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喀斯特地区降雨径流三个模型


  沈灿燊 陈俊鸿 高海风

  岩溶区水文研究,以往主要放在地下水系统的区分和确定,如Jakuck,White和Shuster等人。而Karanjac,Christrophor等人,则对泉的产水作了研究。近年来,Haridon,Dreiss等人,对岩溶区河流产流作了一些摸索。50年代福卡西维等研究含水层排泄动态,60年代后逐渐形成岩溶水文学,国外经长期研究,证明灰岩中,溶洞与裂隙水相互交错,只是各处两者占比例不同,岩溶水层主要特征是不均一管道水,溶洞发育在水平径流,呈紊流,灰岩深部缓流以裂隙水为主。而白云岩,不纯碳酸岩中基本属于裂隙水,仅在一些裂隙断裂带的管道中集流。如D. I. Smith,W. B. white,Karanjac,Altag等人,都有很多文章。近年,D. Grouber的岩溶随机数学模型,John Gunn水层点补给模型,都使岩溶水文向前推进一步。国内,70年代后期我们开始进行研究,80年代,已有许多高校和水文单位作深入研讨,进展很快。

  我国岩溶面积200多万(km)2,其中出露的面积约130万(km)2,约占总面积13.5%。这些地区地表水奇缺,但有极丰富的地下水,弄清其水资源的产生、转换,分析其变化规律,能帮助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本文是我们研究这些地区水资源系列的一部分。

  1 一个准概念性岩溶流域水文模型——广西向水河峰丛洼地和峰林谷地区

  岩溶在地貌上可分为4种型态:喀斯特高原,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喀斯特平原。峰丛洼地和峰林谷地是典型的中壮年期岩溶地貌,裂隙溶洞密布,并最具有岩溶水的明显特点。其水文系统一般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有发育良好的地下河网,与地表水系相互交错,流域上游多明暗流交替出现,下游则以明流为主。下渗现状在裸露区和覆盖性岩溶区下层可分为管道流(渗漏)和细裂

  隙中的水流(渗透),二者可以转化。裂隙水流动缓慢,为地下水较长期的补给源,而管道流则在雨后迅速排入地下河。当降雨时,大量雨水由溶洞迅速漏入地下,又很快由天窗涌出,来势汹涌,洪水泛滥,但很快又平复,洪水过程线急涨、慢落,蒸发,在裸露岩面很快便无水可蒸发,只有裂隙水缓慢地逸散,一般蒸发量较少。由于地表流域与地下流域不一致,故计算时应当考虑流域不闭合的特点。

  准概念性岩溶流域水文模型的结构分为:①不透水面积A0:②裸露岩溶A1;③覆盖土壤面积A2;④快速径流蓄量(包括坡面流,快速壤中流和管道流);⑤慢速流(包括慢速流和均匀细裂隙流);⑥枯水地下水出流。它的计算方法:

  1.1 不透水面积A0

  降水全部化为直接径流,然后通过河道水箱调节出流:

  Rd-直接径流;P-雨量;E-蒸发力;K0-直接径流系数;S0-现存直接径流蓄量。

  1.2 裸露岩区的A1

  降水先满足损耗(截留、填洼、蒸发),一部分成为坡面流,流入上层水箱,其量与岩溶平均发育程度Kc有关,余水进入溶洞和裂隙,它的水蓄量SS分别向上水箱(管道流)和下层浅层水箱(细裂隙均匀渗透)排水。

  T=P-(STM-ST) Rs=T×Ks ΔSS=T×(1-Ks)

  QA11=SS×EA11 QA12=SS×KA12

  T—剩余雨量;STM—最大可能损失量;ST—现在损失量;Rs—坡面流;Ks—坡面发育系数;△SS—溶洞裂隙水蓄量;QA11—溶洞快速流;EA11—出流系数;QA12—细裂隙流;KA12—出流系数;EA1—溶洞裂隙水逸散指数

  1.3 覆盖土壤面积 

  T=P-(SPM-SP)

  土壤面积上,下渗能力曲线:δ/F=(1-a)(1-e-KP)

  土壤毛细水储量:ΔμZT =∫P01+ΔPP01(1-a)e-KPdp

  =μZTM(e-KP01-e-K(p01)+ΔP)

  土壤自由水蓄量:μZF=∫P02+ΔPP02adp=aΔP

  SPM-最大可能损失量;SP—现在损失量;d/F—土壤下渗容量,等于或小于指定数值P的面积;a-自由水下渗能力部分面积的百分比;e-KP—下渗容量,也是雨量;P01,P02—前期影响雨量;μZTM-最大储量

  1.4 快速径流蓄量 

  在上层水箱S1中,Q1=S1 × Ks1;S1=上层水量蓄量;Ks1=出流系数

  1.5 慢速流

  在下层水箱S2中,Q2=S2×Ks2;S2=下层浅层水箱蓄量;Ks2=出流系数

  1.6 枯水地下水出流

  在深层水箱S3中,Q3=S3 ×Ks3;S3 =下层深层水箱蓄量;Ks3 =出流系数Q2-Q3=深层渗透量。

  河道水箱,上层水箱,下浅层水箱及下层深层水箱总量是断面出流。参数A0,K0,A1,STM,……等23个,都进行了作用分析、优选和灵敏度分析。模型用于广西左江二级支流向水河流域,以峰丛洼地及峰林谷地为主,在35次大小洪水中,27次合格,合格率77.1%,其中优秀34.3%,所有大小洪水都合格,并入优秀范围,可见模型是可取的。

