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雄畲族的文化和风俗



  庄礼味 庄子圣

  畲族历史悠久,但由于本民族没有文字,见于汉文史籍记载不多,所以对畲族的社会文化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尚缺乏资料。但至迟在公元七世纪初,即隋唐之际,畲族人民已经聚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至明清时期,畲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三省交界地区畲族有一部分陆续往闽东、渐南、赣南、粤北的南雄迁徙。

  史学家认为畲族、瑶族同源出于武陵蛮。汉晋时期湖南长沙一带的武陵蛮,由于汉族封建统治者的迫害,其中一部分陆续向附近迁徙,分布在五岭山脉西部的称为瑶族。住在东部的逐渐发展为今天的畲族。

  南雄畲族是属五岭东迁移来的一支。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中曾谈到南雄珠玑巷的“茶山瑶”,我们认为可能就是现在的畲族。

  畲族定居南雄的情况

  蓝克昌(念五郎)被奉为信丰蓝姓畲族始祖。其长子传泰(千一郎)移居信丰,其第五代孙蓝程员,讳友祥,字质庠,原居信丰赤土球狮(今正平乡),于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奉赣州虔院招募义勇,后立基于南雄府保昌县崇仁(今界址镇)第八图里长蓝黄朋,居住南大坊两溪天心坝下门。生四子,传至十世六代共190人(其中男107人,女83人),为南雄蓝姓畲族最老的祠堂所在地。

  明中期至清初二百年间移居南雄保昌蓝姓畲族有16个村庄,共604人(其中男350人,女254人),直至1988年8月统计,蓝姓畲族人口分布21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户数516户,人口2820人。

  雷姓畲族以肇春公为始祖。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崇夏里才溪村携妻挈眷迁江西龙南县暂居滂坑,时年已迈,未几与苏妣殁于该地,祖妣朱氏带8子:德隆、德安、德原、德龚、德忠、德贞、德川、德财徙始兴县卜宅于乌泥塘定居。

  德川派下第三世千二郎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935),移居南雄全安暖水塘,为南雄雷姓畲族开始。直至1988年4月统计,南雄雷姓畲族分布24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470户2613人。

  畲族的源流

  盘蓝雷畲族出身源流传。据江西省兴国县宋朝时流传下来的《雷氏族谱》载:

  “帝喾以木德代天下,肇基于辛,故号高辛氏。于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县)地方登基。一百有五岁,在位七十而崩,葬顿丘(今河南省属)。帝后姜源大耳夫人,左耳骤发一痈疮,旨命岐伯术人医治,骤出一生物,飞蚕虫,见星光灿,姜后曰:‘此物吾身所生,恐是护国之宝。’将金盘盛之,用糜肉喂之,待它出处,不觉之七夤夜,乌云 黑暴,鱼龙变化一犬(即龙狗),名曰盘瓠,其毛五色”。

  畲族的文化和风俗

  畲族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他们的山歌服饰和手工艺品,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由于和汉族长期杂居,所以艺术风格中也含有汉族文化的一些因素。

  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主要活动形式。他们在节日喜庆场合唱歌,日常生活,山间田间劳动时,也常以歌当话,互相对答。有些地方,每年还定期举行规模盛大的盘诗会。有追述本民族来源和迁移经过的《高皇歌》和《麟豹王歌》。《高皇歌》其歌词云:

  当初出朝高辛王,出来嬉游看田场。

  皇后耳痛三年在,医出金虫三寸长。

  医出金虫三寸长,便置金盘拿来养。

  一日三时望领大,变成龙狗长二丈。

  五色花斑尽成行,五色花斑生得好。

  皇帝圣旨叫金龙,收服番王是乃人。

  爱讨皇帝女结亲。

  第三宫女心怀愿,金钟内里去变身。

  金钟内里去变身。断定七日变成人。

  头是龙狗身是人,爱讨皇帝女结亲。

  皇帝圣旨话难改,开基篮雷盘祖宗。

  《高皇歌》与《麟豹王歌》都是反映盘瓠王英雄事迹的史诗。麟豹王即盘瓠王,因其形半如麒麟半如山豹,故名之。这歌仍流行于福建罗源县。还有说歌和杂歌等。

  畲族的山歌,基本上是七言一句。称四句字为一条。多半是以一条四句构成一个乐段。畲民唱山歌喜用“假声”发音。山歌是清唱而歌,形式除独唱、对唱(也叫盘歌或盘诗)、齐唱外,尚有二声部重唱,称“双条落”(即双音)。乌径镇鹁鸪洞曾有对唱山歌的能手名叫蓝观音妹、蓝过路妹,她们村的习俗,以女对唱为主,她们能见物有歌,逢事唱歌,从油盐柴米衣食住行,一草一木,一禽一兽,耕田割禾,口出山歌。畲族妇女地位较高,男尊女卑思想不太严重。解放后南雄畲民唱山歌,歌调基本与汉族相同。

