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西南丝绸之路楚雄段的古驿道



  付丽娅,楚雄州博物馆,馆员。

  【中文摘要】南方丝绸之路是先秦时期中国和南亚、西亚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中的西南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分两条道,在大理汇合后西行。楚雄段的古驿道由于其独特险峻的地理位置,在西南丝绸之路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和意义。

  【关键词】南方丝绸之路 楚雄 古驿道

  Abstract:South silk road was an important channel before Qin dynasty which linked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of China,South Asian and West Asian. Southwest silk road which belong to part of the South silk road began from Chengdu, divided into two directions and went west after joined in Dali. Chuxiong was the important station in this South silk road. 

  Key words: South silk road Chuxiong Ancient post road

  

  “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由三大干线组成,全长2000多公里。一条是以成都为起点,南经昭通至大理,称五尺道;另一条仍是以成都为起点,西经雅安至大理,称灵关道;第三条是上述两条汇合后西行,经漾濞、永平、保山、腾冲出缅甸,称永昌道。从全线路看出,成都是“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起点,腾冲是“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最后驿站。而楚雄州作为五尺道和灵官道的必经之路,在“西南丝绸之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西南丝绸之路”楚雄段的古驿道进行概述,理清楚雄段的古驿道在“西南丝绸之路中”的路线、重要性及意义。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滇中腹地,位于滇池、洱海之间,东连昆明、西通大理,南临普洱、玉溪,北与四川攀枝花市相连,自古有省垣屏障、滇中走廊、川滇大通道之称。同时,楚雄州还是昆明至滇西直至印度的必经之路。楚雄州境内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无不可攀越之高山和不可横渡之巨流,因此西、南两条路才会都择楚雄而过。

  一、 五尺道

  五尺道是秦汉时开辟的一条由今四川进入云南的官道。

  唐樊绰《蛮书》称之为石门道,又因其是以朱提(今云南昭通)为枢纽,故又称为朱提道,是“南夷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国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前251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开凿了由青衣(今四川名山)沿青衣水经夹江、乐山犍为至僰道(今四川宜宾)的僰青衣道。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后,又派常頞在僰青衣道的基础上,将道路继续向前延伸,由僰道南下,过石门关(今盐津豆沙关)、昭通、到味县(今曲靖)。由于当时道路仅宽五尺,故称五尺道。汉武帝时,为打通西南夷,开辟通往身毒国(印度)的通道,又在秦开凿的基础上,派唐蒙对五尺道加以拓建,一直通到滇池地区,道长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三四丈,并在道路沿线设置郡县,将西南夷地区纳入了中国版图,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整体。

  “南夷道”是从成都出发往东南,经乐山、犍为、宜宾(僰道),再沿五尺道经大关、昭通(朱提)、曲靖(味县)、昆明(滇)、安宁,进入楚雄州地段禄丰县境,经密马龙、蜜蜂箐、旧庄、广通、石箭、腰站、楚雄、吕和、耐桥、太平地、天申堂、普棚、云南驿、大理(叶榆)、永平博南山、保山(永昌)出腾冲,最后扺达缅甸(禅国),印度(身毒)等地。据《蛮书》记载,唐贞元十年(1794年)十月,派袁滋出使册封南诏异牟寻为云南王,沿石门道至滇池,行至第十五程至安宁城,十九程至曲驿,二十一程舍川(今南华沙桥),二十二程至云南城,二十四程至白崖城(弥渡红崖),二十六程过太和城,次日扺大理。所记昆明大理共13程,其中在云南楚雄州境内7程。以通常每驿30公里,共约210公里。

