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南雄盆地“红层”的划分



  张玉萍 童永生

  前 言

  广东北部及邻近地区广泛分布的“红层”的分层与时代问题,从上一世纪末就引起了中、外地质学家们的注意。如德人李希霍芬(F. Richt hofen)及日人野田势次郎(5. Noda)和饭家升(N . Oilsuda)均前往调查过,1928年后,我国地质学家冯景兰、朱翔声及陈国达等先后在南雄一带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

  解放后,随着区域地质测量工作的开展,有不少野外工作队和地质工作者前往粤北及南雄一带,进行地质测量及找矿工作,从1959年到1962年间,先后有徐仁、李作明、饶家光等,及广东省韶关地质局南雄县地质队和广东省地质局区测大队等,均在南雄一带进行过较详细的调查研究。

  但是,以上所有的工作都没有发现能够确定地层时代的化石。因此,关于“红层”时代的争论,一直未能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1961年,广东省地质局野外工作队的同志们,在南雄和始兴两县境内调查地质时,首次找到了八块脊椎动物化石,经杨钟健和周明镇研究(杨钟键、周明镇,1962)认为其中包括一些龟类和恐龙的趾骨等,他们认为这个发现是解决粤北“红层”分层与时代的新线索。故于1962年冬,派本文作者和王存义、张广义等四人前往粤北作进一步的调查和采集工作。

  我们在南雄盆地工作了两个半月,发掘了大量的、不同层位与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化石。通过这次工作,为南雄盆地“红层”时代及其分层问题的解决,及我国华南中、新生代界线问题的探讨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文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杨钟健、贾兰坡和周明镇等教授的指导,新生代室同志们的多方面帮助,以及照相室和绘图室全体同志为本文摄制照片和描绘插图,在此均一并致以谢意。

  地 层

  南雄盆地位于南岭山脉的南麓,呈北东——南西向延伸的狭长盆地。西起曲江县的新小庄、东至信丰县境,长约80公里,宽不超过18公里,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盆地的西北是大庾岭,东南是九连山脉。盆地内是红色地层组成的丘陵,高差一般不超过50米。浈水纵贯全盆地。

  南雄盆地处于粤赣弯褶带的中部。盆地中的红色地层在沉积过程中,很明显地发生过两次构造运动,一次在白垩纪和早第三纪之间,一次在第三纪间。前者较弱,后者似乎较强,形成湖口一带的宽阔的向斜构造。在红色地层形成之后,盆地上升,发生或继承了北北东向与北东东向的断裂构造(图1)。

  南雄盆地中的红色地层可分为三组:

  1.南雄群:上白垩统。厚约956-3150米。分布于全盆地,在马市一带砂砾岩层较发育,在乌径一带砂泥岩层较发育。下部的砂砾岩形成较高较陡的丘陵:其下部的泥岩层形成较低而平缓的丘陵,上部砂质泥岩和砂砾岩互层的岩层形成单面山。南雄群一般向北西倾斜。

  2 .罗佛寨组:古新统,可能包括稍晚的地层。厚约510-710米。主要分布于修仁——湖口一带,在湖口附近出露较全。与南雄群呈微不整合接触。有些地方呈假整合接触。

  3 .丹霞组 :始新一渐新统。厚度在550米以上。分布于盆地的西北侧,局部地区形成所谓的“丹霞地貌”,与罗佛寨组呈不整合接触。南雄盆地内“红层”的纵向与横向变化均不同,现从西到东分别介绍如下四个横剖面(图2) :

  一、穿过马市的横剖面

  马市位于盆地的西南部,接近边缘地区。该区出露的地层不全,仅见到南雄群与丹霞组 ,两者呈不整合接触。南雄群倾向为北西,倾角在10ο以上,丹霞组向北东倾斜,倾角为10ο左右。在南雄群的上部砂质泥岩中找到少量的恐龙蛋化石。剖面自上而下如下:

