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玑古巷世家



  罗凯燊 罗美萍(罗美萍:南雄市政协工作。)

  唐宋年间,中原氏族为避战乱或游宦而南迁岭南,度大庾岭后,大多驻足珠玑巷,一来看好珠玑巷偏安岭南,社会比较稳定;二来看好珠玑巷山水田园,商贸繁荣,交通方便;三来看好珠玑巷民风淳檏,孝义声闻遐迩。他们在珠玑巷定居下来,休养生息,蕃衍发家,人文蔚起。特别是不少达官名士之家,他们带来了中原及江南各地文化,在珠玑巷与岭南本土文化融汇接合,发扬光大。几百年间,世家风采,称誉岭南。其最着者为孝义传家的张兴世家,忠义立身的何昶世家,致力农业开发的罗彦瓌——罗贵世家,兴学教化的徐信世家。

  孝义传家的张兴世家

  张兴本是唐名相张九龄后裔,孝义治家,七世同居,得唐皇旌表,赐珠玑绦环,珠玑巷因而得名,张家成了珠玑巷第一世家,财丁兴旺,德声载道,簪缨显宦,代不乏人。

  后唐初,张兴曾孙张喾曾为唐运使,掌岭南道平籴事,居冈州(今新会)入赘为知州崔昱的女婿。同光三年(923年),即南汉白龙元年,南汉主刘龑横征暴敛,令冈州交纳历年积欠贡税四万余石,而冈州民困已久,苦无征收,官民为之惊恐。张喾乃回珠玑巷与家族商议解救之法。众议以安民为重,将祖上积蓄金银数百两及稻谷二万余石,代冈州交纳于南雄广积仓。于是冈州官民得以相安无事,莫不感恩戴德。其后,张喾之子张昌又成了一方豪富,秉承孝义家风,设立义仓,遇凶岁则发以赈济,人多感恩,及殁,士人塑其像,以祠奉之。由于南雄珠玑巷与冈州有这一段历史情谊,故宋代珠玑巷人南迁时都以冈州为主要落脚点。

  珠玑巷张氏一族历传九代,其后迁居新会,衍播于开平等地,为一方望族。而张家孝义风范,在南雄代传不衰,形成了一股古檏民风。南宋时横水陈公佑创至和堂,历12代290多年不分家,和睦共灶,人称义门。清代嘉庆间,雄城五里山刘理尧,八世同居,一家丁口八十余,孝友敦睦,得朝廷旌表,建“八世同居”牌坊。

  忠义立身的何昶世家

  据《珠玑巷何氏族谱》、《直隶南雄州志》记载,何昶先祖何容,原居荆州桂阳,东汉时徙居岭南阳山通儒坊。昶之父何泽为后唐同光元年(923年)进士,洛阳令。后晋时,何昶被晋帝拜为给事郎、侍御史。后周显德时,世宗柴荣为臣服南汉,拜昶为南海参军,“持节谕南汉,使通中国”。南汉主刘晟自恃强大,犹豫不纳。何昶度岭后不得南下,乃携家寓居于沙水前村珠玑巷,效西汉之苏武,持节待命,忠于职守。不久,雄、韶、浈、连一带盗贼蜂起,南汉无能平息,民不聊生。刘晟乃举何昶总戎征讨。何昶身为后周使者,但念百姓遭盗贼劫掠之苦,为救民于水火,毅然受命,率彭、陈二将前往征讨。何昶采取抚剿并举以抚为主策略,几次亲赴盗营宣抚,感动了大部盗贼,皆就抚归顺,民得以安。正当班师之时,一股顽盗复出,彭、陈二将战死。何昶舟泊韶阳滩,夜遇盗,激战中落水遇难。相传其尸逆水上浮20余里。雄、韶士民嘉其忠义神异,迎枢还葬于珠玑巷东巾子岭大座人形。

