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泛珠玑巷现象



  黄浩烈

  清人黄培芳诗云:不解南迁族,人人此发祥。珠玑犹有巷,沙水更名塘……。他既道出了广府“南迁族”皆发祥于珠玑巷的观点,又发出“不解”的感叹。这种看法同样存在于现代人的脑子里。今人到珠玑巷寻根,只看到一公里半长的珠玑巷,就以为历史上一百五十多个姓的先民曾聚居于此,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要认清这一点,必须从时间和空间的广角去观察。在时间上,珠玑巷移民沿着千年历史长河,一波一波的进行着。史载有几波大规模南迁的行动,尤其是南宋末年,甚至到新中国成立后,迁出与迁入都从未停止过。在地域上,珠玑巷是古驿道上一段街道,不是行政区域,有多长或多大范围并无确切的记述,只是由于珠玑巷近现代商贸功能和人口载量的萎缩,公路对古驿道的切割,才使珠玑巷遗留下现在这么一段。但不仅仅是现代人,古代南迁先民对珠玑巷的概念也是模糊的,所以,各地方志或各姓族谱对珠玑巷的属地关系都有不同的说法:“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沙水村”、“南雄府沙水村珠玑巷”(北宋)、“南雄府始兴县牛田坊珠玑巷”(南宋末)、“南雄府始兴县沙水村珠玑巷”(明)、“保昌县津福都平江九龙江珠玑巷”等等。实际上,在宋代牛田坊范围内就有五十八条自然村,而这些自然村的村名却鲜见于众多谱志上。在观念上,由于珠玑巷历久繁荣,地位显赫,名声远播,南迁先民向后人只传播珠玑巷的讯息就不足为怪了。

  南迁先民及其后裔自认来自珠玑巷的有这几种情况:

  1. 原居住地就在珠玑巷,或珠玑巷周边村庄,即沙水驿控制范围(北至里东墟,南至二圹村,沿驿道南北长三十里)。

  2. 来自沿古驿道从梅关下至雄州城外沿线(红梅村至二圹村)的所有村庄,这是一条广义珠玑巷。

  3. 原居住在上述地域外的整个南雄府范围内。

  4. 从南雄迁出后又经历再次或多次迁徙过程( 包括迁播海外) 的家族。

  5. 取道珠玑巷南迁的。

  珠玑巷南迁后裔属于第1、2、4种情况的占絶大多数,且多有详实记载,自不必细说。其他两种情况,较少记载,就笔者所知在此试举诸例:

  1. 黄居正(后裔称为珠玑巷始迁祖),宋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后被贬任广南漕运使驻南雄,又转任英州知府。去官后复居南雄珠玑巷,卒葬于南雄城东门外大井头。其四个儿子皆迁往新会等地,后裔广布珠三角和海外各地。据此记载,黄居正应当住在南雄城里,因为,雄城夹于浈凌两江之岸是珠江上游之水运中心之一,漕运使衙门当在城里,而且其祖父黄昌曾任南雄太守,这使他对州城应更熟悉更留恋,此其一;他死后没有葬于离珠玑巷更近、风水又更好的巾子岭等处,而选择州城近郊的小土岗上(现在已是市区内),那地方应该是当时城里人的墓地(与现代城里人的选择是一样的) ,此其二。所以即使他的居所不在城内,也在城郊,而不是珠玑巷。

  2. 广州番禺区石基镇莲圹村有一黄氏大祠堂,先几年找回了一块遗失了多年的木对联的上联,虽然这块曾被人搁在田头当引水漕用的木条已严重破损,但其上的刻字仍依稀可辨:“别珠玑而衍派感七百载之宗功祖德永均丕基”。祠堂是在清代建的。查村上族谱,其开基祖黄礼用于明代中期来自南雄百顺蔡地,不是珠玑巷。村民在2001年到南雄寻根,居然在南雄市百顺镇蔡地村(离市区有七十多公里路程)找到了本族人。

  3. 据东莞东坑镇黄屋村《黄氏族谱》记载,东莞黄族一世祖黄希圣世居南雄七星树下(现为南雄乌径镇区附近),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随母等南下宦游至莞邑,定居琥珀坑(今黄屋村)。与其后人接触可知,他们对南雄珠玑巷的认知较对南雄七星树下的认知为详。

  4. 深圳市福田区沙头黄族开基祖黄默堂原居江西吉水县,南宋宁宗年间越梅岭过珠玑巷南下,到达沙头开基。至今部分后人却说,其祖从珠玑巷来。

  此外,历代从“泛珠玑巷”地区往南迁至海南,往西迁至广西、四川,往北迁至江西等省的移民后裔近年也有不少返珠玑巷寻根的。

  由此看来,因珠玑巷的重要地理位置,显赫名声,使得所有经梅岭古驿道入粤的先民及其后裔对珠玑巷都有认同感,不论是祖居地,或是中转地,皆称从珠玑巷来,这就是泛珠玑巷现象。基于这种认知,今人成立的广东省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就有了一个深厚的社会基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