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佛山汾江河沿岸历史文化遗存的调查及保护措施探讨



  黄晓蕙,佛山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中文摘要】佛山汾江河两岸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如何保护文物古迹,使之能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值得我们作深入探讨。

  【关键词】佛山 汾江河 历史遗存 旧城改造 保护

  Abstract:The both-shores area of the Fen River in Foshan city was rich in historic cultural resources. It is worth investigating deeply about how to protect the historic relic and sit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forming of the old urban district, making these relic and sites combined with the modern city, in this way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image of the city.

  Key words: Foshan Fenjiang river Historic heritage Reconstruction of the old town Protection

  

  佛山是中国四大古镇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古汾江河见证着佛山交通航运、商业贸易、佛山传统文化的兴起、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历史,沿河两岸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如何保护文物古迹,使之能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汾江河与佛山古镇文明

  古代佛山,河网密布,水路通畅,汾江河发达的航运与佛山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地理上,佛山居广州之上,汾江河是北方水路至广州必经之地。宋代以后,西、北江通广州的主航道改经佛山涌,或经石湾、澜石取道佛山南部支流到广州。通过西江、北江,佛山与广西、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江西等省区相连,下接广州。“镇地扼两江上游,七省物资皆取道佛山,然后运出各省,商务为天下最”〔1〕,所以“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明朝中叶之后,佛山成为南方商业和手工重镇,清初,佛山达到一个鼎盛期,镇区内形成“三圩六市九头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铺”的商业中心。史载,清道光年间,佛山商品种类达二百种以上,许多街巷以行业命名,如铸犁街、布巷、花衫街、珠宝巷等;各地商人也纷纷在佛山设立会馆,如山陕、江西、浙江、楚南、楚北、福建会馆等,佛山成为当时广东南北贸易及商品集散的中心。

  此外当时佛山本地手工业也相当发达,以冶铁业为例,近年通过文物调查,发现现存佛山明清时代铸造的大铁钟,絶大多数分布于沿西江流域和广西贺江流域两岸的县份,如罗定、封开、郁南、广西的苍梧、贺县、钟山、富村等等。又如制陶业,主航道汾江河及石湾的东平河是通往广州,连接西、北、东三江流域及外省经三江流域运输的交通要道,古代石湾窑的陶瓷产品也通过广州销往世界各地。这充分表明,佛山本地手工产品的市场流通,同样离不开汾江河这条“物流大动脉”。康熙年间,汾江河里“轲舶之停泊者鳞砌蚁附,中流行舟之道至不盈数武,桡楫交击,争腾沸喧,声越四五里” 〔2〕,由此可见汾江河航运的繁忙景象。

  随着本地手工业、商业经济的活跃,佛山民间文化也逐渐繁盛起来。史载,早在明代万历年间,佛山就有了粤剧本地班的存在,并兴建了当时粤剧行会的组织机构——琼花会馆。据专家考证,琼花会馆位于汾江河的大基尾边,这里也是上游船只进入佛山的必经之道,几百米外就是当时佛山著名的商业区——汾水铺。当时,佛山境内水道四通八达,坡山、三洲圩、河清、古劳、庄步、紫洞、大富、下窖、西南各处均有横水渡,粤剧艺人从琼花会馆出发,沿着汾江河,划着戏船到各地演出。据传清雍正年间,反清复明的湘昆戏班武生张五逃亡来粤,寄居在大基尾的一艘戏船上,并以京戏昆腔授诸红船子弟。张五不但文武兼资,演唱皆妙,又擅武技,宗少林派,日授弟子少林拳法,这被看作是粤剧南派武功的起源。

  据考证,佛山武术咏春拳的盛行也与红船弟子有关。清中后期,广东粤剧舞台上武戏大行其道,许多艺人为适应戏剧剧情及颠沛流离的戏班生活,纷纷拜师学艺,学练武功。粤剧武生黄华宝等在学得咏春拳后,该拳便在粤剧艺人间悄然传播。后来黄华宝、梁二娣,把拳术传给了梁赞,陆锦传冯少青、霍保全等人,红船弟子将咏春种籽播在了佛山这片沃土上。经历代门人的努力,咏春拳在以佛山为中心的地区广为传播,至近代佛山籍著名拳师叶问及其他支系的弟子移居香港或海外,又使咏春拳传至世界各地,使佛山咏春拳得以发展和繁荣。

  清末民初以后,国内逐渐构建起日益完善的铁路交通网络,内河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旁落。1903 年,与西、北江航运连接的广三铁路开通,佛山火车站建立,汾江河商业、航运的中心地位日渐萎缩,但沿河两岸留存的许多历史遗迹仍然见证着佛山历史的辉煌。因此, 保护龢利用这些藴含着佛山城市变迁和佛山特色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是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体现城市文化性格的保障。

