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玑巷“七世同居”探析



  庄礼味 庄子圣

  珠玑巷是梅关古道中段沙水驿所在地,北行30华里至红梅驿,南行30华里达南雄城凌江驿,全程90华里三个驿站。

  珠玑巷是联系中华母体和岭南地区的纽带。珠玑巷是广府文化的一个源头,也是岭南文化的一个源头。岭南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

  在已发现的众多姓氏的谱牒中,凡是追溯家族历史,常说来自珠玑巷。这种文化现象,可以这样理解,珠玑巷象征一种和谐亲切自豪的概念,即祖先出处宗族的根脉并引以为荣,另方面珠玑巷寓意着吉祥富裕和美好。

  珠玑巷由于地处粤赣要冲(梅关古道上的一个驿站重镇)。自汉唐以来是中原江淮地区进入广东的主要通衢。梅关古称横浦关,今誉为“岭南第一关”。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南北交通过梅关第一个盆地有沙水河(浈江上游)可通舟楫,因而珠玑日益发展成为繁华重镇,“北来南往车马喧,灯火万家不夜天”亦被称为“梨园歌吹”的小扬州。

  明末清初广东爱国诗人屈大均在《送人度梅岭》诗中云:

  天作长城五岭间,雄州缭绕万重山。

  越王旧治梅花国,秦帝初开大庾关。

  “梅花国“指珠玑巷附近梅鋗古城(红梅驿)诗概括了珠玑巷“尽得五岭山川形胜之利”。(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欧初在“珠玑巷与广府文化研讨会闭幕词中珠玑巷人文价值的研究”)

  珠玑巷有“七世同居”。《广东新语》云:

  “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彻,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825),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谥,因改所居为珠玑巷。”这是珠玑巷第一次得名。

  改革开放后,南雄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在重建珠玑巷中,首先在“七世同居”的旧址重建仿唐建筑的“张昌故居”。

  历史是必须说清楚的,但《广东新语》对“七世同居”的说法,尚欠清楚,如张昌是哪里来的人?“七世同居”具体是哪些人呢?因此学者投入追考,众说纷纭:

  ⑴一学者说:张昌很可能是北方移民。某族谱亦说张昌是北方来的移民。

  ⑵某学者在写南雄珠玑巷考一文云:

  “广东之故家望族其相传世系大半皆云自南雄珠玑巷而至,由来尚矣。然究其实珠玑巷则有二焉。盖始于湖广汉阳府而终南雄者,系广东南雄府也。”又云:“夫汉阳之珠玑巷,实始于唐朝张昌宗之先,其始祖辙,生子兴,原居其巷的敬宗巷,兴治家以义,七世同居,朝闻其孝,赐以珠玑绦环以旌之,额其门曰孝义门。后昌宗避唐敬宗皇帝庙谥,切思祖父曾有珠玑之赐,因改其居为珠玑巷,巷之名自此始也。”等的说法。

  笔者曾多年的探索,最后才在新会《清河族谱》中对“七世同居”真相找到答案来回应《广东新语》作进一步的解释。其实“七世同居”的组成是张九龄的后裔。由第八世张彻起;第九世张兴;第十世长迪、次原、三盛;第十一世张昶;第十二世长廷泽、次廷范三廷彦;第十三世张喾;第十四世长荣、次华、三昌。是珠玑巷的第一世家,也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七世同居”孝义门的产生。

  现分四个方面述析:

  一、喾祖遗言

  《喾祖遗言》是对家族述说:“古冈州(新会)金紫厢韩屋桥张喾,始系南雄敬宗巷孝义门,唐进士张彻翁之玄孙也。”“七世同居”不异房屋,宝历元年(825)国闻其孝义,赐珠玑绦环高祖兴,后因避敬宗庙号,改敬宗巷为珠玑巷。生子三:长迪、次原、三盛。

  张原翁配妣曾氏,生子一:讳昶。

  张昶翁配妣李氏,生子三:长廷泽、次廷范、三廷彦。

  张廷泽配妣赵氏,生喾一人。喾年23岁为唐运使,任岭南道掌常平籴事。二叔廷范于唐天佑元年(904)由孝廉起为御营使;三叔廷彦由科目出身,仕石晋为大将军,与契丹力战,屡立大功,官至极品(按三品)子孙封显职。当朱温篡唐之际,二叔与喾辞职来寓古冈州,买得韩屋桥韩文英屋三座居住。

