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罗浮山植物群落的垂直生态序列



  覃朝锋 李 贞

  1 生态环境概况

      罗浮山位于北纬23。15'-23。22',东经113。57'-114。4',横跨罗浮、龙门,增城三县,方圆面积160平方公里,最高山峰飞云顶海拔1281.5米,相对高度1250米,为燕山期花岗岩隆起雄伟山体,呈南北走向,对该区山地土壤、生物、气候具有明显的影晌。

      罗浮山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气温较高,年均温21. 5℃)。年均降水量 1800—1900毫米,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水量86%,于湿季明显(见图1)。据

  1980年11月23、25日共8次实测,由山脚到山顶,平均气温相差5.3℃,气压相差112.7毫巴,相对湿度相差7.1%;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44℃,气压降低9.2毫巴,相对湿度增加0.6%。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罗浮山的南坡降水较多、云雾多、湿度大。冬季寒潮来时,山上常有结冰现象,一般3-5天后开始融化。土壤的垂直变化是:海拔300米以下的低丘,台地分布着赤红壤、水化红壤,在山麓地带和平坦地方分布着耕作士和水稻土;海拔300-600米分布着山地红壤、粗骨红壤;海拔600—1100米分布着山地黄壤,粗骨黄壤;海拔1100米以上有山地草丛土分布。

  2 植物群落基本特征

  2.1 植物种类成分

      初步统计,罗浮山植物有186科、636属、1056种(1-4)有其中蕨类植物有23科34属68种,裸子植物6科9属13种,被子植物155科573属975种,实际上还不止此数。罗浮山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具热带与亚热带成分的过渡特点[5,6]。

  2.1.1 热带植物丰富 

   热带植物占有一定的比例,如被子植物热带性的科有番荔枝科、胡椒科、水东哥科、桃金娘科、藤黄科,梧桐科,杜英科、大戟科、苏木科、柿科、茜草科、棕榈科、芭蕉科等共71科,占罗浮山植物科总数155科的46.5%。蝶形花科和殻斗科等世界性大科的热带属在这里的种类也相当多,但典型的热带科——苄肉豆寇科,猪笼草科、龙脑香科、鞘叶草科等均未发现。

  2.1.2 温带植物种类贫乏

  (只占1.5%)  在罗浮山的植物种类成分中也有少量的温带种类,通常分布在600米以上的山地,如大血藤科大血藤属(Sargentodoxa)有1种,械树科械树属(Accr)3种,延龄草科重楼属(Parls)1种,杜鹃花科杜鹃属(Rhododendron)3种等。

      2.1.3 孑遗植物种类较多(占5%)

    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中有许多是中生代或更古老的种类,现罗浮山保存下来的孑遗植物有蕨类植物在古生代已出现的有松叶蕨科松叶蕨属(Psifoum)1种,石松科石松属(Lycopdium)5种;卷柏科卷柏属(SeIaginella)5种;莲座蕨科莲座蕨属(Angiopteris)1种等。在中生代前已生存的有紫箕属(Osmunda)2种,里白科里白N(Hicriopteris)2种等,在侏罗纪已出现的海金沙科海金沙属(Lygodim)4种,蚌殻蕨科金毛狗(Cibotium)1种;乌毛蕨科苏铁蕨属(Brainea)1种;桫椤科桫罗属(Cgathea)2种等.在中生代后期已生存的有木贼科木贼属(Equisetum)1种等。裸子植物在侏罗纪已出现的有苏铁科苏铁属(Cgcas)2种。在白垩纪已出现的有杉科水松属(Glgptostrobus)1种,罗汉松科罗汉松属(Podolarpas)等.被子植物中的一些种属在中生代白垩纪已出现。

  2.1.4 常緑植物占优势(占95%以上)

