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试谈深圳明清广府简氏宗祠的文物价值



  彭全民,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馆员。

  【中文摘要】简氏宗祠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新洲祠堂村前,现为福田区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始建于明代晚期,清干隆、嘉庆年间重修,后又经过两次修缮。现存建筑的平面格局属明代风格,部分石构件为清代原物。本文论述了对其进行修缮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关键词】深圳 简氏宗祠 修缮

  Abstract:Jian Clan hall is in front of Xinzhou village, Futian, Shenzhen, which belongs to the protective unit of Futian. The clan was built at late Ming dynasty, and was rebuilt in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Even rebuilding was carried twice in late time. So we can see the construction of Jian clan today that belong to Ming style and including some Qing-style stone elements.

  Key words: Shenzhen Jian clan family hall Renovation

  

  简氏宗祠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新洲祠堂村前,因农村城市化,旧村与宗祠已成城中村和城中洼地,为配合城中村的改造,2005年6月7日据市、区文物保护专家论证,简氏宗祠因地势低洼,每年都被水淹,现宗祠标高与祠前广场标高相差1265米,已无法继续按原标高保护,须对简氏宗祠进行原址升高保护,并根据实测图与保护修缮设计图进行拆卸,升高现有地面后在原位置重新修复。

  广东汉族有三大民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深圳地处广州南珠江出海口的东岸,水路交通发达,地理环境优越,自古就是人们繁衍生息的地方。自宋以来,移民到此的姓氏越来越多,并融入当地的广府民系。

  据民国《粤东简氏大同谱》与1980年钞録的《宝安县新洲村简氏开维公家谱》载,东莞、深圳简姓的始迁祖简季,其父简檏乃山东济南府人,南宋进士,为江西南康军通判,授朝请郎。简季随父宦游,宋理宗时简季移家东莞罗邨,后又居大井头,至八世祖简南溪,约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到达今深圳地区,在新洲村开基立村,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深圳是个半广府、半客家的地方,西部地近珠江、后海,地势较平缓,是广府民系聚居之地;东部多山地,濒临大鹏湾、大亚湾,是客家民系聚居之地。深圳广府民系主要分布在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区,而盐田、龙岗区较少。简氏是较早融入广府民系的姓氏之一。简氏宗祠是座具广府文化特征的历史建筑。

  一、简氏宗祠始建年代及其价值

  自简南溪定居新洲村后,繁衍生息,后来形成了新洲南村、中村、北村和祠堂村。从祠堂村的形成来看,其宗祠创建时间较早,约于明代晚期,但未有确凿的年代记载。从现存建筑的布局、结构、构件式样和法式特征上综合考证推断,其建筑年代当在清代干隆、嘉庆时期,现存宗祠建筑的平面格局和石作构件带有这一时期的特征。现存的外墙青砖、条石以及祠内的木作、石作构件,其式样、规格等,与清中期的特征相吻合。

  简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晚期,清干隆、嘉庆年间重修,光绪癸卯二十九年(1903)孟冬二修,1992年孟冬又修。现存建筑虽然在平面格局上保留了明代风格,部分石作构件为清代原物,清干隆年间及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重修,也在其上留下了痕迹。2001年,简氏宗祠被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评估,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下:

  1.该建筑始建于明代晚期,历代有修葺,留下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从石雕来看,部分是清代中期的遗物;在建筑平面、空间处理,以及用材制度等营造做法上,有清代中期的遗风,对于研究明清以来深圳地区的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建筑上现还保留不少精美的木雕、石雕、和少量灰塑构件等,工艺精湛,雕饰精雅,堪称清代民间艺术佳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简氏家族是深圳地区早期移民之一,简氏宗祠见证和记録了该村历史,对于明清以来的社会状况和广府民俗文化具有研究价值。

  4.简氏家族数百年来,在宗祠春秋俎豆、香火相传,简氏宗祠建筑是家族精神和家族文化的象征,是深圳广府民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简氏宗祠的保存状况

