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省水资源特点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曾仕康 沈灿燊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加上近年来各主要河流的水质污染情况日趋严重,客观上减少了可利用水资源数量,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已经逐渐失去平衡。若不及时地以整体的观念确立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水资源的战略方针,深入开展防止水资源危机对策的综合研究,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在不久的将来,广东省也同样难以避免大范围缺水现象的发生,出现水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连锁负效应,从而严重制约我省的经济和文明建设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安定。本文从自然因素与水资源的产生和时空分布关系、人类各种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的供需现状和展望作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提出合理开发,保护水资源的对策,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1 广东水资源概况的特点分析
1.1 水资源概况
广东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各区域年降水量在1200~2800mm之间,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3160亿m3,径流深度在500~1600mm之间,并有多个大小径流中心,水资源总量1860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1800亿m3(未包括外省(区)流入的水量2330亿m3),深层地下水60亿m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6.6%,是全国均值的3.54倍。水资源量是仅次于台湾而居全国第二位的省份。省内河流自然水质较好,但由于近年来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各主要河流的水质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市区河段和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更为严重。
1.2 气象因素与降雨的关系
水汽来源和天气系统是决定降水量多少和地区分布的主要因素。
1.2.1 水汽来源
向华南地区输送水汽主要有3支气流。①当西印度洋索马里穿过赤道的气流与伊朗高原上空东向气流汇合后,便形成印度夏季风的主要气流。其南支流经印度西海岸和中南半岛进入我国南部,成为我国的西南季风;②在澳大利亚冷高压东北方的强大东南风,从加里曼丹(105°~115°E)附近越过赤道后变为西南方向的气流;③经过亚洲大陆热带高压南侧穿过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或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气流,挟带湿热丰沛的水汽。这支气流从四月份开始持续至十月,尤以五至七月最为活跃强大,故广东夏季的丰沛水汽多由西及西南方向进入,于六月由缅甸、云南、广西至广东,有时伸展到华东,形成一条幅度宽厚的水汽输送带。随着水汽的不断增加,便形成了水汽极丰沛的湿舌。湿舌的强度,位置和延伸对广东降水有极大的影响。
1.2.2 产生降雨的天气系统
春季:当西伯利亚冷空气到达广东便形成冷锋,如上空有南海高压或西太平洋热带高压深入南海,则冷锋变成静止锋造成连绵阴雨。若遇有小股冷空气不断补充,则阴雨天气持续。冷锋开始时在南岭和粤北形成,若南下则会造成局部暴雨;
夏季:东风波、切变线、热带幅合、台风、热带低压等天气均频繁发生。若遇两种天气现象同时发生时,强盛的西南季风和西南气流带来充沛的水汽,常形成暴雨或大暴雨。此外,由于夏季太阳强烈的辐射,常发生热力对流而产生局部暴雨;
秋季:降雨多由台风或锋面造成,尤以台风为主,由于这时的西南季风已减弱,水汽来源少,雨量一般都不大;
冬季:在蒙古高压,冬季偏北和东北风控制下,全省气候比较乾冷,降雨少。但有时受来自南海的偏东南气流和锋面影响,也会有少量降雨发生。
1.3 自然地理因素对降雨的影响
1.3.1 地形和地质
降雨的地区分布与地形有密切的关系。广东较大的山脉有南岭、莲花山、云雾山、天露山、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和六万大山等,大致为东北至西南走向,由于局部地形十分复杂,故对降雨的影响相差很大。
山脉朝向水汽来源的迎风坡起着抬升气流并制约天气系统的作用;南向开口的喇叭形山丛更有利于空气抬升,造成较多暴雨发生,如清远的清远山地、恩平的天露山和海陆丰的莲花山等。在山脉背风面或高山环绕的盆地,则成为雨影区,雨量相对较少。如罗定盘地、兴宁盘地和梅县等地。雷州半岛则因地势平坦,缺乏幅合上升条件,雨量较少。
综上所述,广东雨量以夏季为主,春、秋季为次,冬季为旱季。根据天气系统的出现情况以及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广东省的降雨可分为夏春雨,夏雨和夏秋雨三种类型。同时,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降雨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致使广东境内形成多个暴雨中心和部分少雨区,分布类型复杂。
