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雄古建筑



  朱德林(朱德林:广东省南雄市博物馆原馆长。)

  大成殿

  在南雄城繁华的五里长街中心,即今市政府大院内,这里林木翠緑,鸟语花香,环境清幽。在现代高楼建筑群和緑荫丛中,掩映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南雄孔庙(大成殿)。该庙为明建文元年(1399 年),由南雄知府文德远所创建。据《 直隶南雄州志·古迹》载:“文庙大成殿独好,明洪武庚戌知县方仲容创两庑、戟门、禄星门、明伦堂……”清嘉庆十三年(1808 年),雄城殷富叶廷荣捐银千两重建孔圣庙。

  孔庙,古称先圣庙、先师庙或文庙。该庙为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而兴建的。庙建在七级台阶的平台上,前墙间砌六墩,其余为砖墙。形成双重檐歇山式屋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殿内梁架均绘彩图,天花为明袱,中置藻井,绘有“八仙”法器和腾图等。整座建筑造型古檏庄严,为南雄鲜见的殿式古建筑之一。

  该殿是原南雄府学宫内的一座建筑。北宋治平三年(1065年),南雄知州陈侁,为教化民智,在小东门划地(今大成殿一带)辟“州学”,开南雄州府办学之先。古代倡兴儒学,尊崇孔子,在“州学”侧兴建学宫。据旧志记载的“学宫图”看,学宫后东西两侧开“学门”。大成殿是学宫的中心建筑,殿前建棂星门和“学门”牌坊,殿后为明伦堂、学圣祠,后面是学署。

  旧志云,在殿上方挂有清康熙丙子岁(1696年)颁“万世师表”;雍正巳酉岁(1729年)颁“生民未有”;干隆戊午岁(1738年)颁“与天地参”;嘉庆戊午岁(1798年)颁“圣集大成”;道光壬午岁(1822年)颁“圣协时中”等五块匾额。

  据传,殿内木龛正中原供奉有帝王冠服的孔子塑像,明嘉靖年间改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牌,清末民初挂有孔子画像。由于孔子的“仁爱”思想在二千多年中为中国传统精神,历代帝王据以治国、教化之根本,因此,大成殿古代成为官府、治学顶礼膜拜的场所,经常举行隆重虔诚的祭祀活动。

  至今,学宫只存大成殿,1995年,南雄市人民政府公布大成殿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加以保护和修葺。

  大雄禅寺

  大雄禅寺座落在南雄珠玑巷,初名沙水院,后称沙水寺。据《明·南雄府志》记载,沙水寺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该寺曾是广东省名寺之一,为南雄100多间寺、庵、观、庙、坛之首,建寺以来,每有高僧来寺驻锡参访,如明代的憨山大师、清代的淡归大师、天然罡禅师等。

  古寺坐东朝西,横卧南北,为砖木结构。在天王殿前南北两侧设钟楼、鼓楼,中殿供奉关圣帝,后殿称 卢阁。院内古树参天,花艹茂盛,桂花飘香。在天王殿堂上梁木均为油漆彩画,配有雕工精细的游龙。三座殿堂粉墙、朱柱、金色辉煌,宏伟壮观。寺内供奉如来佛祖、观世音、十八罗汉、关圣帝和普天菩萨等100多尊。

  清咸丰八年(1858年)十二月,太平军石达开部与清军在珠玑巷一带展开激战,古寺被战火焚毁过半。同治初年,住持和尚化缘重修。过后,沙水寺岁久残危,虽历有修葺,但终究破烂不堪,于1970年拆弃。

  1994年,珠玑巷后裔为重现古寺风貌,倡议重建。经韶关市人民政府批准,敬请高僧本焕和尚住持规划,修建大雄禅寺,并于2001年农历4月16日举行奠基典礼。

  大雄禅寺,占地10万余平方米,由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三圣殿等六重组成,以中轴线为主线的千尊菩萨殿、七层药师塔、客堂、禅堂、弘法中心、斋堂、方丈寺、退居室、客房、闭关房等,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是粤北地区最大的丛刹之一,也是本焕大师一生所建的规模最大的寺院。

  大雄禅寺布局深广,重檐相叠,飞檐斗拱,黄墙緑瓦,建筑工艺精湛。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阿难、迦叶尊者、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二十四普天像,均为青铜铸造,并贴以金箔。佛像容光焕发,宝像森严。殿内供台、佛龛、装饰图案多衬雕有灵物瑞兽,狮鹿龙象,云纹水波,旗罗伞盖以及珠铃瓶镜等法宝圣物,与佛像相配。

  天王殿内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问天王四尊菩萨,色彩鲜艳,刻画入微,威武森严。三圣殿内,菩萨高19.5米,青铜铸造,打磨贴金,神圣森严。千菩萨殿内,千尊菩萨或坐或站,或静或动,或喜或忧,活灵活现。

  大雄禅寺坐落在珠玑古巷,而珠玑古巷作为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作为海内外千百万珠玑巷后裔的故乡,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珠玑巷后裔前来寻根问祖、旅游观光。大雄禅寺的重修,使珠玑古巷增加了一道禅宗文化色彩,古寺和古巷相得益彰,堪称和谐。

  洞真古观

  洞真古观位于梅岭南麓的翠屏山中。翠屏山腹藏天然石灰岩洞,洞中有一乳石笋悬吊洞中,形如吊钟,以石击之声如钟鸣,称之钟岩;又有一巨石笋,形如战鼓,以石击之,声如鼓响,谓之鼓岩。两岩合称钟鼓岩。公元三世纪初,东晋元帝时,道学家、医学家葛洪居住在翠屏山中,采药炼丹,潜心修道,葛洪在岩内敲钟打鼓诵经,当地山民称之为道人岩。后葛洪南下往罗浮山,续有道家在此隐居。

