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珠江鱼类志



  1 前言

  珠江流域在我国境内跨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和江西等省(区)。干支流总长约一万一千多公里,整个流域面积超过40多万平方公里,仅次于长江与黄河,为我国第三大河。

  珠江不仅长度和面积大,而且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仅次于长江。过去有不少学者作过江段或局部的调查研究,但都是比较零星,至今还没有一部比较全面叙述整个流域有关鱼类的专著。为了合理地保护和增殖利用鱼类资源,加速水产事业发展,为科研、生产、教学提供一定的资料,1979年科学出版社第二编辑室建议组织有关单位编写《珠江鱼类志》。本工作是在暨南大学生物系主持下,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同协作完成的。我们充分利用各单位历年收藏的和近年补充采集到的标本,并在参考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历时三年整理成书。

  本书编委会成员有:郑慈英、郑葆珊、褚新洛、曹文宣和张志强等5人。由郑慈英负责文稿的汇总、统稿等工作,后经编委会审定。

  分类系统,基本上是采用Rass与Lindberg(1971)提出的顺序,但在鲤亚目则按伍献文等(1981)提的新分类系统。

  本书仅将我们在珠江河口采的部分海水种纳入,没有把引种来的各种罗非鱼(Tilapia spp.)、各种胡子鲇(Clarias spp.)、美洲鮰(Ictalurus)、圆腹硭(Pangassius)、原鲃(Probarbus)、爪哇鲃(Puntius)、野鲮(Labeo rohita)、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等等放在本书内。

  中山大学地理学系沈灿燊教授在百忙中,为本书编写“珠江水域的自然地理概况”。参加绘图工作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张一芳同志、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蔡鸣俊和向波同志、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吴保陆同志等。参加野外考察与采集的除作者外,还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张卫同志和暨南大学生物学系叶桂瑶老师。调查工作得到各省(区)、地、市、县、乡的党政领导和水产业务干部的亲切关怀和支持;编写工作得到鱼类学前辈伍献文教授和各编写单位的党政和业务部门多方支持和鼓励,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短促,采集补点工作做得不够,特别是东江和贵州境内的打邦河,南、北盘江等水域的标本更为缺乏,所以广度与深度还是不足的,加上水平有限,遗误之处实属难免,恳切希读者批评指正,使之臻于完善。

  2 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珠江原是指广州到东江口的河段,因靠近广州的河中有海珠岛而得名,后便以之称整个水系。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三条大江和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构成,整个流域形如歪斜的折扇,而三角洲则像扇上散开的垂丝簇,分成许多大小河汊东流入海。

  珠江流域跨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和湖南等省,位于东经102°15′至115°53′,北纬21°31′至26°29′之间,流域各河系像树枝形状,再结合成辐合扇状,在三水以下的三角洲又呈辐散,流域干支流总长约1万1千多公里,一般以西江为主干流,长约2210公里,整个流域面积为45.2万平方公里(其中在越南境内面积1万平方公里),长度和面积都仅次于长江、黄河,为我国第三大河。

  珠江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熊山,源头有许多天然湖泊,大小数十个,主要的有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杞麓湖、异龙湖、大屯海、长桥海等。湖水多清澈碧緑,透明度较大,其中抚仙湖透明度达7.0-8.5米,星云湖约1.5米,由于湖泊多在二叠纪石灰岩断层陷落地带,故pH值较高,微碱性,硬度较高,如抚仙湖pH值在8.3以上。水温较高,夏季约20 C,冬季在10 C上下,表层和底层水温相差则较大,如抚仙湖南部水深45米处与表层温差达7.3 C,中部100米处,温差达8.8 C,北部150米处温差达9.6 C,温差渐渐变化,未发现温跃层,从水温情况看来,十分适宜于各种浮游生物和水生生物繁殖。

  西江干流各河段有不同的名称,上游南盘江和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以下会入柳江过大藤峡后称黔江,汇桂江后在梧州以下始称西江。西江经过羚羊峡后在思贤滘处与北江沟通,以下便是西、北江三角洲。