此外,广东复杂下垫面的地质构造分布,如花岗岩、石灰岩、紫色页岩等变质岩类和第四纪红色风化殻、砾岩等岩类的分布,也造成产汇流情况的不同,影响着各地地表径流的形成和分配。
1.3.2 水土流失
广东的水土流失面积共计12242 km2,占全省面积的6.9%。水土流失区的保水功能差,径流系数大,导致一些小河在洪水期往往山洪暴发,而枯季流量偏小甚至断流。现把部分水土流失区河流在汛期和枯季的流量列于。
以上流域均没有森林或良好植被,对坡面漫流的截流、涵养和调节作用差。从表2可以看出,汛期的降雨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大大减少,致使汛期和枯水期之间的流量比例大。宝贵的水资源不仅得不到充分利用,还会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
1.4 降雨径流的时空分布特点
1.4.1 年际变化及代表年的年内分配特点
(1)年际变化。仍以多年平均流量接近全省中值的增江下游麒麟嘴水文站的1955~1993年共39年的资料作为代表分析,可以看出,年际间的径流总量分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絶对变化率大,径流总量最高的年份(1983)为66亿m3,而最低的1991年却仅有14.15亿m3,前者为后者的4.66倍,与多年平均的39.7亿m3之比,则前者为1.66倍,后者为35.6%;二是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和规律性。无论是丰水年抑或枯水年出现的频次,持续性或周期性均无明显的规律可循。
(2)季节和月份变化。广东省的年内降水和径流均集中在汛期(4~10月)。汛期的径流总量占全年总量的85%左右,且多以暴雨和洪水的形式出现。此外,由于广东省的汛期长,跨越了春、夏、秋3季。各流域受不同的地势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在季节分配上有很大差异,可分为春夏型(粤北),夏型(粤中),夏秋型(粤西和粤东沿海)3大类型。
进一步的深入分析还发现其月际分配的差异更为显着。以多年年径流量接近中值的增江下游麒麟嘴水文站的资料作为例子来分析,一年中最大的月径流量发生在6月份,达9.73亿m3,占年总量82.6亿m3的25%。与次大的5月(6.75亿m3)和最小的1月份(0.804亿m3)大小值相比分别是1.4和12.1倍。此外,由于年量变化偏差系数大(Cv=0.23),处于不同频率的年份,同一月份之间变化也大。例如同是6月,偏丰年(P=20%)的月径流量是23.9亿m3,与平水年(P=50%)4.58亿m3,枯水年(P=95%)1.92亿m3之间分别是5.2和12.4倍。
2 广东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
2.1.1 工业用水定额过高,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近年来在引进外资办厂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对开发新技术、利用先进设备方面并未同步跟上,用水技术落后,工业用水定额过高,循环用水率太低,因而造成浪费现象严重。下面列出广东一些大中城市的工业综合用水定额(见表4)并在下一节与北方一些城市比较,便可见一斑。
与一些北方城市相比,如:北京1983年的万元综合用水定额是269m3,循环用水率69.55%,至1990年,通过技术改革后把用水定额降至178m3,仅为广东的40%;循环用水率则提高到75.11%,是广东的3.4倍;火力发电用水循环率更提高到90%,节约了大量的用水。天津、长春等其它城市的万元综合用水定额也在250m3左右,仅为广东的55%。由此可见,由于广东的工业用水定额太高,浪费了大量的水源。
2.1.2 农业用水技术相对落后,耗费水量过多
我省农业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以上,成为全省各行业的最大用户。与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耗损水量过多。究其缘由,皆因输水工程标准较低,以及农业用水技术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所造成。以下将我省部分地区的一年三熟农作物灌溉定额列出,供作分析。
1980年至1990年用电量增加了10倍。但由于发电装机容量只增加了827.8万kw从表5中可以看出,除东莞之外,其他地方的利用系数均为65%,而目前世界上农业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利用系数均在76%以上。所以,如何提高农田用水技术,减少损耗从而达到节省水资源的目的,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1.3 发电,航运用水不合理造成浪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用电量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而剧增,从,仅为1980年同期的2.94倍。尽管发电量年增速达12.4%,但1990全省供电缺口仍达361.9亿kw,是1980年同期的8.22倍。艰巨的调峰发电的任务只能由水电站承担,因此付出了昂贵的高耗水量代价。