  畲族民间舞蹈多已失传。有《踏步舞》,原是畲族正月祭祀祖先典礼中,由主持仪式的导师(畲族称祭师)跳的舞蹈,又称《猎捕舞》。

  畲族民间工艺美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其中尤以服装的刺绣与编织器等手工艺的制作方面最为显着。畲族妇女喜欢在衣裳和围裙上刺绣各种花鸟,及几何纹形象美丽的图案花纹。有的畲族妇女至今还保存着服装花色集中在领上,由红、黄、緑、红、黑、水緑这样顺序排列成柳条纹的图案。在上领的黑地上绣一些粗线条自然花纹,是水红黄颜色。围身裙是大朵云头纹的图案花为其特征。裙边配用柳条原色图案花纹,具有民族风格,十分醒目。

  畲族的编织物,主要有斗笠和合手巾带(即花腰带)两种。斗笠制作精细,有花纹。这是汀州地方保存下来的手艺。南雄畲族的编织物亦有幼篾斗笠,但较粗糙的,基本与汉族相同。畲族合手巾带主要装饰是绣字。过去有“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等吉利话。腰带有两种:一种是长约四尺,宽六寸,用柳条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花纹的腰带;另一种是染花镂印图案。它和汉族的蓝花布一样。蓝地白花,带子长四尺,宽六寸。这是漳汀地区畲族妇女的装饰。南雄畲族妇女装饰与汉族妇女一模一样了。

  历史上畲民经常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他们就是“随山种稻,去瘠就腴,编荻架茅为居”,“植粟种豆以为食”,“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畲民往往在深山穷谷中聚族而居,自成村落。这是过去畲民生活的写照,现在分布在南雄的畲民,多数大分散,小有聚居,有的在山区,有的在平原,与汉族杂居聚的村庄者为多。

  畲族的基本特点是“男女椎髻跣足”。李调元在《卍斋璅録》中记载:“衣尚青、蓝色,着自织麻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则高髻重缨,头戴竹冠蒙布,饰呈缨络状。”畲族过去男装式样有两种:一种是带大襟的无领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种是结婚礼服,红顶黑缎官帽,青色长衫,襟和胸前有一方绣龙花纹,黑色布鞋。由于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所以现在畲汉两族男子装束基本没有差别了。妇女的服饰,多穿自织的青蓝色麻布,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些地区畲族妇女不分季节,都是穿短裤,裹绑腿和打赤脚。男女不劳动时,腰间多是悬一条围身裙。

  妇女发式:一般都把头发从后梳成螺式或筒式发髻盘在头上,间环束红色绒线。结婚时头戴凤冠,插有银簪。在南雄的畲族妇女则与汉族妇女一模一样。

  畲族居住的村寨,一般都有祠堂和房屋的结构。同姓名属于一个祠堂,设族长一人,负责处理族内纠纷,主持公共事务以及祭祖的活动。南雄最老的祠堂要算界址的天心坝村蓝氏宗祠。是念五郎克昌长子传泰(千一郎)的第五世孙蓝程员,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由信丰球狮(今正平乡)最先移居南雄天心坝后子孙繁衍而建的祠堂,以祀祖宗。祠堂后祖厅左右楹柱,雕塑着龙狗头鱼身尾的木雕各一件,栩栩如生。许村畲族蓝姓祖厅堂中也特有一对龙狗鱼身木雕标记图腾。这是汉族祠堂所没有的。乌径鹁鸪洞蓝姓祖厅神主牌上面也塑着龙狗形象的图腾。公元1943 南雄部分蓝姓后裔在雄州城阜前街建有一座蓝氏宗祠,以祀祖宗(现仍保存)。

  畲族婚俗与汉族大致相同。在古代,畲族婚姻比较自由,明邝露《赤雅》云:“十月祭多贝大王,男女联袂而舞,谓之‘踏瑶’,相悦则男女跳腾踊负女而去”。同姓不婚,同姓不同香炉(宗祠)可以结婚,但比较少。一般不与汉族通婚,土人与邻者亦不与通婚。“不冠不履,三姓自为婚。”南雄的畲族,历来都与汉族通婚,过去婚姻操之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多与汉族同俗了。据全安镇西岸村畲族后裔反映,他们的祖辈传下来的习俗,结婚时新郎祖厅要扎一对白鹤与二朵荷花,摆设在祖厅上,以纪念蓝采和祖宗的意思。

