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南雄古新世哺乳类新属、种



  周明镇 张玉萍 王伴月 丁素因

  广东北部南雄盆地的古新世化石最早是在1962-1963 年间冬季发现和采集的。有关的初步结果已有简报发表(张玉萍、童永生,1963:杨钟健、周明镇,1963-1964年间冬季又在同一地区进行了调查和发掘(郑家坚等,1973 ))。由于这批材料是除北美西部以外,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较早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南雄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化石的研究工作在1963年已开始,一部分新订的科、属、种的名称已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因而在一些地层报告中被引用发表。但是,正式研究报告的发表可能尚有一段时间。为了补救这种情况,我们先把部分主要属、种的定义摘要予以发表,以便在有关工作中可以引用和讨论。

  这里发表的哺乳类,共7属10种(其中包括五个新属和一个新科)。化石全部采自粤北南雄盆地古新统罗佛寨组,时代基本上可确定为中古新世。

  新属、种记述摘要

  一、兽目(Anagalida Szalay et Mckcnna , 1971) 

  兽科(Anagal idae) 

  岭南l 亚兽属(新属)( Linnania gen .nov .)

  罗佛寨l 亚兽(新种)( L . lofoensis sp .no.)

  正型标本:较完整的头骨及下领(V. 4234)地点及层位:广东南雄湖口公社:中古新统罗佛寨组。

  属与种的特征:头骨、下领与颊齿的基本形态与娅兽属(如Anagalo gobi - ensis)的相似,结构较原始,个体稍小。头骨较短,较窄,低平,眶颖窝小:下颗骨水平支纤弱。

  齿式:    犬齿弱小:上颌第一、二前臼齿双根:第三前臼齿至第三臼齿的原尖新月状,P4前尖发育,后尖小,后小尖未发育或仅现雏形:臼齿单面高冠,釉质层延伸人齿槽。下颌第三、第四前臼齿原尖分为两小尖,P4臼齿化程度高于P4, P4-M3的三角座很高,高度约为跟座的一倍:三角座的三主尖成“V”形排置,谷部深凹,P4-M3原尖较长,下臼齿各次尖从前到后渐次变小。

  二、裂齿目(Tillodontia ) 

  罗佛寨兽(新属、种)(Lofochaius brachyodrs gen.et sp.hoV)

  正型标本:一个轮廓较完全但保存很差的头骨,带有冠部不全的左侧P4-M3,及右侧M2、M3。地点及层位:广东南雄哑斗坳:中古新统罗佛寨组。

  属与种的特征:身体较小的裂齿兽式的原始哺乳类,大小仅约Esthonyx bisulcaius的50%。吻部(包括前端部牙齿)短小,不特化。颊齿基本形态也与后一种近似:臼齿低冠,前尖与后尖的顶端靠近牙齿中线,外壁成特别平缓的坡面,前后附尖发达,前附尖尤其大,大小接近前尖,与外主尖比较,原尖相对地较为陡立,小尖不明显:臼齿前后齿带发达,后齿带更显着,但并未前伸到原尖台面部分:第三臼齿后半部较窄,小尖发育较清楚。

  头骨估计长度(腹面从保存部分到枕骸后缘)72毫米。

  南雄这一头骨骨片各成分和颊齿部分齿尖都因风化缺失,已不易辨认。头前部牙齿的性质,仅根据齿槽得知其基本特征。从齿列总的性质和臼齿结构表示它和裂齿目(如Esthonyx)相当接近,因此暂时将它归入裂齿目。

  三、踝节目(Condylarthra) 

  中兽科(Mcsonychidac) 

  肥岗中兽(新种)( Dissacus feiganensis sp·nov·)

  种型标本:一个残破的头骨(V4224,正型标本)及一残破的头骨前端部( V4230,副型标本)。地点及层位:广东南雄湖口;中古新统罗佛寨组。

  种的特征:个体大小接近于Dissacus nouaiouius 而稍小的中兽:上臼齿异常横宽,M1稍小于M2,原尖成孤立的正圆锥状,位置贴近舌面,内侧较陡直,前唇面两主尖之间有一明显的纵沟,后尖较另外二主尖得稍小,前类的小前方与后尖的后方各有一低棱:第三、第四上前臼齿内侧的尖相当发达,头骨鼻后收缩位于P1处。

  M2,长9毫米,宽10 .4-12毫米。

  本种及下面记述的另一新种与北美及欧洲发现的双尖中兽( DissacuS )的颊齿结构有相当显着的差别,很可能代表一不同的新属,但南雄发现的材料较少,而最近在安徽潜山与罗佛寨组相当的地层中发现有一些相当完整的下臼齿,可以对肥岗中兽的性质有所补充或修订,因此目前对属的名称暂不予以确定。

  上河中兽(新种)(  Dissacus shanghocnsis Sp . nov 。)

  正型标本:一个完整的上臼齿(M2? : V4232)。地点与层位:广东南雄湖口公社上河洞;中古新统罗佛寨组。

  种的特征:一种个体较肥岗中兽大(约50 %)的中兽类、臼齿特别横宽,唇面齿带发达。正型体本上臼齿长10 . 5毫米,宽16 . 5毫米。

  湖口兽(新属、新种)( Hukoutherium ambigumgen . et . Sp . nov . ) 

  正型标本:一个残破的下牙床(V4233 )。地点与层位:广东南雄湖口公社五头江;中古新统罗佛寨组。

  属与种的特征:一种个体中等大小的中兽类:下齿式:3·1·4·3。犬齿粗壮,獠牙状,向后钩曲:下领髁置位低,与下颊齿冠面在同一水平面上;下前臼齿简单,锥状,齿尖钝圆;下臼齿跟座很发育,顶面视呈亚长方形,舌面齿带发达。

