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雄古村落



  刘兴洲

  据旧志、诸姓族谱载和出土文物佐证,南雄古村落众多,有红梅、中站、珠玑、牛田、袛芫、里东、界址、大坊、百罗、新径、邓坊、马战、洋西、坪田、新龙、乌径、水松、七星树下、水城、新田、黄坑、溪塘、水口、许村、油山、大塘、坪林、延村、古城、上朔、水口、箬过、河坪、沙头、江头、小竹、南亩、鱼鲜、中寺、湖口、岗围、长市、大坝、城门、主田、窑合、丹布、溪口、修仁、山角岭、三枫、古塘、羊角、苍石、大坪、长园、坡头、密下水、坪山、洞头、上龙、百顺、麦营、黄屋城、朱安塘、澜河、葛坪、白云、五渡、借村、四头门、楠木、黎口桥、观新、勋口、河南、倚逢、莲塘等近千个古村落。

  这些村庄乃清代之前建村,有其悠久的历史,有先辈们创业的足迹,有美好的传说,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余收集这些古村落资料从生活民俗,民间语言、民间音乐、曲艺舞蹈、武术杂耍、特色民居、民间医药和各种传统技艺等内容,现选写四个古村落于后。

  黄屋城村

  距南雄市区58 公里的百顺圩,历代是图、司、都、约、乡、区、镇的所在地。位于百顺圩西南有座黄屋城,古称仁里村,它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历时8年竣工,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黄屋城为长椭圆形,城墙均用花岗崖条石、青砖,以积水糖(糖膏渣)、熟糯米浆、桐油搅拌石灰浆砌成。城墙高9米,墙厚0.7米至0.8米。在古城设东、南、西、北圆拱城门,城门采用双层门,第一层是升降闸式铁门,第二层为木质坚硬的双扇门,可谓防御之坚固。门高2.9米,门进深1.7米,宽1米许。西门为主门,门上方嵌镶一块石刻,文曰“义路礼门”4个楷书大字,两边联云:“文经武纬,山时川流”,书法古雅、劲秀。古城堡特请广西泥工匠师傅兴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房屋沿城墙而建,今存86间,均为3层楼房,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昔时为黄、诸、严三姓共居古城堡内,因年湮代远,部分房屋倒塌,诸、严两姓迁于别处。现居黄姓28户130多人。古城堡内设置街、巷8条(段),路宽2.8米至0.9米不等,路面用花岗崖石和鹅卵石砌成。城南街边有一古井,俗称围井,井栏高0.53米,栏口0.72米×0.51米,井下内径1.1米,深12米多,井水甘甜清冽,数百年不枯,使用至今。

  黄屋城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四周视野广阔。在城楼上东南西北均有瞭望台和指挥及防御设施。如遇敌情,易守难攻,既可自卫,主动出击,又有退入群山深处之路。这种古城堡建筑,有效防御旧时猖獗的盗贼和兵匪,故形成庞大而坚固的军事防御性建筑。在古代,兴建这种城堡技术讲究,每座房屋连接向内拉紧,利用粗大而紧密的梁木为加强筋,相互之间全赖其整体结构严谨。在门、窗设置上有较好的通风和采光以及防震、防兽之功能,整座古城堡均是冬暖夏凉。黄屋城的建筑规模宏大,技术精湛,结构牢固,其独特格式在南雄很罕见,是研究黄氏南迁的重要物证。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仍岿然独存,古堡风貌依稀可见。

  唐、宋时期,中原大批氏族越梅岭南来,先驻足珠玑巷、牛田坊一带。其后,南迁珠江三角洲各地卜居。但也有部分氏族定居南雄境内,时称客家人。当年客家人初到南雄后各到四乡找地方落籍卜居,尤其是到崇山峻岭谋生的,常受到盗匪、猛兽的侵袭,深受其害。故客家人为了在当地生息繁衍,他们不得不摆脱一家一户独居的方式,多集中聚居在高墙城堡里。如南雄乌径水城、延村水城、中站城、袛芫城和黄屋城等。这些客家人民风淳檏,和谐互相,自耕自足,世代相聚,其生活方式与市区略有差异,客家方言,境内处处相通。