  二、 灵官道 

  “灵关道”,又称“零关道”,因“灵、零古音相通”。西道就是“灵关道”。这条道从先秦至唐或不同路段称谓较多,先秦时,由成都至邛崃(古临邛)的称“临邛道”。若从成都经灌县至宝兴,则称“西山南道”,再经芦山、天全(左徙),沿青衣而下至荥经(古严道县)称为“青衣道”或“始阳道”,(这是因为天全古称始阳县的缘故)。由荥经过汉源(古牦叶榆),汉称灵官道,又称“牦牛道”,唐称清溪道。南诏以后,从西昌至会理进入云南,称为“建昌道”或“会同路”。 “灵官道”应是由荥经起,经汉源、西昌、进入云南等地的重要通道。由于荥经是秦时所设置的严道县,在严道县,在严道以南的广大区域中,包括了牦牛及越嶲郡(汉代置)在内的地区。而在南到金沙江的攀枝花,古代又居住着以牦牛羌系为主的众多民族,因此,从汉时起,就把严道经越嶲郡(今属西昌地区)至现在攀枝花之间的一段,称为牦牛道。又因汉代曾在小相岭以北设“灵关”,史学界将荥经通大理一段称为“灵关道”。

  处于“灵关道”上的重镇“越嶲郡,所辖范围甚广,包括了大渡河以南及凉山州一带,《汉书地理志》载:“越嶲郡,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王)莽曰集,属益州。”素有“东望峨眉,西接吐蕃”之称。宋太祖赵匡胤“恶其地数乱”,“玉斧划河”指着大渡河以南地区说:“此外,吾不有也。”由此可见,“灵关道”实际处于非常艰险和重要的战略要冲上,即是南来北往客商的必经之地,又是历代统治者夺之炙手,失之可惜的土地。

  “灵关道”的路线大致由四川成都开始,经雅安、汉源、越西、西昌、会理进入楚雄州境内后由攀枝花、拉鲊渡(或元谋龙江渡)过金沙江,经黄瓜园、物茂至永仁、沿途经螃蟹箐,猛虎、杀牛坪子、永仁(苴却)、宜就、老槐箐、江底河,江头村、白坟坝、赵家店、新街、石灰箐、大姚、苍街、七街、梯子、左门、地索、岔河、鱼泡江、普棚、祥云。再经弥渡、大理、保山、腾冲进入缅甸,再由缅甸西北到达印度。据樊绰《蛮书以及《新唐书·地理志》等资料记载,唐代姚街道(灵关道中的一段在唐代的叫法)由黎溪南下金沙,从泸津关(今拉蚱)起,大约行20公里至末栅馆(大龙潭),70里至伽毗馆(永仁县城),80里至渠桑驿(江底河),74里至藏榜馆(赵家店),60里至杨褒馆(大姚城),70里至弄栋城驿(姚安城北),80里至弥荡馆(弥兴),100里至求赠馆(普溯西),70里至云南城(云南驿),大约有500里的路程在楚雄州境内。

  “西南丝路”楚雄段全长约400余公里,途经禄丰、楚雄、南华、元谋、大姚、姚安,由于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王朝为了政治,经济的需要,十里一哨、五里一堡的派兵“戎守”,修筑了桥梁、哨所、馆驿等,来往商旅游人僧侣俗民乐取次道,古道上的马铃声、吆喝声,声声逥荡在彝州山谷中。

  三、途经楚雄的两条古道沿途的桥、铺、关

  随着古道的兴盛,五尺道、灵关道沿途相继修筑古渡桥梁、邮驿站点、关隘哨卡,留下了大量具有极高科学研究的遗迹遗物,见证着古驿道的历史及兴衰。 

  1. 古渡桥梁

  桥梁渡口是除道路外古道交通的另一重要载体,“南丝路”楚雄段就有桥梁十余座,有永定河桥、江底河桥、连厂桥、老鸦桥、衍庆桥、启明桥、星宿桥、响水桥、安乐桥、蒙七桥、青风桥、灈缨桥、蜻蛉桥、栋川桥等。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至今仍可寻的古桥已寥寥可数,保存完好,较典型的有如下几座:

  (1)凌虚桥

  位于楚雄市仓岭镇腰站街街东头,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干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单孔石拱桥,长27、宽62、跨径12米,桥拱形如满月,气势雄伟秀丽,原桥石栏杆雕刻精巧。该桥是昆明通往滇西驿道上的重要桥梁之一,为楚雄市现存石拱桥中建筑年代最早,单孔径最大且保存原貌较好的一座。1998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清风桥