  丹霞组

  砂砾岩:风化面呈黑褐色,新鲜面呈灰黄或紫褐色。砾石成分以石英为主,粒径由数毫米到十余厘米,分选性极差,磨圆度中等,泥砂质胶结。厚层状,每层厚约1-2米。

  ——不整合——

  南雄群

  2 .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层:泥岩以紫红色为主,泥质砂岩以灰緑色与黄褐色为主,泥岩与泥质砂岩成互层,后者多形成硬盖。在泥岩中时常见到次圆形的砾石,成分以石英为主。产恐龙蛋化石。厚约600米。

  1 .砂砾岩:红褐色、褐色,呈厚层状,砂质胶结,较坚硬。砂砾成分以石英为主,砂岩次之,粒径大小不等,由数毫米到十余厘米,磨圆度差。该层在本区厚度最大,可达800米。

  ——不整合——

  花岗岩

  二、穿过南雄县城的横剖面

  南雄县位于盆地的中部。以前,许多地质工作者都在南雄县城附近做过剖面,根据这些资料和我们的观察,可以把南雄县城附近的红色地层分为六层。在本区,地层出露比较完全,而且可以较清楚地观察到白垩纪和早第三纪的界线。同时不同层位中发现了很多可供鉴定的脊椎动物化石。经过南雄县城的横剖面自上而下介绍如下:

  丹霞组

  6 .暗红色砂砾岩和泥质粗砂岩互层:厚层状,砾石成分以石英与砂岩为主,砂质或泥质胶结,成分较复杂,具棱角状,大小不均,往七颗粒变细,形成类似的“丹霞地貌”。厚度大于550米。

  ——不整合——

  罗佛寨组

  5 .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层较厚,颜色较鲜艳。并常夹胶结较疏松的灰緑色鲡状钙质结核组成的岩层。总厚约120米。在灰緑色岩层中常发现龟鳖类及鳄类等化石,在紫红色泥岩中发现哺乳类,有钝脚类Pantolamblidae科的化石。

  ——微不整合——

  南雄群

  4 .褐红色砂砾岩和紫红色泥岩互层:砂砾岩为厚层状,砾石成分以石英质为主,花岗岩、砂岩与隧石等次之,具棱角状,粗砂质或泥砂质胶结。紫红色泥岩和粉砂岩中常含棱角状的砾石。此层常构成北陡南缓的单面山地形。厚约300米。

  在粉砂质泥岩中,发现有大量恐龙蛋化石碎片和小型恐龙类的肢骨和脊椎。在瑶坑北面山上发现一窝基本上完好的蛋化石(野外地点编号:62-20)。

  3 .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夹薄层灰緑色泥岩或泥灰质砂岩。泥灰岩较薄,一般为10-20厘米厚,靠下部泥灰岩层较少,往上逐渐增多。在挡风山北坡,灰緑色岩层变为泥灰质胶结的砂岩或粗砂岩。厚约550米。

  2 .褐红色砂砾岩:下部为厚层砾岩,上部为厚层砾岩和粗砂岩互层。砾石大都是石英质,棱角状——次棱角状,直径一般在1-3厘米,大的砾石可达10 厘米,粗砂或泥砂质胶结,厚约350米。

  1 .红色泥岩:出露不好,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有灰緑色条带。在泥岩中,含有石膏结核,偶有石英质细砾,直径小于1厘米。红色泥岩分布于张天丘以南,厚约150米,向两侧变薄,甚至尖灭。

  ——不整合——

  花岗片麻岩

  在南雄县城西约十公里的修仁附近,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罗佛寨组和南雄群的不整合现象

  下部:为南雄群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和砂质泥岩互层,相当于南雄县城横剖的第四层。产有恐龙蛋化石碎片。产状:310ο< 10ο。