  在城堡内黄氏宗祠有一楹联云:“积善永康千秋业,诚祖交照万载隆”,此联是纪念城堡创造人黄积诚之丰功伟业。黄姓古有每年农历三月初九至初十为祭祖日,在外地和乡里的后裔及适异姓的姑娘客姐也前来祠堂参拜先祖习俗。在祠堂护送大始祖峭山公回黄公庙时,由族人组成浩大的队伍,走在前面的2位年轻小伙子各抱一男童,一童子手拿铜锤,另一童子左手拿书,右手执笔状,书写有“善恶分明”4字。随之抬着大始祖黄峭山公像,前后抬着一位威武大将军护卫。走在后面的是本族耄耋长辈和读书郎。由16人手携火铳一路鸣放,10多套锣鼓、唢呐齐鸣,爆竹声声响震四方,场面煞是壮观,是黄姓族人最热闹的盛事。这种祭祖风俗礼仪,也是百顺山区历史久远的民间风俗。它既有文化传世寓意、又代表黄氏宗亲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百顺是南雄文化素质较高的山区镇,历代是州、府院试考生员(秀才)者不乏其人,文武仕宦古已有之。据《黄氏族谱》载:明、清两朝,该村的黄氏先祖在历史上多有读书人,考有贡生、庠生、增生、廪生、国学生共34名。其中郡庠生10人,贡生1人,增生1人,廪生1人;官授州同1人,县丞1人,主簿(典籍)1人,恩授军功六品官3人。百顺乡里由于文化传统底藴浓郁,因此,在建筑黄屋城堡从祈福纳吉,吉星高照,功名利禄,延年增寿,招财纳福,和谐平安,驱邪攘灾等方方面面,淋漓尽致体现了中华民族“福、禄、寿、喜、财”五福临门的吉祥文化,且别具山区独特风情。

  四条门村

  四条门村,古称世显街,也称尚书里。它位于县城北面的一条长300多米的村落,路宽四五米不等,此村古来均属州、路、府、县城所辖。宋皇佑四年(1052年)始建南雄县城,从斗城东熙门(今居仁街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城门拆毁),到四条门村仅有数百米。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南雄第一次扩城至小东门(原公安局址,今建繁荣锦苑),四条门村仅与城垣之隔。明成化五年(1469年),南雄第二次扩城到宾阳门(今莲塘路以下),时在小东门北建置一条北门街,古称大北门。街北的城垣设有迎圣门通往四条门村,迎圣门与四条门村仅一城门之隔,以区别城乡。

  四条门村建村有2000 多年的历史。何谓曰四条门村,昔时,为防盗贼和方便村民到田园劳作,在村的东、南、西、北方向建置四条大门而故名(南门曰尚书楼,北门为文奎楼)。该村田园平坦广阔,濒临凌江,先民筑陂用大水车引凌江水灌溉农田,旱涝保收,古有“陂水苗田”之称,是附城的“小粮仓”之一。

  府志云,元代麦文贵,原籍本邑百顺里人,为隋朝右屯大将军,赠光禄大夫宿国公麦铁杖之后裔。“其志力行,博极书史,用荐起为湖广行省检校,后拜中奉大夫,集贤学士。”参与编修“辽、金、宋”,三史。年老衣锦还乡,卜居四条门村,即古代世显街,此为元代朝廷从二品文职散官居住地。

  据《叶氏族谱》载,江西信丰桃江叶希泽,官授银青光禄大夫、监察御史中丞。生九子,其次子仁寿后裔文德、文宗、文修、文崖兄弟四人,在元朝末年同迁南雄城郊北世显街,与早在南宋初年卜居于此的希泽第五子仁和裔文通、文实、文贽兄弟鳞集而居,时人称之为“叶氏山庄”,曾在雄城传为佳话。有诗云:“欲把兰牙着意栽,联翩雁序往南来。雄州定宅声名远,浈邑同居事业恢。肇起人文绍百代,遥绳祖武映三台。莺迁此后如分棣,尊派绵绵自昔开。”

