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略说南雄文化两千年



  罗凯燊

  文化,广义而言,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历史可溯至距今60万至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从《史记》记述的三皇五帝算起,中华文化约有5000年的历史。前不久,“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了最新成果《夏商周年表》,将我国有纪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200多年。即由公元前841年推前到公元前2070年。

  漫长的萌动历程

  南雄文化,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中站洞穴遗物,中期的水口下楼村遗物,晚期的水口箬过村遗物。还有新石器末期的太和岭墓葬遗物。说明在距今1万——4000年前,南雄已有人类活动而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涉及南雄境史事,最早的是发生在战国末年,有关梅鋗徙居梅岭的史事。

  《直隶南雄州志·编年》记载:“始皇并六国,越王逾零陵往南海。越人梅鋗从至梅岭家焉,筑城浈水上,奉王居之。”这是战国末年的事。公元前356年,楚灭越,越王勾践子孙为避楚而“散居江南海上”。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有些越人乃度大庾岭南迁。梅鋗此时度岭南来,家于梅岭,筑城浈水上游,即今中站城。古之浈水是指发源于梅岭大人寨流经中站至湖口三水汇入浈江的南山水。这批南迁者多少人?《南雄府志·风俗》载始兴县令魏琪一文有:“越王尝驻台关(梅岭古称台岭,梅关即台关),六千君子随隶版籍”之说。《史记·项羽纪、高祖纪》都有关于梅鋗从刘邦伐秦,有功,封十万户侯的记载。由此可见,梅鋗是有史可稽的活动在南雄境的第一个重要历史人物。

  《史记·秦始皇纪》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在北面筑长城以御匈奴,对岭南则派兵进取经略,在五岭筑三关:即横浦关(梅关)、湟溪关、阳山关,辟驿道。公元前214 年遣任嚣、赵佗略取南越置南海郡,并谪徙中原民50万戍五岭(即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又遣女无夫家者一万五千人“为将士衣补”。这些人中当有不少定居南雄境内,繁衍生息,创造了秦汉时期的文化。在乌径龙口山、甘埠山、河口岭及梅岭中站城北发掘汉墓出土的文物,凿凿可证。  

  《汉书·武帝纪》载: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汉武帝令十万楼船师分四路进兵南越(番禺)平吕嘉之乱。其中一路主力是楼船将军杨仆率领约5 万楼船师(水军),出豫章(九江),渡梅岭,在今浈江、凌江两岸屯兵备战一年多,伐木造船,练兵储粮。至元鼎六年冬,杨仆才率师下浈水,陷寻陕,破石门,一举而平南越之乱。那时的南雄境内能容纳5万大军备战经年,可见其时经济文化已有一定水平,且留下了杨历岩历史遗迹,至今犹在。

  到了三国时代,南雄境属吴。《三国志》孙权传、陆凯传记载,赤乌四年(241年)孙权任陆凯为儋耳(今海南儋州)太守,统兵3万讨珠崖。陆凯率部度梅岭时,正值岭梅怒放,触景生情,折梅一枝付驿使以赠好友范晔,并赋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首《赠范晔》诗就成了吟咏岭梅的第一首诗。时过200多年,南朝梁始兴内史范云,秋游浈江,经修仁、三枫、五渡,在三枫亭酌水赋诗一首:“三枫何习习,五渡何悠悠。且饮修仁水,不挹斜阶流”。还有南朝诗人祖孙登也写了一首《浈水》诗。这说明在那个时代,长江流域的南朝文化已逐渐播入南雄境了。古人为纪念这千古韵事,在梅岭建有折梅亭,在三枫村建有三枫亭,在南雄城建有寄梅亭、饮仁亭。

  魏晋南北朝,中原动乱,氏族南迁。西晋愍帝朝太常卿李耿因直谏贬为曲江令,乃于建兴三年(315年)弃官举家由秣陵(南京)南迁隐居于新溪(今南雄新田),是为有谱可稽迁居南雄境内历史最早的氏族之一。

  梁武帝中大同二年(547年),侯景叛乱,时为振远将军、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监始兴郡的陈霸先起兵讨之,遣主帅杜僧明、胡颖将二千精兵屯梅岭,占据险要,以卫岭南。而后亲率精兵三万,度梅岭,战南康,552年进军建康(今南京)建立陈王朝。

  隋代,百顺人麦铁杖在杨素麾下,南征北战,以勇武忠烈着称,封右屯位大将军,卒赠光禄大夫、宿国公。《隋书·麦铁杖传》有详记。在南雄境内历史人物中,麦铁杖是受封最高官爵的人,也是入传国史的第一人。

