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雷州市文化类型及其旅游开发初探



  许桂灵,广东行政学院现代化战略研究所,博士;司徒尚纪,中山大学地理科学规划学院,教授。

  【中文摘要】本文根据雷州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质和风格,划分出俚僚、闽潮、宗教、流寓和名人、风俗、红土文化等类型,并指出这些文化资源类型的旅游开发价值、存在问题,应确定的规划方向,以及宜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雷州 文化类型 旅游开发 对策与措施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origin, cultural character and style, this article divides the Leizhou culture into the categories of Liliao, Minchao, religion, Liuyu and celebrity, custom, laterite-culture, etc. and points out the value of developing tourism, existing problems, right direction of program planning, as well as th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Leizhou Cultural category Tourism exploration  Countermeasure

  

  一、雷州旅游文化资源类型

  雷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与岭南广府福佬客家齐名地域文化雷州文化中心城市。在长达2000多年历史进程中,雷州积淀了多种文化成份,包括土著俚僚文化、中原文化、闽潮文化、海外文化等,并形成多元、开放、重商、包容、创新、务实等文化特质和风格,在岭南文化版图上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文化开发意义。从文化结构视野,雷州文化资源可分如下类型:

  1.俚僚文化

  秦汉时,雷州土著居民为百越一支骆越,魏晋以后称为“俚”或“俚僚”,直到隋唐,俚僚仍是当地居民主体,举世闻名的冼夫人即为俚人首领。宋代以后,汉人大量入居,俚人或汉化,或他迁,汉人始成为居民主体,汉文化也成为主流文化。在俚人长达1000多年历史上,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地方文化,且以多种形式保留下来,成为很有文化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这包括如下数种:

  11  雷神崇拜。源于海陆相互作用,加上气候蒸郁,以及大量覆盖玄武岩地层,雷州半岛以雷多得名,唐李肇《国史补》曰:“雷州春日无日无雷。”古代雷州子民,出于对雷电的恐惧,认为有雷神在作祟,于是设雷神庙以祭之。后又由雷诞生出异人陈文玉,长大后任唐代雷州刺史,为民谋福祉,深得雷民爱戴,身后显灵,被奉为雷神。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颁诏书褒敕赐立祠郡城,即今城郊雷祖祠。始建于唐,代有重修,保存大量岩雕、石人、对联、碑刻和古建筑群,有非常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旧为“雷阳八景”之一,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由雷神陈文玉衍生出雷神崇拜庙宇,在本市尚有始建于唐代附城镇英山南村“雷神诞降处”,始建于汉榜山村“榜山雷祖古庙”,始建于唐白沙镇麻扶村“雷神公馆”,始建于宋附城镇龙头村“镇海雷祠”、始建于明末城区东门“天福庙”,以及始建于宋元时期,附城北家村雷祖庙,南兴镇山尾村雷祖庙,白沙镇合兴村雷祠庙等,均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形成散布全市雷神庙宇系列。

  雷神崇拜已发展为一种风俗活动,是为“祭雷酬雷”,届时万人空巷。活动时使用被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称为“天下四絶”之首的“雷州换鼓”,庙时便会出现“天人互应”奇观,惜已不传,成为一谜。

  雷州半岛出产玻璃陨石,为流星散落物,当地人称“雷公墨”、“雷公石”或“霹雳砧”,视为神器,认为有避邪、镇惊功效,也受到崇拜。雷州博物馆收藏汉代北流型铜鼓,为骆越人权力、财富象征,祭祀用神器,也是雷州文化一重要成份。

  此外,雷州还有以不少以雷命名地名,如“擎雷山”、“擎雷水”,“雷公山”、“雷高”、“雷州塘”、“雷州湾”,以及“雷歌”、“雷剧”、“斗雷”等故事,在器皿上刻云雷纹。这个以雷神为中心,从物质到精神各文化元素和层面构成的雷文化体系,反映了雷州人对生命的渴望、崇拜,对风调雨顺的祈求,以雷引为自豪,振奋精神,不屈不挠,自强自立之民风。雷神崇拜对认识生命起源、图腾崇拜、民族关系演化、文学艺术、风俗等有重要意义,也是全国最负盛名雷神文化之乡,其他地区难望其背项。