  北宋熙宁间,南雄知州李宗仪以昶持节待命于珠玑,不辱使命,为民平盗,功着岭南之事上报朝廷,诏赠何昶为清海军节度使,赐匾“忠义何公庙”。立祠祭祀。

  何昶死后,其子孙乃卜居珠玑巷,秉承何昶家风,忠义立身,急公好义,声闻里巷。相传有一次巾子岭山洪暴发,沙水河有一处遭泥石阻塞,河水暴涨不止,两岸田园房屋被冲淹无数。何氏子孙见危而上,率众下水挖泥疏河,忽遇一大石,久搬不动,而河水不断上涨,众人心急如焚。此时,只见巾子岭阴云密布,雷电大作,一束电光从何昶墓飞来,轰然一声,大石应声而碎,河水由缺口倾泻而下,洪灾消除,万众欢腾。后来,珠玑巷人在缺口处建桥一座,相传时有凤凰翔集于此,因名为凤凰桥。塘东村民因感何昶神灵,村庄免受洪水之灾,于村中建何公庙,历年祭祀不衰。

  珠玑巷何昶后裔历传12代约250年,至南宋何礼,生五子,长子何琇与叔何利仍守祖居,后裔分迁南雄各地;次子何琛迁番禺;三子何琰迁肇庆;四子何瓒迁新州;五子何琪迁循州,各自开基,子孙繁衍为一方望族,远播海外各国。

  致力农业开发的罗彦瓌——罗贵世家

  罗彦瓌幷州太原人,后晋时为补内殿直,后汉时为护圣指挥使,后周时迁为散指挥都虞侯。“陈桥兵变”,罗彦瓌仗剑奉卫赵匡胤登基,为开国功臣,擢控鹤左厢都指挥使,累立军功,迁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使。赵匡胤登基后,为巩固赵氏政权,采取“杯酒释兵权”“一日罢三相”等手段,剥夺功臣的实权。罗彦瓌在建隆二年被免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军职,出为彰德军节度使(无实权虚衔)。干德五年,又由河北安国军移镇陕西华州,因此怀疑难免有不测之祸,乃弃职远走高飞,举家跋涉数千里到珠玑巷定居。赵匡胤对罗彦王褱的弃职南迁,正中下怀,暗自高兴,不加追究。

  罗彦瓌避居珠玑巷时,年仅40余岁,正值年富力强。他回顾以往历程,戎马奔波,浮沉莫测,深感官场险恶,遂絶意功名,决心把自己带来的丰厚家资在岭南重振家业,一方面延请严师教子读书,另一方面投资开垦农田,广置产业。罗家经数代努力,在珠玑巷北一小盆地中连片开垦农田一千余亩,并筑陂引水灌田,后人称之为罗田、罗陂。这罗陂是南雄民办的第一座大陂,与北宋天禧间保昌(即南雄)县令凌皓倡建的凌陂、崇宁间知州连希觉倡建的连陂,同称为北宋南雄三大陂,灌田均在千亩以上。开创了南雄农田水利建设的新局面。

  在罗家的影响下,珠玑巷迁民纷纷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投入沙水河两岸的农业开发。新会棠下黎氏族谱载,古冈始祖黎流兄弟四人迁居珠玑巷,开垦农田达37顷。可见当时农业开发之盛况。凤凰桥上下,筑陂开圳,沙水河两岸,阡陌纵横。在沙水河下游,还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垦区:以稻作为主的牛田粮产区,以养马为主的午田牧马区,以养羊为主的牧羊区。由此可见,中原与江南的农牧技术已在珠玑巷落地生根,沙水河沿岸万亩农田,成为岭南先进农耕区之一,为驻足珠玑巷的南迁氏族提供了蕃衍发展的物质基础。

  罗彦瓌之后裔历传七代170余年,历代世袭侍卫亲军指挥使官职,富甲一方。第六世罗锦章举进士,任广西制副使。第七世罗贵,州学廪生,里长,南宋绍兴间仗义扶危,率33姓人家为避祸而南迁珠三角一带,艰苦创业,为开发珠三角作出贡献。南迁后裔世代不忘罗贵之功德。