  西江较大支流为郁江、柳江、北流河、桂江、贺江、罗定江、新兴江和入海附近汇入的潭江。

  郁江上源分为左右二江,左江发源于越南弄替村,流经克都、高平等地便入我国国境,至龙州后会平而水、明水、黑水后与右江汇合,全长470公里,流域面积32,533平方公里。右江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龙山,支流有乐星河、澄碧水、德保水、武鸣河,与左江相汇后流入郁江。其中武鸣河较大,长162公里,水量亦较多。右江全长418公里,流域面积35,903平方公里。

  柳江发源于贵州独山县境内的甲河镇以上的神仙河桥附近,会凤钦河等小支流后,便潜入地下,约三公里又冒头流出,称都江。与寨蒿河、平永河交汇后称融江。到柳城镇后称柳江,柳江较大支流有龙江和洛清江,前者长391公里,后者长257公里,皆水量丰富。

  桂江又名漓水,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的苗兴山,上接灵渠,经灵川、桂林、阳朔、平乐、昭平等地流入西江。支流有小溶江、甘棠河、相思江、阳朔河、荔浦河等十余条。桂江全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9260平方公里。

  蒙江发源于蒙山县以北貌仪屯山麓,长143公里,集水面积3980平方公里。支流有文圩河、三江河、太平河等。

  贺江发源于湘桂两省交界的黄沙岭,流经钟山、八步、贺街和开建等地,汇入西江。全长344公里,流域面积1180平方公里。支流有桂岭河、金装水、渔涝河和东安河等。

  北流江发源于广西北流县马撤堆,经北流、容县、藤县汇于西江,全长255公里。支流有杨梅河、黄华河、义昌河和四罗河。

  罗定江发源于广东省郁南县上蓬附近,流经罗定、连滩、右江口汇入西江,全长169公里。支流有平窦水、都水、东水和卑田水等。

  新兴江发源于广东省恩平县分水坳,全长133公里,流域面积1571平方公里。支流有新兴水和罗平水等。

  北江主源叫浈水,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西溪湾,干流全长468公里,流域面积4.6万平方公里,絶大部分在广东省境内,它的总落差约310米,主要支流有武水、滃江、连江、滨江和绥江。北江中游切过飞来峡和盲仔峡,经过三水后,便流入珠江三角洲。

  武水发源于湖南临武县水头圩,全长224公里,流域面积6450平方公里。支流有黄峰水、白沙水、长乐水和田头水等,在韶关与浈水相会。

  连江发源于广东连县星子圩磨面石,全长265公里,流域面积10,213平方公里。支流有星子河、连山河、犁埠水和青莲河等。

  滃江发源于广东滃源县东北,全长162公里,流域面积9939平方公里,下游出口处有长湖水库。支流有坝子水、横石水和白沙水等。

  滨江发源于广东阳山县白石潭西北山地,全长100公里,流域面积1675平方公里,多高山峻岭,洪水时暴雨急流,流势汹涌。

  绥江发源于广西贺县汤头岭,经广宁、怀集、四会等县,全长214公里,流域面积1675平方公里。重要支流有凤岗水、中州水和龙江等。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大竹岭,与南来的定南水相会以后称东江,在广东省东部蜒回,干流全长523公里,集水面积2.8万平方公里,总落差约440米,会入主流有贝岭水、浰江、新丰江、秋香江、公庄江、西枝江和增江,以后便在石龙以下形成面积较小的东江三角洲。

  贝岭水发源于江西省大岚山东边,河长140公里,流域面积2480平方公里。支流有新田水、定南水和历市水等。

  浰江发源于杨梅嶂,全长100公里,流域面积1677平方公里。支流有和平水和贝墩水等。

  秋香江发源于黎头寨,河长134公里,流域面积1669平方公里。支流有围坳水、青溪水、南山水和好义水等。

  新丰江发源于玉田点兵,河长163公里,流域面积5813平方公里。支流有连平水、大席水、船塘水和赤溪水等。

  公庄河发源于掌牛岭,河长82公里,流域面积1197平方公里。支流有东坡水、柏塘水和石坝水等。

  西枝江发源于大窝西南,河长190公里,流域面积4103平方公里。支流有安墩水、楼下水、梁花水和淡水等。

  增江发源于七星岭,河长203公里,利于面积3144平方公里。支流有蓝田水、铁岗水、永汉水和派潭河等。

  珠江流域位于我国南部低纬季风地区,气候大致分为:北部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滇南)为北热带湿润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区则为南热带湿润气候,水热条件十分丰富。