  12冼夫人崇拜。冼夫人是6世纪时我国南方俚人杰出领袖,一生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重大贡献,死后被尊为神,请进庙中供奉。周恩来总理曾称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其庙宇广泛分布在粤西、广东南路,北部湾北岸,以及海南岛等。雷州也是冼夫人根据地之一。现全市仍存唯一英利镇英利圩冼夫人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正德年间重修,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冼夫人在民间具有崇高威望。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为冼夫人诞辰,正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冼夫人忌日,雷州与冼夫人势力所到地区一样,举行祭祀、演戏、游神等,演变为一项庙会式群众性活动,具有加强区域群体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群体奋发精神、爱国爱家教育等意义。2000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高州冼夫人庙,称颂冼夫人“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说她是“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作为俚人文化一个代表和象征,雷州尚存唯一冼夫人庙,更具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名人旅游意义。

  13  石狗崇拜。狗是古越人渔猎时代崇拜对象。《后汉书·南蛮传》记述了神犬盘瓠与人婚配的故事,至今黎、畲、瑶等少数民族仍视狗为图腾。雷州昔为俚人居地,其祖先对狗图崇拜有加,雷祖陈文玉出生,有“狗耳呈祥”神话传说,强化了雷州人对狗的崇拜。宋代以来大批闽潮人入雷,将当地“泰山石敢当”、“泰山”、“八卦”等镇妖驱邪符号与狗崇拜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狗崇拜的威慑和神秘力量。于是在环北部湾形成我国最大的石狗崇拜文化图,雷州是它的中心。据悉,仅雷州半岛保留至今石狗上万尊,最早为汉代,更多是宋明以来作品,广见于村前、祠堂、路口、树下、墓门、巷口、屋角,被赋予守护神功能。其中母狗又比公狗多,为俚人生殖崇拜一种折射。石狗往往与石敢当、蛇、狮、狼等造像相匹配,反映多种文化相结合。旧俗当地每月初一十五为祭石狗定例,平时有难解问题,当地人也会求助于石狗。又狗在壮语中音“麻”或“马”,汉译为“村落”,采取通名在前、专名在后“齐头式”命名法。雷州有不少这种以狗为内涵地名,如田狗寮、麻亭、麻演、麻岭、马特、马留、马铁等,都是狗崇拜留下的吉光片羽。石狗藴含着非常丰富民族、民俗、社会、历史、文化交流等内涵。雷州石狗遍及全境,尤以英利镇为着。雷州城内今收集数以千尊石狗,形成壮观石狗方阵,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是国内罕有石碉艺术瑰宝。2005年雷州石狗崇拜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吃狗肉与狗崇拜并不矛盾,世界上有些民族相信被吃者的智慧和力量会转移到吃者之中。狗既为古越人崇拜,吃狗肉也大行其道。雷州有著名“白斩狗”,为风味饮食一宝,闻名海内外,但以客路镇白斩狗扬名。这一名菜,实为俚人狗崇拜遗风,具有一定旅游吸引力。

  14古越语地名。雷州旧为古越人居地,使用古越语(今称壮侗语)命名当地山川风物。汉人到来,用汉语记録这类地名,不少保存至今。这类地名不能照用汉语解读,必须复原其古越语含义,故具有丰富古越文化意义。雷州是古越语地名集中地区,常用于指自然和人文通名有即“六”(禄、緑),“迈”、“包”、“保”、“武”、“番”、“调”、“谭”、博(卜)、“昌”(畅)、“南”(与方向无关)、“茂”、“麻”、“马”等。其对应关系是:那—田、麻、马—村、调—坡、潭—坑、博(卜)—水口、昌(畅)—溪、迈—树、果,包(保、武)、番、六—村寨。这类地名在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文语》中有专条介绍,民族学者徐松石也有过精辟解读,惜至今注意者不多。这些地名有着丰富民族文化内涵,不仅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而且作为一种既可视又可悟文化景观,也有民族旅游价值。雷州交通沿线一些村落的标示,即有不少这种令人费解,但又赫然入目的古越语地名,倘能加以开发利用,当收到旅游开发效益。