  简氏宗祠,坐东北朝西南(南偏西20度),为三开间三进深两天井双凹肚型带牌坊鼓台式的广府宗祠,总面阔1263、通进深3200米,占地面积4042平方米。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四周墙体用青砖砌筑,清水砖外墙面,辘筒灰瓦屋面,緑琉璃勾头滴水镶檐口,两侧山墙有博风灰塑,屋顶为带灰塑浮雕图案的船形正脊。前堂为抬梁式,后堂为梁穿柱式木结构梁架,梁架上有精美的木雕构件,主要承重柱子和外檐枋用花岗石制作,部分石作构件有石雕。为做好保护修缮设计,首先要做好现场勘察、采访,并做出现状实测图。

  祠堂与东侧厨房周围三面原为祠堂村的民居建筑和巷道,现为新建的住宅楼群与商场,祠前是保留的空地,为宗祠的广场。

  祠堂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布置带两侧鼓台和厢房的前堂、有两侧廊的前天井、砖木结构牌坊、带两侧廊的后天井、后堂等建筑。各进建筑现存状况概述如下:

  1.前堂。面阔三间1263、进深二间795米,面积110平方米。外墙为清水砖面层,硬山尖栋。清水砖墙已经粉刷。

  前檐当心间为大门和门廊。大门为实榻木版双开门,门框用灰麻石(花岗岩)条石凿制,门顶有花岗石额,镌刻楷书“简氏宗祠”等字,未发现题款。门廊地面现为水磨石面层。门框两侧墙体为清水砖墙,为清代重修时的原物。

  两次间是花岗岩条石砌筑的鼓台,其上有方形花岗石檐柱和杉木梁架,为普通四架梁,梁头有抽象化的夔龙纹饰雕刻,梁架之间还用杉木雕刻的柁墩、鳌鱼托脚和斗拱等,梁架下的雀替已缺失。个别柁峰为后来制作,有潮汕风格。大门前鼓台上方柱上的龙纹梁头为木作构件,乃1992年所加,原为出手。鼓台现为水磨石地面。

  大门内的后檐廊有木刻花格仪门,仪门两侧用红麻石圆柱,地面铺设水磨石面层。两次间为左、右后塾间。

  前堂屋面为辘筒灰瓦面,檐口用緑琉璃勾头滴水,现有部分残破。屋面为博古式正脊,因1992年曾经维修过,已非原貌,与历史不符。经村中第人回忆,前堂正脊是船脊。屋面木基层用扁桁桷,檐口部位用鸡胸椽和雕花檐板。前堂后檐廊为三架梁,梁头有抽象化的夔龙纹饰雕刻,梁架之间用杉木雕刻的柁墩,梁架下的雀替已缺失。

  2.前后天井、两侧厢廊和牌坊。前天井进深708米,后天井进深699米,前后基本对称。天井地面为水磨石铺设。天井四周的条石阶沿为原物。

  天井两侧各设敞开式厢廊,分为三间,廊宽348米,原有花岗石方柱,已被换成方形砖柱,木作梁架,梁架之间有杉木瓜柱和小柁墩,卷棚顶屋面,屋面上女墙有1992年重修的粗劣的灰塑图案。靠两侧外墙上的女墙用緑色琉璃花格窗。厢廊已在上次维修时改建,地面也铺了水磨石。

  牌坊位于整座建筑的中心位置。实际形态为用砖墙将宗祠建筑分隔成前后两大部分,而在砖墙中间开设大门。正面门额题字为“忠孝同芳”,为红地灰塑黑字,两边有门联“为国忠贞贤劳独任”,“传家孝友理学长流”,为蓝地灰塑黑字。背面为“大夫世泽”,两边上下联是“对我高曾履仁蹈义”和“萃其子姓说礼敦诗”,为蓝地灰塑黑字。牌坊两侧的厢廊上各开设拱形门洞,拱顶用白色灰塑装饰成券面线条,门洞顶用灰塑作成书卷形和緑叶红桃装饰门额,其上均有灰塑金色字。牌坊正面门洞题字各为“兄友”、“弟恭”,背面分别为“入孝”和“出悌”。

  牌坊台基用条石铺面,比地面高17厘米,现保存尚好。门顶用挑梁架设屋面,木作挑梁雕刻成龙头状。现屋面为庑殿顶,用緑琉璃瓦铺面,已非原貌。牌坊为1992年重修时所建。