  本流域太阳辐射强,日照多,故年平均温度较高。除北部南岭山地和西北部高山地区外,都在20 C以上,西江流域沿岸及广东部分则在22 C左右,左右江谷地则在22 C以上,一月月均温度絶大部分都在10 C以上,可以说全年没有冬季。夏季七月月平均温度多在27 C以上。年极端最低温度除个别年份偶然在零度以下,出现短暂的霜冻外,一般最低温度都在5 C以上。

  珠江流域雨量极为充沛,由于流域东南部接邻太平洋及南中国海,西南部靠近印度洋,在印度洋孟加拉湾,一年四季都有大量水汽输入流域上空,东部太平洋也有丰富水汽输入,尤以夏季最多,在200毫巴高空以下到地面的大气层内含水量,东部55-60毫米之间,西部35-55毫米之间。冬季空气中含水量较少,但东部仍达20-25毫米,西部则为15-20毫米。春秋两季,则介于夏冬数量之间。

  珠江流域年均雨量大致在1000-2000毫米之间,广东莲花山脉以东地区在1800毫米以上,1600毫米等值线,经广东的南雄、韶关、连县、云浮、怀集等地,1400毫米等值线在广西三江、罗城、柳州、贵县经过。1200毫米等值线则在云南的宣威、陆良、泸西、砚山等地经过。以西则在1000毫米以下。多雨中心有:清远——英德区,年均雨量达2279毫米,暴雨地区也较大。桂林区,年均雨量达1900毫米,融安区也达1800毫米,为流域暴雨中心之一。

  雨量的月分配也极不均匀,南岭一带春雨较早,4月下旬便开始降大雨,一般6月上中旬雨量较大,西部昆明,则在5月中下旬开始才雨量增大。7月下旬雨量最大,其余地区雨量在6-7月间最大。在台风影响地区,8月常出现特大暴雨。

  珠江流域因处于亚热带,太阳辐射强,蒸发量比较大,就年总量而言,各地水面蒸发在850-1400毫米之间,沿海向内陆减少。高值出现在珠江口、东江中游和郁江中游,这几处蒸发量都在1300毫米以上。最低值在贵州东南部,约850-1000毫米之间。年内变化:冬季比较低,3月以后便开始增大,至6-7月最大,8月以后又逐渐减少,到1-2月份最小。

  珠江流域的西部和北部是云贵高原和南岭山地,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全流域山地丘陵面积占90%,本来流域的森林较多,植被覆盖较好,河流含沙量不大,但由于近年滥伐,森林大量毁灭,许多地方只剩下稀疏的再生林幼树,且树种单一,保水保土能力较差,故河水中含沙量年有所增加,枯季 径流有所减少。流域内广泛分布着石灰岩,约占面积50%,主要在广西境内,广东连江也有少量石灰岩地区,在石灰岩地区内,岩溶地貌发育很盛,地下河、落水洞、漏斗、串沟、天生桥很多,并有孤峰,所以风景秀丽。

  由于雨量丰富,故珠江的径流量也很丰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412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2,而为黄河的7倍,以水量而言,居我国河流的第二位。其中西江多年平均流量约2,670亿立方米,约占总流量80%,北江为472亿立方米,东江为272亿立方米。珠江流域分为汛期和枯季两期,汛期为4-9月,其流量占全年70-80%,洪水多出现在夏季,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受台风影响地区,则常常发生较大的秋汛。珠江洪水一般历时不长,最长不超过半个月,水位过程线上,起涨快,落水也快。4-9月汛期中,一般出现五次洪水,即:头造水(农历3月底)、4月8(农历)、龙舟水(农历5月)、慕仙水(农历7月上旬)和中秋水(农历8月后),其中以龙舟水最大,中秋水则为台风所造成。1915年特大洪水时,整个流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都发生大水灾,洪峰流量西江高要达54,500立方米/秒、北江横石达18,600立方米/秒,堤围大部分崩溃。