  二、汾江河沿岸的历史遗存及其文化内涵

  1.昔日繁华的手工业、商业聚集街区。如:上沙的竹业一条街,高基街的木雕作坊一条街,升平路附近专做豆豉酱料的豆豉巷,专做铜铁打制品的长兴街及商业聚集地升平路、汾宁路、南堤路、永安路等历史街区。如上沙街长约数百米,民国街貌依然,沿街两旁仍经营着数十家竹器店;高基街、升平路经城市建设改造,现代气息浓重,商业繁华,内有多家传统的老字号店铺。著名的佛山武术代表人物黄飞鸿少年时代就在升平路豆豉巷居住,并在这里遇上了广东十虎之首铁桥三的首徒林福成,便拜林福成为师,学得铁线拳、飞砣等絶技。升平路、汾宁路、南堤路、永安路旧有建筑保存尚多,这里还有许多传统行业店铺,商业聚集,人气兴旺。

  2.古民居建筑群。 这个片区包括汾江河南岸沿江路、南堤路以南,永安路、福禄路以东;人民路以北,汾江中路以西的区域内。在这个片区最具特设的建筑便是近代骑楼建筑,这种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特色的临街建筑,适应了岭南多雨炎热的气候,将楼房的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和人行道,用来遮阳、避雨、通行,楼层部分则跨建在人行道上。这个片区的骑楼主要分布在富民路、庆宁路、升平路、永安路、筷子路、锦华路、公正路、莲花路、福禄路、福贤路等,数量有135栋〔3〕。这些骑楼的建筑样式有中国传统式、仿古罗马式、仿歌特式、仿文艺复兴式、仿巴洛克式、南洋式,充分说明上世纪初佛山接受外来文化思想意识已相当开放。松风路适安里古民居建筑群,清至民国年间建筑,市级保护单位,是佛山现存为数不多具岭南建筑特色的民居。 松风路培德里40—50号,清代至民国建筑,建筑格局及装饰均具清末民国时期岭南民居装饰风格。培德里是佛山第一任商会会长王理卿家族的住宅。王理卿曾在广西做过知府,他的家族在汾宁路设有明道和明义两间银铺,做存放款银业;在豆豉巷设有丽源生麻行,在咸鱼街设有昌记纸行。佛山商会是清末新政期间继广州之后成立较早的商会,在晚清至民国初年对佛山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在佛山近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建筑遗址。如佛山旧火车站,广三铁路中的一个重要站点,1903年通车,当时两广总督岑春暄亲自来佛山行开车礼。民国《佛山忠乡志》中说“广三铁路,由省城至佛山一段,路线最短而收入最丰,为世界铁路之冠。苟加以改良,将不知如何优胜矣”。〔4〕由此见当年佛山火车站的繁华。佛山火车站现尚保存完好,作为“清末新政”的成果,当年佛山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文昌沙的循道医院,光绪七年(1881)英国基督教会在佛山传教,1908年建立循道医院;1913年,又在文昌沙建立华英中学。现在的佛山一中就是循道医院和华英中学所在地,两处的旧建筑仍在,这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中西方医学、西方文化和岭南文化教育交往的历史见证。

  位于中山公园内的佛山精武会会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35年。佛山精武会以“惟精惟一,乃武乃文”为宗旨,提倡德要其重,修心养性;智要其博,明辨是非;体要其健,强身健体。以培养智、仁、勇兼具的精武新人为己任。会内不仅设立了国操部,还设有音乐、国语、英文、临池、绘画、雄辩,图书、月刊各部。还成立了便民门诊部,对平民赠医施药。还创办了陶洁女校,元甲学校等五间学校。对推动全民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佛山巧明火柴厂,1879年由卫省轩在文昌沙开办,生产“舞龙牌”火柴,这是中国最早的民族火柴厂,其遗址也有保护价值。

  4.旧园林景观。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的梁园,由佛山著名的梁氏家族的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建成。梁园在历史上规模宏大,是广东四大名园之首,有寒香馆、群星草堂、十二石斋、汾江草庐等胜迹,祠堂、住宅、园林浑然一体,奇峰异石迭出,表现了岭南园林建筑多种文化意境。