  综上所述,战国末至唐初,近千年内,南雄境内经济文化缓慢萌动,与中原文化交流处在局部的、断续的状态之中。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也绽放了不少灿烂的文化之花,十万户侯梅鋗、大将军麦铁杖的形象永远显耀在南雄人民的心中。

  迈开成长发展的步伐

  唐代以前,南雄文化处于缓慢的萌动时期,到了唐开元四年(716年)梅关古道开通之后,迈开了成长发展的步伐。

  唐初,历贞观之始,南雄境内经济文化颇有起色。光宅元年(684 年)武则天当政的第一年,高瞻远瞩,划始兴县之横山、化南二乡置浈昌县,为南雄县建置之始。浈昌县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庾岭南北商旅往来日益频繁,而原来仅供军事之用的秦关故道很是残破,不堪行走,“人苦峻极,行径夤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嶪嶻,千丈层崖之半,颠跻用惕,渐絶其元。故以载则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引自《开大庾岭路记》)。曲江张九龄,唐中宗进士,时任左拾遗、内供奉,于开元三年告归,路经梅岭,见状乃上奏朝廷,四年,奉旨劈山开道,历时数月而成,“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引自《开大庾岭路记》)。此道一开,南北交通大为改观。30余里的梅关古道有如一条彩练,把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联结起来,舟车驳接,水陆联运。浈昌(南雄)形胜因之而成冲要,有谓“粤海咽喉,京华屏障”,“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有谓此路既开,“五岭以南之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朝之声教日远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的确,梅关古道开通,“内接京师,外通岛夷”,从梅关至南雄30多公里,建七街(圩市),设九铺(驿站),来往商旅,络绎不絶,成了沟通五岭南北的黄金通道。从此,南雄经济文化进入一个迈步成长的新时期。路通人旺,路通财通,路通文盛。古道的开通是南雄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梅关古道不但是商旅通道,也是文化通道。来往于古道的名人文士,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唐代名相张九龄、李峤、张说,著名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刘长卿、张佑、权德舆等,他们吟咏梅岭的诗,文采斐然,风靡岭南,远播华夏。此后,历代吟咏者日众,古道诗碑林立,成了“一路梅花一路诗”的独特景致。

  唐末,中原动荡,仕宦之家为避战祸而经梅关古道迁徙岭南,定居于南雄者有坪林孔族、乌径叶族、珠玑巷张族,以及西晋时迁来新田的李族,后唐时迁来上朔的彭族,后周时迁来珠玑巷的何族等。他们举家而来,带来了中原文化,成为南雄一方望族,是促进南雄经济文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新会《张氏族谱》载:张九龄后裔分迁南雄沙水敬宗巷,八世孙张彻,唐宪宗时进士、监察御史。其子张兴,孝义传家,七世同居,得敬宗旌表,赐珠玑绦环。后为避敬宗讳,改原居敬宗巷为珠玑巷。珠玑巷因之名闻遐迩,成为100多姓南迁氏族聚居发祥之地。中原文化在这里荟萃,与岭南文化融汇交流,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珠江三角洲等地一百余姓,几千万南迁后裔,至今仍念念不忘珠玑巷,共缅“七百年前桑梓乡”。

  这一时期,南雄文化迈开成长步伐的最显着标志是逐步融汇于中原文化而与之同步发展。唐兴科举,保昌先有新田李金马于元和间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官户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后有景福二年,平林孔闰举进士,官朝散大夫,袁州刺史。南雄人文从此开了先肇,保昌之名始闻于京都。名盛中唐的李德裕(会昌五年特旨升太尉、爵国公兼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应李金马之请,特为新溪始祖李耿撰写《晋太常李公介卿传》。李德裕贬雷州时,对南雄山水情有独钟,曾在天峰山等胜地优游数月。

  唐代佛道盛行,佛道文化在唐初即播传南雄境内。早在唐高祖武德中在雄城建有光孝寺,唐太宗贞观年间又建有元妙观。咸通年间兴建的有晓真寺、报本寺及杨历岩的只林寺等。此后,历代在南雄共建有寺44所,庵45所,宫、观、院、殿等19所,共计104所,星布山林,成为富有盛唐风采的一道文化景观。

  勃然兴起百年间

  北宋从太祖至神宗一百多年间,是南雄文化勃然兴起时期。由于宋代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为南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一个良机;加上南雄偏安岭南,社会比较稳定,大批为避战乱而南迁的仕宦世家聚居南雄,带来了知识、技术、资金和劳力,从而推动了南雄经济文化的勃兴。从太平兴国至元丰,近百年间,南雄州(含保昌、始兴二县)人口由8363户增至20339户,增长143%(1991年版《南雄县志》)。保昌县(即南雄)被列为一等望县。