  2.闽潮文化

  雷州土著宋代基本被汉化或他迁,福建因人多地少,这时连同粤东潮人大批迁居雷州。苏辙流放雷州,说当地耕者多闽人。后来闽南语覆盖全半岛,即今雷州话,属闽南语系统。闽潮人笃信妈祖(天妃、天后),将妈祖崇拜带来。雷州临海,耕海为生,妈祖是海神。妈祖崇拜风靡整个半岛,妈祖庙成为今市境数量最多民间崇拜庙宇。据统计,目前广东尚存妈祖庙100多座,大部分在沿海,雷州有多座,最大一座在雷城西门街,始建于宋,代有重修,门联云“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属名庙。此外,尚有附城镇土角村“宁海天后庙”,英利镇古街南天后宫,北和圩康福街天后宫,杨家镇扬宁圩天后宫和附城镇韶山南村天后宫、鸟石镇天后宫,南兴镇东市天后宫等,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妈祖是航海保护神,出自民间神只,是一位勇敢、无畏、正义、慈爱女性化身,有涉波履险、热心公益、济世救民的美德,正是包括雷州人在内沿海人民勇于开拓、冒险、进取精神的表现,充分体现了海洋文化风格,因而妈祖信仰具有不寻常文化意义。农历三月廿三为妈祖诞,当地举行盛大祭祀、游神演出等,形成为一种群众性公共活动。平日妈祖庙也香火鼎盛,渔船上供奉妈祖神像,祷求出海平安。妈祖崇拜文化景观,牵动整个雷州群众心灵和视觉空间,可从民间信仰或风俗活动层面加以文化开发。

  3.宗教文化

  历史上雷州,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社会不宁,民生困苦,宗教大行其道,尤以佛教为最。明嘉靖《广东通志·风俗》说雷州“自梁唐以来,寺观庵堂半民居”。据悉,原海康县1982年恢复佛教协会后,全县有大小寺庵66所(开放的52所),常住僧尼583人,居士340人,出家人数几占广东僧尼一半。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引述有关材料,雷州在上世纪80年代短短三年内有1700名青年出家,信佛人数更多,甚至连北方一些出家人,也选择雷州为归宿。到2005年,全市有寺庵145座,其中对外开放131座,职业僧尼1200人,雷州已成为广东最大一个佛教文化中心城市。收入牧野主编《雷州历史文化大观》一书的,主要寺庵有100座,其中称为寺的有37座,称庵的63座,尼人数多于僧人数,是雷州佛教群体结构一个很大特点。其中不乏著名寺庵,计有始建于唐雷城天宁寺、宋代高山寺、调风镇九龙山宝林禅寺、企水镇华严庵等,计雷城内寺庵有39处,居全省寺庵之冠。

  佛教具有建筑、信仰、雕刻、彩画、生态、文字、哲学等文化功能,为宗教旅游主要内容。而雷州佛教,尚有佛乐闻名。1980年调查,流行雷州各寺庵佛乐有50多首,分赞、叹、颂、念、白5种,如《戒定真香赞》、《万德圆融赞》、《祝寿赞》、《佛宝下莲台赞》、《忏悔文》叹、《观世音大悲忏》颂等,在内容和旋律上都有独到之处,表达了对诸佛菩萨功德、智慧、苦行、法力、慈善赞颂,风格古檏、情调庄严、感情起伏。既有流畅、轻快旋律,也有深沉、藴借的咏叹,表现出强烈宗教感染力。

  4.流寓和名人文化

  雷州向称“天南重地”,与海南岛一样,古代是封建王朝贬谪罪臣或途经之地。这些流落边疆的政治或文化人,多致力于传播中原文化,推动当地文化发展。这种由流寓人物在边陲地区传播的汉文化,后被称“流寓文化”或“开疆文化”。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以流寓人物为载体,以自己的活动改变当地落后文化,有助于边疆地区开发和进步。当然历史上进军边疆所带来文化传播,也可列入流寓文化或“开疆文化”范畴。