  谭大初系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举八行状元的谭焕之后裔。南朝陈时,第一世祖谭瑱由金陵(今南京)迁寓始兴,至南宋末年,第二十三世谭文渊由贡任荣昌尉使,衣锦还乡,定居南雄城四条门村。谭族在南雄世居七百余载,莘莘学子,人文蔚起,明、清两朝入贡者30人,郡庠生40人,出任教授9人。州志载:“谭大初,字宗源,号次川。少时勤学,资质聪慧,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10岁补郡庠生,嘉靖初乡试中举人,十七年(1538年)登进士第。官授工部营缮司主事、户部河南司主事、工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隆庆四年(1570年),擢升户部尚书。”谭大初一生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时与海瑞深情交厚,名藻朝野。大初著述颇丰,生前着有《南雄府志》二卷、《次川存稿》八卷、《谭氏族谱》八卷、《自叙年谱》一卷等。谭大初逝世后,故里乡亲为怀念谭尚书,在四条门村南门建一门楼,上方书有“尚书里”三个楷书大字,现历历在目。

  旧志载,清干隆十六年(1751年)农历辛未八月十三日夜,一只北山黄斑老虎,乘月夜沿四条门村四周寻找牲畜吞噬未果。闯入迎圣门(大北门)进城内,神出鬼没狂窜了一个晚上。于十四日黎明,大黄虎出北门经四条门村回山,被清兵发现,追赶老虎陷于护城壕沟泥淖之中,南雄协镇兵丁用鸟铳击中毙命,毛重220多斤。

  四条门村古有闹元宵的风俗,该村的香火龙仍是南雄民间艺术奇葩之一。每逢元宵佳节,村民就地取材,用稻草扎成九节龙体。舞龙时周身插遍特制香火,在夜幕下香火龙飞舞翻腾,金光闪烁,光环缭绕,气势磅礴,多姿多彩,蔚为壮观。在巡村时敲锣打鼓,各家各户点燃腊烛、香,燃放爆竹、刺(燃)放土制花筒,迎送香火龙出巡,祝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兴财旺。

  修仁村

  位于南雄市区西南的古市镇修仁村,原称芙蓉村。相传在西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 -135年),就有这个古老的修仁村落,时为南埜(音:“野”)县地。那时,始兴、南雄仍未建郡、县治,故修仁村还要比始兴郡、南雄州名分别长1100多年和1500多年。即使在南朝齐明建武二年(公元495年),是时修仁村已有很大的名气算起,它也要比南雄之名长达189年。

  据史载,南朝齐明始兴内史范云,字彦龙,河南南乡人。建武年间(495-498 年),范云在一个秋天,泛舟溯浈江而上,浏览了修仁、三枫、五渡等村。当年,这几个村庄是始兴郡中的重要村镇和自然风光胜地。范云为三枫、五渡、修仁之历史悠久而感慨,触景生情,当即写下了《三枫亭饮水赋诗》。他的杰作,是史籍咏南雄风情的第一首诗。诗云:“三枫何习习,五渡何悠悠,且饮修仁水,不挹斜阶流。”范云这首诗反映了在1400多年前,修仁村已是颇有名气的风景胜地。

  相传在唐德宗贞元末年,大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被贬谪阳山县路过于此,当地布衣非常同情韩愈的遭遇,拦船热情款待韩愈。他见布衣如此热情,便在修仁村下榻,在乡绅的陪同下游览了修仁大自然田野风光。见到修仁这地方男耕女织,农夫勤劳,生活富裕,加上四周环境很优美,是个礼义之乡。离别时,韩愈挥毫写下“富裕平和清秀地,修仁昌义崇礼乡”,这幅赞联书赠修仁村乡绅。他把“富裕”、“修仁”四字嵌在联中,富有诗情画意。

  修仁村由于历史悠久,水陆交通便利,见证了不少历史史实。据有关史籍记述的有:

