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大给我的是不服输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访中山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1984级校友李建青

  李建青师兄于1984年就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自然地理专业,他是一个檏实,但却精明能干的企业家。他的企业在东莞市,主要生产口袋制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运营情况良好。

  初次见到李建青师兄,他很随和,也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对着我们这群中大的师弟师妹的来访,他谈起了人生中大的点点滴滴。

  以中大为豪,以班级为荣

  “中大以前的排名是前十名的,现在可能排名有点靠后了,但是我们一直都是为中大这个牌子骄傲的。二十年前中大的録取分数线是490多分,而当年的专业録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是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当时报考学校,是先知道分数,然后填志愿,所以我也是根据自己分数来报考中大的。”

  说到地理系,他侃侃而谈,说起以前中大地理系,有两个专业。而地理系毕业的同学(包括他自己班上)是有很多做管理,做行政方面的,比如广州环保局局长,佛山和南海的国土局局长,等等。而之前分配到县级市去工作的同学,如今都已经做到局长的位置了。因为中大的人比较少,所以只要他能坚持在岗位上做十年的,现在都能坐到很好的行政职位。而在广州市规划局,有很多经济地理毕业的。而李师兄自己所在的班大部分同学还是去了环保局、国土局,坚持在这些部门做下来的同学现在都成为了当地的骨干。

  弃政从商,不断摸索出路

  我们采访队在做自我介绍时说到我们分别来自不同的省份时,他也谈到,以前一个班平均下来是有三分之一的广东本省人。因为国家分配制度,所以一般毕业以后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而那时他们班有些同学就很聪明,比如有一个湖南益阳的,当时是要分配他到家乡的中学里面当老师,但是他不愿意,便又回到学校来要求重新分配,后来便分配到了广州番禺,现在生活过得就很充裕。还有一个是要分配到江西的,但是他不回去,后来就去了珠海国土局。

  而李师兄谈到自己,就是分配到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科学技术协会是一个省机关的单位,在那里做了三年后,觉得自己不太适合行政方面的工作,所以便换了工作,去了外贸公司。由于觉得自己性格不太适合应酬场合,便提出要离开科协,希望领导指引一下方向。而原来的省科学技术协会的处长比较欣赏自己,便推荐到了有熟人的外贸公司。当时,要进入外贸公司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般要有很多关系、很多背景的人才能有机会进去。说到从有关自己专业方面的工作转到非专业方面的单位工作时,他感慨道:刚开始去那里时困难还是很多的。因为在90年代以前外贸公司不属于专营公司,而是还属于国家专营,所以一般很少提供岗位,而自己去的时候刚好碰上外贸公司走下坡路的91年。在这个时候,一方面外贸公司实行合同制,另一个是很多外贸企业都有倒闭的趋势,接着又因为国家不再管理外贸公司了,各个方面都需要自身能力。当时外贸公司的人员来自很多好的大学,比如北大、中大、外贸学院、外语学院,等等,但总的说来之前的外贸公司是比较浪费人才的。比如当时去到外贸公司的一个北大学生就被分到了保密室,做不了什么工作。而我们中大人出去的时候都是很拼的。我们中大毕业的同学都觉得,不管别人看得起或看不起我们,至少我们是很看得起自己的,就是很有信心的。当时很多人是因为关系进去的,而且竞争又特别大,但是我们很拼,不服输,就有很多同学都做到了科长、司长的位置,我所认识的几个中大的校友,做得都不差。虽然有些同学那时候在校期间的成绩不是很优异,但是毕业以后反而特别厉害,因为他们出去以后特别努力,特别拼命。