  汉代以来,雷州半岛已为中原政治势力所及或南下所经之地,从汉两伏波到后来统一岭南战争,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中原文化在雷州的传播。历史上有过许多文化名人,如唐宋时代即有7位宰相贬雷或途中逗留,宰相官阶以下者更不胜其数。雷州西湖十贤祠所祀奉的10位宋代大贤,即寇准、李纲、赵鼎、李光、王岩叟、苏轼、任伯雨、秦观、胡铨等为他们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当地兴教化,办水利,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培养人才,贡献匪浅。这些贬官逐客到来,恰如群星殒落夜空一样,照亮了文化荒凉雷州大地。其流风所及,至今仍未泯灭。保留至今的雷州十贤祠、真武堂、苏公亭、寇公亭、莱公井等即为开疆文化在雷州历史见证,其文化内涵已融合进雷州文化之中。

  汉代进军岭南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和马援,平息叛乱,使岭南重归中央王朝版图。路伏波行军经过雷州,师次海南,首置郡县,在今雷城设合浦郡徐闻县治,管辖雷州半岛。“海康将军行”即由路伏波驻师而得名。雷州古民謡曰:“曾一行,李一行,八月十五放舡艚;舡艚止,人涌起,牵羊扛酒并担米。点手指、平平分,水牛仔,赴将军;将军上,将军下,三百娘子放炮仗,……”为雷州民众慰劳汉军将土的盛况。而马援平定交趾征则征贰叛乱后,还师经雷州,重将合浦郡治移至雷城,并留有“马路泉”胜迹。始建于西汉雷城伏波祠,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即为纪念两伏波祠宇,占地1300平方米,内有丰富历史文物,包括屈大均、王良弼等名人刻题,今为湛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凭吊参观者络绎不絶。

  多元文化的滋润,雷州大地也人文蒸蒸蔚起,除了流寓人物,当地先贤哲圣,代有其人。至今仍有遗迹,可供瞻仰、旅游的首推清代陈瑸和陈齐昌,堪为雷人人才楷模。

  陈瑸(1656-1718),今雷州附城镇南田村人,进士出身,官至福建巡抚,曾出任台湾知县,对促进台湾民族团结、稳定和发展台湾经济作出重大贡献。陈瑸一生,以秉公执法,清正廉明,惠爱诚民,造福桑梓为朝野称颂。与海瑞、邱浚并称为岭南三大清官,其政绩、操节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对当今廉政建设和推动台湾回归有重大意义。其故居和墓尚存,故居为一栋三合院瓦屋,2005年重修,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昌齐(1743-1820),今雷州市调风镇南田村人。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三通馆编修,负责《四库全书》天文、地理类编纂,是清代广东著名学者之一,被誉为“广东治汉学、檏学第一人”。陈昌齐为官多年,先后任广西道和河南道监察御史、兵部、刑部给事中、浙江温州兵备道等职,以清正廉明着称,深为百姓爱戴。陈昌齐深谙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等身,参与阮元主持《广东通志》和由他主持《雷州府志》等编修,在政坛、学坛上甚负盛名。陈昌齐墓在龙门镇金星农场瑞水坡,现保存尚好,原为海康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风俗文化

  通常将自然条件作用形成的为之风,社会环境引起的谓之俗,风俗为两者结合的产物。在热带临海环境、土著俚僚人和汉人先后为当地居民的主体及其社会经济生活基础上形成雷州风俗文化,既保留很多上述俚僚文化基因,又融合了汉文化和海外文化成份,形成有强烈地域特色,在岁时节日、婚嫁、丧葬、饮食、娱乐等方面有充分表现。其中影响较大、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典型旅游观光价值的风俗活动,主要有以下数种:

  51  滚棘床。为雷州半岛流行已久一种媚神仪式,有神秘惊险色彩和“自残”特征,由艺人光身在棘床上回来翻滚,但无留下伤迹,表示雷州先民披荆斩棘、挑战大自然胆识和勇气。其活动通常在庙会时巡游举行,颇具刺激性,为群众喜爱。此俗以雷高镇之雷高村和客路镇横山村代表。目前已收集有关资料,制作光碟,宣传推介。

  52  下火海。同为雷州半岛流行已久一种媚神祈福活动,由道士用牙叼烧红犁铁,带领艺人或村民快速踩过柴火烧成火场,并带火种回家点灯,继将其踩灭。本项活动旨在考验参加者接受火的洗礼,祈求一生平安,也有很强刺激性、惊险性和震撼性,通常在元霄节举行,流行于雷州附城、白沙、北和、南兴等镇,其中以北和镇洋家村为代表。