以东江的新丰江、枫树坝和白盆珠三大水电站为例,三大水库以调峰发电为主,常集中在上半夜几个小时内发电,且不定时。新丰江水库更是常年用低水头发电,每度电的耗水量比原设计耗水量平均高了3倍。据统计,三大水库每年用于调峰发电的水量达75亿 ,因为是非优化调度状态下的发电用水,所以絶大部分水量不能重复利用,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航运规划吨位过大,造成用水量偏高。实际上,随着广茂、广梅等铁路和几大国道、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原有铁路、公里的增容改造,再加上空运量的增加,内河航运量远远达不到原规划的数量。鉴此,航运用水规划必须根据宏观的发展趋势和微观的实际条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以减少偏高的航运用水量。
2.2 水库蓄水调节能力不足
前面已谈到,广东的水资源天然来量因季节而异,但工业、发电、航运和城镇生活用水却几乎没有季节之分。这就要求采用工程手段加以调节。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水利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截至1990年止,我省已兴建大小蓄水工程4.9万多宗,总库容378亿 。这些水利工程每年为农业生产,城镇人民生活提供了335亿 的用水。近几年来,仍有一批大中型水库建成或在建设中,如增江天堂山水库、漠阳江大河水库、韩江永定和京山水库,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等,全省供水量将保持持续增加的势头。但与需求量的发展相比,总的蓄水调节能力仍显不足。以下用两大类型的地区作为典型分析。
2.2.1 新经济开发区东江流域
该流域到1990年共有包括3大水库在内的大小蓄水工程7562宗,总库容192.36亿m3,兴利库容达96.39亿m3。而流域每年需要供水量合计226亿m3。包括:①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深圳和沿线各地供水17.43亿m3(按三期扩建后计算);②农业用水38.53亿m3;③工业用水2.89亿m3;④城镇生活和农村人畜用水4.97亿m3(含向广州东部供水1.42亿m3);⑤发电用水75亿m3,航运用水66.23亿m3。此外还要下泄压咸水量47亿m3。以上各项用水在枯水季节须靠水库的蓄水供给,在汛期亦有部分靠水库调节。东江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51亿m3,保证率10%的年径流总量为364亿m3。由此可见,就目前而言,该流域的兴利库容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水库蓄水调节能力,若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随着供水量需求的增长,到2000年时,其调节能力的差距还会加大。
2.2.2 经济正在开发的韩江流域梅州市
位于韩江流域中游的梅州市,全部水库总库容共有126458.65万m3,1990年实际供水总量83919万m3(其中工业3034万m3,农业80254万m3,城镇生活和农村人畜用水631万m3),加上引水70469万m3和提水4074万m3(全部用于农业),总供水量是158456万m3。而目前梅州市的实际需水量是:工业用水15370万m3,城镇生活用水3851万m3,农业用水154502万m3。总需求量173723万m3,仍缺水15267万m3,到2000年缺水还会更多。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除了北江流域和粤西地区因工业尚未大规模发展,水的供需矛盾未显露之外,其它各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及其经济开发区、特区和广州,供水能力均未能满足需求。毫无疑问,工程措施不足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2.3 水质污染严重
水质污染可分为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和重复污染4大方面,以工业污染为主。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而相应的环保措施未能得到落实,广东省各主要河流的水质污染不断加剧,最严重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每年接纳废水2000万t以上的河道或河段如。原来水质较好的东江,虽然目前水质仍在国家(GB3838-88)规定的Ⅰ~Ⅱ类之列,但发展的趋势也令人担忧,如1989年河源市局部河段、东莞江南大桥、中堂大桥和万江大桥河段水质已降至Ⅱ~Ⅲ类,大盛、西贝沙和泗盛一带为Ⅲ~Ⅳ类,漳澎(角尾)一带为Ⅳ~Ⅴ类,不能引用。其它河流如韩江、粤西和粤北诸小河的污染情况也与东江大同小异。
此外,农业施用化肥,农药和城镇的生活污水排放也不容忽视,东江流域仅在1989年一年内就施用化肥651773t,农药9497t;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10大城市在1985年所排出的污水就达1236489t/d。近10年来,水质污染的趋势呈直线上升,仅广州河段每天就有200多万吨的工业和生活废水排入。由于珠江受工业、饮食、生活废水以及倾倒废物的严重污染,广州和石门两水厂的水源水质污染正以5年一个量级的速度变化,从80年代初期的Ⅱ~Ⅲ类迅速恶化到90年代的Ⅳ~Ⅴ类标准;眼下江里鱼虾絶迹;水质的恶化已经干扰了广州地区水厂的正常生产;人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由此可见,严重的水质污染不仅人为地增加,甚至毁坏可利用的水资源,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还破坏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整治水质污染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 广东水资源的供需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策