  本种下领骨和颊齿的一般轮郭与肉齿科(特别是Apterodon)的近似,但颊齿保存部分的基本特征与细节更近于中兽类。

  下齿兽科(Hyopsodontidae) 

  粤齿兽(新属、种)( YuodonprotoselenoideS gcn . et . Sp . nov . ) 

  正型标本:一个右下领骨,带有P2-M3( V . 4236)。地点与层位:广东南雄湖口公社上河洞:中古新统罗佛寨组。

  种的特征:下齿列一般构造与Protosel ene 属的相近似而较进步的下齿兽类,下牙床与颊齿窄面细长:后面三个前臼齿都有一蜡形的跟座,从前往后在各牙齿渐次变大:P4跟座上,在相当下内尖位置已有一小的突起:P3的三角座已初步形成,臼齿化程度不高:下臼齿下前尖发育,位置靠近中部,不与下后尖并列,跟座盆状,下次尖相当发育,M3跟座纵长。P2-P4长11. 5毫米:M1-M3长16. 1毫米。

  修仁兽(新种)( Promiocl canussi uren 515 Sp . nov . ) 

  正型标本:一个残破的右下领骨,带有P4一M3( V . 4236)。地点及层位:广东南雄修仁,中古新统罗佛寨组。

  种的特征:大小和颊齿基本构造与Mioclaeniae 亚科的下齿列的牙相似,特别与PromiocleanuS 属(P . aquilonius)相近似。P4比较短小,有清楚的下后尖。臼齿列中M2最大,M3稍退化:臼齿三角座比跟座高,下原尖与下后尖相等发育,下前尖稍退化,跟座盆状,下内尖发育,下次小尖位置靠中,下次尖高。

  四、钝脚目(Pantodonta ) 

  阶齿兽科(新科)( Bemalambdidae Fam . nov . ) 

  科的特征:同属的特征。

  阶齿兽属(新属)( Bemalambda gon . nov . ) 

  属的特征:大小与Pantolambda 相近。头骨吻部很低;矢状脊很发达;前领骨与鼻骨接触;眶上突显着;额骨不与颖骨接触;枕面后倾。

  下领骨体较粗壮而短;水平支具前外凸缘;冠状突很长;下领裸位置很低.与下颊齿列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领角大,主要向后伸。

  齿式:3·1·4·3/3·1·4·3· ;第一门齿最小,第二门齿最大,第三门齿次之:上犬齿很大成撩牙状,下犬齿稍小成三角锥状:P1单齿根,P1位于上犬齿内侧稍后;上臼齿成特别宽短的三角形,M1和M2的前尖和后尖弱而低,彼此很靠近,两尖之间的脊很少外凸,外脊呈弱的“W”形;上臼齿无次尖和小尖;M1和M2的三角座比跟座高很多,也较长宽些,下前尖很退化,下后尖比下原尖更粗大,无下后附尖,有下内尖,跟座夹角比三角座大。

  腰椎八枚,尾长。中心骨与桡腕骨愈合;但不退化;胫骨远端不与跟骨关节;距骨具明显的头和颈,有距骨孔;第三跗骨不与跟骨关节;第四跗骨与第三横跖骨关节。

  南雄阶齿兽(新种)(Bemal ambda nanhsiungensis sp . nov.)

  正型标本:较完整的头骨(V4146 湖口公社五头江)。地点与层位:广东南雄湖口公社,中古新统罗佛寨组。

  种的特征:个体大小和Pantol ambda bathm odon 相近。面部相对较短,约为颅长的2 / 3左右,鼻骨较平直,前端稍扩大;前领骨鼻突较长伸达鼻骨中部;矢状脊较长而高,颧弓细而平直。下须联合愈合较晚。

  第二前臼齿单齿根:P2齿冠外脊呈“V”形,原尖为一小尖:M1和M2较宽,前尖大于后尖:P2三角座分化不明显,P3较长,三角座成“V”形脊,较开阔,跟座为纵脊。

  头后骨骼较细长。

  肿骨阶齿兽(新种)( Bemalambdacrussa sp . nov . ) 

  正型标本:头骨和下领骨(V . 4122 ,南雄修仁)。地点和层位:广东南雄修仁、湖口公社等地,中古新统罗佛寨组。

  种的特征:大小与南雄种相近似,但较粗壮的阶齿兽类;面部相对较长为颅长的4 / 5左右,鼻骨顶面横向圆凸,前端不扩大;前领骨鼻突仅达鼻骨前部1 / 3左右,矢状峙较短而低颧弓粗壮成前低后高“s”形弯曲。下领联合愈合较早。

  P22二齿根,P2齿冠圆锥状:M1和M2较窄长,前尖约等于后尖:P2三角座分化较明显:P3较宽短,三角座成“U”形脊。     

  头后骨骼较粗壮。

  粗壮阶齿兽(新种)( Bemal ambda crussa Sp · nov .)

  正型标本:残破右上领骨上具M1一M3( V4192 )。地点和层位:广东南雄珠现,中古新统罗佛寨组。

  种的特征:牙齿结构与南雄种相类似但个体较大而粗壮的阶齿兽类。臼齿很宽短,其宽为南雄种的1.5倍:前尖大于后尖,两尖都较发育,且明显分开;前附尖特别发育明显外突。

  (选自1973年3月第11卷第一期《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