  至梁干化三年(913)春,凭州判刘成为媒聘知州崔昱之女入赘其门。梁贞明元年(915)元月初一生长子名荣;三年(917)十月二十日生次子名华;五年(919)五月初八生三子名昌(即言故居张昌)。

  次年胡寇蜂起,人们少耕,远近饥馑。至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五月初六,敕令将本州税粮运往南雄“广积仓”(国粮库)交纳。本州粮长高嵩该管本州应纳贡税4万石,苦无征收。叔廷范令喾与高嵩前往珠玑巷祖居分取财产,代古冈州交纳。喾至本家与父兄及长孙张俍等商议,众谓喾面应分租谷2600石。但念“七代同居”之业,不忍一日分散,不得已将祖母奁金260两、银800两及私贮食谷2万石,尽数搬至“广积仓”扺4万石贡税。

  后由本州设法逐步推还。叔侄后得租谷5万石,各分得2.5万石,另年喾买得新兴静德里租谷5千石通共所得租谷3万余石均分三子:长子荣封阶朝列大夫(从五品)配高氏高嵩长女;次子华封阶朝议大夫(从五品)配陆氏陆万庄长女;就居新兴陆屋桥(后迁张桥为始祖)。三子昌封阶朝请大夫(从五品)配何氏何百川公次女,就居新会永乐里(后迁开平沙岗为始祖),三男匹配已定。喾见天下大乱,男分三处居住,立此根,因及祖宗缘由授与三男各执,贻于后世是为书。

  按(1)“七世同居”是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100多年后而出现的,是张九龄后裔在岭南的第一个“七世同居”和睦之家、孝义之门和谐社会的缩影,可以说是九龄文化九龄风度和谐思想对其后裔及珠玑巷人直接传播熏陶而产生出珠玑乡土文化来。

  《岭南历代思想家评传》一书中,陈玉森先生撰《张九龄评传》谈及“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九龄风度,以及开凿梅关古道发展海陆商业贸易事。按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古“改革开放”经济思想的创举;张九龄又提出儒道佛三教并行而以儒术为治国的政策。按三教并行,即互相包容宽和是和谐思想的特征等的思想而形成九龄文化思想。笔者认为张九龄文化思想是岭南文化的奠基人。

  (2)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后,立足于发展经济,发展海陆丝绸之路的经济思想的影响下,其后裔“七世同居”在古道珠玑巷发家致富,富而不忘人民,爱国爱乡以民为本和谐思想得到具体的贯彻。如后唐庄宗同光元年五月敕令古冈州粮税运往南雄“广积仓”交纳事。冈州粮长高嵩要负责本州交纳贡税4万石,苦无征收,九龄十二世孙廷范即命其侄张喾主动提出至珠玑巷本家“七世同居”商议以租谷贮谷祖母奁金260两银800两凑齐4万石代古冈州代纳贡税。由一个家族代一个州交纳4万石贡税,此举是历史上絶无仅有的慷慨之举,这亦是九龄风度熏陶出来的后代子孙。

  二、历祖事略

  历祖事略,昭穆有序,记载着张氏来岭南太始祖开始各代的事略:

  太始祖张氏讳君政。原籍范阳方城人,隋钟离郡涂山守礼公三子也。唐贞观中,官韶州别驾,卒于官。子孙因家曲江为入岭南始祖,生子六:长子胄。

  二世祖讳子胄。唐官越剡令。生子四:长弘愈。

  三世祖讳弘愈。官新州索芦丞。因子九龄贵,赠太常卿。生子三:长九龄,次九皋,三九章。

  四世祖(或称一世祖)讳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中书令(宰相)配妣谭氏,生子二:拯、挺。

  二世祖讳拯。公操守凛然,不畏权势。官太子右赞善大夫。配妣邱氏,生子二:藏器,国器。

  三世祖藏器(大学)。累迁至黄门侍郎,赠工部尚书。生子一:敦庆。

  四世祖讳敦庆。累迁至殿中侍御史。生子四:长隶实(即张绍),状元出身(按进士出身),仕至皇宫教授。次隶英(即张纲),官至吉州刺史。三隶华(即张海),累官工部尚书。四隶文(即张玑),累官至浙江提督。