  3.后堂。面阔三间,进深964米。后堂部分的木作梁架保存状况基本完好,檐口的阶沿条石、和花岗石踏步保存完好,但地面已改成水磨石。木构架上的潮式鹰咀瓜柱,为1992年重修时所加,已非广府形制,神龛前落地花罩和梁下雀替已缺失。

  4.排水系统。除室外、室内的排水明沟以外,室内还有地下暗沟。今大体还保存,但因地势过低,导致排水不畅,祠堂建筑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建筑物损坏程度日益加剧。

  5.灰塑。大部分灰塑已于1992年重修,除前后廊女墙灰塑粗劣外,其余均保留了清代的传统风格与工艺。

  6.壁画。全为后期所作,大部分已非传统式样。

  三、保护修缮设计与施工要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2-92)《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南方地区·CJJ70-96)以及国家现行建筑设计、施工有关法规及规定和《深圳市房屋建筑白蚁预防工程技术规程》等法规,根据现场勘察、采访资料、现状实测图、专家评审意见等,并遵循 “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尽最大力量保存文物建筑的历史风貌,保护好宗祠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和可读性,维修加固的可识别性和维修加固材料的可逆性。因此,在简氏宗祠的保护修缮设计和施工中,应考虑如下要素:

  1.该宗祠始建于明代晚期,历代有修葺,留下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建筑风格有清代遗风,而石、木雕的实物构件,则以清代的为主。因此,首先保留宗祠原有的历史文物构件,其次保留宗祠遗留下来的历史信息,第三根据当地简氏老人的回忆,去除重修时后加的与宗祠清代建筑风格不符的,或他民系风格与广府风格不符的建筑构件,恢复原有的、符合广府风格的建筑构件。

  2.宗祠拆卸注意事项。设计时应编制木构件登记表、石构件登记表、灰塑及图案登记表和壁画登记表,以便于拆卸时进行编号,修复时作为依据。拆卸顺序是先屋面、屋脊,然后梁架、柱础,再是砖墙,最后是地面及地下。

  瓦面拆卸。应注意筒瓦、板瓦的叠放层次与方法;正脊与栋梁、桷片、瓦面的关联与砌法;屋面与屋脊的连接部位和砌法;以及辘筒瓦、板瓦与琉璃剪边关联和砌法等。因历史建筑常出现瓦同与正脊分离现象,应特别注意瓦面与正脊的加固方法。

  屋架、梁架与柱础拆卸。应注意桁、桷、鸡胸椽和檐雕的固定方法;应注意栋梁上保存的历史信息及桁头、桷片等的古代防腐、防虫措施;因历史上许多旧房常出现瓦檐脱离现象,应特别注意瓦檐的加固方法。

  砖墙拆卸。应作好丁顺记録,应注意夹缝处有无遗物保存,墙与护柱的砌法,勒脚石与内墙的关系和关联,基础起墙的情况等。

  门墙拆卸。拆卸时应注意砌筑时遗留的风俗与历史信息和砌法,墙与前、后梁架的关联与砌法,大门石、木构件及与基础的关联与砌法。

  天井拆卸。注意天井下是否保留有原天井地石,注意两天井间的暗渠,注意下天井水是怎么样从暗渠流出祠外,以及暗渠的砌法。

  基础拆卸。墙基部分,因宗祠地面升高,并不用清理,但应做横截面发掘,以便了解原基础的筑法。

  3.地面、地下。保留地面上原有台阶及垂带石、鼓台石、垫础石、天井石、门枕石等的石构件,并进行编号;去除水磨石地面,按传统的配料、工艺,恢复原有的三合土地面。地下的原有的走水、暗渠,在拆卸、清理时,予以记録,按原样恢复。