  修仁村历代重视教化事业,培育人才。乡绅根据韩愈赠联中“崇礼”之句,创办了“崇礼社学”。在明代时,该社学与府城的“太平社学”齐名。尔后,又举办了私塾学馆,聘请知名度高的秀才担任执教,附近村落学子,受益匪浅。清光绪二年(1876年),德国韩士伯牧师在修仁村主办巴陵会“德华小学堂”,民国16年改为“德华完全小学”, 先后由留德8年的教育家、外交官陈观海和县人马达经牧师担任校长和老师,生源来自全县各地。该校师资较好,教学设备比较完善,是当时南雄颇有盛名的学校。建国后在办好小学的基础上,1956年9月,县里在修仁村开办修仁中学(今古市中学前身),是为本县黄坑、百顺、修仁最早创办的乡镇中学之一。

  清光绪二年(1876年),德国牧师韩士伯、雷起力、何万贤等在修仁创建巴陵德华福音堂,凡入教者由牧师洗礼,星期天要过礼拜。每年圣诞节,教徒集中在教堂进行祈祷活动。

  修仁村的陶瓷生产,与附城水南、大城门、铺背、莲塘坳古窑,都是制烧白瓷。清代前聘请江西师傅制作碗、盘、碟、钵等,胎骨洁白,胎质细密,晶莹透亮,釉色纯白或青白,属优质白瓷,产品畅销南雄、始兴等地。其后,本地师傅制作钵、缸、坛、排水筒等。1956 年在该村创办“地方国营南雄县陶瓷厂。”今有个体陶瓷专业户生产,是南雄唯一今存的陶瓷窑。

  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在修仁先后举办“第四战区党政军干部训练团”、“广东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多期,参加训练人员有全省的党政军干部数千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此间,后方勤务部第25军军械库,南、始、曲守备司令部也分别在修仁设立机构和驻扎。“广东省儿童教养院第六分院”在此开办,时由广东省主席李汉魂将军夫人吴菊芳女士任总院长,收容沦陷区儿童1000多名。

  民国34年(l 945年)2月3日上午8时左右,一股日寇400余人向大水垌进犯。11时许,日寇强渡浈江南岸窜犯修仁,被中国守军559团第一营将士奋勇狙击,打败日寇多次进攻,至下午3时,日寇不支,向河边败走,此战打死打伤日寇数十人。

  修仁水,今名瀑布水。源出江西龙南县界,下流130多里在村西注浈水。此山水清如墨,南朝齐始兴郡内史范云诗有:“且饮修仁水”之句。清嘉庆年间,南雄知州戴锡纶下乡查访,作《因公过修仁》诗云:“过雨光山夹岸新,烟村花坞绕修仁。扁舟泛泛吟声起,清絶长怀饮水人。重官旧部岁华深,砺碌鸿泥讵可寻。却喜中流一片影,千秋识得彦龙心。”

  有鉴于此,修仁村在历史上确有不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在南雄乃至粤北实为罕见。仍涉及有民间医药、采茶戏、武术等各种技艺,如今多已失传。

  莲塘村

  莲塘村,古称严塘村,昔时,因居该村者多半姓严,故名。该村位于市区东北部的凌江南岸,与环城公路仅南北之隔,今为雄州街道办事处行政村之一。全村300多户,1300多人,拥有农田1400多亩、鱼塘120亩,主产水稻、花生、养殖渔业、兼种各类疏菜,素称鱼米之乡。

  宋皇佑四年(1052年),南雄州城建在今中山街一带,时因州城濒临凌江东岸,南北通衢的梅岭路(今谓梅关古道),南来北往的客商和货物,从水西溯凌水经借村、田边水、洋汾水上莲塘村,在今莲塘村水电站南岸下首,设有凌江驿馆和码头,大量的货物在此装卸。岸边建有众多的货仓、盐仓,在仓库边建有小街,时莲塘村形成小街市,商贸十分繁华,曾盛极600余载。尔后,凌江驿迁至今中山街南门楼外。旧志载:“宋为馆,元为站,洪武庚戍创。”元、明两朝,经过两次扩城至宾阳门(今莲塘路以下)。时沿浈江河北岸筑水城至牛轭潭(今松香厂职工住宿)处,在水城城垣设置通济水门、青云水门等9个码头之后,梅岭商路改道经五里山进城。自此,凌江驿莲塘道路被毁。迄至明嘉靖年间任南雄知府的胡永成,拟开发凌江河北上横水(今帽子峰镇)航道,开凿山路经今新跃林场到南安(大余)的游仙举林,沿小明里河下章江,直通赣江。胡知府《开路六难议》被载入《南雄府志》。

