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回顾半个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艰难历程与丰硕成果

  回顾历史,作者于1957年考进中山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开始系统学习经济地理学专业知识。那时系主任曹廷藩教授给我们讲授《经济地理学概论》,入门课,经过二年基础课、专业课一系列课程学习之后他又给我们主讲经济地理学理论专题课,加深我们对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曹老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界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并长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经济地理学的著名学者之一,他在发给我们的《经济地理学概论》(讲义)中明确指出并深刻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这算是我接受这方面专业教育的始点。1961年我服从祖国需要,毕业分配到祖国东北边疆的黑龙江省经济研究所工作,当时的所长冯兰瑞教授(退休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研究所所长)是1938年参加革命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著名经济学家,那时她要求研究所内凡不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学习小组(约10来个人),从头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经济学基本著作《资本论》。在学习中我深深地被博大精深的《资本论》所吸引,真是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无限敬仰、无限敬佩;我就像海绵一样从《资本论》中吸取知识、智慧和力量。经过十多年对马列主义——系列经济学著作和哲学著作的学习,使我打下了从事经济学研究工作的一定基础,同时也使我产生了一定要将《资本论》的理论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决心和信心。从此它就成为我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后最主要的研究兴趣和爱好,成为我一生的追求,一生的事业,一生的梦想。正是这种人生追求和事业心使我渡过了人生路上种种艰难曲折和风风雨雨。 

  从1961年到改革开放前的17年中,由于频繁的政治运动,以及在“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下形成照搬照套的学风,我在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写过几篇论文,但只能算作研究初期的习作,一种练习、一种锻炼。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精神鼓舞下我写了一篇探讨生产配置规律方面的论文,参加粉碎“四人帮”后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经济地理学术讨论会,引起曹廷藩教授的重视,他决定把我调回中山大学给他当助手(1980年4月到校),并担负起地理系经济地理学导论课的教学工作,协助曹老编写《经济地理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教材;是曹廷藩教授引导我走上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道路。在地理系工作的6年间,在完成系安排的教学任务和协助曹老工作之外,我先后完成6篇论文。可是,后来由于学术见解的分歧,1986年6月系领导和学校人事处把我调离地理系到校科研处做行政工作。由于我对这方面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追求,1987年5月我调到中大经济系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岗位上。在比较自由宽松的学术气氛中,我又继续着对自己学术梦想的追求,在没有任何科研经费支持的条件下只好开始自选课题进行研究,直到1998年退休。退休后和退休前一样,我都在不断探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在这20年间我先后独立完成和发表30篇论文, 主持了两个小城镇镇区总体规划应用研究。回顾以往历史屈指算来,从1957年在曹老指导下学习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经济地理学算起至今已有52年,从1961年自己到黑龙江省经济研究所学习《资本论》并决心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理论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至今也已有48年的历史。

  “文革”结束后,是邓小平最早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指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我们应该也只能采取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总结过去的经验,分析新的历史条件,提出新的问题、新的任务、新的方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从此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作者正是在邓小平一系列讲话精神指引下,围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作者2009年为纪念中山大学地理系成立80周年编辑出版《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研究》论文集选用的论文全部都是作者在改革开放后完成并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论文集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产物。改革开放后作者始终把学习邓小平著作摆在首位,遵循“坚持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邓小平语)研究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和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从而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根本就不可能取得这些研究成果,没有邓小平理论也就没有这本论文集。

  论文集中包括个人1983年至2008年发表的论文,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是阶段性的成果和一家之言,并不认为它都是全面正确的,幷且认为它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缺点错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思维方式比较传统,未能充分运用最新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成就。作者之所以仍然想结集出版,只是觉得以前发表的论著分散在许多期刊和一些专著中,读者不容易读到这些分散的论著,不能集中瞭解到作者近半个世纪的探索、研究中都努力贯穿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的指导思想,继承着曹廷藩教授、孙敬之教授等前辈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研究经济地理学的传统,从而才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幷且取得了“人们原先没有预料到的良好结果”(于光远语)。例如1996年发表的《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历史地理背景》(《人文地理》1996年第3期)一文中首次提出和论述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理论,同时论述战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这些都是过去经济地理学理论中所没有的新命题、新概念。它有助于我国广大干部和群众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反复讲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教导,有助于理解和实施我国从沿海到内地的对外开放战略,利用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大转移的机遇,引进国外、境外(港澳台)的资金和技术,推进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现在国内经过改革开放二、三十年的现代化建设,也产生了经济发达地区(例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例如广东的粤东、粤西、粤北山区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很大差异,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2008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广东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路”。可见作者1996年论文中论述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理论具有前瞻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早在1997年《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历史地理背景》一文就被载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年出版),被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刊物《国际贸易》(1996年第5期)、《中国地理》(1997年第1期)先后两次全文转载。到目前为止该文已载入50多种大型文献和论文集之中。这是作者始料不及、“原先没有预料到的良好结果”。作者1997年发表的论文《现阶段广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预测广州市2010年第三产业占GDP中的比重为60%左右;2000年到2010年期间广州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6年后即2002年广州市委将原订广州市远景规划2010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65%调至60%。实际执行的结果,广州市1999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82%,到2007年提高到57.2%,平均每年提高大约就是1个百分点左右。实践结果完全证实作者1997年提出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预测。再经过2008、2009、2010年三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那么2010年广州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就是60%左右,作者1997年的预测将与此相符合。《现阶段广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发表后即被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刊物《城市与区域经济》1997年第5期全文转载。到目前为止,该文已载入中国科协《中国“九五”科技成果选》等20多种大型文献和论文集中,这又是作者始料不及、“原先没有预料到的良好结果”。除了上述这二篇论文外,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刊物全文转载的论文还有《地理区位理论及其意义》、《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以城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划》、《香港、广州城市职能差异及其演变趋势》、《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等,作者一共有7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相应书刊全文转载。其中有5篇还被大量载入各种大型文献和论文集之中,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这些成果都是由于作者努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实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地理学研究有机结合的结果。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为了更好地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研究相结合的传统,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事业,作者才将自己分散的论著结集出版,供读者阅读参考,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学者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传统。作者希望自己能为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研究相结合的传统,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回顾过去半个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艰难历程,与其它学科的基础研究一样,既清贫又枯燥,更由于不同学术观点,备受某些当权者的打击排挤,身心伤痕累累。然而马列著作在我心中,祖国在我心中,始终坚持廷藩教授倡导的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依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这个鋭利的思想武器,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围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完成和发表了45篇论文,终于结出硕果。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山大学地理系成立80周年,我将自己已发表的论文中选出32篇编成《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研究》(论文集),已交付中国学术评论出版社,于2009年6月出版。其中有如下篇章:

  ·研究学科对象、性质,不断创新学科研究思路(4篇论文)

  ·研究科学发展动力、学科发展指导思想,坚持学科基础研究(1篇)

  ·开辟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研究新领域,提出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理论(9篇)

  ·转变研究思路,创新地理区位理论(1篇)

  ·研究经济区划理论,探索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区划(3篇)

  ·转变研究思路,加强生产布局应用理论研究(2篇)

  此外还有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论文12篇。

  本文就是论文集前言的主要内容,我期望能与地理系各位师友、地理学界同仁共同探讨,传承曹老倡导的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学术传统,使之发扬光大。

  (张乐育系中山大学经济地理专业1961届毕业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