  我们认为应当着重在产流机制上的研究,应瞭解在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产流过程,要求有大量的野外地理资料,如能建立实验站,将对岩溶区产流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2 岩溶峰丛流域雨洪产流模型——广西奇庚江流域产流研究

  岩溶峰丛区中,山峰基座相连,成簇状起伏不断,岩石上裂隙溶洞发育,地下流域常与地表流域不一致,峰间为封闭洼地,直径从几十米到几百米,区内土壤覆盖面积小,雨水渗入裂隙——溶洞介质中,运动规律与水文学中的孔道——裂隙介质中水分运动不同,超渗,蓄满理论也不适宜。区内地貌组成复杂,不同组合有不同的产流过程,我们将流域作为一个雨洪系统,再按地理景观(包括地质)不同,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来计算产流,各元件→子系统→系统,经计算机运算,最后综合得出流域产流结果。

  作者认为,建立岩溶区的产流模型,应分别从集水面积、下渗、蒸发和产流分析。①集水面积:常有“二元结构”,故分为完全产流单元,地表产流单元和地下产流单元3种。②下渗:在裸露岩石表面只附着一层簿膜水,无渗透,只通过裂隙和溶洞渗漏,渗漏多少视洞的大小、密集程度而不同。下部管道的坡度和水位也影响了渗漏,运动形式有层流、紊流和混合流,这和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当静止峰雨线来回摆动,如洞穴漏斗分布不均一时,则渗漏成大→小→大→小,故雨型对它也有很大影响。在覆盖岩溶区,有簿土层覆盖,但土壤疏松,极易下渗,当水流到达下层岩溶层时,则按上述情况渗漏。③蒸发:在覆盖岩溶区,蒸发与土壤蒸发同。在裸露区,经初期蒸发后,岩石只能从细裂隙中作扩散蒸发,蒸发量很少。④产流:因下垫面不同,分为覆盖区、裸露区、不透水区和非岩溶区。前两区的产流经过地表水与地下水分配,表层水与地下水分配,地下产流与补蓄间分配,在3次分配过程中,每次都有产流量和损失量。

  在分析了新安江模型,Scramonto模型,Stanford IV模型后,按岩溶流域特点,取其合适的理论和计算,加以补充和修正,作出新的岩溶流域雨洪产流模型。

  模型按地貌和地质情况,分为6个子系统。

  可按各个子系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下列计算:

  2.1 产流

  sdp—流域洼地蓄水能力;P0—前期影响雨量;P—雨量;e-AP—流域景观参数,与地质结构及裂隙溶洞有关,AL0—前期损失。

  当产流后继续在下一时段降雨P2时,则

  2.2 雨期蒸散发  

  E=K EM

  降雨间歇期蒸发

  E=K1EMω0e-K1Em  E=EMe-K1EM

  K—系数,按季节及雨前情况求出;K1—系数;

  w0-时段始流域蓄水量;E—蒸发量;EM—最大蒸发力。

  2.3 单元前期平均损失水量 

  L0=K3ω,ω=E/EMωM

  单元蓄水量ωT=ω0eK1EM

  K3—外流系数;w—流域滞蓄水量;E—蒸发量;wm—最大蓄水能力;EM—最大蒸发力。

  2.4 岩溶渗漏 

  因难于直接计算,可用水量平衡式求出:

  ωT+1=PT-ET+R入T -R出T+ωTe-K1EM

  ωT+1=K2(PT-RT)ωTe-K1EM

  WT+1—单元平均蓄水;R入T—外流域入流;R出T—流域外流;K2—系数;WT—流域蓄水量;ET—流域蒸发量。

  参数A,K,K1,K2,K3及Wm(对覆盖岩溶区)都用优选法求出。

  在广西奇庚江范团水文站以上流域(都安附近),面积353(km)2主要为二迭系和石炭系灰岩,局部有石碳系的灰岩夹硅质岩,谷地有第四纪沉积物,多断裂褶皱,并有东~南西向逆断层,按6个子系统计算,在54次洪水中,计算结果总合格率为80.8%,不合格都是小洪水,大洪水都达到优级,说明模型是可取的。曾与不划分子系数计算,以及单用各种国内外产流模型计算比时,合格率本模型大得多。本模型参数不多,微机可以应用,但岩溶模型制作时,牵涉到地质地理知识面广,今后应从更综合的角度去研究。

  3 岩溶流域水文模型——广西漓江流域产流研究

  在壮年期的岩溶区内,有峰丛山地、峰林山地、峰丛洼地、谷地和峰林谷地。有大片的裸露区。漏斗,落水洞星罗棋布,洞穴和地下河发育,明伏流交替出现,并形成许多盲谷,还有峰林平原,孤峰或残丘平原分布,使它有独特的产流过程。