  珠江流域含沙量一般不大,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126-0.344公斤/立方米,其中西江为0.344(梧州),北江为0.123(石角),东江0.148(博罗),比黄河和长江都少得多。但由于珠江流域年径流量十分丰富,故输沙量则不算小,多年平均输沙量总量为8.55千万吨,但仍仅为黄河的1/16,长江的1/6,其中西江约7,530万吨,占总输沙量90%左右,多来自红水河,颗粒细,含有较丰富的有机质,三角洲一带农民称之为“西红麸”,不但作为三角洲河口浮游生物的饵料,并常当作肥料引入灌田。北江年平均输沙量约595万吨,约为总输沙量5%左右。东江年平均输沙量约429万吨,多为粗沙,占总输沙量4%左右。当大洪水时,则出现大的含沙量,可为平时的2倍。这些泥沙,除一部分沿途沉积,一部分被水流带出海外,其余多在珠江三角洲河口一带沉积,使珠江三角洲平均每年向外伸展100米。

  珠江流域河水矿化度一般在50-250毫克/升之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钙组水及碳酸盐钠组水,西江中上游由于流经广大石灰岩地区,故河水矿化度比较高,约在150-200毫克/升左右,硬度2-3毫克当量/升,属重碳酸盐组水。东北两江,河水矿化度较低,大部分在100毫克/升以下,都属重硫酸盐钠组I型水,河水硬度多在1毫克当量/升以下。

  珠江流域水利资源丰富,初步估计,理论藴藏量达3348.38万千瓦,装机容量2,485.03万瓩,年发电量1,124.76亿度,已建成较大电站有:六郎洞、大寨、西津、合面狮、南水、长湖、新丰江、枫树坝等。此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拦河闸坝和联围筑闸工程,这些对洄游性鱼类生长会有一定影响。

  三水以下的珠江三角洲,沃野千里,水热条件十分丰沛,面积共约1万平方公里,良田约800万亩,盛产水稻、甘蔗、桑蚕、水果和鱼类等。

  珠江三角洲几千年以来,由于上述的东、北、西三江及海外潮汐带来大量泥沙,经过机械沉积和絮凝作用,不断形成海滩,然后围垦成田。因此,农田不断增多,河道不断伸长,沿岸浅水滩坦,生长水草、红树林和芦苇,成为鱼类、虾、蟹及其它水生生物栖息、繁殖、生长的理想场所。

  珠江三角洲河汊分沓,水流经过8个口门出海,自东而西的口门及其洪水期流量分配为(以三水马口站流量为100%):虎门16.57%,蕉门15.21%,洪奇沥17.54%,横门12.12% ,磨刀门21.48%,鸡鸣门5.74%,虎跳门4.32%,崖门7.02%。在枯水季节,各口门流量分配则有所改变。

  珠江三角洲潮汐为不正规半日周期,潮差1-2米,使三角洲沙田能自流排灌,涨潮时含盐的海水与河流的淡水混合,成为广大的咸淡水区,使适应咸淡水区的花鲈、鲻、鲚、鰶等等大量繁殖。珠江三角洲潮汐有一个特点,就是口门处进潮流量比较大,但入门后潮差不高,主要是口门内河汊很多,分弱潮量。由于河汊潮流四通八达,涨退不一致,潮流相遇,形成了许多会潮点,会潮点多达20-30处,主要的有三水——小塘会潮点、南华——天河会潮点、紫洞——三多会潮点、石围塘——大尾角会潮点、陈村——大尾角会潮点等。在会潮点附近,泥沙大量沉积,河道淤浅显着。