    罗浮山的乔木、灌木、木质藤本等植物以常緑阔叶的种类为主,絶大多数是常緑种类(包括栽培的),这反映丁我国南亚热带滨海季风气候的生物学特点。由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偶尔受寒潮影响,在低温乾燥的生态条件下,有少数的落叶的乔灌木植物种类常分布在次生植物群落中,但不占重要的地位,罗浮山的落叶乔灌木植物有;樟科的木姜子(Litsea cubebri)檫树;金缕梅科的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槛术(Loropetalum ehfnensis),漆树科的南酸枣(Choerospondias.axillaris)、野漆树(Rhus succedane),大血藤科的大血藤(Sagentodoxa cuneata),木棉科的木棉(Gossanpimus malabarica),天料木科的天料木(Honalium cochinchinense)、嘉赐树(Casearia glomerata),大戟科的山乌桕(Sapoum discolor)、鸟桕(Sapiumsebierum)、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千屈菜科的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含羞草科的海红豆(Adrnanthera pavonina)、楹树、(Albizzia chinensis),无患子科的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八角枫科的八角枫(Alanqium chinensis),杜鹃花科的狭叶南烛(Lyonia oualifolia var.tongfora):卵叶杜鹃(Rhodoendron mariesii),夹竹桃科的倒吊笔(Wrightia Pubescens),楝科的苦楝(Melia azedarach),安息香科的白花笼 (Styrax faberi)、栓皮叶安息香(Styrax suberifolia)等30余种,引种栽培落叶乔木有珙桐科的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马鞭草科的柚木(Tecfona grandis),茜草科的黄梁木(团花树)(Anthocephalus chinensis),海桑科的八宝树(Duabanga grandiflora) 等。

  2.2 亚热带常雨乔木群落生态[9]

  2.2.1 群落为热带亚热带森林过渡型

  常见的科有桑科、大戟科、樟科、茶科、殻斗科、桃金娘科、豆科、茜草科、杜英科、无患子科、梧桐科、金缕梅科等。热带区系成分占的比重较大,森林结构层次较复杂。常见乔木是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荷木(Schima superba)、赤藜(Castanopsis hickelii)、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润楠 (Machilus chinensis)等。

      2.2.2 藤本植物较丰富(占6 %)

   在沟谷附近的林段里,大型木质藤本很多,它们攀援或缠绕于树上,形成茂密层间层片,成为群落结构的显着特点。常见的大型木质藤本有扁担藤(Tetrastigma glanicaule)、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在北坡 海拔300米处,有的茎粗达8-10厘米,长约30米。刺果藤(Buettneria aspera)在南坡海拔250米处最大的茎可达25厘米,多花山猪菜(Morremia boisiana)长繁盛,常复盖在乔木林冠上。棕榈科的杖枝省藤(Calamus rhabdocladus)在这里也有分布。其他木质藤本还有买麻藤(Gnetum montanum)、白背瓜复木(Fissistigma Iaucescens)、紫玉盘 (Uvaria microcarpa)、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等。

      2.2.3 附生植物较常见(占1%) 

   有天南星科、茜革科,蕨类。如石蒲藤(Pothos Pothos chinensis)、麒麟尾(Epipremnum pinnatum)、福氏星蕨(Microsorlum fortunei)、蔓九节(Psychotria serpens)等.叶附生植物有苔藓、藻类。

  2.2.4 板根植物较易见(占1.5%) 

   如榕树、重阳木(Bisctiofia javanica)、人面子(Dracontomelon dao)、木棉(Gossampinus malabanica),锥栗、荷木、白车(Sgzy tgium levinei)、荔枝(Litchi chinensis)、龙眼(Enphoria Ionian)、赤藜(Castanopsis hlckelii)、白榄和黑榄等都由树干基部长出3-5块板根,北坡谷地重阳木之板根厚20-30厘米,高达2-3米,实属奇观。

      2.2.5 茎花与绞杀植物也可见

  茎花植物有水东哥(Saurauwistyla)、水同木(Ficus fistuIosa)、变色榕(Ficus uariegata)、对叶榕(Fivus hispida),青果榕(Ficus choroarpa)以及栽培的杨桃(Arerrhoa carmbola)、木菠萝(Artocarpus herophyllus)。绞杀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前后经历过附生植物、攀援藤本、气根植物和直立乔木几个阶段,逐渐将附着植物绞死。榕树(Ficus microcarpa)是绞杀植物,被绞杀的植物有山牡荆(Viter guinata)、鱼尾葵等,在自鹤观和白面石可见到。

  2.2.6 北坡沟谷生长树蕨林

  热带常雨性的树蕨高1-1.5 米,在白面石与北坡100米的沟谷里,与野芭蕉(Musa balbisiana)组成黑桫椤(cyathea podophylla)、野芭蕉群落、露兜树(Cyathea podophylla),金毛狗等分别形成林下小层片.

