划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把学到的理论用于城市规划实践,学到的理论才能巩固。为此我们安排了生产实习和外出城市考察,现分别将三个班的生产实习与考察分述如下:

  1974年第一届城市规划进修班1975年7—9月安排到广东韶关市做城市总体规划,由许学强老师领队,21名同学及7—8位老师参加,两个月完成总体规划任务及编写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图纸交给他们。韶关市有关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一致认为韶关市总体规划完成的很出色,很有水平,对他们今后城市发展指出方向。感谢我们为他们做了这么好的规划。

  当时正是7—8月份,天气很热,在70年代,还没有空调和风扇的情况下,老师和同学们忍着酷热的天气,不叫苦和累,尽最大努力做好规划,胜利完成了这项任务。

  回到学校后,又上了部分课,10至11月外出参观学习。先后到上海、青岛、淄博、胜利油田、济南、郑州、洛阳、十堰市、沙市、长沙等十个城市参观学习。所到之外,都受到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他们城市规划情况,收获很大,对上述10个城市有了大致的瞭解。学员们说:对我们回去进行本单位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有很大启发。

  1975年第二届城市规划进修班的生产实习于1976年7—9月安排到广东阳春县做春城镇的总体规划,由许学强老师带队,5—6名老师及19名同学参加,这次外出生产实习很艰苦,大家都带蚊帐、席子、被子、水桶、衣服等行李去,到了那里安排我们住在小学的课室里(小学生放暑假)四张小桌子拼起来就是一张床,尽管条件差,同学们的热情很高涨,安排好住的地方,随即开展工作,同学们分成小组,分头去做现状调查。工作不久,台风、暴雨袭击春城镇,后又传出有地震,我们都不能住在室内了,搭帐篷住到室外草地上,地面上积水较深,走路很困难,工作室也搭在外面,同学们毫无怨言,继续工作。一天晚上,女同学帐篷里发现草地上有水蛇,都是惊慌地叫了起来,晚上不敢睡觉,男同学们赶来把草地上水蛇打死了,虚惊一场。1976年9月9日,从广播里听到令人心碎的消息,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的噩耗。许学强老师组织我们一起哀悼,用了一张桌子挂上毛主席像,师生们三鞠躬,然后围遶桌子走了几圈,师生们都流泪了,许老师要我们强忍悲痛,化悲痛为力量,坚持把规划任务完成好。我们一直在室外工作,住在帐蓬里,师生门度过了难关。湛江市为了培养规划人才,组织十多人作为培训班和我们一起上课并编制规划,总算胜利完成春城规划任务。镇的领导及有关部门对我们规划给予高度的评价,我们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这次的野外生产实习经历了台风、大暴雨、“地震”及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逝世,印象太深刻了,终身难忘。回来时师生们又是带着一大包的行李返校。在当时的条件下,经济困难只有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师生们团结一致才能完成任务,同时也结下了难忘的师生情。

  回校后,学员们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师生们又去参观了武汉、沙市、荆州、株洲、湘乡、韶山、南京、无锡、上海,从上海回到广州。

  他们回到学校后,又接受广州郊区竹料公社的任务,对公社中心区进行建筑质量评估,并进行测量实习,另一部分学员们接受广州规划处任务,参加了前进路两边房屋调查和填图。

  一年的学习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有时晚上还上课,从不浪费一天,他们感到十分充实,有的学员说:“如有机会我还想再来学习一次。”

  76届的生产实习于1977年7—8月,安排到广西北海市进行北海市总体规划,由曾详章带队,老师4—5人,同学25人。北海市领导很重视中大师生去北海搞规划,安排住招待所或旅店,热情接待我们。他们详细介绍北海市情况,并派干部协助我们的工作,总体规划完成后,北海市领导及各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听取我们的汇报,给予很高的评价。然后由许学强带队再到怀化,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怀化总体规划,当地评价也很高。

  10月份回校后,安排去到外省各地参观学习,由倪兆球老师带队去武汉、岳阳、沙市、荆州、十堰市,行程20天。特别到沙市、荆州、十堰市,由74届的师兄们介绍情况,介绍他们自己熟悉的城市更详细。沙市吴运林、荆州李裕民、十堰市的胡全杰,非常热情接待他们,倍感亲切。

  三个班的生产实习及到各地参观学习,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掌握了城市规划理论,又进行实践操作演练,他们十分满意老师们的精心安排,觉得在这一年里学到很多知识,回到原单位一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学校对他们的培养。

  五、李力、陈佩玲在城市规划领域做出突出成绩

  三个班的学员65人,他们结业后,回到工作岗位,都成为单位的骨干,有的走上领导岗位,个个都是好样的,个个都是很棒的,在这里不能一一介绍,选了其中两位学员做简要介绍。