  兴学教化的徐信世家

  徐信之先徐彦伯,原居江西壕州,北宋初为太子宾客,迁居珠玑巷,历三代,传至徐信、徐俭、徐伟三兄弟,均以文学名于遐迩。徐信,字泽江,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进士,历官中书台谏,刚直有正声,与苏东坡同气相求,友善雅好。徐信因在朝廷不得志,乃弃官隐居珠玑巷,设坛讲学,南雄学子闻风负笈求学者众。当时,徐信的社学与南雄城的州学、平林的孔林书院同为南雄州三大教化之所。南雄州因之学风大兴,人文蔚起。宋代,保昌县(即今南雄)举进士39名,另特科64名。举进士之多为粤北之冠,在岭南仅次于南海、番禺。

  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贬惠州,路经南雄,造访徐信,故知相见甚欢,与南雄士人连袂同游诸名胜,佳话频传。《直隶南雄州志》 载,他们游羊角甘露寺时,徐信应主持之请作《甘露寺》诗,作毕,请教于苏东坡。苏东坡见诗中“平地风烟飞白鸟”之句,乃提笔把“飞”字改为“横”字。这一字之改有如点石成金,诗句之气势顿现。徐信信服,满座叫好。不日,游天峰山,但见山形陡峻,高插云汉,山半有洞,曰真仙岩。苏东坡游兴正浓,在岩壁上大书“石髓横开”四个大字。这又一“横”字出现,众人不解。只有徐信深知这正是苏东坡“特立之志,迈往之气”(《宋史·苏东坡传》)的流露。“横”者,“横空出世”“跃马横刀”“横眉冷对”之谓也。这“横”字体现了苏东坡身处困境而依然壮志满怀,巍然不屈。徐信在讲学中,向诸学子细细讲述苏东坡的道德文章,对南雄士子影响颇为深刻。苏、徐文风由此在南雄兴起,孕育出一批如丘必明、谭大初、胡定、曹槟等忠节清正之士。

  “靖康之难”宋室南迁,度岭而来珠玑巷驻足的人越来越多。徐信时年已八十余岁,为求清净之所,于南宋绍兴间与弟徐俭南迁广州,继续设坛讲学,四处游览,有诗集传世。广州龙津路徐信讲习处建有泽江公祠。其子孙散居顺德、清远、增城、博罗等地。

  此外,名门显宦的世家还有:

  顾希甫世家。顾希甫,北宋嘉佑戊戌(1058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其子顾充,元丰己末(1079年)进士,官起居注。相传父子荣归故里时,驾驷马高车,过沙水桥,举巷轰动。后人因称沙水桥为驷马桥。

  黄居正世家。其祖黄昌,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进士,任南雄州守,升都漕运使,因官而入籍珠玑巷。次子黄澄洛,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其子黄居正,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吏部侍郎。一门三代,高官显宦。黄居正生四子均南迁新会杜阮、鹤山黄垌、顺德甘竹滩等地。

  陈文、陈福基世家。陈文自福建迁珠玑巷九眼井,子鼎为河南太守。曾孙辉,进士,谏议大夫,生七子:长子谟,进士,刑部侍郎;三子英,进士,宣议大夫,九眼井门庭光耀。其后裔均迁珠江三角洲,丁口逾百万。陈福基原居福建莆田,南宋理宗时任佥书枢密院事。度宗时任广南东路安抚使,因与奸相贾似道不合,辞官隐居珠玑巷。德佑二年(1276年),父子曾起兵抗元,兵败,不仕元,举家避居溪塘,为一方巨族。

  邓汉黻世家。据东莞邓氏族谱载:邓宣,先世居江西吉水白沙里,子汉黻,宋初为承务郎。开宝间,迁南雄珠玑巷,传至曾孙符协,宋崇宁进士,授阳春令,权南雄州倅。符协精勘舆,南游东莞,乐桂角山(今属香港新界)山水之美,筑力瀛书楼,讲学其中,迁三世墓于元朗。其后裔居香港福隆、岑田、元朗、大埔等地,人丁兴旺。

  如上所述,这些世家都是中原文化传播的使者。中原各地文化随着这些世家传播岭南,首先在珠玑巷落地生根。所以说,梅岭驿道是中原文化传播岭南的主要通道,而珠玑巷则是岭南承传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驿站,在这里绽放了一簇又一簇灿烂鲜花。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