  3 植物群落垂直生态序列

      罗浮山植被受人为的干扰较大,经常的采伐、放牧、烧山严重地毁灭了原林,现以 马尾松林为主,面积大、分布广,大部分呈环状分布在600米以下的地域。自然的阔叶林分布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庙堂、村旁和海拔600—1100米陡峻的沟谷里。罗浮山山体高大,气候,土壤的垂直变化明显。从山麓到山顶,日均气温相差5.3℃,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的垂直变化也很明显。现将罗浮山主要的物种垂直生态序列和植物群落垂直生态序列分述如下:

  3.1 物种垂直生态序列类型

  3.1.1 热、暖山地赤红壤、红壤地域的物种序列主要分布于600米以下。按其海拔分布高度,由低到高,从30米至600米地域,物种垂直分布顺序是:野芭蕉、黑桫椤→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蒲桃(Syzygz um jambos)、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锥栗、刺果藤、赤藜→润楠、黄杞(Engelhardtia roxbuyghiana)。

      3.1.2 暖、温山地黄壤地域的物种序列主要分布于650-1282米地域。随着海拔增高,水热生态条件变化,与600米以下地域相比,有完全不同的物种.由低到高,物种垂直生态分布顺序是: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岭南栲(Castanopsis fordii)、少叶黄杞(EngeIhardtia fenzelii)、大果马蹄荷(Symzngtonm tonkinensis)、甜槠(Castanopsis eyrei)、五列木(Pentaphylax eurygoides)-金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红楠、卵叶杜鹃→石松(Lycopodium clavarum)、芒草(Miscanthus chinensis)。

  3.2 植物群落垂直生态序列类型

      物种生态序列是组成群落垂直空间生态序列的基础,群落垂直生态序列是群落形成发展长期适应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垂直空间综合影响变化的结果,是植物与植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同住结合的结果。上述可见,罗浮山相对高度1250米,气候、土壤、物种的垂直地带性明显,群落类型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和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7,8],其垂直生态序列类型。'的顺序是(见图2):

    3.2.1 沟谷常雨乔木群落生态序列

    分布于海拔250米以下的冲虚观、麻姑村、自面石等地。生态环境湿热,有利于热带植物的发育生长。在河谷和沟谷两旁,从其水湿条件和土壤养分条件来看,植物群落分布次序,由水翁、蒲桃群落一黑桫椤、野芭蕉群落一鱼尾葵群落。 

      3.2.2 亚热带常雨乔木群落[9]生态序列

    分布于250-600米的地域,主要在北坡和冲虚观等地,具有热带常雨乔木的特征。现状群落,其分布高度顺序是锥栗、荷木、润楠、罗伞树、穗花轴榈群落—赤藜、箬竹群落—赤藜、枫香、青栲(Castanopsis armata)、润楠、水锦树群落—赤藜、枫香、黄杞、藜蒴群落。

      3.2.3 山地常緑阔叶乔木群落生态序列  

  分布于600-900米地域,气温较低,多云雾,湿度大,冬季有短期寒冷。在600-900米的北坡,分布着少叶黄杞、岭南栲、大果马蹄荷、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群落,在南坡分布着罗浮栲、甜槠、荷木、红楠群落。

      3.2.4 山地矮生常緑阔叶乔木群落生态序列

    在900-1100米地域,坡陡、土薄、物种矮化、分枝多、风大、云雾更多,湿度更太,分布着甜槠、稠树、厚皮香(Terns troemia gymnanthera)、密花树、吊钟花群落、再上为红楠、密花树、杜英、卵叶杜鹃群落和金竹群落。

      3.2.5 山地常緑落叶灌草群落生态序列 

   分布于1100(1000)—1240米地域,主要是野山茶(Camellia cordifolia)、柃木、卵叶杜鹃、金茅、鸭嘴草群落。

      3.2.6 山地次生禾草群落生态序列 

   分布于1200—1281米山顶地域,主要为芒草群落。

      3.2.7 亚热带针叶乔木群落生态序列  

  主要分布于600米以下的广大地域,是自然林完全被破坏后,五十年代飞播成林的。在人为反复破坏严重的地段,水土流失较重,有机质少、乾燥,分布着马尾松,鹧鹋草群落;在生态环境条件中等湿度较大的地段分布着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桃金娘(Rkodomy rtus tomentosa)、一淡竹叶群落,马尾松、桃金娘、芒真(Dicranopteris linearis)群落;在生态环境条件市等,坡积或冲积扇地段分布马尾松、桃金娘、纤毛鸭嘴草群落。