  畲族流行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节日。但亦有别,如春节祭拜祖先要在祖厅挂祖图。相传他们的祖先盘瓠因平番有功,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绘彩色祖公图悬挂于祖厅。各家各户备三牲染乌色米饭点香烛祭拜。我市的天心坝、邓坊村、许村等他们正月亦挂祖图,祖图是搬迁到该地始迁祖的祖公图。六月初六日还有晒族谱的习俗。十月十三日是祭祀多贝大王最隆重的节日,亦是纪念祖先的节日。据乌径鹁鸪洞畲民蓝光生说:“过去祖公流传下来,十月十三日是畲族隆重的节日,只因畲族人太少,要隆重举行,行不盛而不过了。”所以乌径一带汉族仍盛行姓氏节,别姓汉族讥讽蓝姓畲族无节日。

  全安西岸村祖宗流传下来有不能吃狗肉的习俗。因狗是祖先图腾。至今全村人很少吃狗肉,狗死了,要拿去埋掉,用水淋,以超度它再生之意。天心坝和鹁鸪洞村还保持着畲族古的生活方式,椿米用木杵石臼,不踏碓。因避忌有侮辱性的忌讳叫狗踏碓。

  原始氏族都有一种所崇拜的兽类或物器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并认定图腾为群体保护者,尊为本氏族的祖先。畲族是崇拜盘瓠传说。他们描述盘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而娶得了三公主,婚后携带公主迁居深山,十八年后生下三男一女,后带着朝见皇帝,长子赐姓盘,次子赐姓蓝,三子赐姓雷,女婿赐姓钟,并由此繁衍成为畲族,奉祀盘瓠画像,盘瓠传说是氏族社会的图腾信仰。畲族每一家族有一根龙头祖杖,这是畲族的主要标志。

  南雄畲族还保留着这样一种传说:

  鹁鸪洞村蓝姓畲族,原有一座祖墓地,称为狗形的地点,在白胜村后山,风水师说:祖地下有三块狗卵石,每块重百多斤,要挖出来搬放,子孙才能蕃衍兴旺。迷信的人把它作为传家宝,一块搬到鹁鸪洞畲族蓝姓祖厅放置,另一块搬到附近黄泥塘村畲族蓝姓祖厅。

  南雄畲族《蓝姓族谱》有二、四、六、七修族谱保存比较完整,刻着汝南堂《蓝氏族谱》作为追溯祖先重要证据之一。

  三枫村畲族还保留着“雷王诞”的的习俗。

  南雄市全安镇三枫村雷姓畲族,最隆重的节日,就是“雷王”诞辰。“雷王”又称闻太师,《封神榜》中辅助纣王之大将。善作祟兴天伏地,畲族人称为凶恶之神,原在三枫村的雷王庙。雷王塑像是“狼牙露齿,青面凶神,着古代将军服。”每年农历六月廿三、廿四、廿五日进行祭拜活动。廿三日请道士打醮,道士扣木鱼念经,奉果饼等供品。道场设置,挂雷幡、“风调雨顺”等横额;挂十二个灯笼画十二个生肖像。道场挂老子、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等道家祖师爷的像。另用纸扎的叫三大人(即鬼王、恶煞神、开路神)。

  此节日作竹叶糍(用一半糯米粉,一半粘米粉拌黄糖水  扁长用竹叶包)煮熟即成状如犬舌头,畲族人即以这竹叶糍供拜祖公及祭神驱邪纳福。

  六月廿三、廿四日畲族全村宴客。吃的八大碗斋菜,六月廿五日则开荤菜宰鸡杀鸭杀大猪,改用八大碗荤菜宴客。开膳时,道士打锣击鼓念经,并以八音班助兴。节日三天主客集体开膳,各家来客多少由各家负担摊派膳费。

  夜里有放河灯活动。河灯用红纸扎如海碗般大,其中置一蛋殻,里面放花生油用灯芯点燃,河灯扎成圆形状。放入浈江河往南下漂,每次放108盏,深夜十二点钟开始活动,道士打锣击鼓,口念经,徐徐放流,至最后一盏才用一个瓷碗置灯芯点清油放下河而结束。

  六月廿五日中午。各家各户五亲六戚“满散”(即结束)回家。则以竹叶糍为礼物馈送。如有的亲戚未来参加的,主人便以竹叶糍送到亲戚家,以示敬意。做竹叶糍的习俗仍传至今天。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