  位于禄丰县广通镇岔路村北小河上,又名双树桥,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及清同治九年(1870)两次重修。桥长12、宽5、拱厚08米,桥中心距河床高6米。为单孔石拱桥,桥面随拱高出两岸路面成圆弧形。桥两边各长一颗樟树(俗称黄楝茶树),树高约20米,根隐于桥基。明国年间,桥西边一树垂倒,将桥面带塌一米宽,现仅存桥东一带。清风桥为迤西古驿道过往广通要道,明清时在桥旁设桥东哨防守,2007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响水桥

  位于禄丰县金山镇官洼办事处六里箐村与原舍资镇新铺办事处响水关村之间,跨响水河,原桥为铁链桥,名翔云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据明国《新纂云南通志》载:清嘉庆九年(1804)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改称响水桥。桥长42、宽5、高86米,中孔跨径8米,两侧孔跨径各7米,两个尖船形桥墩各10、宽5、高6米。桥栏五面条石高、厚均为05米。整座桥用青色五面细皮纹条石建造,至今完整。该桥是原禄丰、广通两县界桥,西有响水关,东有六里箐塘卡。2007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灵关桥

  位于南华县龙川镇灵关村方向200米,距县城约5000米。又名瑞应桥、平彝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两墩三孔石桥,长515、宽7、高96米,用巨石砌成,铆榫连接,桥墩分水尖的形状似一只木船,利于泄水,分水尖两端各雕狮子一只。桥西有小亭,今已不存。桥两侧有石雕护栏,每侧有19根石雕柱,柱间有整块石板连接,上刻花纹及兽形图案。此桥横跨龙川江,是滇西古驿道及昆畹公路桥梁,为南华县境内唯一一座三孔石桥。2005年被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星宿桥

  位于禄丰县金山镇星宿江上。又称西门大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当时为五孔石桥,因历年水患,屡修屡塌,清雍正五年(1727)大修,现存桥是道光五年(1825)琅井乡绅杨国良筹资,倡议修复,村民献工献料,至道光十二年(1832)建成。七孔尖拱石桥,桥长965米,加引桥共长1335、宽98、高12米,桥身用整齐的红砂石砌成,以石灰掺糯米浆浇灌,黏连紧密加固,桥两侧为石砌实体栏杆,长1025、高06、厚04米,柱石上各镶嵌二十星宿名纬。桥孔跨径分别为98、101、103米。拱桥纵联砌筑,厚度在05米左右。两头分水桥墩长约223、高10、宽5米。六个桥墩凸立江中,桥墩分水尖长55米,桥东有木坊一座,高15、宽11米,四柱三门,上覆歇山式重檐瓦顶,檐下斗拱密集。木柱两旁有扁形石鼓,上雕龙虚,中门上镶有云贵总督阮元鱼道光十年(1830)书“星宿桥”匾额。桥西建有十柱九门石坊一座,高126、宽12米,上置九碑五联,碑为《修建星宿桥碑记》。备述建桥始末,由9块石刻镶嵌而成,书有“坤维永镇”四个大字。该桥历史上是由昆明通往滇西的交通要道,横跨在星宿江上,气势宏伟,被李根源先生称誉为“工程精良,甲全滇之冠”。1984、1988年,各级政府先后两次对该桥进行了加固维修。198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7)启明桥

  位于禄丰县金山镇赵家村,距县城约3800米的南河之上。始建于明崇祯十四(1641),后圮,重修于清干隆五十一年(1786)。两墩三孔石拱桥,跨南河之上,东西走向,长46、宽96、高6米,三孔不等跨,中孔跨径95米,边孔各跨75米,拱劵纵联砌筑。桥墩分水尖形状似船。南北两边桥石栏高05米。桥东有石阙篆书《启明桥》,阙为四柱三门,柱联二对,门镶三碑,碑文剥蚀严重,文字不全,阙前原有一道石栏杆围护,栏前有四根华表,一对石狮距阙左右,各狮身上皆有二小狮戏于背上腹下,现除右侧石狮掩于土下,其余无存。启明桥原为迤西古道过往禄丰的要梁,东靠古道必穿的“石门天堑”,西望禄丰坝子,,是县城东方交通孔道及军事要冲,明清曾设哨卡,派兵守护。现为县城通往石门水库的交通要道。2005年8月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邮驿站点