  唐贞观年间,道人在翠屏山创建洞真古观,初建时就占据整座翠屏山,建筑有山门牌坊、道观大门及太上老君殿、玉皇大帝殿、纯阳殿、三元殿等。明万历六年(1573年)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弟子李守仁,奉派来洞真古观当主持。清同治二年(1864年),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代玄裔、广府南山道人程明善来洞真古观主持,他“重兴钟鼓、梳妆二岩,倡建万福灵洞、崆峒亭”。

  近代以来,洞真古观逐渐式微、荒废。“文革”期间,洞真古观古迹遭到破坏,观内道人被迫离观。“文革”后,政府落实宗教政策,迎回道人朱崇佐返回洞真古观主持观务,进行了古观重修恢复。1990年,余信昌道人主持洞真古观,

  洞真古观山门高大雄伟,门楣书“洞真古观”四个大字,两侧挂一幅对联,上联为“钟鼓岩高岭上烟云开紫府”;下联为“珠玑巷古山中猿鸟听黄庭。”进山门,后有一座“纯阳殿”,供奉吕纯阳之圣像。孙中山先生的副官张孟之夫人潘景晴女士来此参观后,亲笔题书:“洞辟群仙会;真修大道来。”观内左右两侧,为道人念经和居住的厢房。

  如今,洞真古观香火鼎盛,为南雄著名古迹胜地。

  多稼桥

  该桥位于市郊区田边水村(又名接龙桥),濒临凌江。据《 直隶南雄州志》记载:“多稼桥旧名接龙,城北2 里。明成化元年(1465 年)南雄新千户谭以总建,久圮。道光三年(1823 年)南雄知州戴锡纶倡捐重修今名”。

  多稼桥为八拱墩式石筑平桥,总长60 米,桥面宽36 米,拱宽7 米,拱高2 米多,桥面用137 块长35米,宽0.44 米的青石铺砌而成。现保存完好。

  因时代变迁,当地村民将凌水改道,围堤造田,桥下游广阔的河道,现成了陂水农田,多稼桥成为旱路桥。1997 年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

  水西桥

  该桥在市郊水西村,古称为万年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嘉庆十二年( 1807 年)重修。为七墩八孔石筑平桥。桥长104 米,宽43米,高约5 米。桥墩均砌分水尖状。桥上置石栏杆,高50厘米。整座桥为红色岩石砌成,东西向。1987 年由水西村村民倡募集资维修。

  桥横跨凌江,连接水西村与南雄市区。桥西有一株古榕,与古桥相衬成景。尤其是在秋高气爽、皓月凌空时,月色、古桥、流水、巨榕相映,风景如画。2006年,水西桥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

  葛坪塔

  葛坪塔位于澜河镇葛坪塔下村,建于宋代。该塔平面六角形,为楼阁式五层砖塔。第五层和塔刹已毁。残高13 米,基围12.6 米,底层直径3.6 米。塔用长32厘米,宽14 厘米,厚5 厘米的青砖筑成,相邻砖缝为不定错开,缝用黄泥浆粘合。各层开圭形窗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塔身有砖砌依角柱、阑额、普柏枋、斗拱,以菱角砖和拔檐砖叠涩出檐。1997年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

  葛坪塔坐落在南雄市区西北约35公里的澜河镇葛坪塔下村,塔处于深山之中,经塔下村沿山坑小道走大约500米,只见一座古塔矗立在路边,塔周围是山坑梯田,因年代久远,风吹雨蚀,雷电袭击,塔已经残破无顶。

  广州会馆

  南雄市城东埠前街,有一座广州陈家祠式的古建筑,雕梁画栋,古雅精致,这就是讲广州话的广府(州)人所建的广州会馆。古代的南雄城,有广州、嘉应州、福建、江西等众多会馆,以广州会馆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至今保留完整。

  会馆,又称“公所”、“同乡会馆”,是都市中同乡或同业进行商贸活动、联谊交友的场所。“会馆”之名,始于明代,清代盛行。自唐代开通梅关古道以来,南北沟通顺畅,商贸日益发展。至明代,南雄城为南北水陆联运之枢纽。广州一带的货物客商,由珠江水路溯北江而上至南雄城上岸,转由陆路经梅关古道到岭北,由章水,下赣江、入长江。岭北货物客商反经此途水陆兼程,舟车联运,通广州沿海一带。广府人善经商,商民经商历史很早,经济实力强大。北运货物以海盐、糖果、水果、咸鱼、海味、丝绸及洋货为大宗。古代在雄的外地商人中,广府商人最多。为联络乡谊、方便经营,广府商人在雄城商业繁华地段的埠前街集资兴建了广州会馆。

  广州会馆创建于明代中叶,清干隆二十一年(1756 年)重建,清光绪七年(1881 年)重修。馆内有干隆于十一年立的《 重建广州会馆碑记》记载此次重建盛事。清光绪七年(1881 年)重修会馆。重修时得到广州各商行的热心捐助,现会馆中座厅堂多根石柱上刻有咸鱼行利记、周记行、糖果行兴福和、同怡源、大盛兴、源利店、昭隆福、源兴店、广生顺、永兴隆、伦业堂、昌记等许多当年捐资修会馆店号的名字。广州会馆创办宗旨为:联络感情,增进乡谊,互助互济,共谋同乡之利益,促进广府商民的福利事业。其组织制度,为会长值年制,并设理、监事。馆务活动内容包括互通商务信息,为困难同乡提供衣食救济和临时处所,代筹义地,协办丧葬、寄存棺木,并举办文教事业。

