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柳州新石器时代遗址初探



  潘晓军,柳州博物馆,助理馆员。

  【中文摘要】柳州史前文化遗存丰富,特别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较多。本文对柳州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综述,并对其文化面貌和分期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柳州 新石器时代 文化 特征

  Abstract:Liuzhou has very plentiful prehistorical cultwre sites, especially the Neolithic sites. This article will give a comprehensive report about the Neolithic sites in Liuzhou, and app roach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features and stages. 

  Key words:Liuzhou Neolithic age Culture Characteristic

  

  柳州位于广西中北部、西江流域支流柳江中游,地处东经108°54′~109°45′,北纬23°54′~24°51′,境内地势西北高,中部低平。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冲积平原,岩溶地貌十分发育,造化了诸多奇峰异洞,境内夏长冬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平均气温20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柳州灿烂的史前文化,特别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较多,其包含的信息也很丰富,本文即想探讨一些关于柳州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特征与分期的问题。

  一、 柳州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柳州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根据其地理位置分为洞穴遗址和台地遗址。

  1.洞穴遗址

  (1)白莲洞遗址。位于柳州市郊东南12公里的白面山南麓。1973~1982年进行了多次发掘。文化遗存丰富,出土大量石器、骨角器和陶器,其中石制品最多。石制品原料有两类:一是本地所产的硅质岩、碳酸岩、硅质岩、红色砂岩等;一是流水作用远处携带而来的,有变质岩、石英砂岩、石英岩和火成岩等。石器中以打制石器为主,以其石料、制作方法和工具用途分为两大类:一是用黑色燧石制作的小型器,以石片石器为主,且又经过二次加工的较为精致的器物;另一类是用砾石制作的大型工具,多施以反向锤击法。器形有有敲砸器、砍砸器、刮削器等。磨制石器较少,种类也不多,主要有切割器、锛、穿孔重石、穿孔小砾石等。陶片均为残片,器形不明。系夹砂红陶,胎色不纯,外表呈灰褐色,胎呈深灰色或浅黑褐色,内夹石英砂,质地较粗糙,厚薄不均 。纹饰主要是粗绳纹。根据文化层位和堆积分为三期:旧石器时代晚期、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跨度距今37000至7000年左右〔1〕。

  (2)鲤鱼嘴遗址。位于柳州市南15公里的龙潭山南岩厦处。据北京大学考古系14C实验室测得的年代数据,遗址距今约20000年到5000多年。为一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经中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文化堆积物为含螺殻的土状堆积物。第一期文化,以打制石器为主,种类主要有砍砸器和刮削器,此外还出土相当数量的燧石小石器。磨光石器极少,仅1件刃部磨光的石斧。陶片的数量也不多,主要是夹砂绳纹陶,质地粗劣,纹饰单纯。有少量骨器存在。哺乳动物种类除犀牛外,大多是现生种。第二期文化,打制石器仍占一定比例,但磨制石器有所增加,而且磨制技术也较以前进步。陶器除有一定数量的夹砂陶外,已有较多火候较高的泥质陶,纹饰除绳纹外,还有少量划纹、弦纹。此时,还使用蚌质工具。伴生哺乳动物全为现生种〔2〕。

  2.台地遗址

  (1)兰家村遗址

  该遗址位于柳州市区东约5公里的柳江西岸台地上。高出水面约20米,海拔高度91米。距柳东公社兰家村150米。遗址中部高,逐渐向东西倾斜。面积约50平方米。1979年试掘,分三层。第一层:耕土层,灰褐色沙质土,厚约20厘米。包含有石器、近现代瓷片、铁器。第二层:文化层,为红褐色亚粘土,土质较硬,厚20~40厘米。包含砍砸器、磨光石斧、石锛、刮削器、夹砂绳纹陶片。陶片分布于地层中的密度最大,尤其是上半部出土的石器、陶片最多。第三层:生土层,为黄色亚粘土。

