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以学为本——访高全洲教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一直是对我们中大地理人的最佳诠释。高全洲教授无疑是其杰出代表人物之一。3月15日下午四点,我们以小记者的身份,有幸对高全洲教授进行了采访。听到敲门声后,高老师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办公室。黝黑的皮肤,健硕的身躯,充分显示瞭高全洲教授作为一名地理学者所经历的风吹雨打。说起高老师的办公室,那是一个摆设普通但却充满学者气息的地方。里面窗明几净,地上铺着透过窗户跳跃的阳光,办公室上放着旧款的显示器,透露出生活的随意气息。两个大书架紧靠着墙壁,里面放着的是一栏栏满满的书籍,其中一个书架上还放着一个旧时的大木箱子,侧面写着“兰”字。这便是高老师平时工作的地方,作为一名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多达50多余篇论文的教授,这多少让我们有点惊讶!我们只能感叹道:“嗯!自然是简约而不简单呀!”

  知道我们的来意之后,高老师也没有为难我们,而是大方的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高老师告诉我们,他是1988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的,毕业后便在当地的太和县联合中学任教。但是不甘心于从师的他,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再次开始了刻苦勤奋的读书生活。他还给我们描述了当时读书的情景:“冬天,同学们都穿着军大衣,戴着军帽,手里揣看英汉字典。因为经常熬夜,所以脸色都很差……”

  在联合中学任教两年之后,高全洲老师于1990年9月考上了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现改名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师从董光荣研究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乾旱区地貌与第四纪地质。1993年9月一1996年7月又在北京大学师从崔之久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气候地貌与沉积。1996年8月——1998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从事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沈承德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全球变化与河流碳循环。1998年8月以后,一直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学系)工作,先后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5月)、教授(2004年6月)。

  从他的经历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事要“刻苦”。“读书要‘刻苦’三四年才能出人头地。不管是从商、从政还是从事研究方面,对社会都是有贡献的。十多年的积累,‘卧薪尝胆,寄希望于未来’。现代社会耗时间,但时间很宝贵,‘现在享受得越多,以后回报得越少’。本科期间奠定了今后的基础。现在就是你们塑造角色的阶段。做学问的,就是要问,要看书。”

  接着,我们就迫不及待的继续发问“您觉得自己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凭的是什么?”

  “文章!作为研究学问的,就得靠文章。但文章不是好写的,也不是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我们学的不是文科。理科是要做实验,把得到的结果再汇报给各同行。我想,以后要留更多机会给青年人写,要培养新人。应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当然,自己还是要写的。”

  “那您写那么多文章,哪篇是您最引以为豪的?”“不是这样理解的。写文章是要让大家都能看懂的。它最大的价值就是自己做的,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也是自己构思的。真正的科学家要自己找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出来。”

  “现在的文章大都与生活脱节,你是怎样认为的?”“这样理解就错了。举个例子来说,按以前的旧观念‘成熟的森林不可以积累有机碳了’。而现在有新观点恰好相反‘成熟的森林依然可以积累有机碳了’。那这样的结论有没有贡献?它的贡献更大,它可以增加外交谈判的筹码呀。这样的文章不是用来换钱的,它是有重要意义的。”

  “读那么多书,您觉得自己的提高在哪里?”“以前高中时,想法很搞笑。以为啥都懂了,没啥好学的了。而现在,好多该懂的不懂。嗯,‘读书才是最重要的’。好的东西看得多了,需要的时候它就会蹦出来的。”

  最后,我们也向高老师瞭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生活。他和妻子是同一个专业的。在工作之余他们可以相互改文章,相互帮助,共同攻克一个难关。经历了和高老师的谈话,我们顿时充满了崇敬。说起读书、做学问,高老师总会滔滔不絶。即便在平时生活中也会经常聊起学术上的问题,还会展开激烈的讨论。他把学习也当作生活情趣的一部分,把它看成一种享受。虽然以前的经历辛苦,恰他脸上总洋溢着灿烂的笑意。

  时间如梭,短短的一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了。高老师真诚的谈吐给我们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以学为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的人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情景又一次显现在我们有脑海中……

  (采访者:蒲杨姨 张筱静  张晓列)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