  经费来源,主要靠广府同乡商户捐摊,一般为营业额的千分之一,多者不限,其次为房屋和土地租赁收入。

  广州会馆是南雄城内著名的古建筑之一,现仍保留的干隆二十一年立《重建广州会馆碑记》中说“…… 于城之东南隅筑为会馆,盖匪朝伊夕矣”。可见这一建筑已很古老。广州会馆正面大门额上,有岭南近代著名思想家、科学家陈澧题的“广州会馆”4 个金色大字。大厅前的楹柱上,刻有清咸丰年间探花顺德县人士李文田的一副长联:灵迹遍区中,览粤会东环拱极遥涵海国;雄州开岭表,沔浈流南汇朝宗咸卫仙城。广州市又名穗城、五羊城,这名出自传说五仙骑羊衔穗降临广州。联中的灵迹、仙城,均指厂州。对联大意是说:雄州与广州山水相连,渊源深远。历史上特别是在近代,有不少广府人永久在南雄安家立业。所以,在南雄能常听到“白话”口音。

  1938 年冬,日寇攻打广州,省会北迁韶关,南雄成为后方重镇,辟有飞机场,驻有盟国美军。其时,有一二万广州人迁来南雄城乡。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技术知识,对繁荣南雄的经济作出了贡献。他们还兴办教育,在广州会馆办广仁小学,数十年来培养了大批人材。解放后至今,当年广仁小学的校友定期集体组织到母校集会,已成为惯例。清光绪九年,广府人在埠前街设立水车公所,拥有一支义务的消防队伍,为保护广州会馆及街道商铺、居民安全起了很大作用。在埠前街开设了许多店铺,经营纸业、食盐、杂货、凉果、饼食等行业,整条街道几乎成了‘广府人街”。

  会馆座北向南,建筑面积2086.6 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布局。东西宽32.35 米,南北深64.5 米。中座为主厅是江淮“五岳朝天”式风火山墙,而东、西厅山墙则为‘镬耳’式(岭南风格)。会馆为硬山顶覆盖灰沙辘筒瓦,勾头、滴水均为緑色琉璃瓦。中座两则配以火巷连接厢房,每进三间即有庭院相隔,又用廊间联接。

  头列共有3 座,均开大门。中座门廊建于0.7 米的高台上,台前三级踏步,门额上石匾刻有清光绪七年孟冬重修时,岭南学者陈澧题的“广州会馆”四字。中座第一进次间两侧前置小阁楼。

  中座第二进前檐柱刻对联一副,左柱为“灵迹遍区中览粤会东环拱极遥涵海国”,右柱为“雄州开岭表沔浈流南汇朝宗咸卫仙城”,为清翰林院待读学士顺德县人李文田题。

  第一进、第二进石质檐柱上多刻有修复会馆时捐资者,如咸鱼行利记、周记行,糖果行兴福和、同怡源、大盛兴、源利店、昭隆福、源兴店、广生顺、永兴隆、伦业堂、昌记等店号名称。

  西庑(西厢)开一大门,门前二级石阶,第一进次间前侧设木质阁楼,梁架为柱梁和穿斗式结构。第二进梁架为台梁和穿斗式相结合。第三进梁架为柱梁和穿斗结构。

  东庑(东厢)中开一大门,第一进次间设木楼。第一进、第二进、第三进、第四进以墙承檩。

  会馆正门梁架、青石阑额、左右山墙盘头及厅堂走廊承檩骆峰,仍保存精美雕刻、灰塑或陶塑。

  1995 年,广东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莫伯治、麦英豪等人考察南雄的广州会馆后上书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广州会馆的历史价值评价极高,要求予以修复保护并例举会馆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保留有广东清代两位著名文人学者(陈澧、李文田)的书迹。前座大门上石额“广州会馆”是陈遭所书,中座两石柱所刻长联是李又田的手迹。

  二是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价值,在年代上,从现存的石刻、碑记都说它的年代比广州陈家祠早些。前座大量使用“连州青”石,显得豪华十足,而且青云巷两边的山墙。许多青砖上都打印有“广州馆” 三字的戳记,表明清光绪七年重修时所用的青砖是特别烧制的。会馆的木、石梁架雕刻精致,主体建筑的风火墙为江淮“五岳朝天”式,而东、西厅两建筑的风火山墙则用珠江三角洲常用的“镬耳”式顶,这样的南、北建筑风格结合的例子十分罕见。

  三是具有经济发展历史研究价值,会馆许多石柱上都刻有捐款单位的名字,全为店号,有咸鱼行、糖果行等。广州会馆始建于明代中叶,南雄自古以来就是广东通岭北的重要商旅通衢。广货由此北途,中原物产经此南下,无疑是研究我省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一处难得实例。

  广州会馆大事记:

  明嘉靖年间,创建广州会馆;

  清干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会馆;

  清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尚义堂;

  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会馆;

  清光绪九年(1883年)建水车公所;

  民国24年(1935年)设同乡会小学,名广智小学,后称广仁小学;

  解放后,广仁小学由政府接办,改名埠前街小学(同称(广仁小学);

  “文革”期间,会馆雕塑、脊饰、壁画部分被毁坏;

  1984年,南雄县人民政府拨款5万元,清理、修补部分在文革期间被损的灰塑、雕刻;

  1995年,南雄县人民政府公布广州会馆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8月,广仁小学迁址;

  1999年10月,广州会馆移交市文化局管理;

  2000年7月,广东省文化厅批准南雄市关于修复广州会馆施工方案,历经三期维修,至2008年4月,会馆得到全面修复。

  200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南雄广州会馆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贵妃塔