  创办企业,赢得第一桶金

  到了2000年,李师兄就离开外贸公司了,开始自己创办企业,是做外销的,和国外打交道较多。创业的过程毕竟是艰苦的,需要很多的关系,需要自己找供应商,需要自己拉客户,需要很多的投入,但他坦然应对,说这是每一个创业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他说,“我觉得大学时期中大带给我两个很好的东西。一个是那股不服输的精神,第二个是创新的意识。当时国家把外贸经营权放开了,都可以申请注册外贸公司。而我当时就是第一个提出采用‘投标’的方式取得交易会摊位,这样才使得好的外贸公司得以生存。那时候的工作很靠自身的能力,如果你可以赚到钱,你就可以做大的职位。以前在外贸系统有过因为能力的问题,部门经理下岗,最后去做门卫的例子。整个管理模式就是能者胜任,而且我们也都有过能上能下的经历,所以他们下去,我们也就上去了。上去以后,如何才能让公司效益更好?我们就提出要进行交易会的摊位分配,必须实行投标。这打开了一条新的门路,也让我们的销售营业额达到了五六百万美金。”李师兄说到这次的成功,让他非常高兴。他说对于创业者来说,第一桶金是非常重要的。李师兄说有几本书推荐我们看看,多吸取一些经验。其中一本是《激荡三十年》,希望对我们将来找工作有帮助。“书中讲了很多中外企业成功的例子,也对中外企业进行了比较,还有突出的一点就是中国几乎没有什么百年企业,这不是好的现象。而在这方面,中大毕业生像我一样做这方面工作的还是有不少的,希望他们有机会多看看这些书。”

  讲到李师兄自己企业的发展状况,他说在自己的企业也在转型的过程中,转向技术型方面发展。接着他细说到,“中国的高科技、新技术还跟不上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太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比如纺织企业等等,而我们的许多所谓的“高科技企业”不是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因为所谓的‘高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都在国外,国内却还是缺乏这方面的发展。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抄(copy),就是只懂得抄别人的,这样很不好,这样导致了中国没有自己核心的竞争力。所以国内的很多企业应该转型,应该把重心移到高科技方面。”

  感悟人生: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不能看钱多不多

  谈到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对毕业后工作的作用时,他觉得当时的专业课程如土壤学、生态学,都是非常好的专业课,对形成整体的一个知识系统有很大帮助。“在大学里过得很开心,学校的很多外出实习,也给了我们很多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说是,在中大里面培养了非常好学的习惯,而且碰到困难时,我们不是掉头而走,而是迎难而上。这些品质对我们来说是一生都受用的。”

  说到聚会,李师兄说在上一次校庆时大家聚过一次。同学都差不多到了,很开心,很高兴。我们问到是不是因为大家在事业上都成功了,所以大家都很开心。李师兄笑着对我们说,其实成功主要在于自己定义,并不在乎钱多不多,而在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不能看钱多不多。他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只要自己努力了,自己过得开心了,这才是最成功的。然后他继续说到,人只要钱够用了,就行了,而那些之外的钱,更应该回馈社会。自己先努力,是为了自己过得好一些,而为了自己过得好一些,那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那也是在回馈社会。

  笑谈校园感情:要看准“潜力股”

  师兄说到我们就业时,鼓励我们要视野开阔,要往远处着想,多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一要看你工作单位的前景,而不要看工资多不多;第二是在于自己是否能够坚持,而不能说只想在里面做一两年,那是不对的,应该沿着一个好的方向坚持走下去。在大学里面,要好好学好英语,因为以后会常用到英语。读书要勤,比如在地理学院学习,我们要培养整体的,宏观的意识。这是很重要的。

  最后的时候,师兄谈到校园感情方面时,笑着对我们说师妹们应该有一双慧眼,要学会找到男生中的“潜力股”,不在乎现在状况如何,而在于看好他的将来。

  采访完的时候,他鼓励我们在校时要好好学习,毕业以后要努力工作,争取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

  采访感言

  我们对李建青师兄的采访,更像一场愉快的交流,甚至像聊天,但是他不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很好的成功的榜样,而且还和我们分享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对我们促进都很大,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受益匪浅。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校友寻访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