由于广东各地区的降雨高度集中,年际变化率大,水库蓄水调节能力不足,造成汛期排洪、枯季缺水,再加上水质污染的因素,目前的经济开发区已经面临着供水不足的状况。
3.1 供需发展趋势
广东作为全国改革的前沿,近十几年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生产和建设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长(主要是外来人口),城市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量需求增长过快,已超出规划中的发展速度,因此许多流域和地区内的总需水量均大大地超过最大可供水量。广东目前许多地区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已经开始失去平衡。现举例如下:
据统计,目前位于东江流域下游的惠州市工业和生活需水量已达179.56亿m3(市区用水仅21.77亿m3),加上农业、压咸计划用水47.33亿m3,总需水量为227亿m3。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计算,到2000年工业和生活用水将增至199.33亿m3,加上农业、压咸用水(按原有指标),总需水量将达247亿m3。东江下游博罗断面的多年平均径流量是237亿m3,1990年计划的需水量已占径流量约94%,,2000年的需水量将是现有径流总量的1.03倍。此外,若考虑上游河源市的用水递增,下泄流量减少,以及给下游东莞市留下一定的水量,缺水量还会更大。如遇枯水年(像1963年博罗年径流量61亿m3),则后果不堪设想。
再举韩江梅州市为例。韩江经过梅州市地段流入下游潮州市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59.70亿m3(本地产水量和客水量各为128.7和131亿m3),梅州市1990年共需水196815万m3,占本地河流流量的76%;到2000年按规划需水将达224982万m3,为总流量的86%左右。这一比例尚未考虑扣除下泄给下游潮州和汕头市使用的水量。据此趋势分析,在2000年后如出现枯水年时(1993年径流总量只有119.95亿m3),必将闹水荒。
按国际河流用水规定,考虑水生动物生存以及冲沙、稀污所需用水,保持河流生态平衡的最高供水极限是年径流总量的60%,若超出这一极限,河流将在若干年后成为废河。目前惠州市供水已经在超出极限(76%,还未含压咸用水量)的状态下取水,到2000年的取水量还将提高到84%。可以看出,东江水资源供需关系正在严重失衡的状态下继续恶化。广东其他的开发地区也有类似情况,若任其发展下去,广东也会遭受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3.2 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国情和广东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对策如下。
3.2.1 成立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中牵涉到多地区、多行业的问题,而且政策性、法规性和科学性都很强。因此必须有一个权威性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监督和管理,否则,许多法规和合理措施均无法落实。因为实际情况往往是在同一流域内存在着几个互相独立的行政区域,还有一些省级或中央直属的机构和企业。这些行政区域、机构和企业在取用水方面只按自己的发展需要龢利益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准则,各行其是,各自为政,以致上下游各地区和有关取用水机构在水源利用和保护、水库供水职能等方面均存在矛盾,一直无法解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始终未能做到全流域统筹考虑和安排。
目前,各市和有关机构都建议成立东江水资源管理机构,以解决东江的用水问题。在省科学院组织”东江流域开发利用“研究课题时,研究人员根据举世闻名的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和德、苏、日等流域委员会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广东实际情况,建议在东江成立以下管理机构:①流域协调委员会:协调东江流域用水的权威性谘询机构,由省领导和流域所在地区有关单位组成。②水资源管理局:主管水资源开发利用事宜的水行政权力机构,由省人大任命,省政府直接领导。③技术开发公司或投资开发公司:为独立企业。
上述3个机构相互独立,但在协调、规划、开发方面充分合作,真正做到流域统一管理。除此之外,全省各大中流域应该逐步成立流域水行政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其工作职能。
3.2.2 按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改变流域和水库的供水职能