  在珠玑巷南街“珠玑古巷”牌楼北西侧,一座元代实心石塔叠于一口四方古井之上,名贵妃塔。石塔为平面八角形,共7 层,用7 块红色砂质岩雕刻成形,垒叠而成。石塔通高3.36 米,底座直径1.2 米,高24 厘米。第一层高59 厘米,为莲花座,上有八角柱体,柱体上刻有“四大天王”浮雕,并刻有“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元至正庚寅孟冬纪”字样。第二层高38 厘米。第三层高40厘米。第四层高40 厘米。这几层均有莲花座。第五层高30 厘米,塔身呈扁椭圆形。第六层高40厘米。第七层高35 厘米。第六、七层呈圆柱形。塔身为莲花座鼓形,塔顶为宝葫芦,高30 厘米。整座石塔共刻有36 尊罗汉浮雕。这座石塔是广东省现存元代石塔中唯一有确凿年代可考的石塔,也是珠玑巷保存年代较久的文物,现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贵妃塔的建造,关联一个悲惨的故事。胡妃乃南宋度宗皇帝妃子,被奸臣贾似道所害。当时朝廷任贾似道为相,政治腐败。相传在咸淳八年(1272 )八月,度宗皇帝到景灵宫去祭拜先皇之后,恰巧下起大雨来,贾似道要皇帝等到雨停后由他用大 车接回宫。但是,胡贵妃的哥哥胡显祖已准备一部逍遥辇,把皇帝接走了。贾似道大怒,事后诬说胡显祖兄妹有夺权野心。度宗皇帝听信谗言,罢了显祖的官,并逼胡贵妃出宫为尼。后来,胡贵妃沦落为南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之妾,不料,黄贮万的家仆告发,贾似道便启奏朝廷,诬说珠玑巷百姓要造反,于是朝廷决定派官兵围剿珠玑巷。这个事件史称“胡妃之乱”。消息传出,珠玑巷的居民纷纷逃难。其中多数砍竹结排,顺浈水南下,一直漂流到珠江三角洲各地。珠玑巷附近58 村村民恐遭祸延,也四处逃走。胡贵妃见此惨状,投井自尽。

  宋末,乡人为缅怀胡妃,故在井上置放石塔,后因兵祸,塔毁。元至正十年(1350),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石塔。上世纪90年代,为保护石塔,置一护塔亭,使塔显得玲珑庄重,又避免了雨水浸蚀。

  孔塘村进士牌坊

  该牌坊位于乌径镇孔塘村赖氏祠堂前,为三开间三重楼四柱全石结构。楼已毁,残高5.7 米,通面宽6.6 米,明间宽4 米,次间宽1.6 米,高4米,次间用青砖封。四柱前后设置石质抱鼓一对。梁柱铆合,坚稳高峙,两面刻有浮雕人物、龙、狮等。坊正额横书“进士”二个楷体字,落款为“干隆十九年甲戍科中第二十五名”,额下横书“科甲流芳”,坊背额书“进士”楷体大字,落款为“干隆三十年岁次乙酉孟秋”,额下横书”翰外珠环”该牌坊为纪念村人赖堂在干隆甲戍( 1754 年)科中进士而立。1997 年被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

  里东戏台

  里东戏台位珠玑镇里东街的一座官道寺内,官道寺又称广明殿和广明院。据《 南雄府志》 载:“广明院在里东村,宋嘉佑四年(1059年)创”,又据保存在寺内的石碑记载,清代干隆四年(1775年),由住持僧斌机重修官道寺。寺内住有数名僧人,神堂供奉观音、罗汉等佛像,一直至解放初期。现除戏台和厅堂完整外,神堂、佛像、僧人均无。戏台建于清干隆四年( 1775 年)重修时,建成以后一直作为接待省内外戏班子演戏场所。解放后,仍作为艺术团体表演和电影放映场所。现主要作为该街村民开会场所。历史上,戏台曾多次修缮,修缮资金来自村民捐资和香火钱。

  里东戏台,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为37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53 平方米。建筑为三进,内双天井连接。首进为大门(门廊)及戏台,为两层木结构,其余后两进均为步架单层木结构。原两侧均建侧耳房,现下侧(左侧)已改建为民房,仅存上侧(右侧)亦已改为其它用途。

  首进为戏台,平面呈凸字形。临街为大门,门廊结构为抬梁单层三开,门柱为红石柱础荷木柱,柱顶饰有装饰斗拱,廊柱及卷棚之间均用虾公梁连结;入口为中开大门,两侧为券顶门,均由舞台底穿进入。舞台平面亦呈凸字形,为矩形主表演区和两侧辅台,为适应表演需要,主表演区楼板均为5 厘米厚板,辅台与侧台楼板均只有2-2.5 厘米厚;两侧设有侧台及后台,楼面均比表演区高45 厘米。后台因标高与大门扇高度有冲突,后台楼板开一矩形小天井,并配予木栏杆;栏杆两侧高起作坐凳同时方便承搁戏箱。主舞台顶均装木望板(木板天花),在中间设置八角覆斗式藻井,以提高演出空间高度与有利声学反射。主表演区主台天面为挑檐翘角,挑檐部分瓦面为辘灰筒铺设,其余为摊铺阴阳布瓦坐头灰,灰筑正脊及斜脊。

  二进为单层步式木构,柱列为横二纵五,前廊进深2.8 米,主步架为三步架,进深为6.4 米,原步架间设有供奉神位及背板,现仅存背板木框,本进建筑主要结构保存基本完整。

  三进为单层立贴式木构,柱列为横二纵三。屋架下为重梁底架,天花架前原有挂牌匾(现牌匾已无),本进建筑主要结构保存基本完整。

  整座建筑盖当地常用的灰色简瓦。首进及门廊地面铺青砖,二进、三进为泥地。首进与二进间的天井地面铺鹅卵石。

  寺庙内设戏台,是中国北方(中原)地区的民俗,故北方有“庙会”之称。此风俗延至今己逐渐改为“墟”,故庙设戏台渐己少见。里东处于梅关古驿道上,历史上,中原各氏族经此南迁,里东广明寺戏台是北风南移的重要佐证。里东戏台主体结构保存完整,建筑工艺较精致,具有较高的古代戏台建筑研究价值。