  宋代迁徙来南雄的仕宦世家有:珠玑巷罗氏,始迁祖罗彦瓌是北宋开国功臣,节度使。横水陈氏,始迁祖陈侁任南雄知州,卒于官,子孙遂卜居南雄,后迁横水。古城李氏,始迁祖李叔通,进士,广州司马,卒于南雄,子孙卜居古城。乌径叶氏,继崖州都督叶浚之后迁来南雄的有户部侍郎叶仲华迁龙口,进士南雄州助教叶宗文迁坪田亨邦,龙门县令、曲江侯叶翁卜居南雄北关,其后裔迁坪田。界址赵氏,始迁祖赵子崧,宋太祖后裔,镇江知府,谪居南雄,卒后子孙迁居界址龙头坊。上浆田黄氏,始迁祖黄伯麟,举人,随兄伯启(广东转运使),宦游南雄,卜居上浆田。延村冯族,始祖汴梁冯朝信,宋咸平举人,惠州博罗令,于咸平三年秩满北归,道经南雄,卜居延溪上井坊。又南海冯朝仁,邓州参军,于宋景佑四年、卜居延溪嘉兴坊。南雄城邓族,始迁祖邓向,于宋嘉佑三年自曲江迁来。这些仕宦世家,与唐代迁来的孔族、彭族以及早于西晋迁来的新田李族等等,均为南雄经济文化勃兴作出了贡献。

  首先是人文的勃兴,唐末迁居于坪林村的孔子第四十一代裔孙孔闰,景福二年进土,后周朝散大夫、袁州刺史,继承儒家传统,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在坪林村创办孔林书院。这是岭南首创的第一间书院,对南雄乃至岭南有极大影响。继孔林书院之后,古城、上朔、延村、新田等村纷纷办学,大兴耕读之风,人文蔚起。《直隶南雄州志·选举》载:宋代,保昌(南雄)县举进士39人,另特科64人,进士之多为粤北之冠。省内仅次于南海、番禺。南雄城邓向世家,四代三进士。古城村李氏一门五进士。元符元年(1098年)保昌县应乡试者2000人。嘉泰壬戌科,保昌县举进士3名。堪称南雄科举时代的盛况。

  其次是在生产水平上具有历史性的突破。天禧间,保昌县令凌皓倡建凌陂,伐石筑坝,截流灌田2000亩。这是第一个由官府倡建的较大型的砌石结构的水利工程,也是广东早期重要水利工程之一。凌陂在南雄水利史上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而后兴建的有连陂、罗陂、叶陂、宝陂等工程,南雄开始出现大面积连片稳产农田区,如雄州之花冈垌,珠玑的沙水洞,乌径的水南垌,全安的五岭垌等等,农业生产步上新台阶。又嘉佑推官肖世范推广手推车(独轮手推车,俗称鸡公车,至今仍有些地方在使用),大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这在运输工具上又是一个突破。陶瓷生产工艺有很大进步,莲塘坳、铺背、水南等瓷窑,雇请江西师傅生产日用瓷器,年产几十万件,都是工艺上乘的白瓷、青白瓷,可与江西景德镇瓷器相媲美。由此可见,宋代保昌县农业、手工业、运输业的生产设施、工具、技能都有一个跃进式提高,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平。

  南雄城的建成又是文化勃兴的一个标志。自唐光宅元年建置浈昌县,直至北宋皇佑四年的230年间,南雄都没有建成完善的城(南汉置雄州曾一度建城于溪塘)。皇佑四年(1052年),知州肖渤为适应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兴建州城。此城面积虽仅300多亩,而设施完善,楼橹相望,深沟高垒。因其小而称之为斗城。在那时岭南的40余州中,南雄城被誉为“规模宏伟”的甲等城池。从此,南雄有了一个较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雄州面貌大为改观。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兴建三影塔,这又是南雄文化勃兴的一个象征。此塔高50米,九层砖塔,体现了宋代建筑艺术水平。相继而建的还有许村塔、小竹塔,葛坪塔、溪头塔、下罗田回龙塔、新龙塔等。说明佛教文化在宋代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唐建寺,宋立塔,几乎遍及山村小镇。现今南雄保存的宋塔数量列全省之冠。三影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逢盛世起繁荣