许多先进国家的经验均表明:流域和水库的供水职能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改变。以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为例,流域开发的初期,以农业为主,主要保持农业生产和运输,所以流域和水库的供水职能以防洪、灌溉和航运为主;稍后工业有所发展,农产品加工需要大量电力时,水力发电成为主要用水大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的火电和核电代替了水电,工业发展很快,新建城市不断崛起,人口增加,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日益普及,供水的主要职能便转向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目前虽然农业用水仍给予保证,但是经过改良灌溉技术,用水量已大大减少,该流域水量供需基本平衡,流域治理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保护生态平衡和水质方面。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我省各个流域情况虽因经济开发情况而异,但经历的过程也将大致相同。例如东江正处于上述的第二和第三阶段的过渡期,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转换供水职能,以利于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3.2.3 节约用水
水是一种有限的、且不能用其它物质替代的资源。在用水方面,推行节水措施对减轻或缓和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有着重大的意义。
(1)开展工业用水技术改造,降低耗用水定额和提高重复利用率。
将工业的耗水量下降10%,循环用水率提高到50%,以1989年广州市工业总产值147.35亿元计算,则全市每年可节约用水8千万m3;如按广东省同期的工业总产值1221.93亿元计算,则全省一年可节水2.5亿m3;若按1991年的产值计算则可节水10亿m3。
(2)改进农田灌溉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通过减少渗漏和蒸发的渠道衬砌技术革新、或改用全封闭式的输水管道、或改变旧的漫灌方式为畦灌或沟灌、或实现现代化的喷溉或滴灌等多种措施,均可降低农田用水定额10%以上。
我省由于目前的电力、资金和技术水平所限,上述一些高标准的措施尚难于实行。但提高灌溉管理水平,排灌分家,限制无节制的漫灌;修建和衬砌输水渠道减少渗漏量,并平整土地,作为灌溉技术的改良,都是可行的。按低标准的要求,只要将我省目前的农田用水定额提高到70%~75%,便可节省10%的用水量;如采用每公顷地一年节水1200m3的技术,则全省每年可节水30多亿m3。在这一基础上,今后随着电力供应,农业投资的增加,耕作水平的提高,再进一步改进灌溉技术,达到高水平的科学用水。
3.2.4 改变调峰发电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多目标重复利用率
随着我省电力产业向着多元化建设快速推进,如大亚湾核电厂、从化抽水蓄能电站、沙角电厂等一大批发电站的投产,各地其它火力和水力电站的陆续建成投产以及西南电力东送的实现等,电力的供需关系已经逐渐趋于平缓,所以全省的各大水库可相应的改调峰发电为多目标优化调度发电,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初步估算,全省可重复利用的发电用水量可达80亿m3。
3.2.5 增加水库供水库容
除了兴建新的水库之外,通过做好以下各项工作,也可以达到增加水库库容的目的。
(1)做好迁安工作,按水库设计标准蓄水。
现有的一些大中型水库由于库区的移民问题尚未解决,不能按原设计的标准蓄水,以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例如是新丰江水库,原设计坝高116m,淹没耕地0.75万hm3,移民10.6万人。但因种种原因,移民回流5万多人,占用耕地约0.13万hm2。蓄水调度无法按原设计方案进行,使原设计调度计划的最小调节流量减少了3.2m3/s,造成很大的水量损失。当然,水库移民是一项涉及政策、民风、民俗和经济等一系列问题的老大难问题。长江三峡库区的开发性移民经验很多,很值得我省借鉴。
(2)提高主要堤防的防洪能力,变部分防洪库容为供水调节库容。
现有的堤围工程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达到其设计的防洪能力,因此给上游水库增加了蓄洪压力。如东江石龙以上至西枝江下游的堤围,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部分为50年一遇。但因实际能力并未达到设计标准,当出现未超限的洪水时,就已造成灾害。这一地段属于东江三大水库的防洪调度范围。如果把该范围内的堤围加固达标,则可从三大水库腾出部分库容改为供水调度库容。据粗略计算,可增加27亿m3的水量。其它流域如韩江、粤东、粤西诸小河的堤围亦有同样的情况存在。若全省均照此办理,可增加的水量相当可观。
(3)多建小型水库实行连片调度供水,提高效益。
小水库投资小,无迁安问题,且坝址容易选择,若规划设计得当,效益显着。广东省现有水库数量多分布面广,在发挥供水效益方面处于全国先进的行列。如大亚湾地区,现有小水库10多个,总库容5827万m3,有效库容3956万m3。除供给2370hm2耕地的灌溉用水外,还提供当地生活用水1572万m3,发挥了显着的效益。粤东和罗定等地在这一方面也有很好的经验。
广东省丘陵和低山地带多,若全面总结和推广这方面的经验,在缓和水源紧缺,提高供水质量方面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3.2.6 重复利用城市生活用水、提高净水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
城镇生活用水定额反映了当地气候、国民经济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多方面的因素。日本在“水资源研究”中将之分为家庭及个人用水、都市活动用水(包括饮食业、旅游业、商业等项用水)、公共设施用水、运输用水和杂项等5个方面。据分析,城镇生活用水定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生活水平越提高,经济越发达,用水定额就越高。