  出土遗物丰富,其中石器146件,其中磨制石器及半成品有105件,占72%,种类有石锛、石斧、石凿、双肩石斧、穿孔石器、砺石,以石锛为大宗,3件双肩石斧均为斜肩弧刃;打制石器41件,占28%,种类有砾石类的砍砸器、盘状器、石锤、刮削器和石片类的刮削器。陶片分布密集,共发现943件,均为夹砂粗软陶,羼和较粗的石英砂砾,手制,质地粗疏,但比响水遗址的略好,胎厚薄不均,最厚的16厘米,最薄的为03厘米。火候低,陶色有红、灰、黑、三种,纹饰多为拍印的粗绳纹,少数素面、细绳纹、篮纹、划纹〔3〕。

  (2)鹿谷岭遗址

  位于市区西约7公里的榔江南岸。遗址高出河水面约17米,东距新村200米,南为连绵的小丘陵土岭,东西两端各有一条小冲沟。两侧附近为平坦的小土坡。遗物散布范围东西约90、南北约65米。中部较高向南北倾斜。试掘时在中部开1×5米探沟一条,地层堆积与兰家村基本相同。第一层,耕土层,灰褐色沙质土,厚约20厘米,包含物有石器、近现代陶瓷片。第二层,文化层,黄褐色亚沙土,土质较软,厚10~30厘米,包含物有砍砸器和磨光石斧以及夹砂粗陶片。第三层,生土层,黄色亚粘土。

  石器  共29件。文化层出土2件。器形与兰家村大体相似。有砍砸器、磨光石斧、石锛、刮削器、砺石。只是打制的砍砸器数量比兰家村少。

  陶片 472片,全为文化层出土。陶片的纹饰有绳纹、篮纹,质地与兰家村基本一致,也为夹砂粗陶。火候低,质地粗劣,从少量口沿残片可辨出有敞口器,在一件口沿上部还有压印有锯齿纹。陶片厚薄不均,最厚的一片为24厘米〔4〕。

  (3)响水遗址

  位于柳州市区南约7公里的柳江与都乐河汇合的北岸台地上。高出河水面约15米。遗物散布范围东西约30、南北70米。遗址部分已被破坏。试掘时在中部保存较好的地方开1×4米探沟一条,地层堆积分为:第一层,耕土层,灰色沙质土,厚约20厘米。包含有石器、近现代陶瓷片。第二层:文化层,厚40~80厘米。上部为灰褐色亚沙土,厚25厘米左右。土质较软,下部为红褐色亚粘土,较上部硬。厚约55厘米。上、下两部分的包含物都比较少,除有少量的石器、石片和夹砂陶片外,比较纯净。因两部分包含遗物基本相同,归为一个文化层。第三层:生土层,红色亚粘土。

  石器  37件。其中采集品35件,文化层出土2件。石器的类型与兰家村遗址的基本相似。打制石器较多,占总数的75%左右,石质絶大部分系粗、细砂岩,少数为硅质岩、燧石〔5〕。

  (4)鹿谷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地属西鹅公社和平大队的鹿谷岭,位于新圩火车站东约1公里处,柳江河南岸,背靠连绵不断的大土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东西两头各有一条冲沟,遗物分布范围东西长约50、南北宽约20米,主要集中在唯一的一个坟墓附近。石器半成品较多,有不少没有采集,采集到的石器计有砍砸器1件、打击石片2件、石锛4件、石斧2件、砺石2件、石器半成品5件,共16件。没有发现文化层 。另遗址内有不少宋代瓷片〔6〕。

  (5)曾家村石器采集点

  在市区西约9公里的柳江南岸。西距西鹅公社曾家村约400米,附近为平坦的小土岭,西端有一条小冲沟。高出河水面约15米,石器散布面积东西约60米,南北约25米。采集的石器计有砍砸器、石斧、石锛、网坠、砺石等〔6〕。