  国泰民安而后文化繁荣,是谓太平盛世。然而,盛世难逢。宋末元初,南雄兵燹不息,曾有“五宋五元”之说(即有五次反复为宋军元军所据),战火连绵,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元代历时97年,社会动荡,“禁江南民挟弓矢,而盗益发”,科举不行凡50年。明代历276年,正德前130多年,南雄社会比较安定,有拓驿道、修水利、种蚕桑、招流民等善政。正德后130多年,盗寇迭起,民难安居。明末清初,南雄为明、清两军反复争夺之地,南雄城头两换旗帜。顺治六年清兵屠城,城内兵民“十存二三”。此后经康雍年间的复苏,至干隆、嘉庆,时逢盛世,南雄文化出现一个繁荣时期。

  干隆年间黄烟生产的发展带来了黄烟文化的兴起。黄烟于明末自闽南传入南雄,干隆年间有了很大发展,烟农“大利所在,趋之若鹜”,全县烟叶“每年货银百万两,其利几与禾稻等”。烟农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独特的栽培晒制技术,烟叶优质称誉海内外,南雄烟叶成了名牌产品,黄烟生产成了经济支柱。随着黄烟生产的发展,改变了南雄农业结构,数万烟农的商品生产意识较早形成,吸烟成了烟区成年人的自然习俗,馈赠亲友以选送上等烟叶为贵,家庭以种烟多少论贫富,劳力以善种烟者为才干,市场交易以烟叶比价论贵贱。以黄烟为题材的山歌、农谚、歌舞、诗词,丰富多彩。300年来,黄烟以其金色重彩描绘着南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南雄文化特色之一。   

  嘉庆二十一、二十二年,知州罗含章大力倡导兴修水利,慨捐廉钱48.3万,幷亲躬勘测,排解纠纷,两年共新建陂12座,修复陂14座,新开山塘21口,灌田二万一千余亩,为南雄水利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开创了南雄水利文化的篇章。他为45宗工程命名,都带一个“丰”字,如恒丰、同丰、永丰、安丰、均丰…… 丰者丰收也,丰碑也。这一串“丰”字,充分表达了罗含章倡修水利的宗旨,反映了农民的殷切期望。他又为47宗工程分别写了47篇记叙,篇篇新意迭出,文采斐然。记文中有地名的传说,有地方的风尚,有工程兴建的过程,有对热心水利事业的赞颂,有对不关心农田水利的腐败官员的申斥,有排解水利纠纷的生动记述,有合理用水的管理制度。这47篇水利记,可说是南雄水利文化的一朵朵灿烂之花。

  干嘉年间鼎盛的商贸促进了各方文化在南雄大交融。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封闭了漳州、宁波、连云港三个口岸,以广州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梅关古道不仅是沟通国内南北之孔道,而且成了沟通中外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通道。古道上“冠盖如云,货物如雨”、“朝贡使命,岁无虚日”、“万足践履,冬无寒土”。每日来往于古道的人有二、三千,每年经此输出的商品价值仅英国就有900余万两,单茶叶就有50万担。南雄城是南北、中外商旅必经之地,时称“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歌吹尽”的小扬州。从广州、嘉应州、赣南、闽南来南雄经商者有三四百家,各种文化,主要是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在雄城交汇融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南雄城区文化圈。城内居民先后来自四面八方,百姓杂居,和睦相处,自安其生。广州、嘉应州、江西、福建四大同乡会,各自建会馆,办学校,各有特色,竟相争妍。各种语言磨合而形成了独特的南雄话。各自信仰,各立庙堂,各登各的殿,各拜各的神。戏台上演的有湖南祁剧、江西采茶、嘉应州汉剧、广州粤剧等。一城风采,繁荣生动。

  干嘉年间振兴文化教育卓有成效。南雄自宋初创办孔林书院,教育兴盛一时。历元、明至清初,书院几兴几废。县城的西清书院被占为兵备道署,宏道书院曾被拍卖,天峰书院也曾一度荒废。至干隆三十一年(1766年)官绅等筹资创办道南书院,嘉庆年间又筹集办学经费银一万两,聘请名师,并制订办学章程,刻石立碑。从此,教育中兴,为南雄教育事业打下了稳定坚实的基础。道南书院是广东比较著名的书院。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中学堂。民国初改为省立南雄中学。民国十三年被定为省立第六中学,为当时全省10间省立中学之一,也是当时粤北唯一的省立中学。可见南雄中学在当时广东教育中的地位。

