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石铲发现之探讨研究



  刘文,柳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中文摘要】目前国内外已经公布的石铲埋藏点有120余处,以广西桂南地区出土最多。本文报告了广西横县那阳河捞沙过程中发现的20件石铲,进而对石刬的分布、用途及年代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石铲 桂南地区 环境 用途 年代

  Abstract:So far more than 120 sites have been reported unearthed stone spades in the horld, the largest number of which are found at the South Guangxi area. This article is a report about 20 stone spades which were discovered when digging sands in Nayang river, Heng county in Guangxi.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and age of these stone spades.

  Key words: Stone spade South Guangxi area Environment Application Age

  

  2005年,柳州收藏爱好者何志伟同志拿了20件石铲到柳州博物馆,现收藏在柳州博物馆。通过追踪,最先由广西横县校椅镇六凤村韦守怀在横县那阳河由捞沙工捞出。石铲有板岩和砂岩等,大小形状异同,有残、完整和半成品,可分为五式,现叙述如下:

  1.Ⅰ式7件。有正面、背面磨,有两面磨。编号:Ab500075,最大一件为半成品,长301最宽163厘米。最小一件长118、最宽83厘米。其中一件编号:Ab500073,未制作出柄部,两侧有斜肩,但顶端已磨平,正面磨光。其余皆有短柄,两侧有斜肩。有斜肩的有一面和两面磨,肩未见磨制。

  2.Ⅱ式1件。有柄,两斜肩。一侧磨制,一面稍有磨制,束腰。编号:Ab500085,长197、最宽127厘米。

  3.Ⅲ式1件。有柄,两斜肩,一肩稍磨制。编号:Ab500077,长27、最宽14厘米,为半成品。

  4.Ⅳ式7件。皆有短柄,有一肩和一面磨制、有两肩和一面磨制。有束腰和两腰平直两种。编号:Ab500071,最大一件为半成品,长27、最宽16厘米。编号:Ab500079,最小一件长144、最宽79厘米。

  5.Ⅴ式4件。有柄,两斜肩,皆为束腰通体磨光,编号:Ab500091,最大一件残断,长163、最宽75厘米。编号:Ab500083,最小一件残长153、最宽155厘米。

  6.Ⅵ式1件。有柄、溜肩,短袖束腰型,腰自袖口以下逐渐外展,柄、柄及刃部稍残。编号:Ab500072,长268、最宽11、最厚08厘米。

  一、石刬的发现及其分布环境

  石刬的发现,由五十年代至今在广西桂南是最多而且密集,其中零星少量分布的有广东〔1〕〔2〕〔3〕。在广西分布的目前统计到的有广西横县那阳河、武鸣县弄山仙湖镇邓吉村雷篮屯〔4〕、柳州柳城县古砦乡、柳江县灯笼村、黄岭村。以前认为发现石铲由桂南往北至广西中部的柳州,但是在往北到河南省的开封罗董区也有发现〔5〕,这些地方的发现与广西博物馆蒋廷瑜先生原统计数加起来〔6〕,目前数量已达120余处。

  从石铲分布,其中以隆安县东南部、扶绥县北部、邕宁县西北部最为密集,而且在地理上它们也是连城一片的。以文化遗址来说,目前只发现于广西隆安、扶绥、南宁、武鸣、邕宁、崇左、钦州等县市。在发现石铲所处的位置,一个是丘陵,旁有溪流纵横。一个是石灰岩山峰环抱,附近有河流,一个是旁边有小溪〔7〕。