  1995年7月,南雄县人民政府公布里东戏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里东戏台于2003年修复,修复后的戏台可正常演戏使用。近年来,市采茶剧团送戏下乡,常在里东戏台演出节目,受到当地群众欢迎。

  莲开净寺

  莲开净寺旧名莲社庵,位于南雄市区东郊,坐南向北,浈江河在寺前流过。寺四周地势平坦,为田耕沃野,草木繁盛,风景秀丽。该寺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张进贤编撰的《保昌县志》记载“莲社庵在水南村,内有僧智一肉身”。据道光四年(1824年)《直隶南雄州志》记载,当时水南村有莲社庵、兴隆庵、青莲庵、渡山寺等寺庵,而以莲社庵为最。

  莲社庵创于明代,而兴于清道光年间。庵殿堂雄伟,佛像庄严,四周古树参天。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和本庵僧师智一肉身等菩萨。旧时,城区和四乡的善男信女来此求神拜佛者众。庵内香火鼎盛,时为郡内著名的佛教圣地。

  莲开净寺,因建在似莲花瓣开放的环抱处,莲出淤泥而不染,入净水而不沾,正是佛门子弟清净无欲无求之清修地故名。随着历史的变迁,寺庵一度破落,尼僧离散,殿堂只剩残檐断壁。1996年,当今佛门高僧本焕老和尚率徒孙顿勇法师等发起各方募捐巨资重建寺庵,于2001年10月5日(农历8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光盛典。

  该寺占地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按照虚实相衬、多重对称的原则,在中轴线上,从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藏经楼,为四进式布局。两侧有观音殿、地藏殿、祖师殿、珈蓝殿、钟鼓楼和念佛堂、功德堂、斋堂、客堂、僧寮相对称。殿宇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雄伟壮观,时年94高龄的本焕老和尚为莲开净寺方丈,亲笔题写寺名“莲开净寺”和山门照壁“佛光普照”。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莲开净寺亲笔题写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

  寺中第一座为山门,又称“三门殿”。三门并立,正中一大门,两旁一小门。山门通高13米余,显得雄伟庄重,正门上方 刻横匾“莲开净寺”。山门两侧放一对石狮。门内供哼哈二将。天王殿为寺中第一重殿,殿门上悬挂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天王殿”匾额。殿内供奉一尊3米多高的弥勒佛像,背后侧是韦驮天将。两侧放置四大天王佛像。在殿的两侧建置钟楼和鼓楼,“钟楼”和“鼓楼”两块匾额均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所题。钟楼首层是祖师殿,鼓楼首层为珈蓝殿。

  大雄宝殿,又称正殿。殿檐下悬挂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匾额“大雄宝殿”。大殿中间置近5米高的释迦牟尼贴金佛像。大佛两旁站立二弟子,老者为迦叶尊者,壮年为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在大殿的两侧置放十八罗汉。大佛像背后塑一大型的海岛观音32应身。

  大雄宝殿两侧,左为地藏殿,右为观音殿,两殿的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大象,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均是从缅甸请回的汉白玉雕刻佛像。

  在念佛堂,内供西方三圣像,中为阿弥陀佛,左是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菩萨。

  寺中后座是藏经阁,珍藏有“大藏经”等佛教典籍。

  各殿的佛像、供台、佛龛等多衬刻有灵物瑞兽,狮、鹿、龙、象、云纹水波,日月星辰、旗罗伞盖以及珠铃瓶镜等法宝圣物,充分展示佛教文化的氛围。

  莲开净寺每年的清明节期间举行祈祷,超荐佛事。为感念佛恩,每年四月初八佛诞日举行浴佛法会,农历七月十五日启建孟兰盆法会。通过各种佛法活动宣扬佛教文化。

  莲开净寺多年来十方僧众云集,精进修学,内宏外化,并开办有“莲开民众学佛苑”,以“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每日晨钟暮鼓,朝晚课经,诵经礼忏,生香念佛,如法如律,和合共住。

  南雄古城

  南雄古城,位于雄州镇。宋皇佑四年(1052 年)知州肖渤倡建,称斗城,为南雄州城之始。城墙周长6860 尺(2286.6 米),墙基厚45 尺(15 米),高25 尺(8 . 33 米),另加女墙6 尺(2 米),面积约300 余亩(0 . 2 平方公里)。斗城设三门,东为春熙门(钟楼)、西为凌江门(后称西门),南为政平门(后称大南门)。斗城有三条主要街巷:由义街(今中山街)、居仁街、钟楼巷。

  顾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 年),镇守指挥王屿率民扩建县城,在斗城东面筑土城墙340 丈(1133.3 米),高1 丈余,增设三门,北为拱极门(又称小北门,今公安局后面),东为朝阳门(又称小东门,今公安局前面),南为迎熏门(又称小南门,原槐花巷口),是为南雄第一次扩建县城。明成化二年( 1466 年),南雄知府罗俊把土城墙改为砖石,加固完善,称为顾城。斗城与顾城合称为老城,城墙周长727 丈(2423.3 米),城区面积680 余亩(0 . 45 平方公里),设有五门,即小东门、大北门、大南门、小南门、西门。