  (6)九头山遗址 

  位于柳州市羊角山乡九头山村以南100米。1979、1982年调查,在坡地上共发现陶片58件,石斧1件。陶片残损严重,为夹砂粗陶〔8〕。

  (7)独凳村遗址 

  位于柳州市郊柳东乡凳独村北13米处。1979年试掘,1980年再次调查,面积为30平方米左右,共发现砍砸器5件,石斧1件,石锛2件,石核2件〔9〕。

  (8)庙公山遗址 

  位于柳州市柳江县进德乡木罗寨以北100米处,1981年发现。该处山高15米,山脚有一溶洞南北贯通,山下溶洞为古人类理想居所。洞内有贝丘遗存,厚05~08米,长度超过1米。在胶结的贝殻堆积中发现烧过的兽骨,洞内发现砍砸器 1件〔10〕。

  (9)酒壶山遗址 

  位于柳州市柳江县百朋镇矮山村前200米的酒壶山。文化堆积集中于矮山脚下朝南洞内,山洞呈半椭圆形,高1、宽45、深10米,文化层长宽约2米,厚08米,堆积层中有大量的螺蛳殻和兽骨,上层为胶结坚硬的灰色螺殻堆积,部分文化层被洞壁坍塌的石片覆盖〔1〕。

  (10)苟冲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白露公社苟冲村北约400米处,柳江河东岸一南北向的斜坡岭上。除在东北不远处有一块长约400、宽约200米的小块较平坦地带外,东、南、北面都是较高的土山。新石器时代。遗物零星分布在长约120、宽约30米的范围。采集到砍砸器2件、石片1件、石器半成品3件,有一件砺石没有采集。没有发现文化层〔12〕。

  (11)新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柳东公社新村西北约300米处,在柳江河东岸台地上,东、南、北约1公里范围内是较平缓的坡地,一公里以外则是比较高的土岭。遗物分布范围长约50、宽约20米。新石器时代。采集到砍砸器2件、石锛1件、石斧1件、砺石1件、半成品2件。没有发现文化层。遗址内还发现3件汉代方格纹陶片〔13〕。

  (12)独静村新石器时代村遗址

  位于柳东公社独静村南约100米的柳江河岸台地上,南面有一小冲沟,西面是开阔地带,东北去约二公里即是兰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石器散布在一块有缓坡种红薯的畲地上,范围长约50、宽20米,采集了石网坠4件、石犁1件、石铲1件。石网坠的制作简单,利用天然扁平的椭圆河砾石,在短径两侧打击出凹处即成。石黎略呈三角形,器身向尖部逐渐磨薄,与过去在扶绥中东发现者相似。石铲仅一部分刃部,板页质。没有发现文化层〔14〕。

  (13)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羊角山公社的叶岭,遗址东临柳江河,北面约2公里为柳江转弯处,中间是土岭和台地,西北一至二公里的地方是石灰岩山,山前山间仍是土岭地带,主要种植旱地作物。在岭的南头长宽约40~50米范围内有零星遗物散布。新石器时代。采集到尖状器1件、石锛1件、石斧3件(其中有肩石斧2件)、砺石1件、石器半成品1件,另有1件似为加工过的板岩质三角形器。另遗址内有一些宋代瓷片〔15〕。

  (14)黄坭冲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黄村公社基隆村黄坭冲岭,距基隆村西北约一华里的柳江河岸台地上,东南地势较平缓、开阔,西南约一华里以远后是大的连绵土岭,相隔二华里即为曾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物零星分布在长约50、宽约30米的一块畲地上,采集有:砍砸器1件、石片1件、石锛2件、石器半成品6件。没有发现文化层。另遗址内有少量宋代瓷片〔16〕。

  (15)黄岩新石器时代村遗址

  位于白露公社黄岩村西面村边的一块畲地,南临柳江河,东、西、北三面为坡度平缓的开阔地带。新石器时代。遗物散布范围长约60、宽约15米,采集有砍砸器5件、石锛4件、石斧3件、石器半成品5件。没有发现文化层〔17〕。