  二、石刬的用途

  从石刬的用途来说,目前在文化遗址试掘、发掘出土的石铲半成品、毛胚与石斧等共存〔8〕。大部分未使用过,广西钦州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六件石铲,其中五件只经打磨,唯一一件有使用痕迹(原报告5页图五,10)。与独料遗址共存的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镰、石锄、石犁、网坠等有1100余件〔9〕。在广西隆安大龙潭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200多件半成品石铲、残石铲及完整石铲、石铲中没有发现有使用过的石铲〔10〕。与大龙潭遗址共存的有双肩石凿、菱形器等。2、发现的大量石铲中,从独料遗址出土的有使用痕迹的石铲分析,该件石刬的用途是否使用在农业上有待研究。而其余石铲应为与农作物祭祀活动所用。因为在广西崇左市吞云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扶绥县那淋屯遗址、大龙潭遗址出土的石铲大部分都是成组排列,刃部都是朝天的。由广西柳州柳江县黄岭村刘文源在海拔高度约200米处养栏山上一洞窟内(从洞窟分析石铲为水流冲进洞内)及穿山乡灯笼村陶柄扬在海拔高度约140米灯笼山顶上发现的石铲应该都是与祭天求雨灌溉农作物有关〔11〕。因为在山上放置石铲祭天与天更接近也就意味着更加虔诚。石刬的发现甚至远至河南开封市罗董区发现的一件石铲,长318、刃宽14、厚18厘米。从这些现象分析,作为祭祀是不值得怀疑的。从少量及零星发现的石铲,应该是交换之物。在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桐油岭一座土坑木棺墓中出土的一件为Ⅱ型石铲。合浦县文昌塔岭的一座西汉墓中也有一件Ⅱ型石铲随葬,在汉墓中发现的石铲,墓主人可能是掌管农作物主要组织者祭祀天神求雨所用〔12〕。在广西发现石刬的地方,周围聚居的大多为壮族,可能为壮族先民最早制作所用,之后,在影响到其他地方。

  三、石刬的发展制作之探讨

  从横县那阳河发现的石铲,有成品、半成品。从这些石刬的对比分析观察,Ⅵ式石铲与那淋报告18页图六6图石铲及大龙潭报告14页图八24图石铲相同,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关系。吞云岭石铲半成品及石铲毛胚与双肩石斧共存,大龙潭遗址有双肩石斧共存。在武鸣县雷篮屯岩洞出土石铲7件,有6件保存较完整但石铲双肩几乎不对称。其中1件为(B型)两侧有锯齿形短袖皆不对称,而规整的占半数。但共出的无肩、单肩、双肩石斧10件,除斧、石铲外,还有其他出土物。从以上遗址石铲、石斧分析,石铲应为石斧之借鉴而发展。至于石铲制作的步骤,在此分析是:

  第一步是采集板块石料敲成一椭圆形或者为三角形,见大龙潭遗址报告14页图八25、26图。

  第二步是在宽的一端敲两侧,柄部自然突出,大龙潭遗址报告15页图九12图。

  第三步是在肩下敲出一束腰,有些不作束腰然后磨光成形。

  有些可能是从柄部顶端边磨制边制作,那阳河出的石铲可能与大龙潭遗址年代相近。

  四、石铲之年代

  至于石铲遗址之年代,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对龙安县大龙潭T3木炭标本进行碳14年代测定距今5910±105年,树轮校正年代为6570±130年。独料遗址的年代,据国家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1978年12月对该遗址出土的木炭及果核标本分别进行碳14年代测定,据国家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1978年12月对该遗址出土的木炭及果核标本分别进行碳14年代测定,其结果木炭标本为距今3975±80年,树轮校正值为距今4370±135年:果核标本测为8095±110年,两个数据相差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1979年3月对遗址出土的木炭也进行了碳14测定,其结果为距今4145±120年,树轮校正值为4585±160年〔12〕。目前发现的石铲延续下限为汉代。

  

  附记:本文照片由陈俊摄影。

  

  注释:

  〔1〕佟柱臣:《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常识》,《文物》 1960年第8、9期。

  〔2〕邱立诚等:《粤西发现的大石铲》,《考古》1983年第9期。

  〔3〕杨式挺等:《广东封开县杏花河两岸古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集刊》第6集,1989年。

  〔4〕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着:《广西先秦岩洞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5〕谢宇等编着:《中国古代兵器鉴赏》,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年。

  〔6〕蒋廷瑜等:《桂南大石铲研究》,《广西博物馆建馆60周年论文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

  〔7〕佟显仁等:《广西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考古》1978年第9期。

  〔8〕何乃汉:《崇左吞云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广西文物》1985年第1期。

  〔9〕于凤芝等:《广西钦州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2年第1期。

  〔10〕覃圣敏等:《广西隆安大龙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2年第1期。

  〔11〕刘文:《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五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蒋廷瑜等:《桂南大石铲研究》,《广西博物馆建馆60周年论文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

  〔13〕同注〔8〕,页8。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