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东莞虎门陈莲峰墓群勘察与修缮设计简述



  赖旻,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办宣传文化科。

  【中文摘要】陈莲峰墓群是东莞市重要的古墓葬之一。墓群集明中期到清晚期当地墓葬特色于一体,其墓葬形制、工艺特点有独特之处。在勘察与修缮设计中,坚持保持其完真性、可识别性及其文物环境等文物保护基本原则,使该墓群既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又保持其原有风貌。

  【关键词】陈莲峰墓 墓葬形制 勘察 修缮

  Abstract:Chen Lianfeng grave group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mbs in Dongguan city. It incorporated local grave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period of middle Ming dynasty to late Qing dynasty, and had distinctive qualities on its structure and technics. During the exploring and the design of renovating, we shall insist on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 relics, protection, such as preserving its integrity, identifiability and the environment, to make sure that this tomb is safe with its structure and changeless with its view.

  Key words: Chen Lianfeng grave group Grave design Exploration Renvation

  

  陈莲峰墓群,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金洲乡梁屋村南面的小捷山半山坡上,小捷山海拔标高2617米,墓葬海拔标高1260米。因年久失修,墓葬已经残缺不全,杂草丛生。虎门镇北栅陈氏家族决定重修祖墓,于2008年9月展开实地勘察、维修以及维修施工等工作,整个工程以2009年1月举行的盛大竣工典礼而告一段落。

  一、历史沿革与各墓简介

  (一)历史沿革

  陈莲峰墓群共由四座墓组成,座北朝南,自东向西分别是:M1(虞肩墓)、M2(陈莲峰墓)、M3(陈益墓)、M4(陈邓氏墓)等四座墓葬组成。其中最早落葬于此地的是虎门北栅陈氏家族九世祖陈莲峰,其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6)入葬。

  其后陈氏后裔以该墓为核心,先后将其后人陈虞肩、陈益、陈儒楚夫人邓氏等安葬于陈连峰墓侧,明代即成为家族墓群。清代重修时又将陈莲峰之孙陈履夫妇迁葬于陈莲峰墓的莹堂内,至此,共有11位陈氏先人葬于此四座墓中。

  墓群一直由陈氏家族管理,代有修葺,最近一次维修是清咸丰年间(1850-1861)。至上世纪70年代,墓葬之花岗岩石构件屡屡被拆走。墓群又疏于打理,遂至荒芜破败。

  1989年,陈莲峰墓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各墓简介

  1.陈莲峰祖孙合葬墓(M2),位于墓群中心位置。

  陈莲峰,名志敬,字一之,号莲峰,生于明成化十四年 (1478)、终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以举人出身,历任广西寻州通判、同知、广西左江兵备道、广西按察司佥事等职,后赠封中宪大夫。其夫人赵氏受诰封为五品“宜人”。

  据史料记载,陈莲峰主要事迹突出如下:一是、不惜放弃科举考试为同乡遇害举人复仇,这种重义气轻生死的行为得到朝野一致赏识。二是、为官清廉,卓有政声,嘉德懿行,为朝野所称道。三是、“恳休归里”后,以《请省赋殓以苏盐丁疏》触动朝廷,使靖康盐场盐赋得以减免,当地民众建“抗疏亭”以为纪念。嘉靖三十六年(1556),陈莲峰之子将其与正室赵氏、副室钟氏合葬于一处,筑墓立石,请翰林院国史编修承事郎黄佐为其撰写墓志,黄佐在碑文中赞其“断大事,决大疑,恤大难,拒大敌,成大事,必卓有定见”。

  此墓还葬有陈莲峰之孙陈履夫妇。据清同治八年《凤岗陈氏族谱》“莲峰公墓图”记载:“茔内方堂,监司定庵公陪葬于左,妣方恭人陪葬于右……茔外左穴孙虞肩公暨配梁侯两孺人墓,右穴孙素讷公与配蔡孺人墓。右旁穴乃元孙儒楚公正配邓孺人墓。孙世珍谨识并绘。”陈履夫妇同葬于此墓虽在碑文未见记述,但族谱中记载的墓旁三座墓葬完全符合现场勘察情况,因而此记载当具真实性。果如是,则陈莲峰墓实为祖、孙合葬墓,即陈莲峰和正室赵氏、副室钟氏夫妇三人,其孙陈定庵与妻方氏二人,共五人。