  4.墙体。清水砖墙是广府宗祠常见的、最多见的墙体之一。明代、清代、民国时期青砖规格、质地虽有不同时,但都是按一定的丁顺砌成夹心墙(又称空心墙),实践证明,这种墙不但隔音、隔热、防水,还可抗震,必要时还可藏匿重要的物件。1999年龙岗区横岗镇荷坳村旧村改造时,被推倒的青水砖墙中,发现了藏在里面的两本家谱。这种青砖墙,砌时,“顺”是走墙路,“丁”是把两墙路连起来,使两路墙互相牵扯达到稳定。当然,这对一、二层的青砖墙是有用的,很多宗祠仍不放心,又在山墙中加砌砖护柱。青砖墙下有勒脚石(即墙脚石)、墙前有夹石、墙角也有夹石和横牵石、有的前墙上有墀头石,有的或为挑檐石等,均须编号,便于重修时放回原来的位置。砖墙拆卸,因青砖时间久远,会有损毁,当按原规格、质地重新烧制,新制的青砖,烧制时应印上烧制的年代。

  宗祠内墙上的壁画为是1992年重修所绘,既与清代的风格不符,也不是传统的色料和画法,拆时不予保留,重修时参考香港、南山、宝安等地清代中、晚期广府宗祠的壁画,用传统民间画师,用传统色料绘制。宗祠外墙上的灰塑,虽是1992年所塑,除少数不符外,大部分的内容和工艺与传统相符,拆卸时,只须拍照、録象保留传统信息,并加编号,而实物不予保留。修复时应由灰塑雕塑师用传统工艺、配料制作。

  5.梁架柱础。石柱、石础和大部分木梁架、木雕刻为原物,编号保留。拆卸时,发现腐朽而无法修补的木构件,应予以更换。木构件清理乾净后,应进行防虫、防蚁、防腐处理和油漆。去除梁架上1992年重修加上去的潮汕式的鹰爪柱和个别柁墩,恢复广府式瓜柱与柁墩。应特别注意的是梁穿柱式梁架,是岭南特有的梁架,它比抬梁式梁架更能抗震。去除前、后廊的方砖柱,恢复清代的方柱础。恢复缺失的木雕刻雀替。鼓台檐柱上的木梁头,改为原有的石狮出手。

  6.屋面。均为辘筒瓦与緑琉璃勾头滴水剪边,均为原物,予以保留。因正脊、侧脊与灰塑及图案,均为1992年重修所加,仅对灰塑及图案留存资料和编号,拆卸时不予保留。正脊上的釉陶鳌鱼、女墙上的緑琉璃花窗仍编号保留。但垂脊上的黄釉陶狮子改为緑的。女墙上的灰塑因粗劣应按传统重新修复。

  7.神龛。其木雕刻龛与神主牌,虽是1992年重置,因符合传统,仍可保留,但应增加部分重要的神主牌。神龛两边的侧墙下的石柱础,左右相对的一面有凹槽,是神龛前有落地花罩的痕迹,据此可参考东莞等地广府宗祠的落地花罩予以恢复。另外应恢复宗祠的堂匾、龛对等原有的宗祠重要物件。

  8.牌坊。1992年重修时,改变了原来风格,与清代广府风貌格格不入,重修时应予去除,保留其历史信息,参考宝安上合村明清广府黄氏宗祠的牌坊予以恢复。

  简氏宗祠是落架大修,建筑原址提升,全面修缮,局部恢复原貌的保护修缮工程。为了使该项工程顺利完成,除前期的勘察、实测、研究、设计和有关文物部门重视外,最后应该聘请熟悉岭南建筑风格,有经验的古建维修专业队伍来承担施工任务。简氏宗祠是深圳历史建筑调研、设计最为详尽、完善的保护修缮工程之一。

  

  参考文献:

  1.简宾侯主修:《粤东简氏大同谱》,民国十七年(1928)。

  2.简添南钞録:《宝安县新洲村简氏开维公家谱》,1980年。

  3.邓炳权:《岭南建筑的发展阶段与特色》,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编《岭南考古论文集1》,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4.黄淼章:《广州陈家祠的“三雕” 装饰艺术》,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编《岭南考古研究5》,香港:香港考古学会出版,2006年。

  5.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福田区新洲村简氏宗祠保护工程设计方案》,2008年6月。

  6.彭全民:《深圳广府宗祠的调查与研究》,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编《岭南考古研究7》,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8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