  干嘉年间南雄士人著书立说的风气甚浓,著作颇丰,为历代之冠。名士曹忄宾,一生读书、教书、著书,着有《四书详说》、《十三经解》 、《柱峰制艺》、《天镜阁集》等。监察御史胡定罢官归里后,专心讲学著述,着有《通鉴纲要测义》、《双柏庐文集》。退休知州戴家驹,闭门撰述数十年,着有经、传、诗、文集27种。贡生邱家榆,以授徒为业,潜心著作不辍,岁作诗文各50余篇。可惜这些著作均已散失。

  文化南雄路漫漫

  面向21世纪,文化南雄,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我们既要复兴弘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要追赶现代文化潮流;既要垂直的继承,又要平行的交流与创新。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大革命”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戕害,复兴弘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刻不容缓。要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幼及长教育之,从上到下倡导之,从法律制度规范之。

  当今时代,科技昌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全球化,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竞争日益激烈。中华文明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要重视现代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产业意识,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南雄文化建设卓有成效,无须赘述。这里只从南雄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这一角度,探讨一下南雄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设问题。南雄地方特色的文化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古”文化,即梅关古道,珠玑古巷,三影古塔,古生物恐龙化石。这是历史给南雄的恩赐,正是历史文化名城名之所在。唯我独有,不可替代。在进行现代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珍惜四古,建设四古,充实四古的文化内涵,使之发出新的活力。这样,历史文化名城就名不虚传了。

  梅关古道藴含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她有历代名人为之吟咏的上千首诗词,诗碑林立;还有十万户侯梅鋗、唐代名相张九龄、北宋学士苏东坡、共和国元帅陈毅等历史名人的光辉足迹。我曾写过《但愿梅岭重现一路梅花一路诗》 ,呼吁在梅关古道上重建诗碑。梅关古道诗碑的重现,就是梅关古道灵魂的复苏。当然,更应该为梅鋗、张九龄、苏东坡、陈毅等名人建亭塑像,以他们的功绩、风度、气节为梅关古道增光添彩,昭垂万代。梅关古道又是岭南文化的一个源头,岭南的先人许多是从梅关古道跋涉而来,在这里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至今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因此,搞好梅关古道文化建设应是当代肩负的一项历史重任。

  珠玑古巷之所以闻名,只因她是珠江三角洲一带150多个姓氏发祥地,是当今海内外几千万南迁后裔的根。今天重建珠玑古巷的目的就是要以“根”这条纽带,增强几千万南迁后裔的凝聚力,激发其敬祖爱乡之情。我在《谈谈珠玑巷的根文化》一文中说过,珠玑古巷的建设不能只作为一般旅游景点来搞,要突出在“根”字上做文章,以示根之所在,以明根之源流,以铭根之传统,以展根之风采,以感根之温馨,以现根之新姿。现在有些人对珠玑古巷的堂馆建设存不同看法,就是因为“根”文化太少了。天下华堂名馆多得很,珠玑巷无法与之相比,而“根”文化是珠玑古巷所独有,是生命力之所在。只有在“根”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才能以其特有的“根”文化引人入胜,启迪情怀,使古巷风采长盛不衰。把珠玑古巷建设成既是寻根问祖、游览观光的胜地,又是爱乡爱国的教育基地。

  三影古塔是广东省唯一有絶对年代可考的宋塔,也是我市唯一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利用这个古塔,扩充其文化内涵,如有关塔的源流历史,古今塔的建筑艺术以及国内外名塔等,以图片实物(仿制)陈列展览,把三影塔周围建成一个塔文化廊苑。这样,三影塔就不是一座孤塔了。我们从一塔而可博览天下之全塔,开眼界,增知识,从中领略佛教之玄机妙理。还可用光学原理装制重现三影模型,把传说变为现实。

  南雄盆地的古生物恐龙化石,早已名闻世界。南雄盆地因其得天独厚,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亚洲研究恐龙的唯一最佳地点。南雄红层的“罗佛寨组”、“上湖组”、“浓山组”、“大塘组”、“南雄群”等地质名词已为全世界所公认而采用。南雄红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中外古生物学家,不少国内外专家曾来考察。北京自然博物馆收藏展出的南雄恐龙蛋化石,一窝有三十几个。南雄之为恐龙之乡,素负盛名。这一宝藏,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据传市府早有兴建恐龙公园设想,殷望其早日实现。如把园址建在雄州公园内,从地质、地形及管理方面来看都是适宜的。那里有红层,有丛林草地,有沟池沼泽,利用这些自然实体,以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六千万年前的恐龙世界,又是南雄文化一大特色。

  (罗凯燊:原南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雄县志》主编。)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