  陈定庵,名履,本名天泽,字德基,号定庵,是陈莲峰之孙,M3墓主陈益的兄长。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监司,其妻方氏诰封为四品恭人。其为官清廉,以静养威,判案公平,同时继承祖德关心家乡盐民疾苦,多次上书朝廷,为民请免除赋税、徭役。   

  陈莲峰墓曾于清雍正四年(1726)和道光十六年(1836)修葺,此后未再发现有修葺记载。

  2.陈虞肩墓

  陈虞肩,陈莲峰之孙。按墓碑记载,其生于明万历七年(1579),卒于明崇祯十五年 (1642)。陈虞肩在晚明东莞灾荒之时曾慷慨捐资出粟、救助乡人饥民、维持了地方的稳定,“上嘉其最”,赠封为七品文林郎散官。其与原配梁氏和继配侯氏共三人一同葬于此墓,是为夫妻合葬墓。侯氏在清康熙三年(1664)去世后合葬于此时,应该对墓葬进行过修葺,清咸丰十一年(1861)再次重修。

  3.陈益墓

  陈益,字德裕,号素讷,陈莲峰之孙,生年不详,卒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陈益虽然终生布衣,未获功名,但却是中国最早引进番薯之人,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一席之地,而小捷山陈莲峰墓地周围是中国最早的番薯种植地。陈益墓碑早已不存,其墓葬修葺历史不详。

  4.陈邓氏墓

  陈邓氏,其名字和生平不详。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终于顺治八年(1651)。其丈夫陈儒楚是陈莲峰之曾孙、陈定庵之子,曾任应天府尹经厅(知府的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又称府经厅),后诰赠“金吾将军”,妻陈邓氏也被诰赠六品“安人”。 墓葬建于清顺治年间,清同治六年重修(1867)。

  二、现状勘察与分析

  (一)墓群整体状况

  据史籍记载,墓群所在的小捷山山坡下原为大海,左右两侧有护山环抱,山后还有一系列山坡为其少祖山。今地理环境已经完全改变,周边已基本夷为平地,进入城市化状态了,大海已离得遥远,不复再见。在历史上,墓葬的北侧、东侧为荔枝林,西侧还有占地35亩的番薯地。如今现荔枝林依旧,但已无番薯地,西侧山坡荒芜丛生。

  在现存的四座陈氏家族墓葬中,陈莲峰墓算是保存得较好的,但也是多处损毁,其余三座均损毁大半,仅剩残缺不全的墓堂。墓堂前方,有通长大拜台和半圆形的大拜堂的遗迹依稀可辨。墓葬遍地长满杂草,残垣断壁散布四处。 

  (二)各墓葬现存状况

  1.陈莲峰墓

  现存圆形墓堂比较完整,祭台和拜台则已基本不存,仅剩台基遗痕。东侧的伸手护墙主体部分还在,中部有残缺。西侧伸手护墙靠近墓堂部分还比较完整,在拜台部位的则已完全倒塌。                                                 

  墓堂中心位置有三合土墓椁一具,墓椁外镶嵌花岗岩(即麻石)墓碑框,内嵌青石墓碑。墓碑上刻“明中宪大夫莲峰陈公宜人赵氏钟氏墓”。碑文因碑体风化,有些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墓葬地面部分,除了墓碑为石作以外,其余构件包括墓顶宝珠等,全部用三合土和灰砂筑成。宝珠用红色灰浆抹面,墓墙压顶和腰线用黑色灰浆抹面,伸手护墙为白色灰浆抹面,仅用黑色灰浆在墙面四周做出边框。今三合土和灰砂面层普遍出现风化,表层有龟裂,局部有脱落现象。

  2.陈虞肩墓

  墓葬地面部分只存墓堂的大半部分,两侧伸手护墙和祭台、拜台等全部损毁。墓堂墙体分为两层,即用三合土夯筑内衬墙,外面用青砖包砌成席纹状。唯石作墓碑和墓顶宝珠还保存完好,墓碑镌刻“敕赠文林郎虞肩陈公墓大□□梁蔡候氏墓”,碑文虽有风化缺损,但还能辨认。