  在岩溶区内常幷存有裸露岩溶区,覆盖性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等,其下渗透方式各不相同。在裸露区,大部分降水通过漏斗、天窗等补给地下河,小部分通过小裂隙入渗,速度与裂隙大小、型态、坡度有关。因此,形成了渗漏与渗透两种类型。覆盖性岩溶区,表层土壤不厚,下渗与一般土壤相同,但水流到达岩溶层时,则除如裸露区的渗漏特点外,并常伴生表层流。蒸发过程,在裸露区,覆盖区也不相同。洪水波形状、历时,在三种区内也有很大差异。总之,岩溶区内,产流迅速,集流时间短,洪峰量大,落洪退水缓慢。其产流模型如下:将岩溶区分为不透水面积A1,非岩溶区面积A2,覆盖岩溶面积A3,裸露岩溶区A4。在表层以下,模型设置了暗河洞穴,细小裂隙含水层和深层贮水三种元件。

  3.1 不透水面积A1

  与通常计算方法相同。

  即Rd=(P-E)A1

  Rd-产流;P—雨量;E—蒸发

  3.2 非岩溶面积A2

  RNS=(P-LC-△STWC-△FWC)A2,土壤中自由水一部分下渗补给深层水,部分产生壤中流,DZSWI=FSD·SFWC,RSS=FRS·SFWC。 蒸发在扣损量中扣除,不是再从STWC中满足。

  Lc—扣损;△STWC—初渗;△FWC—稳渗;DZSWT—自由水下渗量;FSD—下渗系数;RSS—壤中流;FRS—出流率

  3.3 覆盖岩溶面积A3

  多出现在谷地,土层簿,植物少,土层下是岩溶,大溶洞常为碎岩及土壤填充,而小溶洞裂臀比较发育。降雨先满足上层扣损,入渗分上层土壤与下层岩溶两层计算,上层土壤入渗与非岩溶同。

  地表径流RCS=(P-Lc-STWC-SFWC)A3,壤中流Rus=Frc·USWC经土壤层下渗到下层岩溶层的水,岩溶层对降水反应不快,该层入渗水量为,FuD=PBI·USWC

  Frc—出流系数;USWC—土壤中自由水;FuD—岩溶层入渗;PBI—渗透系数

  3.4 裸露岩溶面积A4

  区内石山、溶洞、裂隙密布,分布不均匀,雨后雨水从溶洞流走,迅速又从天窗溢出,河水泛滥,流势汹涌。雨后不久,又迅速平复,产生的坡面流与地下水流在到达河谷前反复交替,无法分清那些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称之为明伏流。本模型设置暗河参数项,如果流域不闭合,则与外流域交换水量。

  FSDI(渗漏量)=FK(渗漏系数)〔P-Lc(扣损)〕·A4(面积);

  CWC(暗河储水量)=CWCo(原有储量)+(P-Lc)A-FSDI·△CW(与外流域交换水量);

  RF(明伏流)=FRK(出流系数)·CWC。

  蒸发Ed,在Lc中扣除,扣完为止。

  此层岩溶的含水层与A3的同层相通,故

  FDC(含水层储量)=FDCo(原储量)十FuD(A3下渗至岩溶层水量)+FSDI(本区渗漏量)。

  此层所产生的浅层基流有部分继续下渗,补给深层贮水。

  RLE(浅层基流)=CRL(出流系数)·FDC

  DZCWI(深层补给)=CLD(渗漏至深层系数)·FDC

  深层贮水层补给面广,DEWC(深层贮水)=DZWC0(原深层水)十DZSWI(浅层补给)十DZCWI(深层补给)。

  深层基流RDZ=CRD(出流率)·DZWC

  模型中的主要参数如S,A,PBI,CRL,FRK,等等都加以优选率定。

  本模型用于漓江阳朔以上流域,在选择的30场洪水中,总量预报误差不超过5%的16场,5~6%10场,其余为10~20%。洪峰(包括特大洪水4场)误差在5%以下的9场,5~10%为12场,其余为10~20%,特大洪水的误差都在5%以内,但有部分(10场)过程线吻合不够好,总的来说模型是可取的。

  4 结束语

  喀斯特地区不同的下垫面有各自不同的产流过程,在通用的模式下,应有区别。以上研究表明:

  (1)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缺乏,但有极丰富的地下水,若能从产流理论方面去研究,以三水转换为准则,摸清其机制和规律,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改造等方面极有帮助。

  (2)喀斯特的产流过程比较复杂,因下垫面的自然地理特征(地貌、岩石结构、岩层年代等)不同,发生不同的产流机制,故研究时,应从地理学的综合系统着手。经验证明,我们提出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有其不同的产流模型”的“景观产流”观点是对的。

  (3)建议组织多学科的专家,作喀斯特区水资源的研究,幷且将地表水研究与地下水研究相结合,提出开发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案,以改变本区因缺地表水而形成的贫困现状,制止其恶性循环。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