  4 生态序列评价

      罗浮山是华南风景名山之一,如何保护、台理开发利用该山区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罗浮山原是完整的亚热带常雨乔木群落和山地常緑阔叶乔木群落生态序列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但在人为作用下,大部分变成荒山岭,生长着疏密不一的灌草丛在600米以下,只有庙堂和村庄四周人们有意识地保存小块的次生亚热带常雨乔木群落和沟谷常雨乔木群落。在600米以上的山地沟谷有三、四片生长较好的亚热带常緑阔叶乔木群落和山地常緑阔叶矮生乔木群落。以上这几片森林,对涵蓄水源,保护水资源,维持罗浮山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加以保护发展。在灌木草本生态序列分布的广大地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流失现象。在1000米古剥蚀面的丘陵与300米以下的丘陵山脊部分水土流失较严重。从土壤水分,有机质的含量来看,两者含量都在5-7%的植物群落,都分布在600-1100米的山腰地段上;含量为8-9%的群落是山顶的芒草群落和北坡600-900米的常緑阔叶乔木群落;含量在2-4%的群落是在三、四百米以下的针叶乔木群落。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差异与水热条件、土壤生物的物质循环以及人们经常砍伐树木、割草、放牧等关系甚密,应区别开发利用。

  亚热带针叶乔木群落生态序列的优势种马尾松,虽可星散分布到900-1000米的山坡上,但生长高大的,还是分布在500米以下,大部分是五十年代飞播成林的,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对保护罗浮山的水土资源起着重要作用,并积蓄丰富的木材资源。在东北坡茶亭附近生长着许多高大的马尾松,一般高20余米,最高的达30米,一般胸径70-80厘米,最粗为120厘米,树龄约100-200年。在冲虚观次生林中也有一棵高大的马尾松,说明该山适宜马尾松生长,只要加强管理,合理采伐,留母树飞播,利用天然更新,可逐渐发展成天然的针阔叶混交乔木群落。松树可以割松香,收益较大在200-300米水土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发展湿地松和杉木,在磨姑蜂等地的杉木生势良好。

      罗浮山植物群落生态序列复杂,乡土珍贵用材树种很多,如赤藜、锥栗、罗浮栲、青栲、岭南栲、甜槠、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lla)、荷木、红楠、润楠、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等,应加强管理,合理利用,推广发展,其中格木苏、铁蕨、杪椤、福建柏、金毛狗、香樟、花櫊木、白木香(Aquilaria chinense)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和百年以上古树,省严加保护。目前,罗浮山南坡山麓的冲积扇、低丘引种栽培湿地松、大叶相思、八宝树(Dua-banoa grandiflora)、黄梁木、喜树、母生、柚木、檫木等优质速生树种,生长较好,宜加以发展,丰富本山的森林资源。

  600-1000米山地,生长着黄山松的幼树,高1-1.5米,散生,长势缓慢,它是华东山地针叶林主要树种。建议飞播广东松,更适本土生长。

  罗浮山植物群落生态序列有丰富的药用资源。因它地处热带、亚热带过渡地区,相对高度大,垂直地带性明显,水热充裕,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植物资源丰富,据统计共有1056种,其中药用植物760种,占75%。罗浮山中草药驰名中外,种类很多,主要有黄精(Polgonatum muhiflorum),羊乳(Codonopsis lanceolata),黄枝子(Gardenia jasminoides),大血藤(Sargentodoxa clineata),金缨子(Rosa laevigata),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nylla),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ra),树参(Dendropanax cheva-ieri),光叶海桐(Pittosi~orum glabratum)等,应保护引种,扩大中草药生产。加强旅游点建设和管理。注意维护生态系统协调,防止环境污染。罗浮山有天然的景色和传统的文物,引人入胜,游客众多。原有许多寺庙失修,破坏严重,应有计划地重修粉刷,增设新的游览点。

  原载:中山大学报(自然科学论从[12]),1987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