  大凡古道必经的重要路口,都建有专门的马站驿馆,配置一定数量的夫马兵丁,承担驿道的日常管养,信函传递和往来官员接待等工作。南方丝绸之路楚雄段的馆驿有:老鸦关馆驿、炼象关馆驿、舍资馆驿、广通馆驿、姚安馆驿等。这些驿站,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大部分后来发展成为当地有影响的村落、集镇乃至县城,所以历史的痕迹着墨很淡,基本已不见往日的风貌,偶见一些旧铺老宅。

  (1) 老鸦关驿馆

  位于禄丰县土官镇老鸦关红师殿山半坡。建于明末清初。清康熙《禄丰县志》载:“老鸦关,在县东七十里,即县辖三乡,官族往来停宿之处,有公署一所(即驿馆)。”驿馆为三坊一照壁,占地943平方米。官寝殿居南,高出两厢35米,单檐歇山顶,梁柱穿枋,土木结构。面阔三间13米,进深三间12米,前檐柱木雕龙纹,后檐为三层如意斗拱,殿内用木板隔成一厅六室,供往来官员歇息。另有房舍16间,厢房长16、宽62米。内院有院心250平方米。北有重檐大门。驿馆在滇缅公路通车后,改做乡镇机关办公室及宿舍,现为小学校址。

  3.关隘哨卡

  古驿道开设以来,为了维持边疆的社会稳定,确保交通邮驿的畅通,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各类关隘哨卡等防御设施的修建,相继在古道沿线及各出境要隘建成了一个十分严密的边防和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南丝绸之路楚雄段的古驿道也利用地形修建了许多关隘哨卡,但历史的车轮已把他碾的模糊难辨,保存的较好的只有以下几关了:

  (1)炼象关

  炼象关址,在腰站镇。居安宁、禄丰之间。地处杨老哨坡脚,史称“扼九郡之咽喉,实西迤之锁钥”。关址东西长534米,两端皆有城墙城楼,在东西城楼之间的街道上又有两座过街重关楼;一座青砖城门楼,一座石拱桥。东城楼墙长26、高10米,为石条砌筑。门洞过道长10、宽27、高33米,门洞额书《炼象关》三字。门洞上原有二重檐城楼一座,西城楼为砖石所筑,旧貌犹存。靠近东城楼的重关楼较为完好,为二重檐楼阁式,基宽24、高13米。

  据光绪《罗次县志·卷一·关梁》载:炼象关“旧设土流巡检,崇祯十六年(1643)建石城一围,辟四门,西门外建重关楼”。又据现存东门民国时的刻碑载,现东门城楼和重关楼建于1923年。1973年,禄丰县将重关楼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老鸦关

  老鸦关在土官镇青龙山坳伸出的山阜上。老鸦关四面环山,一水中流,是一个典型的山间盆地,盆地西面为半弯山,形似弯月而得名;南面则有一峰高耸,状如磨盘,故名磨盘山;东面山峰较低缓,人称“老栗凹山”,山上至今存烟墩遗迹,山下便是百年老鸦关街;北面山峰成排,记有九峰,因而名唤“九峰山”。古时周长约1600米的土筑关城和五道栅门已不存在,只有部分残垣显示这座关城昔日的辉煌。

  (3)前场关

  位于姚安县前场镇新街邮电所驻址。故址面积约300平方米。从西昌通往昆明的要道上,姚安县境的前场关,明初设前场关,明初置前场巡检司,有官署(现已废),有官印,1944年当地人发现“前场巡检司印”。今尚存前场关、关上、小关口等地名。

  南方丝绸之路,特别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这一段,历经官方龢民间的开拓,逐渐成熟,是中国和南亚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南方各族人民古代互通有无、沟通国外的“高速公路”,为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文化交流带来极大的便利。

  岁月悠悠,古道漫漫,南方丝绸之路从开通至今,历经2000多年,风风雨雨的沧桑变化,兴衰起落,如今已剩残垣断壁,但他的意义却是恒久的,令人回味的。

  

  参考文献:

  1.张方玉:《驿道沧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

  2.邱宣充、张瑛华:《云南文物古迹大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3.肖林:《南方丝绸之路楚雄段论述》,1991年。

  4.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文物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