  1928年建成的市北公园,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公园,1931年曾在这里召开过佛山全市运动大会。园内历史遗存颇多,有1930年建立,保存完好的中山公园牌坊;1934年的亦乐亭,由何少棠、傅伟生捐资,佛山“生昌隆”号建造;还有从佛山栅下铺陇西里“参军祠”迁移来的李氏牌坊,修造于明崇祯十年(1637),佛山现存较好的明代牌坊之一,现位于秀丽湖畔。参军祠的牌坊有两座,型制一致,另一座现为佛山祖庙正门出入口,成为佛山的城市标识。

  汾江河上的中山桥,1929年8月建成通车,该桥成为连接江佛、禅炭公路与市内马路系统的交通枢纽〔5〕。

  5.对佛山历史、文化发生过重要影响的,如今已荡然无存的历史遗迹

  如位于中山桥附近至南堤永安路口一带的粤海关税馆、正埠码头、接官亭、忠义牌坊。明代这里河面宽阔,“白马扬波”曾为胜景。清代佛山八景之一的“汾流古渡”,指的也是正埠码头一带的繁荣景象。正埠码头是清代佛山主要水上门户,也是汾江河上最大的码头。当时码头岸上有明代建的忠义乡牌坊、清代干隆九年建的接官亭。接官亭原名忠义乡亭、汾江亭,当时汾水正埠是外地登岸进入佛山境的第一站,从干隆九年起,凡到佛山任职的大小文武官员,地方官和士绅都到接官亭迎接,官府发布的文告,也在这里张贴。外地商客到佛山采购货物也多在这里登岸。

  位于大基尾的琼花会馆、琼花水埠。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粤剧行会组织。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会馆分三进,面积比当时的祖庙还大。琼花会馆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边的琼花水埠,方便坐红船的粤剧艺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当时,琼花会馆前都有停泊的戏船,每逢酬谢神恩时,戏班轮流演出,非常热闹。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在佛山经堂古寺率领梨园弟子起义,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残杀艺人,禁演粤剧,琼花会馆被烧毁。

  位于文昌沙人民桥附近的水上关帝庙,该庙原来位于水道转弯处。此处常起大浪,水下有漩涡,不少过往船只在此翻船,后在此建起关帝庙,以求风平浪静。每年关帝诞时,晚上会放起绚丽的烟花,十分热闹。

  三、对沿河两岸历史遗存保护措施的探讨

  对于佛山人来说,汾江河不再是一条普通的河,它孕育了佛山历史上的辉煌,承载了佛山无数的历史与文化的记忆。在对汾江河进行全面的整治,使之河水变清之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旧城改造过程中,如何重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藴,重塑汾江河之灵魂,笔者提几点看法:

  1.做好两岸历史遗存的调查,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改造规划。明清以来,汾江河逐步佛山商业贸易发达地区,两岸各个历史朝代的遗存十分丰富。因此在旧城改造前做好对两岸片区文化遗存的调查工作,查清“家底”,全面瞭解文化遗存的价值及分布情况,根据沿岸各地块的文化特征,结合祖庙东华里片区、普君片区的旧城改造,进行整体的区域改造规划。使沿河两岸的旧城改造与祖庙东华里、普君片区相协调,体现出佛山千年古镇、岭南特色的城市风貌,与佛山传统的文化特征相符。

  2.对尚存的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龢利用,使文脉得以延续。汾江河两岸的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文物遗址,要圈出重点、亮点,挖掘出其文化内涵进行保护龢利用。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如对佛山旧火车站、佛山精武会会址、华英中学校址等尚存建筑进行维修和修复,根据其功能性质进行佛山航运交通史、精武体育史及佛山教育史的陈列展示,为市民提供乡土历史、爱国教育基地。对汾江河南岸沿江路、南堤路以南,永安路、福禄路以东;人民路以北,汾江中路以西的区域内的古民居群、临街骑楼定为受保护的历史街区,不可随意拆建或损毁。

  3.对佛山历史、文化发生过重要影响的、虽然如今已荡然无存,但却深入民心的历史资源进行开发,使之文脉之魂得以重现。如重建正埠码头、琼花会馆等, 也可通过立碑、挂牌等进行标识,以重现历史的记忆。

  

  注释:

  〔1〕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六《实业志》。

  〔2〕道光《南海县志》卷十三《建置略》。

  〔3〕杨世佳:《昔日繁华商镇的一抹夕阳余晖——佛山汾江河南岸古骑楼街文化遗存调查研究》,《环太平洋城市发展佛山圆桌论坛汾江河综合整治征文集》,2009年11月,页37。

  〔4〕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三《建置》。

  〔5〕赵东亮:《对汾江河流域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议》,《环太平洋城市发展佛山圆桌论坛汾江河综合整治征文集》,2009年11月,页28。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