显然除广州和佛山之外,广东其它城市目前用水定额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此外农村人畜用水(按每人一头牲畜计)现仅为140 L/人·d,也属低水平。但是若城市的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净化后重复利用,大部分可作为市区的市政緑化和近郊的农田灌溉用水,既可减少污水的排放量,又能减少从河道提汲水量。农村方面,广东历来有利用地下水(井水)的习惯,可通过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帮助改用机械在合理的限量范围内汲水。这样,按广东1989年统计的6024.98万人口,每人每年节省10m3计算,全省每年可节约用水6亿m3。
3.2.7 加强水质保护工作、避免可利用水资源量的鋭减
水质污染实际上等同于减少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严重的持续污染还将导致区域性的水资源枯竭。所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课题与水质保护是不可分割的。
(1)将重要供水河流,河段划分为水资源保护区
可以根据其目前的供水量大小、重要性和发展规划的轻重缓急情况,在立法和执法配套的基础上,将一些重要供水河流和城市河段分别划为一级、二级和准备级水资源保护区,使保护和开发相互适应。在发展经济与水质保护出现矛盾时,应坚持一切以环保优先的原则,从研究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入手,切实保证保护区内的各项排放指标得到有效控制。
(2)从规划、治理、整顿、改造多方面入手,逐步全面实施环保法。
在监督现有工矿企业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控制各河段的排污量不超过在水环境容量的同时,应重新规划,安排省内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布局;同时注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进化肥和农药的质量;对现有超标,尤其是严重超标排污的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顿和改造,逐步全面实施环保法。
(3)标本兼治,全面加快增建污水处理厂的步伐
广东省目前已建的污水处理厂可谓凤毛麟角,偌大的广州市也仅有一个日处理量15万吨的大坦沙污水处理厂,这对于广州每日上百万吨的污水量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虽然广州市目前已有增建和扩建污水处理厂的计划,但是其它城市的污水处理厂仍然未见有具体的建设计划。根据目前的状况,若要按严格控制工厂、企业和生活等诸方面的污染源治本方法实施全面治理整顿,就现实条件来说,尚难以实现。现阶段仍以坚持适度治理整顿和控制的同时,全面加快各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建设为宜。资金来源一部分可以靠征收税款和罚款,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解决,经过这一标本兼治、缓和症状的阶段后,再彻底根治。
3.2.8 继续加大水土流失整治工作的力度
水土流失整治可增加流域内的土壤含水量,调节气候,是减少径流季节性差异、降低水量耗损的一种有效方法。整治办法主要是在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例如,韩江支流乌坡河原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区,整治前枯水期径流只占年总量的21%,每逢枯水期,当地群众连生活用水都难以保证。自1985~1987年整治后,3年的枯季流量分别上升为25.7%、33.5%和40.3%,199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解决了当地生活和部分冬种作物用水。又如五华河,以前因水土流失严重而致使河道在枯水期断流;整治后,从1985年开始又恢复了冬季的水流。
现广东的水土流失面积约12240km2左右,占全省总面积的6.9%,其中大部分处于花岗岩地带、紫色页岩区和喀斯特地区。虽然广东是全国整治水土流失的先进者,但出之对水资源供需平衡和促进水环境良性循环的需要,水土流失整治工作的力度仍应继续加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东省水资源量相对于全国来说,尚属丰富,人均水量达2790m3 (按国家水利部最新统计数据),平均水量65550/hm3。但年际变化大,洪旱季节分明,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加上经济发展快,人口不断增加,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除本文对策中提出的开源节流、统一管理、以及按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改变主要供水职责等建议之外,还应注意着手具有积极性和长远性的两方面工作。
(1)经济发展规划必须以最大可供水量作为一个主要因素。如有矛盾,且无法外调足够的水量时,必须调整与用水有关的工、农、矿、企业等方面的规划,使之相适应,以免日后总体规划无法完成,并带来不必要的混乱。
(2)大力开展水资源利用研究。如:水量的工程与非工程调节,水质的最佳保护方法(海排或污水处理),工农业用水技术提高和三优利用水资源等等,使水资源利用达到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原载:生态科学,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