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传承民族的薪火 守护失落的文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



  谢玲,柳州博物馆,馆员。

  【中文摘要】广西少数民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绚烂的民族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加强对少数民族族群的关注和保护,强化少数民族自身认同意识,使之积极参与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有效开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关键词】民族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民族认同

  Abstract:Guangxi minor ethnic people have created an ethnical culture of colorful varieties, and left us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We sha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inor ethnic groups and have them well protected, we shall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recognition of these minor ethnic groups, encouraging them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the protection of their own ethnic groups, to develop a “cultural conscious” of ethnic-culture-heritage protection, in which way that we can effectively start the tradition of protection to culture of the ethnic groups.

  Key words: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arrying on Ethnic recognition

  

  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壮 、瑶、 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他们创造了多姿多彩绚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剧烈冲击,以及自然灾害、战争威胁等因素,许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困惑:侗族大歌还能唱多久?当民族傩面具、傩饰、傩服散失,傩舞队部分解散,傩艺人后继无人,我们该怎样追寻他们曾经的文明?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衰退,当那口口相传的民族文学、民歌、古歌、乐曲、曲艺等在原流传地区因无人继承而濒于失传,我们又怎样将民族薪火代代传承?当苗族的蜡染、水族的刺绣、侗族的牛腿琴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技艺、器物,传承的人越来越少,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我们又该怎样守护这些失落的文明?当民居龢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日趋消竭,现代的化学染料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蓝靛生产和染色工艺;机制纱代替了自纺棉纱,传统的服饰文化之网已经残破,我们又将如何去把握民族的根脉?民族传统习俗如歌圩、庙会、节日和婚丧礼俗,均因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强烈冲击,面临生存危机。我们又怎样能让古老的民族文化重新流光溢彩?

  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尊重民族习惯,普及民族知识,加强对少数民族族群的关注和保护的意识,强化少数民族积极的民族自身的认同意识,使之积极参与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抢救性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传承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因素。

  一、尊重民族习惯,普及民族知识,加强对少数民族族群的关注和保护

  民族风俗习惯在维系民族内部的团结合作,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维护民族间的团结合作,促进民族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民族风俗习惯与民族心理、民族感情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个民族的特性,所以是很敏感的。一个民族往往把对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成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当其风俗习惯遭到歧视或侵犯时,往往整个民族都会作出较强烈的反应。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体现民族平等,巩固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政府、社会媒体、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等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有关部门和个人应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习惯、服饰习惯、婚姻习俗、丧葬习俗,如侗族的“月也”;侗族和苗族的“坐妹”;壮、苗、瑶等族的“不落夫家”习俗等。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人口规模、居住地区、语言宗教、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的全面瞭解,深入贯彻掌握国家民族政策和相关制度,普及民族知识,消除对民族文化的误解。正视少数民族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等一些敏感又不可逥避的问题,采取客观科学谨慎的态度予以对待,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1〕。

  二、强化少数民族自身认同意识,使之积极参与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形成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近年来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观点,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2〕“文化自觉”强调文化承载者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及其在民族文化未来发展道路中的主体作用,它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是当今社会传承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融合,一些弱势少数民族的自身认同产生了分化: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积极学习主流文化背景中强势民族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放弃认同本民族文化。而这两种认同都是有失偏颇的,最终对本民族文化传承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积极的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积极自豪的看待自己的民族,积极维护本民族利益,以一种充满优越感的姿态来对待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积极的认同感使民族成员具有极强的内聚性。〔3〕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是这个民族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民众的集体创造,是凝聚民族精神家园的根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首先是对这个民族的成员而言的,他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态度,从根本上决定这些民族传统文化能否被传承下去。保护民族文化,如得不到民众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必无法成功。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进程中,贯彻民主思想,体现人文关怀,帮助少数民族克服消极的民族认同,树立积极的民族认同意识,使民族广大民众积极认同本民族优秀辉煌灿烂民族文化,并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而使民族成员自觉担负起本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形成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4〕

  三、抢救性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不仅创造了大量有形的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种种神话、传说、歌謡、音乐、舞蹈、戏曲、服饰、绘画、雕刻、纺织等艺术和技艺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不仅使到过广西旅游的中外游客为之倾倒,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与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近年来,广西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评选出了一批民族民间艺术大师和工艺大师,推荐了一批项目申报国家保护名録,同时还评选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代表作,成立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在南宁、柳州、百色和来宾成立了市级分中心;在宜州、东兰、平果、三江和防城港建立了特色民族文化研究基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依然繁重,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中,还要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抢救性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使之代代传承。同时开展对民族文化遗产全面普查工作,瞭解和掌握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立法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遗产,鼓励社会各界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利用,从民俗表演到旅游开发,从工艺销售到文化创意发展,多手段、全方位的开发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文化遗产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艺术的同时,也为开发人文旅游景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体现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传承民族的薪火,守护失落的文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  。

  2. 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  民族出版社,1988年

  3.王亚鹏: 《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 。

  4. 罗树杰、韦国有:《民众立场:保护和弘扬民间文化遗产成败的观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