  3.陈益墓

  墓葬地面部分只存墓堂轮廓还稍微完整些,两侧伸手护墙和祭台、拜台等全部损毁。墓堂墙体分为两层,最底层用一皮290×100毫米条石,其上用三合土夯筑内衬墙,外层包砌的墙体已经全部不存。墓碑已不存,原安放墓碑位置用乱砖石草草封闭。

  4.陈邓氏墓

  墓葬地面部分只存墓堂部分,两侧伸手护墙和祭台、拜台、墓顶宝珠等全部不存。墓堂墙体用三合土夯筑,基本保存完好,只是墙面有局部风化和损伤,表面长满青苔。石作墓碑还保存,墓碑镌刻“明敕封安人诰封淑人显十三世祖妣淑德陈母邓氏大淑人之墓”,碑文虽有风化缺损,但还能辨认。

  5.通长大祭台和半园型通大拜堂

  在四座墓前的通长台形通道和台前下陷的呈半圆形的坡地引起笔者的注意,因通道和下陷的坡地都被杂草覆盖,而从采访的和可查询的文史资料中对这一情况都没有反映,经现场勘察与研究,确认这是通长大祭台和半圆型大拜堂遗址,当是在清朝初年陈邓氏下葬时统一修筑。类似现象在珠三角广府民系的墓葬中还有一些,如深圳福田区下沙黄氏家族墓群就采用通长大祭台的形制。

  三、勘察结论

  (一)总体考量

  1.真实性。墓群保存了从晚明到清代晚期的所有历史信息,整体上真实性较高。

  2.完整性。因损坏较烈,完整性较差。

  3.结构安全性。暂时没有严重影响结构安全的危险,但是因为受损太大,存在长期的自然损伤和安全隐患。

  (二)文物价值评估

  1. 历史价值

  陈益、陈连峰、陈履、陈虞肩、陈邓氏及其丈夫陈儒楚等都是晚明时期东莞地区的名人先贤,尤其是陈益,作为中国最早引进红薯的人士,对解决中华民族的食物资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墓葬群始建于明代,清代又经重修,陈莲峰墓保留了明代形制,其余各墓也还部分保留了明代做法,墓葬同时又有清代早、中、晚各期做法,四座墓葬分别融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和丧葬制度于一体,且集中于一处成为一个整体,形制较为独特。是研究珠江东岸地区明、清墓葬地面形制的发展演变龢民俗丧葬制度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及风俗民情等,具有一定的价值。

  2. 科学价值

  墓葬周围是我国第一个种植番薯的试验地,为我国大面积种植番薯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地面和墓墙压顶均用灰沙、三合土夯捣成型,三合土及灰浆强度都很高,虽经数百余年岁月沧桑,依然坚硬异常,是研究明、清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应用历史的实物例证。

  墓葬所在的小捷山,原是濒临海边的小山坡,数百年沧海桑田,现已远离大海,周围地理环境有了很大的变迁,墓葬所在地是这一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变化的最好见证,对于研究东莞地区的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质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

  3. 艺术价值

  陈莲峰墓的清代碑框有双龙戏珠纹饰和精美的博古纹装饰边线,墓堂前两侧的明代伸手护墙上有仿木结构式样的造型装饰,其余二座墓的墓碑框上也雕刻有“祥云捧日”图案纹装饰,陈虞肩墓堂护墙压顶有卷草纹灰塑,墓碑框楣上残留彩绘纹饰,对于研究明清两代建筑艺术,研究清代民间石雕、灰塑工艺和审美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墓群前设置了四个墓葬合用的通长大拜台和半圆形大拜堂,具有很强的家族凝聚力作用,体现了当时的家族观念、价值追求和审美文化心态等,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四、保护修缮原则和指导思想

  (一)保护修缮原则

  根据《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文物保护修缮的法律与规定,必须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 “保护文物环境”的原则,做到详细调查、认真考证、科学论证、精心设计、精心修复。修复过程中坚持使用原来的传统工艺与传统材料,坚持原来的结构形式和外观形制,尽最大力量保存文物建筑的历史风貌。