  新城。明成化五年(1469 年),巡抚都御史韩雍命佥事陈贵率民扩建南雄城。自小北门起向东北方筑土城至牛扼潭,城墙长300 余丈(1000 余米),沿浈江河建立木栅。明正德三年(1508 年),知府王珀改土墙为砖墙。明正德九年(1514)年,知府李吉增女墙高6 尺,增设宾阳门和文明门(原松香厂附近)。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知府欧阳念倡民筑沿河水城,改木栅为砖石结构,历时4 个月而成。水城东起小梅关,西至西津桥,长500 余丈(1500余米)。至此,经百年努力,完成第二次扩建县城。扩建后,县城城墙周长1131 丈(3770 米),城区面积1700 亩(1 .13 平方公里)。有城门11 个,即宾阳门、文明门、龙蹲阁水门、大码头水门、青云水门、云衢水门、槐花水门、皇华水门、太平门、小西门(即勾栏门)、小北门。县城经2 次扩建后有38 条街巷:由义街(中山街)、太平街(今繁荣路)、达德街、秋千街、乐善街(原利民路)、梅魁街、进德街(原牛筋街)、三秀街,德政街(今建设路)、大成街、打铜街(今永康路上段)、孝悌上街(今光明东路)、孝悌正街(今文明东路)、孝悌中街(今永康路下段)、十字街(今下龙勾巷)、宾阳街(今八一路)、新兴街(今青云东路)、河边街(今青云西路)、马路口、罗汉井、梁木巷、龙勾巷、汪公祠(原宝仓街)、杜木巷、青云里(原洙泗巷上)、洙泗巷、三元里、仁寿巷、扎笔巷(原维新路)、黄田井、卖木巷(原牛筋街口)、槐花巷、古楼下(原县背街)、钟楼巷、竹树下、塔俚巷、黄屋(木)巷、董屋巷(原西门街)。

  历代对古城墙都有修葺,并在烧制的城墙青砖戳印有不同年代的铭文记载。从1951 年始,政府有计划地拆除县城东、北、西三面古城墙,以城砖建设公益事业,保留南面水城墙及码头,供水上运输和防洪。

  城墙因年代久远,屡遭风雨雷电和人为之摧残,迨至今日,大部分城墙已毁,只保留1500多米沿河的城墙和几座水门。1995年,南雄县人民政政府公布古城墙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市政府重修沿河古城墙。

  南雄城西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城门楼——正南门。正南门,初名政平门,又称南熏楼门,它座落在古老南雄第一街——由义街南。

  《直隶南雄州志》记载,宋皇佑四年(1052年),南雄守殿中丞肖渤创建南雄城时,“直南立区门,冠以丽谯楼。”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南雄知府张东旸重修,并题刻“正南门”石匾镶于城门上方。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兵入城时焚烧城楼,丽谯楼阁被毁。嘉庆戊辰(1808年)知州戴锡纶重修城楼名之为“南熏楼”。民国时,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义街更名为中山街,南熏楼也称为中山楼。1924年,北伐军总司令谭延闿率部北伐驻扎在南雄时,在城门上方题写“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为蓝底白字,非常醒目。后城墙上批灰层剥落,字迹不存。

  正南门后的由义街,街长约200多米,路宽约5米,但却是南雄建城之初的主要街道,街南端是正南门,北端为州衙。宋元时期,由义街居住的多是达官富户,巨家旺族。街两边有酒楼、客栈、商铺,是南雄政治、经济中心。后因多次扩城,商业中心转移至河边街、小东门一带,大体在明代中期,由义街便不再是商业中心。

  正南门座北朝南,平面呈“凹”字形,东西宽20米,南北深18米。城楼通高16.26米,城墙高6.11米,城门拱高3.6米,城门宽4米。城门楼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以酱红色陶瓦覆盖,瓦脊上装鳌鱼宝珠。楼阁为三十四柱前后廊,全用木柱承重,梁架结构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西侧设阶级登楼。城墙砌垛,正面两侧设阙。整座城门楼显得宏伟、庄重。1995年,正南门列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南雄市人民政府重修正南门。

  南雄烈士陵园

  在土地革命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岁月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雄人民长期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在20 多年的艰苦斗争中,南雄100 多个村庄遭受国民党军队严重摧残,被毁房屋6000 多间。众多革命先烈和老区人民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后,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1958 年,南雄县人民政府在五里山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1988 年列为广东省重点纪念建筑保护单位。

  烈士陵园原坐东向西,高大的牌坊为正门,宽阔的横匾嵌着“革命烈士陵园”6 个大字。牌坊后面长着两株榕树,树龄约在50 年左右。榕树长得枝叶繁茂,緑叶婆娑,与陵园相映成趣,象征着革命烈士万古长青。

  1987年2 月,中共南雄县委、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革命烈士陵园,在南雄解放43周年前夕竣工。重修后的陵园大门面向323 国道,门为仿古建筑,气势宏大,雄伟壮观。距门百余米处。有座赭红色的陈毅同志石雕坐像。陈毅头戴八角红军帽,身着红军装,脚穿草鞋,腰间插支驳殻枪,目向远方。基座砌黑色花岗岩板石,前碑刻《梅岭三章》壮丽诗句;后碑刻:“陈毅将军,中华雄杰。粤赣转战,威震顽敌。游击三年,斗争艰极。油山历险,梅岭突劫。山林为障,众志铁壁。破敌清剿,壮怀激烈。迫求真理,心鉴日月。功高不居,来者启迪。佳章炙口,英名垂册。刻像镌碑,千秋仰节。”

  重修后的纪念碑为凸形,碑高26 米。前碑身砌洁白彩釉砖,其它三面为粉红色水磨石米,“南雄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由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丕显题碑座嵌花岗岩石刻:“壬申初春,百事俱兴。雄州各业,如展翅以鹏。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乃重修烈士碑。原碑建于1953 年,经30载风雨,今日修缮加高5 米,雄伟耸云霄,期百世纪念,万民景仰,是为记。”整座碑造型挺拔,雄伟壮观,庄严简洁,碑四角松柏翠緑.处处鲜花緑树。