  五世祖讳纲(南雄族谱曰隶英),生子一:名岱,官至中书。始徙南雄珠玑巷。

  六世祖讳岱。配妣钟氏,生子二:长言,次行,唐封朝介(请)大夫(五品)。

  七世祖讳行。配妣周氏,生子二:长彻,次复,唐封朝奉(议)大夫(五品)。

  八世祖讳彻。唐进士,宪宗时累官中书转范阳监察御史,以中义赠给事中(正五品),世居南雄珠玑巷,配妣韩氏,韩愈孙女,生子一:名兴。彻公殁葬南雄。按唐朝广东进士9人,珠玑巷得1人,可贵。

  九世祖讳兴,配妣田氏,生子三:长迪,次原,三盛。兴祖治家有法,子孙恪遵祖训,至翁“七世同居“。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上闻孝义,赐兴珠玑绦环以旌其门曰”孝义门“,后避敬宗庙谥,改敬宗巷为珠玑巷。

  十世祖讳原。配妣曾氏,生子一:名昶。

  十一世祖讳昶。配妣李氏生子三:长廷泽,次廷范,三廷彦。昶享寿103岁。

  十二世祖讳廷泽。配妣赵氏,生子一:名喾。

  叔祖讳廷范。配妣朱氏。唐天佑二年(905)由孝廉起为御营使(皇帝出征时守卫行营)。转任岭南道常平司掌平籴事(秩从七品)。公无子携侄喾翁就古冈州(新会)金紫厢韩屋桥居住。

  叔祖廷彦,一名彦泽,五季时,公仕石晋为左龙武大将军(正三品)彰德节度使。与契丹力战屡立大功,威名赫奕。至开运三年(946)契丹大举入寇公亦被害。按(张彦泽官居三品为珠玑巷历代武职高官)。

  十三世祖讳喾。配妣崔氏,生子三:长荣,次华,三昌。因三叔有功俱赐大夫职。此三大支派所由开也。

  喾翁生于唐干符三年(876)二月十五日,殁于宋建炎二年(961年)享寿85岁, 翁父母早故,赖曾叔祖张盛提携,至13岁时随叔祖廷范自南雄至古冈州,后入赘知州崔昱长女成亲。宋干德元年(963年)翁妣合葬于本邑归德都土名緑扩屏山虾出水形申山寅向之原。

  十四世祖讳昌,配妣何氏,因叔廷彦有功籍封阶朝请大夫。翁豪产甚富,常作义仓。遇凶年则发以赈济,人多感恩。及殁,世人塑其像奉于祠。昌翁葬于北街土名富足凤形丑艮向,翁奉敕赐谕葬。

  按:张昌豪产甚富,常作义仓,遇凶岁则发以赈济,人多感恩。及殁,世人塑其像奉于祠。可以说明张昌已融入广府民系而成为开平沙岗始祖,其兄荣、华亦然。亦可以说明九龄风度,以民为本思想在张昌三兄弟实践上真正的贯彻。也是岭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的互相融合。

  三、张彻遗像与墓志铭

  新会《清河族谱》保留着张彻的遗像和墓志铭,其墓志铭乃唐昌黎伯韩愈所撰。其文如下:

  故幽州节度使判官赠给事中张君墓志铭。

  张君讳彻,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监察御史。长庆元年(821)令牛宰相为御史中丞。奉君名迹中御史选,诏即以为御史。其府惜不敢留,谴之幽。密奏幽州将父子,继续不廷选,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须张乃济。发半道,有招诏以君还之。仍迁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至数月,军乱。怨其府从事,尽杀之。而囚其帅。且相约张御史,长者毋侮烁蹙,我事毋庸杀,置之帅所。居月余,闻中贵自京师至。君谓其帅,公无负此士人,上使至,可因请见自辩。幸得脱免归,即推门求出,守者以告其魁,魁与其从皆骇曰:“张御史忠义,必为其帅,告此余人,不如迁之别馆。”即与众出君,君出门骂曰:“汝何敢反!”前日吴元济斩东市,今日李斯道斩于军中,同恶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喂狗鼠鸱鸦。“汝何敢反?汝何敢反?”且行且骂。众畏恶其言不忍闻,且虞生变,即击君以死。君扺死骂不絶口。众该曰:“义士!义士!”或收之以俟。事闻,天子壮之 赠给事中。其友候云长佐郓使请于帅。马仆射为之选于军中,得故于君相知,张恭李元宝者。使以币请之范阳,范阳义而归之。以闻,诏所在给船辇,传归其家。赐钱物以葬。长庆四年(824)四月某日,其妻以君之丧,葬于某州某所。按:葬于南雄珠玑巷之山岭……

  按:张彻御史,对乱军贼子,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结果自己被乱军击毙,慷慨牺牲,成为忠义之士。这第八世后裔子孙张彻,岂不是继承了张九龄风度的遗风呢!