  上部:为罗佛寨组的紫红色泥岩,颜色较鲜艳。夹有几层灰緑色鲡状钙质结核层。

  产有龟鳖类和钝脚类化石。产状360ο<12ο。

  三、穿过湖口的横剖面

  湖口位于南雄县城东11公里处,是早第三纪湖盆的中心。在湖日西边的罗佛寨——肥岗一带,完好地出露了古新世以后形成的宽缓的向斜构造。在早第三纪初期的地层中发现不同层位的脊椎动物化石:在白奎纪地层中也发现了少量恐龙蛋化石碎片。湖口一带的剖面可自上而下介绍如下:

  丹霞组

  6 .暗红色砂砾岩和含砾砂岩互层。厚约340米。

  ——不整合——

  罗佛寨组

  5 .灰緑色页岩层和紫红色粉砂岩,砂岩层。前者为薄层状,厚约10-20厘米。在下部的灰緑色粉砂岩中产有大量的龟类与鳄类等化石。厚约110米。   

  4 .紫红色泥岩层:颜色较鲜艳,层较厚,夹有几层薄层的灰緑色鲡状钙质结核层。在下部夹有较厚的砂砾岩层,在上河洞附近产有早第三纪的哺乳动物化石。厚约360米。

  南雄群

  3 .紫红色砂岩和砂质泥岩互层,砂岩的风化面呈暗红色,偶而有灰緑色斑点,幷夹一层灰緑色鲡状钙质结核层。产有恐龙蛋化石,厚约240米。其上有约500米厚的浮土覆盖。

  2 .紫红色与薄层灰緑色泥灰岩互层,厚约360 米。

  1 .褐红色厚层状的砂砾岩,厚约618米。

  ——不整合——

  花岗岩

  四、穿过乌径的横剖面

  乌径位于盆地的东北部,接近盆地东部边缘。该区南雄群出露较全,厚度也较大。丹霞组直接覆盖在南雄群之上,厚度不大。在南雄群中发现了巨型龟鳖类和恐龙蛋化石。现将剖面自上而下介绍如下:

  丹霞组

  5 .暗红色砂砾岩:厚层状,常带有黄色和浅灰色。厚约400米。

  南雄群

  4 .紫红色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互层,向上有灰緑色泥灰岩数层。泥质砂岩呈中厚层状(30-50厘米)。在砂质泥岩中产有巨型龟鳖类(野外地点编号:62-65)和恐龙蛋化石(野外地点编号:62-23)。在顶部发现少量的恐龙蛋碎片和肢骨(野外地点编号:62-21)。在珠磺塘一带,泥质砂岩层面上具有“龟裂”现象。厚约840米。其上有约300米厚的浮土覆盖。

  3 .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灰緑色泥灰岩或泥质砂岩。厚约600米。

  2 .褐色砂砾岩:砾石成分以石英为主,砾石大小不等,一般是几厘米,磨圆度差,为次棱角状到棱角状,泥砂质胶结,多呈厚层状。形成较高的丘陵。厚约100米,

  1 .紫红色泥岩:夹有灰緑色砂质泥岩条带。形成低缓的丘陵地形。厚约300米。

  ——不整合——

  花岗岩

  盆地发育史

  从上述剖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南雄盆地中红色岩层的形成是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

  燕山运动晚期,在粤北地区形成了许多北东——南西向的断裂凹陷,南雄盆地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早白垩世末期,盆地南北两侧的大庾岭和九连山脉剧烈地上升,在上升的同时,遭到强烈的侵蚀破坏,因此堆积了很厚的砂砾岩层,砾石的成分与周围的老地层相同,磨圆度不良,分选性差,层理不很清楚,很明显的是一种山麓相的堆积。此后,地殻运动趋于稳定,四周的花岗岩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风化成红壤,为湖盆地“红层”的堆积创造了条件。以后,随着季节性的变化,使盆地的沉积物也随之改变,在雨季,山洪带来了大量的粗碎屑物质,形成了砂砾岩和泥质粉砂岩的互层。在比较乾旱时,湖盆地边缘地区的沉积物露出水面,形成龟裂等。但总的说来,气候是湿热的,适合于动植物的生长。

