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交叉科学时代,研究者要复原具体地区及其群体的历史面貌是离不开多学科和跨学科合作的,对于缺乏文献记述的史前时期的历史更是应该如此,我们依靠的是遗址文化层中出土的一切文化遗物,然后用多学科的手段,从多个不同角度来进行探讨,以求达到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瞭解和复原,符合历史原来的真面貌。

  我看过《南蛮不蛮——论珠江流域史前文化》一书后,觉得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珠江流域史前不同时期出土的文化材料以及考古学者们研究的成果,讲述和论证了珠江史前文化的萌芽、诞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而得出了珠江史前文化史曾经有过他的辉煌。在中华民族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生的农业起源、家畜饲养起源、原始宗教和艺术的起源、原始制陶业的开始等历史事件以及现代中国人起源过程中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创造了非常发达的史前文化,而并非人们通常所说的岭南一带自古以来一直是蛮荒之地。

  其实,后来朝代历史上的一些记载,以及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也可找出一些有力的佐证。众所周知,地名是赋予特定空间位置上的指标,它既有一个聚落群体的文化沉淀,又传递着这一具体群体的一定信息。它对于回溯和复原以往缺乏文字记载群体的历史面貌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古人有云“蛮人所居曰峒”留到今天,珠江流域内以洞或峒字命名的地名就非常多,远的不说,就以珠江口香港地区为例,这个小小的特区就有粉岭的耒洞、上水的古洞、大埔的沙螺洞和洞梓、十四乡的大洞、还有西贡的黄地峒、鸡麻峒、南山峒、观音峒、大峒、兴光峒、鹿湖峒、丹竹坑的黎峒、下策峒、禾寮峒、南北峒等,这些都是较为偏僻的古代瑶族聚居过的地方。不仅如此,这里还有许多,以“畲”命名的地点,如沙田的上、下畲;大畲;锦田的上下畲;大埔林村的大芒畲;沙头角连麻坑的坪畲;十四乡的畲下;西贡北角的莫遮畲;横畲;西贡北港的畲经笃;东平洲的畲脚下;大屿山东涌的蓝畲等。这是古代畲族聚居的地方。

  何止如此,在香港周边沿海港湾还生活着一些水上居民,他们是被称为“獠蛋”、“蛋蛮”族群。这些大多数是古越族演化而来的民族,在语言学上他们都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也是南岛语系的先民。所以当本书列举了近年来在香港西贡深涌发现了一个距今3-4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打制石器加工埸时,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絶不可能,这就是由于他们对珠江流域史前文化史不了解的结果。其实这一发现,只说明瞭在这里,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族群已经不少,聚落已经相当密集,生产兴旺,种类繁多,极为需要这么多的石器工具,所以才会出现如此大型的石器加工埸。这是社会形态、生产水平在石器文化上的表现。

  我是一位民族考古学者,所以当张镇洪教授请我为此书作序时,我第一反应就是从民族考古这一专业角度来审视这本著作,觉得作者抓住了一个早该提出而加以研究的课题,今天张镇洪教授做到了,而且非常及时和做得不错,之所以说不错,是因为他广泛地收集了相关的资料,从多学科的角度来进行论述,虽然不能说已十全十美,但起码他已抓住了课题的核心,点出了课题的关键,以详实的实物史料,论述各大历史事件,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能点面结合,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 ,有较强的可读性,不失为一本好著作。如果能把有关民族学方面的资料加以充实,就更为理想。我更希望此书的出版,能真正引起更多学者对此课题的关注,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入。

                      容观敻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序作者容观敻先生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国民族博物馆特聘专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