  53  穿令(箭)。为流行雷州半岛一种媚神“忍术”,表演者为一“神童”,先以一很令箭穿舌,继以一铁令箭穿腮,作全村巡游表演。事毕排除令箭,穿透部位无血迹,观者难以置信。此俗有巫术与龙、雷崇拜色彩,带有神秘性、挑战性,历为群众喜闻乐见。通常在元霄节或雷首公神诞(正月二十八)举行。现流行于雷州附城、白沙、南兴、北和等镇乡,其中以北和镇洋家村为代表,此俗在当地已流行400多年。此项活动时下虽已得到一定程度保护,但仍面临失传风险。

  54  民间舞蹈。雷州人尚武,民风剽悍,发之为声,则为歌;动之为乐,则为舞。故民间舞蹈多为广场舞、傩舞,通常结合游神开展,有广泛群众性和影响,比较有代表性舞蹈为沈塘人龙舞,乌石蜈蚣舞等。

  人龙舞是一种人体造型舞蹈艺术,由数十人至数百人组成人龙,分龙首、龙身、龙尾。由一壮汉扮“龙珠”为指挥,配以小男孩为“龙舌”、“龙眼”、“龙尾”。表演者扎头巾,身穿短胯龙衣,腿扎绑带。舞时队伍摇头摆尾,左右盘旋,腾舞戏珠,操作自如,蔚为壮观。而沈塘人龙舞,还能表演出“双龙出海”、“二龙戏珠”、“龙腾激浪”、“高塔盘龙”等高难度动作,赢得观众阵阵喝彩。人龙舞始创于明嘉靖五年(1526),目的是镇水妖、除水患、保丰收,具深刻海洋文化意涵。今仅分布在沈塘镇沈塘圩,为当地中秋节传统狂欢节目。近年该舞蹈参加湛江市、广东省和全国性表演,获多种奬项,并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已具一定知名度。

  蜈蚣舞由几十位青壮年集体扮演成百米长蜈蚣队伍,头戴草笠,手执一香,头尾扮演者头罩小猪笼,中塞浸湿稻草,尾首摆动,状若蜈蚣,故名。整条蜈蚣用香多达400支。所经之处,香气四溢,在农历八月十五、十六日夜间出游,户户燃爆竹与之呼应,队伍穿街走巷,最后回到天后宫前结束。近年,蜈蚣舞经过改造、创新,注入现代文化元素。表演队伍分为两雄两雌和雌雄三种组合形式,即分“蜈蚣公”、“蜈蚣母”,着蜈蚣服饰,使用电子香,舞姿也变得更加形象、逼真、生动,深为观众喜爱。蜈蚣舞产生于乌石港,反映疍民(水上居民)生活和驱邪镇魔、保障耕海丰收的意望,具海洋文化内涵和风格。现仅保存于乌石港,已有400多年历史。近年参加湛江、雷州公众活动,获得好评,但缺乏进一步基础研究和深度开发。

  55  雷州音乐。为与广东音乐(使用粤方言)、潮州音乐(使用潮州话)、广东汉乐(使用客家话)齐名地方性音乐,用雷州话演唱,包括吹打乐、小牌、雷剧音乐、古代雅乐、道教和佛教音乐等。历史悠久,渊源很早,历代地方文献有载,在各种风俗活动、红白喜事、庆典、宗教场所甚为流行,仅民间吹打乐即有曲目几十首,雷剧音乐曲牌上百首,道教、佛教音乐曲目各50多首,都各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调,是雷州文化一个最富地域特色组成部分。但过去长期得不到重视,甚至处于湮没状态,1960年以来被发掘整理,渐渐走向舞台和其他公共场合,获得好评,并灌録入CD或DVD,收入有关音乐、艺术书刊,为群众认识和欣赏,但作为文化产品开发,仍须倾注很大努力。

  56  雷剧。雷剧为以雷州话、雷州歌为“唱白”的地方剧种,渊源甚早,但定型成熟于清中叶,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一个区域性很强,风格很突出剧种。其传统唱词格律严谨,而新编唱词长短多变,唱与动作并重,舞台美术重在写实。内容甚为广泛,有爱情、节义、惩奸、功名、忠孝、神话传说等,已收到现剧本近1000种。全市现有剧团100多个,演员3000多人,每年演出3万场次,服务人口约800万,除本市外,辐射广西、海南部分地区。有关剧目参加过广东省和全国汇演,出版多种相关述着和音像作品,有些获全省、全国性奬项,雷州2008年获国家“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惜迄今仅限于舞台或其他场合演出,作为旅游专场上演,仍付阙如。