  (二)指导思想

  1.保护好文物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和可读性。
文物建筑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修缮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保存各个历史时期有价值的痕迹,最大限度地保存好这些历史信息。缺失部分的恢复,“应当以现存的有价值的实物为主要依据”,不得臆测和任意添加与原有建筑无关的结构和构件,尽量多保存各个历史时期有价值的痕迹;全面消除隐患,保证较长时间不再修缮。

  2.修缮目标。最大可能地展现其原有历史风貌,保护好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和可读性,充分保存、展示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3.保护维修的可识别性和历史的可读性。
文物建筑的历史必须是清晰可识别的,凡维修时所增添部分或所更换构件都应是可以识别的,不可与原有构件混淆、不可乱真,不使文物建筑的历史失真。

  维修施工前、中、后各阶段,都应做好相关的文字记録、録像、拍照、拓片等资料的收集工作,为日后的文物修缮建立科学档案提供真实的科学依据。

  施工中使用的所有技术措施都应当做好记録,存入档案,确保历史的可读性。

  五、主要维修内容

  (一)四座墓的修缮

  1.陈莲峰墓

  清除杂草树木,清理墓堂墙面、地面;清除墓堂、墓椁和墓墙三合土面层的污垢,去除和清理已经龟裂、剥落的表层;修补缺损的三合土和灰砂面层;修补三合土两侧伸手护墙,对原存护墙进行维护;修复三合土墓堂、祭台和拜台地面,阶沿处铺砌花岗石条石;修复墓堂墙体和两侧伸手护墙上的装饰;修补灰砂宝顶和墙体压顶腰线。

  2.陈益墓

  清除杂草树木,清理墓堂墙面、地面;清除三合土面层的污垢,去除和清理已经龟裂、剥落的表层;修补已经缺损的三合土和灰砂面层;恢复砖砌墓墙表层;恢复两侧的三合土伸手护墙;恢复三合土墓堂、祭台和拜台地面,阶沿处铺砌花岗石条石;恢复青石墓碑和花岗石墓碑框和宝顶。

  3.陈虞肩墓

  清除杂草树木,清理墓堂墙面、地面;清除三合土面层的污垢,去除和清理已经龟裂、剥落的表层;修补已经缺损的三合土和灰砂面层;清除砖砌墓墙上的污垢,修复缺失的砖砌墓墙表层;恢复两侧的三合土伸手护墙;恢复三合土墓堂、祭台和拜台地面,阶沿处铺砌花岗石条石;粘合墓顶宝珠基座的细微裂缝。

  4. 陈邓氏墓

  清除杂草树木,清理墓堂墙面、地面;清除三合土面层的污垢,去除和清理已经龟裂、剥落的表层;修补已经缺损的三合土和灰砂面层;恢复两侧的三合土伸手护墙;恢复三合土墓堂、祭台和拜台地面,阶沿处铺砌花岗石条石。

  (二)大祭台和大拜堂

  墓群的大祭台和大拜堂仅存遗迹,地面建筑都已不存在,这两大部分属于重修项目。

  1. 通长大祭台

  清除杂草树木;恢复三合土地面面层;在大祭台外沿铺砌花岗石阶条石;修复大祭台两端的花岗岩抱鼓石一对。

  2.大拜台

  清除杂草树木;在拜堂内铺砌花岗石条石地面;在拜堂中间入口处设置小石狮一对,在两端设置抱鼓石一对。

  (三)其他

  沿墓葬建筑外围1米范围内做散水一道。

  六、结语

  陈连峰墓群在设计中始终坚持做到现场勘察的谨慎细致与调查的详尽,使设计的效果尽可能的与墓群的原貌相符,在维修中坚持采用传统工艺与传统材料,并对文物周边环境进行了局部整饬。经过这次维修,让已破损不堪的墓群恢复了传统风貌,使其成为广府民系明清墓葬建筑形制、墓葬民俗风情等深入研究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杨宝霖:《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人和引进番薯的最早之地》,《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修订版)。

  3.《凤岗陈氏族谱》(清同治八年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