  (16)维仪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白露公社维仪村西约200米处,南临柳江河,东、北、西北面是坡度很缓的开阔地带。新石器时代。遗物主要散布在长约30、宽10米范围内,采集有:砍砸器3件,石片1件,打制石斧(半成品)1件,没有发现文化层。在维仪村东约200米处也采集到双肩石斧1件〔18〕。

  (17)滩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西鹅公社和平大队滩头岭,在柳江河南岸,背靠连绵不断的大土岭,东西两边是柳江河岸上坡度比较小的小岭,北临柳江河,在河中央有一小长岛;西去约300米为鹿谷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物散布在长宽约40~50米的台地上,多为半成品,采集有石锛2件,石斧1件,石器半成品5件〔19〕。

  (18)柳州、柳江大石铲出土点  

  1979年在柳州市东南郊的西江造船厂工地一座离柳江西岸300多米的石灰岩小坡上发现2件大石铲。其后,又在位于柳江县成团镇盘石村华石屯西面500米处采集到一件长35、宽23厘米的大石铲。上世纪90年代初,白莲洞博物馆专业人员又在柳江县穿山乡灯笼村一半山腰乱石堆中发现1件大石铲。4件大石铲均以页岩为材料,而柳州一带并不出产这种石料,因此这4件大石铲应是从桂南地区输人的。一般认为桂南大石铲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之末至青铜时代早期,是农业祭祀礼器〔20〕。

  二、柳州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与分期

  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目前柳州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于洞穴和台地。洞穴遗址主要利用柳州天然的石灰岩溶洞或岩厦作为生活场所;台地遗址主要位于柳江及其支流的一级台地或河流的交汇处。本文依据地层和出土物,特别是陶器和石器为参照物对柳州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与分期作分析研究。

  第一期文化以鲤鱼嘴遗址二期〔21〕和白莲洞遗址三期〔22〕为代表,距今9000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及较多的螺蛳殻等水、陆生动物遗骸。特别是此期出现了陶器,数量少,夹砂陶,陶色有红、黑三种,火候低,胎色不纯,胎质软,厚02~08厘米。纹饰主要为粗、细绳纹,另有少量的划纹和弦纹。器形主要为直口和敞口圜底器。陶器制作方法还较原始,手制,泥条贴筑法。石器原料多为为砾石,另有一些坚硬的细小的黑色燧石。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幷存,以打制石器为主,打制石器加工技术简单,大型砾石石器多直接利用砾石单向打击而成,普遍保留天然砾石面,便于用手把握,而以燧石为原料制作的刮削器、切割器则利用石片作二次加工,但器形多不规则。器形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磨制石器数量少,仅磨制刃部,主要有锛、穿孔石器。另有一些石核、石片等。鲤鱼嘴遗址出土6具人骨架,埋藏于遗址北半部,葬式以仰身屈肢、俯身屈指为特征,朝向不一,无明显的墓坑,一些骨架旁放置1-2件打制石器。此期出土的打制石器与广东独石仔〔23〕、黄岩洞〔24〕有许多共同之处,出土的陶器与桂林甑皮岩遗址三期〔25〕相似。

  第二期文化以鲤鱼嘴遗址三期为代表,距今6500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夹砂陶陶色有红褐、黑和灰色三种,火候低,胎色不纯,胎质软,胎较厚,最厚09厘米,纹饰有粗细、绳纹;泥质陶火候较高,质地较硬,胎较薄,最薄03厘米。陶色以红色为主,其次为灰色。纹饰主要为绳纹,另有少量的划纹和弦纹。器形主要为直口和敞口圜底器。陶器制作方法还较原始,手制,泥条贴筑法。石器发现较少,燧石质细小石器和砾石打制石器基本不见,只见少量磨制石器。骨器数量也较少,仅有骨锥一种。

