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乌径路的盛衰



  刘兴洲

  乌径路,在南雄市区的东北部。这条古道西起乌径,途经田心、松木塘、鹤子坑、鸭子口、石径圩、老背塘、犁木丘、蕉坑俚等村,至东北面的江西信丰县九渡水圩,全程长60 多华里。路宽2 至3 米不等,路面为鹅卵石和花岗石砌成,四季可通牛、马车。

  据浙江宁波“天一阁”馆藏,明嘉靖二十一年(l542年)郡人谭大初编纂的《南雄府志》载:“乌径路,通江西信丰,陆程二日,水程三四日扺赣州大河。庾岭未开,南北通衡也。”从史籍所述,乌径路古已有之,而且比梅关古道还较早开发。在古代,为岭南地区直达豫章(江西)、入中原地区的古道之一。

  自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路之后,来往于岭南和中原内地的货物和客商,虽多经梅关古道,但通过乌径路的仍然十分繁忙兴盛。因乌径路是一条仅次于梅关古道贯通南北,接江西和达闽西,水陆联运的交通要道。它不仅是粤盐赣粮交流之路,还是中原和闽西货物运输,取道乌径路至广州的古老道路。古代,中原内地和广州沿海各地来往物资运输,虽经万里之途,但走陆路只不过是数十华里,其余多赖于水路舟楫船夫之功。乌径路地处浈江上游之昌水,昌水源于江西信丰县中亭坑,这条水系是南雄境内唯一的内河航道。在历代,南来北往的货物运输,主要是靠木帆船走水路运输,溯北江,入浈江,沿昌水直达新田、乌径。然后经乌径路陆运数十华里,到达江西信丰九渡水码头转水运,以每艘仅载四五十石(一石为一百升)的小艇,沿九渡小浥直下桃江、入贡水、出赣江。水运里程200多华里,三四天到达虔州(今赣州)。明嘉靖年间,在乌径设平田巡检司。史籍记述新田、乌径沿河岸上有盐店牙行211间;来往乌径路至南大坊的牛车每天约100辆;乌径河下(浈江上游之昌水)有木帆船500艘。可谓“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由此可见,当时这条水陆连运的乌径路是非常繁盛的。在明清时期,称乌径市,该地是南雄直隶州的第一大圩镇,在新田沿河建置河边街,街上商店客栈,鳞次栉比,各种作坊100余间,且专设水运装卸码头3个。粤赣闽三省来往贸易的人川流不息,走乌径路的客商及人力肩挑、畜力运输不计其数。迄至民国22年(1933年),南雄县城至新田的水运木帆船仍有240余艘。民国23年,南雄至江西信丰县公路建成通车,替代了乌径路,从此,走乌径路陆运的人逐年减少。抗战时期,国民党在重庆成立全国性的战时驿站运输管理委员会,各省相继设立战时驿站管理处。其时,南雄亦开办至赣南驿站运输办事机构,在新田专设官运站,负责战时粤东盐业驿运和南盐北运、北粮南运的任务。是时,乌径路是粤赣物资驿运线路之一,在战时为军需民用运输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建国后,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机动车辆日增,来往的货物半数改车运。到了70年代初,由于浈江航道日益淤浅,南雄市区以上航道无法航船。货物运输全赖于机动车辆。从此,乌径路才失去了作用。

  1966年10月,南雄大力兴修水利,为解决南雄境内的孔江、乌径、大塘、黄坑、湖口、珠玑等乡镇11万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兴建孔江水库及灌溉系统,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和完善,于1975年全面完成储水、引水等建设工程,水库总容量7000万立方米。从此,孔江水库淹没了乌径路的大部分路段,而乌径路亦随之长期沉睡在水底之中。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