  四、对联与历代歌

  珠玑巷七世同堂家族,以张喾及其三个儿子荣、华、昌在古冈州融入广府民系,其张九龄28世裔孙张应晨徙居新会沙富村而有张应晨公祠。祠堂楹联都反映出张九龄及珠玑巷有密切关系。

  嘉孝义而锡条环,七世同居艳先辈恩承北阙(张兴)

  谈求仁可溯濂洛,一源默接顾后人学绍西铭(张载)

  百忍图是我家传,斗粟尺布之謡何堪谓先世知道

  (张公艺)

  千秋鉴即相人法,口蜜腹剑之辈宁容此地往来

  (张九龄)

  祠门口对联:

  名推燕园,系出雄州。

  帝嘉孝义(张兴);史赞文章(张说、张九龄)

  谋参帷幄(张良);恩锡珠环(张兴)

  清河历代歌:亦可辨清“七世同堂”的脉络。

  我家赐姓自挥始,系出黄帝第六子。

  成周仲以孝友称,汉代吾家娩许史。

  三国久朝讫李唐,我姓显者翘然起。

  苟非一脉远相承,韬附汾阳亦吾耻。

  唯我曲江文献公,家乘述载有根据。

  当时金鉴进帝前,岭南入相人争歧。

  不诛禄儿种祸胎,帝思忠言又在耳。

  身后致祭恩荫隆,拯、偀、学、纲、世金紫。

  岱祖自韶迁南雄,绵绵瓜瓞知未已。

  言、行、彻、复列朝班,伯仲埙篪唱和美。

  兴遵祖训不分居,七代联同无彼此。

  上闻孝义旌其门,嘉名艳说珠玑里。

  原翁同气有三人,昶祖百龄德兼齿。

  泽公早逝喾少孤,年才弱冠官运使。

  随叔徙居古冈州,寝炽寝昌有由矣。

  二世祖即荣、华、昌,籍封大夫良有以。

  荣传受恩仍祖居,纯就耕种移泷水。

  贵荣早世丙寅存,又徙石头随母氏。

  华质相继一线延,俊公曾擢宋进士。

  安承父业家豪山,富公不离旧基址。

  公膺显秩寿期颐,曩日田塘遍遐迩。

  诚仁之后仲礼翁,卜宅富溪知所止。

  一干四枝布荫浓,于斯聚族戬谷俾。

  达公一子名应晨,云礽蕃衍竟如是。

  嗣是又历八九传,庚寅之难几不祀。

  外仗温公内吴公,遂平雠敌归桑梓。

  甲辰叠奉移界文,坐席未暖旋迁徙。

  否极泰来终有期,危而复存散复聚。

  继继绳绳遗泽长,二百年来安故土。

  盛衰祸福本无常,沧桑变局唯天予。

  张九龄历代歌:

  唐文献公为九龄,拯偀大学纪纲明。

  南雄始祖群思岱,相继言行彻复兴。

  原昶流传祖泽长,同胞范彦姓名扬。

  喾翁始衍冈州派,厥后荣华为世昌。

  三公并荣大夫名,世受恩施纯贵荣。

  内徙石头华质继,俊官户部显簪缨。

  安富诚仁一脉延,礼迁富水四房传。

  达晨两祖流光远,亿万云礽亿万年。

  以上四个方面来证实“七世同居”的来龙去脉,就是张九龄的第八世至十四世后裔。

  荣、华、昌三支分开蕃衍新会、开平、东莞、中山、南海、顺德、番禺、佛山、阳江、高要等珠江三角洲各地约30多万人,蕃衍海外约10多万人。这是张九龄后裔以珠玑巷命名为第一家族开始,亦以第一家族率先融入广府民系的一支望族,亦就是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及华侨文化互相交融。同时亦就是张九龄的和谐思想在这里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