  第三期文化以响水遗址、兰家村遗址、鹿谷岭遗址为代表,距今4000~50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些遗址位于柳江及其支流的两岸的台地。有清晰的地层堆积和文化层位。出土遗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等,未见螺殻和兽骨,出土器物除部分与第三期相同外,还有比较规整的双肩石斧和双肩石锛,且磨制石器的比例高达35%~72%。打制石器和磨光石器幷存,磨光石器比重大于打制石器。石器原料只要是大型砾石,属于华南砾石工业系统。器型主要有砍砸器、敲砸器、刮削器等。打制方法多采用单面单向打击,大部分保留砾面,极少有修整,磨光石器仅作刃部磨光。石器以石核石器居多,石片石器少见。发现与渔猎经济紧密联系的石网坠,采用扁平椭圆形砾石在两侧交互打击或单向打击一缺口,成束腰形而成。发现陶器数量较多,制作技术原始,均为手制,陶胎厚薄不一。夹砂粗陶,火候低,质地粗略。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篮纹。器型包括圜底敞口器。

  从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天然的山洞为古人的生存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为人们遮风避雨,躲避野兽,依靠渔猎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活动半径大由近及远,当居所周边的食物消耗殆尽或供应不足时,就迁徙到食物更丰富的洞穴。但由于洞穴的缺点是阴暗潮湿,地域狭小,能够供应人口生存的数量有限,因此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洞穴已不能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而台地遗址多分布于柳江流域两岸地势平坦的台地上,地域宽广,食物来源丰富,人类更多地要依靠自己发挥能动性去创造条件,建造合适的居所去适应自然环境,由迁徙到部分定居,随之需古人创造更多的条件解决一系列问题。在台地遗址发现比洞穴遗址更多的陶片、磨制石器、网坠等人类进步的生存工具,反映人类在渔猎方面的能力更强,甚至已经懂得简单的农业经济。因此,走出洞穴,走向台地是柳州古人生存发展的趋势。

  从其出土器物来看,其生产工具来看,陶器从第一期的单纯的夹砂陶器、以绳纹为主、器形单一;到第二期的出现泥质陶、纹饰丰富起来、器形也增多;再到第三期的陶器大量出现在遗址中,纹饰和器形更加丰富。石器在第一、二期中以细小的燧石为主,砾石石器次之,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较少,幷且仅磨制刃部;到第三期的砾石石器大量出现,燧石石器消失,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磨制石器也大量出现。这些变化,表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工具进一步得到改进和提高,尽管仍以渔猎为主,但原始的农业开始萌芽,获得食物的途径更加广阔。在鲤鱼嘴遗址发现四六具人骨架,人的埋葬方式在住地埋葬,无明显的墓坑和随葬品,葬式是仰身屈肢和俯身屈肢,葬式原始。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学会了用火、制造陶器龢熟食。

  三、结语

  柳州新石器时代遗址较多,文化内涵丰富,与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联系密切,具有显着的特色和共性。今后需要加强对考古资料的整理和研究,进一步揭示其文化内涵,复原新石器时代柳州的历史。

  

  注释:

  〔1〕柳州市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等:《广西柳州白莲洞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报告》,四川大学博物馆编《南方民族考古》第1辑。

  〔2〕柳州市博物馆等:《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83年第9期。

  〔3〕〔4〕〔5〕〔6〕〔7〕柳州市博物馆:《广西柳州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83年第7期。

  〔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蒋远金:《柳州白莲洞》,待刊。

  〔21〕傅宪国等:《柳州鲤鱼嘴遗址再度发掘-基本建立柳州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中国文物报》2004年8月4日第1版。

  〔22〕蒋远金:《柳州白莲洞》,待刊。

  〔23〕邱立诚等:《广东阳春独石仔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考古》1982年第5期。

  〔24〕宋方义等:《广东封开黄岩洞洞穴遗址》,《考古》1983年第1期。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