  在一般情况下,东江潮水可影响到石龙,北江影响到三水,西江可以影响到高要。枯水期,东江最大可影响到马嘶、铁岗附近,北江可以影响到芦苞,西江可影响到梧州,洪水期由于径流特大,潮水只能影响到出海口附近。至于海中咸水,如在大潮,上游来水量不大,虎门干流,可上溯达80公里,口门河段咸度可达20‰(洲仔围)。而横门、洪奇沥、蕉门等水道因上游水量一般较多,且河底底坡较陡,水深不大,故口门咸度较轻,只9.82‰左右(万顷沙东),上溯距离只20-40公里,西江由于上游水来量比较大,故咸潮除崖门外,咸度及上溯距离都比虎门小。东江三角洲,因靠近虎门,故口门咸度与虎门相若。咸潮所及范围每因洪水枯季、大潮、小潮而有所不同,变化比较复杂。

  近年来,由于许多工程措施及人类活动,如用炸、电、毒、过小网目的网具等方法捕鱼,对水产资源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导致渔产下降。使珠江河口三角洲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原因是多方面和综合性的。主要有:

  (1)“三废”带来的污染   

  由于工业城市不断发展,广州、江门、东莞、佛山、中山等地的三废管理未完善,珠江河水挟带大量污染物质进入本区,使水质和河道底质都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石油、氯化物、砷、酚、锌、铝、铜、铬、锡、汞、 -666、E-605等物,在一些河段含污量已超过国际卫生规定标准。香港至崖门口一线底质已形成油污高含量地带。此外,农田排出的大量高毒化学农药,使珠江河口生态环境被破坏,珠江口渔场不断外移,影响了渔业产量。

  (2)过大的联围筑闸

  珠江三角洲地势,河网密布,雨季易患洪涝,沿海地区又有咸害。解放30年来,经过艰巨的水利建设,将原有的低矮破烂的2000多个小围联成250个较大的围,对根除洪、涝、咸灾害,提高生产,有卓见成效。现在规划又将联为36个大围。但由于联围过大,使自流排灌时间缩短,而旧有的排灌系统不相适应,导致围内农化肥和农药残毒无法及时排清,加重围内水质污染,这些废水不但贻害围内鱼、虾及水生生物,如累积后排出河道,使河水遭受污染,影响鱼类生长发育。

  (3)过深过大的海滩围垦

  珠江河口滩涂广阔,海底地形由浅渐深,多礁石、浅滩,这种潮间带的浅海地区,是鱼类生长、繁殖、栖息的良好场所。如果近岸滩涂淤积到一定程度,则浅海区渐向海外发育,形成新的浅海地带,合理地围垦沿岸较高滩涂,既可增加农田面积,又不妨碍渔业发展,是有利的。但目前部分地区往往是过深过大的围垦,这样,破坏了鱼类生长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如浅水区、红树林区、水下沙堤等等,都突然消失,且过大过深而又未考虑到生态平衡的抛石围垦,会使潮流作用减弱,加重淤积,使鱼类失去了原有的优良水域,导致鱼群大量他迁或死亡,破坏了渔业资源。

  (4)大型的堵海防咸工程

  大型堵海水利工程,如果只从水利方面着想,必然会带来某些副作用,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珠江河口白藤堵海工程,便是一个明显例子。白藤堤堵塞了泥湾门出口水道,达到了防咸防台风的目的,但堵堤后,使三角洲各出海口门流量重新分配,咸淡水分布和季节分配都发生了变化,海外潮流方向和速度都改变,由于堤坝的阻拦,泥沙加快淤积,使堤外浅海区地形发生了较大变化,加上堤坝没有鱼梯和水闸,鱼类无法洄游上溯,致使蚝田、鱼类产量都受到了较大损失。

  因此,河道中的大型的各种水利工程的兴建,在兴建前需要考虑工程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以免建成后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与发育。

  珠江三角洲,由于河汊纷繁,水面面积大,加上口门外浅海面积袤广,海底地形复杂,潮间带区极有利于鱼类及水生生物生长,如能合理建设利用,将成为珠江流域一个重要的鱼类繁殖基地。

  (原载:珠江鱼类志,1998。)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