  李力,首届城市规划进修班学员,1974年10月入学。1963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土地规划系,任职于河北邯郸市规划局规划科工作。1974年单位选送她到中山大学学习,她珍惜这一年的学习机会,认为来之不易,学习特别认真,刻苦,他们学的课程不少,和本科生相比不分上下,只是课时少些,另安排生产实践及学习参观。李力跟我说,“很高兴到中大来学习,回去之后我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中大对自己的培养。”结业回单位后,领导交给她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立即办两年制“7·21”大学,任命李力为校长,兼上课,采用中山大学城市规划教材授课。因为河北省太缺乏人才,她又亲自领导办城市规划学习班,分别在石家庄、唐山、张家口三个地区以点带教学模式,共办了三期。她的学生遍及河北省各县市,不少学生已担任要职和高级工程师。李力为河北省培养了一批规划人才做出了贡献。

  1980年调到河北省建设局,任规划室主任,当时河北省很重视小城市规划,过去因小城市处于自发建设,布局很乱。李力开始小城市规划研究,1981年在唐山地区举办县城建设局长学习班,李力主讲“小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并参加组建河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任总规划师,曾经编了数十个小城市规划。

  1987年李力又进行区域规划研究,提出城市规划应由区域规划作支撑的观点等,她的一些规划理念获专家一致好评。

  1992年调到东莞建设规划局工作,任东莞城建规划院总规划师,首先完成长安镇总体规划任务,获广东省优秀一等奬,并获国家优秀作品二等奬。在以后年份里,李力把东莞市部分的镇都做了规划,按规划进行建设,这些镇的面貌迅速得到改观,为东莞市城市规划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02年,李力退休后到浙江仍然承担多项城市规划任务。李力在城市规划战线上奋斗了四十年,完成项目负责210项,项目指导128项。在河北省及广东东莞市已成为一位有名气的高级城市规划师。

  陈佩玲为第二届城市规划进修班学员,1975年10月入学,她说:“能够到中山大学学习感到十分荣幸。”她表示一定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她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担任班上副班长,热心为大家服务,结业后回佛山市工作,晋升为城市规划师,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

  她在城市建设及规划部门工作40年(含返聘4年),1976年在中大学习结业后,回到工作岗位,领导交给第一项工作,就是担任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负责人之一,参与编制佛山市总体规划工作。1980年独立完成佛山市祖庙居住一小区规划,一年后建成,这是佛山市解放以来第一个全面配套生活小区,获得了广东省优秀小区设计表扬奬。1988年独立完成佛山市卫国路南居住小区规划,获佛山市优秀设计三等奬。1989年参与张槎镇城镇规划,获佛山市城镇规划展评一等奬。1992年独立完成了佛山市同济居住一区、居住二区详细规划,成为城区中心美丽的住宅群体,受到各方的好评。1996年又参与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广东省建委二等奬。1999年主持佛山鸿翔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投标,并获中标,佛山市鸿景大厦建筑设计投标也获中标。2000年主持佛山市文化广场规划设计投标同获招标三等奬,二十多年来总计获省市优秀设计一、二、三等奬9项,个人奬5项,优秀论文奬3项。

  除了参加规划设计任务之外,陈佩玲还撰写论文多篇,《佛山市区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发表在《热带地理》,1992.2期;《佛山市城市緑化系统现状调研的工作体会》发表在《中国园林》,1998.1期;《市场经济与城市总体规划》发表在《城市发展研究》,1998.3期等。这几篇论文都具有一定的水平,看出陈佩玲写作能力也很强。

  此外,陈佩玲经常为兄弟城市院校到佛山实习的学生讲课,讲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先后接待300余人,深受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退休后,陈佩玲完成近3万字的《佛山市规划院大事记》,已经出版。

  李力、陈佩玲两位同学所取得的成绩,为中山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争了光,我们真的为他们高兴。

  六、几点体会

  1.中山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办城市规划进修班,在全国经济地理学界是首创。我们办班的消息一经传到全国,产生巨大反响。南京大学地理系、北京大学地理系及其他一些大学的地理系,也都纷纷表示支持,认为经济地理办城市规划进修班,是经济地理的出路,是经济地理专业发展的方向,南京大学、杭州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着手办城市规划进修班。同济大学规划专业老师也认为他们搞城市总体规划的确需要经济地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这条路子我们是走对了,后来招本科生也证明瞭这点。

  2.经济地理专业办城市规划进修班也为招城市规划本科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三年里,我们足迹全国23个城市(含四个规划城市韶关、阳春、北海、怀化)调查每个城市规划布局的不同特点,不同的作法,不同的发展思路,为我们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提高了老师们的规划水平,收获实在太大了。

  3.增进了师生感情。在四个城市搞规划时,师生们同吃同住同工作,相处十分融洽,讨论问题不分彼此,合作十分愉快。到各个城市参观学习,师生们同乘一辆车,同坐火车,有说有笑。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大家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感觉也很好。

  总之,在这三年里可以说是不平凡的三年,可圈可点。老师们、学员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不少经验,积累不少资料,学到了过去从未学过的知识,来之不易啊,师生们将铭记在心。

  (张桂霞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