  白垩纪末的地殻运动,使盆地的南北两侧轻微地上升,而东、西两端上升较为剧烈。因此,湖盆地的范围显着地缩小,约为白垩纪时湖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这时,四周的花岗岩仍继续风化,并被搬运到湖盆地中,形成了古新世的厚层泥岩。由于湖水比较稳定,蒸发量较大,因此沉积了较多量的石膏和灰緑色鲕状钙质结核。随后,由于盆地南北两侧继续缓慢地上升,使湖盆地逐渐缩小。同时雨量加多,使植物更加茂盛,因此使沉积物中含有机质较高,在还原环境下,就形成了灰緑色泥岩和粉砂岩等。

  在古新世末,较剧烈的地殻运动结束了古新世湖盆地的堆积。盆地南北两侧的上升,造成了湖口一带的向斜构造。幷且在盆地的西北缘发生或继承了北东——南西向的断裂构造,北盘的大庾岭继续上升,南盘则相对下降,为后来河水的流入创造了良好的构造条件。因此,在盆地的西北部沉积了厚层的砂砾岩,砾石大小相差悬殊,磨圆度差,并在局部地区见有交错层理,很显然这是一种洪积——河流相的沉积。这层厚层的砂砾岩不整合地沉积在古新世或晚白垩世的地层上面。

  “红层”的划分

  1928年冯景兰等将南雄盆地的“红层”划分为上、下两层,下部为丹霞层、上部为南雄层。两者为整合接触,认为都是第三纪产物,丹霞为前期,南雄为后期。他们在南雄县城南作瞭如图5 所示的南北向的实测剖面。

  1935年,陈国达在一篇论文中曾赞同广东“红层”可分为下部丹霞层与上部南雄层,但其时代分别是白垩纪后期和第三纪初期。

  1938年,陈国达又重新对我国东南部的红层进行了划分。认为南雄层在丹霞层之下,即老红岩系(白垩纪)——南雄层,与新红岩系(第三纪早期)——丹霞层和广州层。老红岩系与新红岩系为不整合接触。在南雄城南又作瞭如图6所示的实测剖面。

  1959年,李作明等将南雄层和灯塔岩系进行对比,并改用灯塔岩系,上部仍用丹霞岩系。其时代划分与陈国达相同,剖面方向与冯景兰等相近似。

  1961年,韶关地质局南雄县地质队进一步将灯塔岩系划分为六层(K12—K62) ,其与上覆的丹霞岩系为不整合接触。该队通过盆地中心所测的实测剖面与本文第Ⅲ横剖面的方向相近似。

  1962年,广东省区测大队对南雄盆地进行综合性研究时,将灯塔岩系划分为上、下两亚群,两者界限与南雄地质队的K32与K22界限相当。上亚群之上不整合地覆盖了丹霞岩系。

  从上述划分可清楚地看出,过去都是将南雄城以南的“红层”划为上白垩统,城北的砂砾岩层划为下第三系,且两者之间有一不整合面(冯景兰等划分例外)。而我们这次调查的结果,与以前有些不同。现以我们在南雄盆地所测的穿过南雄县城的剖面为例:我们将该剖面的第一到第四层划为上白垩统,也就是相当于南雄地质队的K12—K22查层,而第五层划为古新统,相当南雄地质队的K52—K62层。在上白垩统与古新统之间有一轻微的不整合面。在古新统之上又有一明显的不整合面,其上沉积了时代相当始新一渐新世的丹霞组。

  白垩纪晚期与古新世之间的不整合,不是特别明显的,有些地方不容易看出,如南雄风门坳附近,似为假整合接触。但是,有些地方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来,如修仁一带。

  通过前人工作和这次的调查,我们认为南雄盆地的“红层’,可划分为:下部南雄群、中部罗佛寨组与上部丹霞组。

  南雄群:时代为白垩纪晚期为一套砂砾岩与砂质泥岩及泥质砂岩的沉积。在靠上部的泥岩中产有大量的恐龙蛋、小型恐龙及龟鳖类等化石。

  1928年,冯景兰等创建了南雄层,但其代表时代为第三纪后期。到1959年全国第一届地层会议期间,多用灯塔岩系。我们认为南雄盆地内这套红色岩系发育较全,且产有大量化石,同时在盆地内还可以看到与新生代地层的界限,因此我们建议仍用南雄群。