  唐、宋时期,珠玑巷南迁氏族多在莲塘村码头启程的,沿凌江出浈江,下北江直达珠江三角洲各地。故此处成为各氏族南迁源流之一。

  古代文人仕宦赋有凌江驿诗词,今録两首以飨读者。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江西吉水(今吉安辖)进士杨万里越岭南来,作有《题南雄驿外斗室》诗曰:“携家度岭夜乘搓,小泊凌江水北涯。二月山城无菜把,一年春事又杨花。举头海国星辰近,回顾梅山草树遮。客子相逢闻好语,看山只欠到南华。”又如元代延佑年间进士许有壬,在莲塘码头赋《横浦登舟》五言诗云:“南征殊不恶,乐事总相关。马上相思句,舟中卧看山。尽收烟景去,满载明月还。何往不自得,浩歌天地间!" 

  在村头小山坡上有一将军庙。据《直隶南雄州志·卷三十三杂志》 载:“陈将军者,江西赣州竹园人,名不传。唐大中时(847-860年),游商寓境之严塘村,后周时从征南海。慷慨顾谓左右曰:‘见贼不杀是无勇也,大丈夫当死斗无怯。’由是累战累捷,病笃,贼至,扶病督战为贼所伤坠马,复乘斩贼数十,乃死。托梦家人葬之严塘后,英风灵气恍惚见之,为立祠塑像,自是祈祷响应。宋熙宁间(1068-1077年),敕封陈将军。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庙经重修。其子孙居严塘,登仕版者代有其人。”迄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迁庙今址,民国24年(1935年)修葺该庙。2005年,村坊乡耆捐款重修,将军庙岿然独存在小山坡上。

  旧时,莲塘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闹元宵习俗。是时派人上山割莨芨,由老艺人用莨芨扎制成龙体。这种巨龙,形态逼真,威武雄壮。闹元宵时龙身插遍香火,形成金光闪烁的香火龙。出巡时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举龙游村,每到之处,舞姿别致,很有地方特色。一路敲锣打鼓,家家燃放鞭炮助兴,场面蔚然壮观。

  昔时,该村素有农历五月端阳节,扛茅船游村和众人用脏水泼茅船之习。扎制茅船用禾杆(稻草)扎制而成,这种茅船又叫旱船。在五月初五日端阳节,家家户户用艾篙、菖蒲、柚皮、竹叶烧水沐浴,把沐浴后的脏水用尿桶盛着,待正午时分茅船出巡,乡人用勺嘛(盛水具)将洗澡、洗足的脏水泼在茅船上,以示将一年的衰气泼出去,寄托茅船把衰气带走,祈求神明保佑全家老少安康。

  清末民初,村中有位黄姓的土郎中,精通中草药,医术颇有名气,常为四乡村民治病,医效甚好。有一年,附近的村庄发生一场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和症状与天花极相近,南雄方言称之做“麻俚”即麻疹,一时传染四乡。这位土郎中应用中草药方,奋力把这一带麻疹患者很快治好。尔后,配制痘苗,即从患牛痘身上取出痘疱中的浆液,接种到牛犊身上,使发病,再从牛犊身上的痘中取出痘浆,把含病毒的毒力减弱,用甘油保存起来,叫做痘苗。痘苗接种到人体上,效果甚佳,乡人大加赞赏,名扬远近。

  当今,该村有位盲人谢经营,立志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理精神,勇于拼搏,勇于攀登,刻苦钻研,自学按摩医疗技术,开办按摩诊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不仅是个远近闻名的高级按摩师,而且是个业余文学爱好者,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用盲文撰写各类稿件,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并由珠海出版社出版《不灭的亮光》长篇小说。他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省盲人按摩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