  在纪念碑的两侧,分别有座工农赤卫队塑像,高2.7 米。左侧为手握钢枪的工人赤卫队员,象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赤卫队员背挎大刀,显示工农赤卫队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右侧是女农民赤卫队员,扎南雄乡间妇女头帕,着农民女襟衣,背着斗笠,右手提一竹筒水,意在慰劳红军游击队胜利归来。在她腰间皮带上,插一颗手榴弹,意寓随时支前参战,消灭来犯之敌。

  在碑后20 余米处,筑有一座大牌坊,写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这里静谧肃穆,令人起敬。

  每年清明节前后,中小学师生和各界人士纷纷到烈士陵园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业绩。

  平林惜字塔

  该塔在油山镇平林村。建于明代。因前人为爱惜写过字的纸,不随意乱丢、撕毁,建此塔焚烧字纸,故名惜字塔。

  惜字塔平面六角形,为三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7.4米,基围7.2米,底层直径2.9 米,塔基用花岗岩石所筑。塔身用长30 厘米,宽15 厘米,厚9 厘米的青砖平卧顺砌,相邻砖缝错开,用石灰浆粘合。第一层南北面各开一门,用线砖砌叠出檐;第二层塔身各面开一梅花形窗,用菱角砖和拔檐砖相间叠涩出檐;第三层塔身每面各开一圆形窗,塔顶覆盖灰色筒瓦和板瓦,塔刹为葫芦形。现塔首层南北两面距地0.8 米处开一小门,高0.6 米,宽0.4 米,是焚烧字纸的入口。

  据平林孔氏族谱载:北宋建隆三年,孔闰(进士)在家乡平林创办了南雄第一间书院“孔林书院”(早毁),使平林的耕读之风甚盛。到了明代,孔氏后裔孔伯道为继承先辈的勤奋精神和教育后人要勤学知识,在书院旁建立惜字塔。塔砖有的打印“孔伯道”三字戳记。表明建塔时所用的砖是特别烧制的。该塔造型精巧,别具一格,保存较好。1982 年列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朔塔

  该塔位于油山镇上朔村五指山上,建于清代。平面六角形,为楼阁式七层空心塔。高19 . 9 米,基围15 . 96 米,直径5 米。塔用长31 厘米,宽16 厘米,厚6 厘米的青砖砌成,砖缝错开,缝以石灰浆粘合。塔各层用菱角砖和拔檐砖叠涩出檐。第一层开一门,高24 米,宽0 . 6 米;第二层南北面开明窗,其余开暗窗;第三层东西面开明窗,南北面开暗窗。以上各层明、暗窗类似相互隔开。塔内设置木阶梯,已毁,塔刹为葫芦形。

  该塔相传为镇妖压邪而建。建于山岭上,方圆十几里均能看到。该塔造型规整,塔身从下往上尺寸逐渐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使外观显得稳重、美观。塔至今保存较好,1982 年被公布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影塔

  雄州古城永康路有一座高超群宇的古建筑——三影塔。三影塔又名延祥寺塔,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为六角九层楼阁式砖塔。

  明礼部尚书、大学士丘浚于景泰丙子(1456年)作《延祥寺浮图记》云:“延祥寺在南雄府治东二里,宋大中祥符间僧祖善始建。寺有浮图盖自孙吴时僧康会创于金陵始,及晋南迁,重加修饰,天下仿而为之。于是,下至偏州小邑,无不见之以为标表焉”。该塔为南雄现存最古老的塔幢。塔首层南面有刻“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十四日”纪年砖一块,是广东省有絶对年代可考的北宋早期砖塔。

  三影塔因塔有三影而得名。据《直隶南雄州志·名胜》记述《阴晴塔影》云:“在延祥寺中,世传祥符二年乙酉异人建塔,其影有三,因立三影堂,其影阴晴俱见于壁间,二影倒悬,一影向上,见于厅堂间则吉,见于房中则凶,今不存。”三影塔因其三影奇观被列为古雄州六景之一。元代至正年间进士程文表(南雄人)诗咏雄州六景之一的《阴晴塔影》云:“浮图千尺起层层,半入虚无看不明,月转黄昏移石笋,露垂清液滴金茎。孤棱直压花阴重,斗角横铺水面轻。几度攀缘登絶顶,倒身翻与地相平。”

  古塔三影的形成原理,旧志未见记载,而与延祥寺有关的传说,却代代相传:南朝时期,梁武帝的长子萧统,曾隐居在始兴读书。有一年,始兴、南雄瘟疫流行,哀声遍野,萧统为治病救民,奋起驱瘟,从始兴追到南雄的瑞应山(今三影塔一带)见到一只貔貅,便抓住它,斩下它的角,磨水给百姓治病,很快扑灭了这场瘟疫。百姓得救了,但萧统却染上了疫病,于端午节病故,后人为纪念这位仁慈的太子,便在瑞应山建起一间延祥寺来祭祀它,在寺旁建塔时,又将貔貅塑像置放在塔的各个檐角上,寄以驱邪托福之意。

  三影塔坐北朝南,六角九层,通高50.2米,首层为副阶,六条檐柱,覆莲形石柱础,六面三十朵斗拱出挑。磨砖砌须弥座,直径8.95米。塔自下而上尺寸层层递减,塔刹为铁铸覆盆、宝瓶、九层相轮和铜铸宝珠组成,六条铁索固定。