  罗佛寨组:时代为古新世。下部为一套紫红色泥岩,上部为灰緑和紫红等杂色泥岩。产有原始哺乳动物Amblypoda及大量的鳄类、龟鳖类等化石。

  过去认为罗佛寨组是灯塔岩系的顶部,这主要是由于岩性划分对比的结果。我们这次在罗佛寨组中找到中—晚古新世的化石,同时在湖口与修仁一带又都见到在罗佛寨组与南雄群之间有一不整合存在。因此,我们建议把罗佛寨组从灯塔岩系中划分出来。

  丹霞组:在这套地层中由于没有找到化石,所以不能肯定其时代,但从岩性及构造关系看来,其与罗佛寨组应划为两个不同时期,时代可能为始新-渐新世。

  1928 年,冯景兰等将南雄群底部之砂砾岩和覆在南雄群与罗佛寨组上的砂砾岩视作为一个向斜盆地的两翼,称为丹霞层。后来的工作证实南雄群下部的砂砾岩层与其上的泥岩层等并没有构造关系:而覆在上面的的砂砾岩层与其下面的罗佛寨组或南雄群有很明显的不整合存在,幷且多半形成所谓的“丹霞地貌”。所以把南雄群下部的砂砾岩归到南雄群,而上覆的砂砾岩称为丹霞组。在没有用化石肯定其时代以前,本文暂按目前用法,称为丹霞组。

  南雄盆地内的红层,虽然研究历史较久,由于过去没有发现可供鉴定的化石,因此对丹霞组和南雄层的时代各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

  1959年,地质部地质科学院徐仁教授等在南雄城南大风一带,采到如下介形类化石:Cypridea amoena: Cypridea sp: LycopierocypriS aff. torauosus : OriqoilyocyPr sP,根据这些化石,认为南雄层的时代可能属于晚白垩世( 1959,徐仁等)。产介形类化石的层位相当于本文南雄群的第三层。

  1962年,杨钟健和周明镇教授研究了广东省地质局所提供的脊椎动物化石,定为岭南无盾龟(Anosteira Iingnanica)和一种晚白垩世的恐龙类化石,可能是虚骨龙类(Coel ur osaunc . indet)。并指出,红层的时代可能包括中生代和第三纪初期两个时期的沉积(1962,杨、周)。这两个标本缺少具体的地层剖面和地点,但为粤北的“红层”分层和时代提供了新的线索。

  1962年11月,我们在南雄盆地采到较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在南雄群中和罗佛寨组中各找到13个化石地点,化石正在修理中。目前已修好的计有:南雄群中的三种不同类型的恐龙蛋化石,龟鳖类和恐龙类的一些肢骨;罗佛寨组中的两个钝脚类头骨和古肉食类头骨及一些零星牙齿等。

  恐龙蛋化石,在我国山东莱阳、辽宁泉头、昌图和内蒙二连附近曾发现过。南雄群的蛋化石中,有一种在形状上和大小上均与莱阳晚白垩世的圆形蛋(Oolithes , pheroides)很近似;另外两种蛋化石,在外表结构上有些象莱阳晚白垩世的长形蛋(Oolitheselongatus),但体积比后者为大。

  罗佛寨组中的Pant olambdidae化石,以前知道仅分布于北美,时代一般限于中-上古新世(北美Torrejonian晚期和Tiffanian早期)。

  从上述古生物的资料看来,南雄群所产的介形类化石和蛋化石等,说明瞭南雄群的时代属于晚白垩世的可能性极大。而罗佛寨组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明瞭罗佛寨组代表古新世或包括更晚一些的地层。


  (选自1963年9月第七卷第3期《古脊椎动物与人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