  6.红土文化

  雷州半岛是我国大陆最大一块热带区域,在乾热气候、深色玄武岩台地发育起来的红土为基础形成的文化景观,是为红土文化,也有其独特文化开发意义。这一是热作文化景观。按土地利用或作物栽培即为文化最基本含义。雷州建国后建立不少热作农物,种植橡胶、蓖麻、胡椒、油棕、波萝等,呈现大面积热作景观,起到生态旅游作用。如被戏称为“波萝的海”波萝园,就有旅游价值和效应。二是稻作文化,雷城外大片滩涂,称东西洋,经宋代以来围垦引淡去卤,已成万顷良田,为雷州粮仓。现存始修于宗、明万历年间竣成南北堤,全长75公里,设水闸119处,经历代修膳加固已成为滨海长城,岿然屹立于雷州湾畔。堤内或青禾如茵或稻浪滚滚,蔚为大观,撩起游人对古人辟草莱,斩荆棘,茹苦含辛开垦出这片肥田沃土的追忆,为眼前勃发生机和丰收喜悦所陶醉,在雷州半岛没有比东西洋更能体现稻作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更为典范的地区,这也是一项很有开发潜力人文旅游资源。三是旱作文化。雷州乾旱、缺水,在玄武岩台地上发育形成坡地、旱地很多,旱粮作物很普遍,是当地人主粮。其中以番薯为大宗,也不乏名种,如作为贡品的“白贡薯”,名动京师。雷州番薯种植容易,在旱地上劳作,可四时不断收获,且可当场埋烤,另有风味,可供城市的人,尤其青少年、白领阶层等体验农村和农业劳动等利用,很有旅游开发意义。四是在热带红土视野下,红色成为当地主色调,举凡建筑物用材、外观呈红色,牛车运输辗出殷红道路,以及各种风俗活动、服饰等,都突出以红为美的审美情趣和景观,让人感到无处不是红土风情。

  7.名城文化

  1994年,雷州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110个、广东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雷州文化荟萃之地和代表,雷州城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景观表现,足可供文化旅游等开发利用。这主要包括以下历史文化资源。

  71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雷城有全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7处,其中国家级有雷祖祠,省级有城区三元启秀塔,湛江市级有雷城真武堂、伏波祠、天后宫、海康县学宫、苏公亭,附城韶山古戏台、靖海宫,白沙镇莫氏宗祠、医灵堂等。

  雷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雷城内夫人宫、马路泉、天宁寺、浚元书院、十贤祠、寇公祠、陈清端公(陈瑸)祠、观察第、陈氏宗祠、关部康皇祠、灵冈庙、三元宫、北门东岳庙、六祖堂、节孝祠、西湖古庙、真武堂、仙城会馆、遂邑宾兴祠、徐邑宾兴祠、高州会馆、雷城大新街、粤海关雷州口部税馆旧址,双溪炮台、港头埠、昌明塔、海康烈士陵园、海邑宾兴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四十军指挥部旧址、列圣官。另外,分散在雷城以外各镇的雷祖庙系列、妈祖宫系列、名人系列、其他祠庙系列、会馆系列、城堡、碉楼系列和其他建筑物系列,以及古墓葬、新石器时代遗址、革命旧(遗)址等61处。

  这些不同文物保护单位,藴含着无比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伦理、教育、民间信仰、名人、风俗、考古等内容,除了可供科学研究、爱国爱乡教育价值以外,对旅游开发也不无意义。

  72 传统街区。在历史长河中,雷州城形成和留下展现雷州文化特质和风格的多个传统街区。包括:雷城始建于明代的大新街。长210、宽3米,青石板路,历为百货、文具、首饰汇集街市,体现清代雷州商贸风情。曲街,为民国时期骑楼集中商业区,以土特产,风味小吃、民间艺术表演闻名。实际上,据民国《海康县续志·海康县城图》所绘城墙内21坊,都应为传统街区。雷州城墙拆于1940年,现仍保留一部分城基和护城河,具有重要传统街区旅游开发意义。