  整座塔身以规格不等的青砖平卧顺砌,黄泥浆粘合。空腹式塔身,塔身每层用青砖砌阑额、普柏枋、角柱,枋与柱头施斗拱。以棱角砖和拨檐砖叠涩出檐,铁红色琉璃瓦面,各垂脊端卧有陶塑貔貅,挑梁头系铃铎。塔体外观九层,内十七层,夹层内壁各面设佛龛,外壁六面各设一壶门,自二层起,每层壶门通迥廊平座,周置围栏。塔内设穿壁楼梯,通达九层。

  由于砌砖采用黄泥浆粘接、勾缝,塔身整体呈土黄色。在夕阳余辉下,如老纳禅定,宝塔通体发出金黄色的光芒。

  塔前的一对红砂岩狮子于1983年在延祥寺遗址中掘出。石狮为蹲式,左雄右雌,两狮头首互应,造型生猛,双目有神。

  于1982年至1983年重修塔身,1986年复原副阶。该塔造型规整、秀丽挺拔、高超轩宇、气势雄伟、飞檐斗拱、迥廊环绕、工艺精湛。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三影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溪头塔

  溪头塔,又名“娘娘塔”、“姐妹塔”,位于百顺镇溪头老村。建于宋代。塔为楼阁式五层六角形砖塔,塔刹已毁,残高14米,基围11.34 米,底层直径3.4 米。塔用长32 厘米,宽14 厘米,厚4 厘米的青砖筑成,相邻砖缝为不定错开,缝用黄泥浆粘合。塔腔一、二层为空心,其余三层均为实心、塔身每面以柱隔为3 间,阑额上施柱承普柏枋上施斗拱,以菱角砖和拔檐砖叠涩出檐,并置假平座。塔基用花岗岩石加固,塔身尚存石灰浆和黄泥浆抹荡的痕迹。该塔历代有修葺,现在塔北约50米处,原建有一塔,已毁,两塔故称“姐妹塔”,1997 年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寺塔

  该塔位于湖口镇下罗田村回龙寺旁(寺早毁),建于宋代。塔为平而六角形,仿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原7 层,1958年被毁3 层,现仅存四层。

  塔残高16米,用长33 厘米,宽14厘米,厚5 厘米的青砖筑成。塔基围19.2 米,底层直径5.65米。塔身均置砖砌斗拱、柱、阑额和普柏枋。底层与第四层南北面开真门,其余均为假门,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层用菱角砖和拔檐砖相互叠涩出檐,并筑假平座。原塔内设置木梯可登临( 木梯已毁)。1997 年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竹塔

  该塔位于江头镇小竹村。建于宋代。平面六角形,为五层楼阁式砖塔。塔损坏较严重,现仅存三层,残高约9 米。塔用长24 厘米,宽10 厘米,厚4 厘米的青砖筑成。塔基围10.8 米,直径3.2 米,相邻砖缝为不定错开,缝用黄泥浆粘合。塔第一层开一真门,其余各面开一圭形假门。二、三层每面均开一圭形假门。塔心室置藻井。塔身用青砖砌阑额、普柏枋、依角柱、斗拱,各层用菱角砖和拨檐砖叠涩出檐。1997 年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竹塔地处南雄市区东南27公里的山区,建在山坑水溪的一侧坡地上,距塔数十米有一座单拱古石桥,古道经石桥内通深山村寨,外通江头镇。这里竹林、古树、古塔、小溪、古桥、田野、村落相衬,风景秀丽。

  新龙塔

  该塔位于坪田镇龙口村,建于宋代,平面六角形,为楼阁式五层空心砖塔,塔刹已毁。塔残高18 米,基围19.2 米,底层直径5.6 米。用长34 厘米,宽15 厘米,厚5 厘米的青砖筑成,砖缝为不定错开,缝用黄泥浆粘合。塔身砖砌阑额、依角柱、施斗拱。各层以菱角砖和拔檐砖叠涩出檐,置假平座。每层六面均开一圭形门。原塔内设置有木梯,今毁。塔外壁有石灰浆抹荡痕迹,历代曾有修葺。1982年5月列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

  许村塔

  许村塔座落在黄坑镇许村,相传为当地一寡妇倡建。塔建于北宋,为楼阁式五层青砖结构,平面六角形,塔刹已毁,残高21米,塔第三、四、五层东北面已倒塌三分之一。塔基围21.6米,直径6.35米。塔用长32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和4厘米的青砖砌筑。砖缝为不定错开,以黄泥浆粘合。各层均有砖砌仿木结构的阑额、普柏枋、依角柱、斗拱,斗拱上以菱角砖和拔檐砖叠涩出檐。第二至第五层各开一真门,其余各面均开假门。

  许村塔的造型与南雄市区的三影塔基本相似,塔建在一开阔的田野台地上,塔基四周铺设有青砖。许村塔处于旷野之中,因风侵雨蚀和雷电袭击,颇为残破。2006年广东省文化厅南雄市人民政府拨款对塔基和塔身作现状加固维修,在维修施工中,发现塔顶层有刻“绍圣六年”(1099年)纪年砖一块,证明该塔建于北宋。

  1982年5月,许村塔被列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

  延村尚书第

  尚书第在油山镇延村。建于清代干隆二十年(1755 年)。为纪念南宋端平年间兵部尚书冯迁而建。该建筑坐北向南,用青砖和泥砖筑成,平面呈“凸”字形,通进深40 米。头列为三间三楼式结构,中开大门,面宽85 米,进深4 米,门上匾额正面刻“尚书第”三字,背额刻“世宦名家”,均无落款。门楼1987 年重修,为庑殿式,正脊中饰宝葫芦。庭院和后殿面宽11米,庭院进深26 米。后殿进深10 米,全用6根圆柱承重,设厢房二间,布瓦悬山顶。大门右侧墙上存干隆二十年石碑刻一块。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