  73  整体风貌。由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传统街区,以及其他文化景观整合而成的雷城整体风貌,能满足游客在最短时间内浏览、领略雷州文化魅力,留下深刻印象,为此保持雷城历史文化整体风貌,应是雷州旅游开发最重要方向。

  二、雷州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1.开发现状。雷州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可供旅游开发的潜力甚大。改革开放以来30年,已经营一批文化景点,向游人开放。这些文化旅游现状特点是:

  11  一批独立文化景点(区)颇具特色,甚至具有唯一性吸引力,享有一定知名度,向游客展示。这包括雷祖祠、雷祖古庙、雷州市博物馆石狗雕像、天宁寺、高山寺、天后宫、伏波祠、西湖十贤祠等,是雷州文化旅游业支柱,已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12  文化旅游资源大部分集中在雷州城,已开发景点也以雷州城为核心展布。包括雷州西湖、雷祖祠、三元塔公园、雷祖古庙、医灵堂、陈瑸墓、高山寺、茂胆窑址、天后宫、伏波祠等,构成雷州最大旅游区。

  13  雷州城以外文化旅游景点,孤立、分散、实际上仍处于资源状态,未达到旅游开发程度。但絶大部分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内涵和外观得到保存,成为进一步开发的基础。

  14  旅游景点多沿交通线(国道、省道)分布,且相互距离较短,利于游客扺达旅游地,节省路途时间。这些景点以雷州城为中心,构成2小时旅游圈,或全市境2天游。

  2.存在问题。基于对本市文化资源认识不足,发掘程度低,投入不足,经济效益有限,文化资源及优势尚未转化为文化旅游优势和经济优势。现在这方面存在问题不少,主要包括:

  21  文化资源粗放开发,未能形成为旅游品牌,真正走向旅游市场,产生品牌效应。无论石狗、雷神崇拜、宗教景观或其他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都处于被动陈列状态,缺乏深度基础研究,真正阐发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唯其如此,已有的开发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旅游产品,像石狗、雷神崇拜即属其列,遑论其他文化资源。

  22 文化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欠充分,未深入,资源禀赋家底欠清,妨碍了资源深度开发和推介,也使已有旅游业未能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例如作为名城标志的城基和护城河即处于荒废状态,成为溃墙败瓦和臭水沟,令游人掩鼻而过。又境内极富地方特色和甚有科学研究价值古越语地名的旅游开发仍属空白。

  23文化旅游资源和已有景点缺乏良好整合,彼此之间关系松散,旅游景点、旅游区、旅游线路空间组织、布局紊乱,未能形成旅游网络,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由此大打折扣。例如雷州城集中了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半数以上,但缺乏科学合理开发和有效组织管理,以致游人未能感受到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环境、氛围和魅力,而混同于普通城镇。

  24  大部分旅游景点环境质量差,污染严重,贬损了景点价值和形象,并将对以后开发产生深远负面效应。例如雷州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种机动车管理失序,横冲直撞,尾气熏人,噪音不絶于耳,行人交通安全意识薄弱,极易出现交通事故。而零散乡镇景点,更是为脏乱差包围,垃圾充斥,污水横流,杂草丛生,一片狼借。

  25  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不但减少有关旅游景点的客源,也难以使它们之间形成网络,产生集聚效应。雷州城文化景点藉助于雷城内现有设施尚可补其不足,至分散各乡镇景点,则基本上无相关设施,实际上抽掉旅游行为的基础,达不到旅游目的。

  26  旅游管理工作水平偏低,不利于旅游业正常发展。除市博物馆、三元塔公园及一些著名景点有少数或个别管理、讲解人员以外,其余景点多处于游客自发观赏状态,管理人员则限于收取门票,维持治安等功能。这都源于对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瞭解,有关人员功底薄弱,缺乏必要培训,或囿于经济利益分配关系所致。

  三、雷州市文化旅游规划方向

  基于上述雷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雷州名城保护和开发规划,其文化旅游发展方向应包括如下数端:

  31  立足特有优势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打造响亮文化旅游品牌。石狗、雷神、佛教、历史文化名城应是雷州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应发挥它们优势,作为文化旅游开发规划的主要方向和树立文化品牌要素,相比之下,石狗应为首选对象。

  32  基于雷州文化资源多集中于雷州城,雷州城又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开发和布局重心应放在雷州城。一方面,按照雷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另一方面根据名城文化资源禀赋状况,整合两者关系,将雷州城开发为全市乃至整个雷州半岛文化旅游区。

  33  雷州佛教文化在全省、全国占有很高地位,但时下旅游开发程度很低,应在进一步摸清其资源特色和空间格局基础上,营造一条佛教旅游路线,打响佛教旅游品牌。

  34  雷神崇拜在雷州有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和深厚群众基础,但旅游开发仅限于雷祖祠、雷祖庙等瞻仰观光,资源利用非常有限,效益也欠理想。应将雷神崇拜在科学、神话、艺术、风俗等解读基础上,作深度开发,扩展其外延,以雷祖祠为中心,将邻近有关雷神崇拜景点,组织成一个雷神文化圈,并与祭雷各项风俗活动相结合,形成雷神文化旅游市场,开展经常性演出,按雷神崇拜庙会方式规划相关活动。

  35  雷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始发港文化旅游开发。据《汉书·地理志》载,徐闻、合浦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其中汉代徐闻包括今雷州市辖境,一般认为雷州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一个始发港,这有不少出土文物、港口遗址、文献记载等为凭。海上丝路文化为雷州文化海洋性主要内涵,享有一定知名度。但基于学术界对《汉书·地理志》徐闻港地望歧见甚多,影响了雷州对丝路文化资源调配进和开发利用,有必要藉助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规划,重新重视雷州海上丝路相关研究,并将有关成果引入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

  36  雷州热带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规划。我国大陆最大热带生态农业文化区,首推雷州。随着湛江临港工业崛起,休闲和观光旅游业将进一步发展,雷州将成为这种旅游最大基地。基于此,应鋭意经营雷州大面积热作种植园,东西洋田园风光,风味饮食,以及其他自然景观的旅游开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配合和响应港江石化、钢铁基地建设,并提供相应后勤、旅游服务。

  四、雷州文化旅游对策与措施

  基于上述雷州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矛盾和问题,以及相关规划方向,宜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以达到旅游业成为本市一个支柱产业之目的。

  41  扩大雷州文化宣传,提高雷州城知名度,以广招睐。广东历分广府、客家、福佬三大亚文化,雷州文化被列入福佬文化范围。近年,地域文化学者比较了雷州文化与福佬文化主体潮汕文化特质和风格,认为雷州文化应单独划为一个地域文化类型,与已有三种地域文化并列,这个意见正渐为学界认同。而本市作为雷州文化最大地域单元和文化载化,应以雷州文化首府或中心雷城为旗帜,开展有效宣传活动,使雷州文化概念及其代表城市雷城为社会认识、接受,继而开展文化旅游规划和实施。

  42 继续全面、深入调查,发掘各地文化旅游资源,作为市旅游业基础。特别是本市积淀深厚俚僚文化,已有研究成果十分单薄,可供开发利用部分并不多。一方面应积极吸收有关学科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继续深入揭示诸如雷祖、石狗崇拜文化内涵,特别是雷州换鼓、各类风俗活动、古越语地名等尚未知晓和破解文化难题,使之为文化之旅服务。

  43  进一步论证雷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始发港定位,整合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建立本市丝路文化旅游路线,同时与广东海上丝路文化之旅对接,参与这一项目的捆绑申遗工作。

  44 基于全市旅游环境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当务之急应全面整治环境,在同行和全省树立起良好旅游形象。

  45 构建全市文化旅游路线,并与自然资源旅游开发相结合,形成以雷城为中心、以207国道为中轴线、连接各镇景点的全市旅游网络,并参与大湛江和海南旅游空间体系,成为其中最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单元。

  

  参考文献:

  1.吴建华:《雷州传统文化初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2.牧野:《雷州文化大观》,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

  3.高诚苗:《雷祖文化活动纪实(资料集)》,(香港)南方人民出版社,2008年。

  4.司徒尚纪:《雷州文化历史渊源、特质及历史地位初探》,载司徒尚纪着《泛珠三角与珠江文化》,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6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